首页 > 太虚全集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 > 第九篇 制议 > 1 僧制

6 整理制度品第三3

       第二项 职员
  1 职员产生方法
  (一)选举任者
  凡由众公选举任者,谓之选举任职员。非犯须弃出僧伽罪临其上者,虽可褒贬惩劝,环其旁者虽可责问讥评,然不得于任期内,褫夺变动其职位。若犯须弃出僧伽罪,由教规堂或统理其上者,检举、审实,集众摈之。无论何人,且不得住僧中,况得任僧中职员乎?用此保护选任职员,亦所以令选举人慎重也。然非万不获已之故,本人亦不得于任期内有辞退其职;及至任期满时,又不可不自辞其职。而各种选举之时间,当分别详定于规制,勿令冲突,务取简便。若评议、论议等职员,分数期选任方满定额者,初二次选举时,可变通办理之。

  (二)委请任者
  若支提、梵刹,各宗寺所有尊者一类──此仿现在丛林之班首而设者,有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之五等,班首之名不雅,故改尊者。此须由法主于有名德之具学苾刍中推请之,亦不必用西堂、后堂等名,但以首座尊者,以至五座尊者别为五等。每一等中人数无定,各宗寺中约每寺须有四十人。若座主及纲领职事,皆须由法主委曾请五等之尊者任之,其不兼任座主及纲领职事者,则若今丛林住闲寮房之班首而已。介于是职员非职员之间,不兼任他职者,则无一定所司之事。且一请,非犯须弃出僧伽罪,但有升进而无降退。余者、则皆有一定所司之事及任期者也。但若是委任曾请尊者之职员,在任期内,非犯须弃出僧伽罪,亦不得褫夺变动其职位。其余职员,当可由有委请权者,择宜而与夺变动之。既发其凡,乃分处编述之。

   2 处所分配人数
  (一)每宣教院者
  宣教院主一人,由行教院主委任之。主持宣务院务,任期一年,连续委任无限。宣讲法师四人,由宣教院主请任,承办宣教院务,任期、连任,同上。

  宣教院常务大略:所不举者,详定规制。一、每星期日在院中宣讲一次。二、每一星期轮往该院所在地,各方面村落,宣讲两次。三、每朔望日及诸圣节,率该地信教之士女,在院行礼拜、祈祷、歌颂、忏摩、施食、放生等法事。四、若因特别事缘,当会同佛教通俗宣讲团,前往各种方所宣讲。五、当依支提日诵,每日晓暮共同作之。六、对于来受皈依优蒲塞夷──凡士女欲皈依受优蒲塞夷戒者,具德苾刍于经像前,皆得为如法说皈戒。收皈依弟子者,概皆准此,下不重叙。当介绍令入佛教正信会。七、若遇该地人民须修法事,不及至支提时,前来商请,若仅单日亦得为之,然不可废院中常务。

  (二)每莲社者
  莲社长一人为主持,由所在地佛教正信分会员,公选定一过十五夏之苾刍,通告行教院主,给莲社长证书敦任之。任期三年,连举连任无限。念佛法师七人,由莲社长请任。任期一年,连任无限。每月结三念佛七期,专修念佛三昧。无论何人,皆得进社念佛──入社法则,当详定莲社规制中──念佛法师,当率领如法念佛,并常讲开示。莲社司事二人,由莲社长委任,承莲社长办理社中事务。任期、连任,同上。

  (三)每行教院者
  行教院主一人,主持一县教务。督率行教院职员,各行其常务。其选任法,于过十五夏苾刍中,由该省持教院之持教院主推举二人,论议法师共推举二人,交至该县,以支提代表三十票,宗寺十票,梵刹五票,佛教正信分会五票,共五十票,于四人中公选一人,由得过半数为当选。选定呈报持教院主,给行教院院主证书敦任之。任期三年,限可连举连任一次。

  宣讲法师十人,由行教院主请任。任期一年,连任无限。每日在院内讲堂中,轮讲经典──此处所讲经典当择取宏明集、法苑珠林、经律异相中者,及梁皇忏、水忏、水陆仪轨、施食科仪等一切合理之忏文──。无论何人,皆得入内听讲。并至阅经楼阅藏经。沙弥尼、室叉摩那尼,尤须日日来听。亦复每星期日在教务厅,开佛学辩论会,偕同研究佛学社员,恣诸异教问难。亦复在阅经楼,专教求入僧伽之善男子──其求入僧伽者,当住于阅经楼──。亦复偕同佛教通俗宣讲团员,遍至各种方所宣讲。会计、书记、登记──各项登记册,应按月以一分呈报佛法僧园,宣布、余处同之──招待、庶务各一人,由行教院主委任,任期、连任,同上。禀承于行教院主,各司其事。

  (四)每梵刹者
  法主一人──此仿今丛林之方丈和尚而设。然和尚乃弟子对师之称,其名不当。按阿含经称为佛说法主,古亦以僧中之知法说法者为法主。昔僧睿谓僧导曰:若当为万人法主。宋孝武敕道猷为新安寺镇寺法主;今日本各寺院住持亦称法主,故今改名法主──以为主持。其选任法,由当时退任之法主,于曾住该梵刹五年、已过十夏之苾刍尼,择举四人,交令现住该梵刹一年以上之苾刍尼,于四人中公选一人,以得过半数为当选。选定呈报行教院主,给梵刹法主证书。由当时、退任法主,率该梵刹苾刍尼众,具请书,迎新法主敦任之。任期三年,限可连举连任二次。

  尊者若干人,由法主量名德,依序次,或升进或新请之。领众斋课,寺中为人请修法事──梵刹但受人请诵经念佛,不为人礼忏及放焰口等。亦临时受法主委请,为主坛等。都监、监院、知众、纠察、维那之纲领职员各一人,由法主于该梵刹尊者中请任。任期半年,连请连任无限。如今丛林,各司其事。

  其余若副寺、知客、书记、衣钵、悦众等若干人,未请尊者者亦可委任之。侍者、照客,及服事具寿寮苾刍尼之护老行者,偏宜沙弥尼或室叉摩那尼为之。悉如今丛林委请职事法,变通办理,定为规制,各司其事。

  (五)每支提者
  法主一人以为主持。其选任法及任期、连任等,除易苾刍尼为苾刍,余者、概同梵刹法主。尊者若干人,领众斋课。凡支提中纯住具德苾刍,专修一切瑜伽忏摩法事。此中尊者,则临时由法主委请,主修各种法事。若为水陆主法、金刚上师等类。纲领职员若干人,其余职员若干人,皆应仿今丛林择宜委请。然支提可多用俗人为执劳者。若斋堂、厨房中,除典座、行堂外,余可概用俗人。

  (六)每仁婴苑者
  仁婴苑主一人,主持仁婴苑务。由持教院主,于过十夏苾刍尼中委任之。任期十年,连请连任无限。司事四人,乳育婴孩,教导女童,禀承苑主办理苑务。由仁婴苑主,于苾刍尼中择宜委任。任期一年,连请连任无限。

  (七)每施医苑者
  施医苑主一人,主持施医院务,并为病者随机说法。由持教院主,于过十五夏苾刍中择曾卒业医学者请任之。任期十年,连任无限。医师四人,分任医务,由施医院主,于具学苾刍中择曾卒业医学者,委任之。任期一年,连任无限。

  医学生兼看护五人,此系参学苾刍,由各宗寺介绍,来施医苑学习医学者。五年卒业,由施医苑主,给与医学证。修业一年至四年者,亦给与修业证。至具学苾刍时,得为各寺如意寮主。若在俗时曾卒业医学者,至具学苾刍时,亦得请医师,并为各寺如意寮主。

  (八)每慈儿苑者
  慈儿苑主一人,主持慈儿苑务,由持教院主,于过十五夏苾刍中,择在俗时曾卒业师范校者,请任之。任期八年,连任无限。教员十六人,分任教授儿童学课,及管理儿童等。由慈儿院主,于具德苾刍中,择在俗曾卒业自中校以上学校者,请任之。任期一年,连任无限。司事三人,禀承苑主,办理苑内事务。由慈儿苑主,于具德苾刍中委任。任期一年,连任无限。

  (九)每宗寺者
  法主一人为主持,并每朔望升讲堂,讲自宗本经。若天台宜讲法华,南山宜讲梵网戒,慈恩宜讲解深密、佛地。当随各宗,分别规定,以挈一宗法义之纲。所规定经,须每月讲二座,约五年百二十四座讲完。其少室宗,法主不讲经典,则随时应节,常集众上堂说法可也。凡在寺者皆应集听,非若堂中专为正学类讲。亦常入正学类堂中──若禅观堂、安居堂是──监督教授,示诲学徒。正学类苾刍卒业时,即为彼得法和尚(昔亚髡评仁山革除传法曰:门庭自门庭,传法自传法,不得混为一谈。又曰:后世以佛法作人情,盖患无法之可传,而非传法之可革。此言诚然!依今制度,则人情之流弊固已彻底肃清,而学者实从之受业解惑,出生定慧法身,以为得法和尚,谁曰不宜)。发给宗证,注入该宗寺学者籍,分报自宗本寺,及该省持教院。其选任法,由该寺当时退任法主,自宗本寺宗主,该省持教院论议法师,各于过二十夏苾刍中,择曾得该寺所宗宗证,及曾住该寺五年者,推举一人。交由现住该寺具德苾刍于三人中公选一人,以得过半数当选。选定报告该省持教院,及自宗本寺,由自宗本寺宗主及该省持教院主,各发给一宗寺证书(凡发证书皆入登记,该寺按月呈报佛法僧园)。当时退任法主,乃率众具请书,迎新法主敦任。任期五年,限连举连任一次。尊者若干人,率众斋课。亦受法主临时委请,代行说法、宣戒、讲经等事。

  座主──按古呼僧中讲者为座主,今所云之座主,余七宗寺固以讲学为事,及少室宗寺之堂中班首,亦以轮讲开示为事,故定名曰座主──十人,按五年级每级正副各一(少室宗寺不分学级,然亦应依年编成前后之位次,如今禅堂,常年坐禅。除五、六、七月外,每月起二禅七,除正学类常住禅堂,虽不住堂余诸若僧若俗人等发心求参悟者,于七期中亦准如法入堂坐禅。余七宗寺,其正学类住安居堂或禅观堂,按五年级分五讲堂,每日后夜在禅观堂修习禅观,明相出时上殿过堂,日间上午则在讲堂覆讲,下午则在讲堂听座主讲。此当依各宗经论疏注,编为五年学课分授之。初夜在讲堂,每日轮流或自修,或问答,或作论,或讲习自宗历史掌故,或研究自宗与他宗与异教与异学各种难题。务令五年学毕,问及关涉自宗法义,莫不应答如流,皆能根据自宗或文或言,自圆其说,为人释疑解惑。每年腊八日前,亦复停讲,起二观七,依仪专修自宗止观。观七期内,诸色人等发心来寺修禅观者,亦准如法入堂修习。教观停均,故是定慧双行),与正学类邻住,每日讲授法义。(其少室宗,此十教授亦应若维那,邻住于禅堂,常时开示学徒,令诸学徒便以请益,方定能慧双行。然少室宗学徒于禅堂中,概不准阅经论语录,五年学毕,出堂参学,方可遍阅全藏。此其宗法如是,不可背之),由法主于自宗具德苾刍中之曾请尊者者,请任之。任期一年,连请连任无限。

  纲领职员若干人,其余职员若干人,仿今丛林,随事委任。此中每寺有沙弥十六人或十八人,可委任为照客、侍者,及具寿寮之护老行者,如意寮之看病行者。其知客、衣钵、具寿苾刍、如意寮主,当即为此沙弥等之依止师。又此宗寺,远离俗尘,凡百事务僧中可自为者,勿用俗人。百八职事,应如百丈清规安置。然其名称,若司爨、司饭之以头称者,当一一改之,令稍近雅驯,免俗讥笑。关于公众诸粗重事,当依出普为之。既不妨道,亦可习劳。必不得已,若买卖市廛,服事俗客等,乃用俗人。又此宗寺,其徒众中有具寿苾刍类(梵刹中之具寿苾刍尼仿此),凡有自请于教规堂愿入具寿寮者,知众审其符合具寿苾刍资格,应即送入,彼不自请,则不使入。凡入具寿寮者,黄馘耆耇,系众瞻仰,尊敬优待,颐养静修,一切众务,皆不须作。若上殿、过堂及出普、布萨等。然亦不复干预众事,及更出为职员,亦不复有各种选举、被选举权,以诸务皆息故。然得被选为各宗本寺之宗主,及佛法僧园之耆宿评议,以唯取老成故。若虽年高而愿在行化者,则可不入于具寿寮,此则权在自审度也。

  (十)每南山宗寺所增出者
  南山宗寺法主,即为求戒者之得戒和尚。设法主愿请余人为之者,固无不可。戒坛上之为羯磨、尊证阿阇黎者,则由法主临时择宜,请该寺之尊者或具寿者任之。苾刍戒堂,教授阿阇黎十人──此中教授阿阇黎,兼今时受戒教授师及引礼师,十人中之首领,当教授师可也──;沙弥戒堂,教授阿阇黎十人;苾刍尼戒堂,教授阿阇黎五人;沙弥尼、室叉摩那尼戒堂,教授阿阇黎五人;由法主于该寺尊者中请任之,任期一年。

  (十一)每宗本寺所增出者
  宗主──僧史略云:今朝取秉律员位最高者,号曰宗主,部断曲直,令人息诤,今取用之名义适符,于一宗大义有诤者,亦应归判断也──一人,以继祖位,端居尊隆,受人礼敬,主持一宗重大法务。其被选举资格:一、须自宗第一,齿德俱高尊宿。二、须三十夏以上苾刍,凡曾为统教大师、或宗寺法主、或副统教法师、或持教院主、或耆宿评议者,皆可被选举之。依此资格,由自宗各寺之法主,共集本寺,各投一票──计每省但有四票,共七十二票──公选举之,以得过半数为当选。选定通告统教大师,领宗主证,由自宗各寺法主,呈请迎任之。任期终身,圆寂则入祖塔,即为某某代之祖师。

  祖师室,祖侍若干人,随宜委任。

  (十二)每持教院者
  持教院主一人,主持一省教务,督率持教院职员,各行其常务。其选任法,于过二十夏苾刍中,择生年未过六十五岁,而曾为论议及各首要职员者,由统教大师推举一人,耆宿评议共举一人,大众评议共举一人,该省论议共举一人。交由该省支提宗寺各投一票,佛教正信总分会二十四票,共百二十票,于四人中公选一人,以得过半数为当选。选定,呈报统教大师,给持教院主证敦任。任期三年,限可连举连任一次。

  论议法师八人,建议决议一省教务。亦受持教院主临时委任该省各地办理特别教务。亦复在持教院讲堂,每日轮讲经典。此处所讲经典,应泛取大小乘各种简要经论,部类甚多,当详定规制中。亦复定期于研究佛学社,提出种种关于佛学疑难问题,互相讨论、研诘,及答异教异学之问。任法,于具德苾刍中,由各该省四道区中每道各宗寺、各梵刹、各佛教正信分会各一票,各支提各二票,共五十六票,以多数当选。每二年各选出一人,至持教院由持教院主给论议法师证而受任。合计四道区、四年所举出者,则有八人。任期四年,连举连任无限。

  调查四人,常年周游全省,分途调查各种任务,每月报告于持教院。由持教院主委任之,任期一年,连任无限。书记一人,会计一人,庶务一人,各司其事。委任,任期、连任同上。

  (十三)佛法僧园者
  子 统教诸部
  统教大师──仁王经云:唯佛一人称大师。瑜伽论云:出现世间,能摧灭邪秽外道,化导无量有情,令苦寂灭,故号大师。又经律论中,处处以大师称佛。是知大师其号最尊,凡夫苾刍皆不敢称,称之始于唐懿宗之赐号。今作僧中通常称呼,其滥甚矣。故今定制,唯统教一人得称为大师,盖全教教徒所依归宗仰,犹佛住世,绍居佛位故也──一人,主持全教教务,统率佛法僧园职员徒众,行其常务。其被选举资格:一、须中国国籍人民,二、过二十五夏苾刍,三、曾阅大藏一遍,四、生年未过六十五藏,五、卒业广文精舍或众艺精舍,或曾得两宗宗证,或曾修业八宗寺、两精舍四处以上,六、曾为二十夏苾刍方可被任之职员。其选任法,依上资格,由当时退任之统教大师,推举一人,大众评议共举一人,耆宿评议共举一人,交各省持教院论议,每省公投一票,更加震旦以外之持教院──震旦以外之持教院,暂拟关外、蒙古、西藏、南洋四所。佛教总会已有成绩故也。而南洋则又概括南洋群岛及缅甸、暹罗、安南等国而言,以彼诸处皆已有震旦僧人所立之寺院故也。至震旦以外持教院之建立,法当随该地所宜为之,亦复以持教院系行教院、宣教院等。其院主或由当地徒众选任,或由统教大师于世界布教团中委任,应临时酌定。推其极诣,凡人迹所到处,皆应由世界布教团,量区建之,系于佛法僧园之持教院、行教院等。此则数十年数百年后事,今所未遑计也──各投一票,佛教正信总会八票,共三十票,于三人中决选一人,以得三分之二数为当选。选定,由耆宿评议,呈统教大师证,请任。任期五年,限可连举连任一次。若有特别要故离佛法僧园时,得委僧录代理。若任期内圆寂,亦由僧录代理。然限于二个月内,必另选出之。

  副统教法师四人,辅佐统教大师,办理全教教务。而依选任年级,受统教大师委任为僧录都僧主,大僧正僧主。其被选举资格,须过二十夏苾刍之未过六十岁者。其选任法,分作四年选之,每年选举一人。选出后,由统教大师给副统法师证,请任。其余与选任统教大师同。任期四年,不限,连举连任。
       

耆宿评议法师,暂定二十二人,内中互选议长一人,及由议长指派各议职等。
 
   
                   

与大众评议,或分别或共同建议,决议全教法务。
 
   
                   

过二十夏苾刍,不限生年。退任之统教大师等,皆宜举任之。
 
   
                   

由每一持教院论议法师,各各共举一人来园,向统教大师领耆宿评议法师证,由耆宿评议法师欢迎入耆宿评议寮。编号登任,每三年一次,按省地分派,改选其半。                    

六年,连举连任,一次为限。
 
   
                   

    一、其建议决议事,若议德号、议礼式等,专归耆宿评议。若议财计、议工程等,专归大众评议。若议改规制等,则应共同评议,当在规制中详定之。
    二、其职务内,亦复受统教大师临时委任于宣戒堂宣戒──佛法僧园宣戒堂中,半月半月集众说梵网戒,亦复随时为人授菩萨戒,亦复每年从教历十一月初一起至腊八日,开菩萨戒大会一次。由统教大师自任委任或耆宿评议法师,或特请当代大德苾刍主持菩萨戒会,专讲各种菩萨乘戒,发心学菩萨戒一切人等,皆可入会受实义菩萨戒。其入会章程另规定之。于说法堂说法──佛法僧园说法堂中,或应时节,或受施主斋主所请,一依少室宗之仪式,上堂说法。于讲经堂讲经──佛法僧园讲经堂中,每日讲经,此中所讲经典,当取大集、宝积、涅槃等经,起信、大宗地、瑜伽师地、大智度等论。于演说堂主席──佛法僧园演说堂中,每星期日开演说会一次,准诸异教异学皆来辩说。亦复依诸圣诞节日,国俗庆喜节日,合佛教通俗宣讲团,开演各种关于佛教之戏剧、音乐、奇技、美术等大会,诱起大众信仰。其入会法,临时定之。及代理统教大师位,赴斋课等。亦复于般若波罗蜜林,与大众评议及研究佛学社员,种种辩难、问答、讨论、决择,以研究佛学。
                   

大众评议法师,暂定六十六人。互选议长等,同上。
   
                   

视上耆宿评议,但不得主持菩萨戒会耳。
   
                   

具学苾刍。
 
   
                   

由每持教院之论议法师,每年各各公选一人来园,领证进寮,编号登任,视上。                    

三年,连举,连任无限。
   
                   

  枢要处僧录──录者领录,领录一切僧事,谓之僧录,其名始于唐文宗命端甫法师。今以拟同各会社之总务科长──一人,主持枢要处事务。由大师委第四年副统教兼任,任期一年。稽考四人,一切僧徒功过,而掌褒贬黜陟。文书六人,掌管办理关于佛教一切公牍。交涉四人,专办对教外一切交涉事。咸由大师,商同僧录,于具学苾刍中委任。任期与僧录同。

  教计处,庶务处,都僧主──僧主之名,始于南齐武帝命法献始,犹云主四方僧物也。今加都字,拟同丛林之都监耳──一人,由大师委第三年副统教兼任。僧主一人,与都僧主共同主持教计处、庶务处事务,由大师委第一年副统教兼任。调查十人,出游各地,专调查关于佛教之财产生计,按月报告。副寺若干,会计若干,登记若干,庶务若干,约三十人,各司其事。皆由大师商同都僧主。僧主于具学苾刍委任。庶务,或可于参学苾刍中委任。任期同枢要处。

  教规堂大僧正──僧正之名,始于姚秦僧?法师。僧史略云:盖以苾刍无法,若马无辔,渐染俗风,将乖雅则,择有德望者,以教规绳之,自正正人,令归乎正,故云僧正。今以拟同丛林知众,梁普通六年敕法云为大僧正,今加大字以拟知众之领袖也──一人,主持教规堂事务。由大师委第二年副统教兼任。僧正四人,纠纪四人,纠纪同乎丛林纠察,调查十人,专调查各地僧徒关于教规上行为,皆由大师商同大僧正,于具学苾刍中委任,任期同上。

  丑 广文精舍
  广文精舍长一人,主持广文精舍法务。由大师于过二十夏苾刍中,择德望学术俱优者,请任。任期五年,连任无限。华文科教授八人,梵文科教授六人,欧文科教授六人,翻译科长一人,纂述科长一人。由大师商同广文精舍长,择学术相称者,请任。翻译科员三十人,纂述科员三十人,由广文精舍长商同翻译科长、纂述科长,择学术相称者,请任。前三科教授,亦可兼任之。任期一年,连任无限。学者约四百人,由各宗寺绍介参学苾刍来舍,分科考取。

  广文精舍学科编制表
 
   

华 文 科                    

梵 文 科                    

欧 文 科                    

翻 译 科                    

纂 述 科                    

小学
文学
子学
日本朝鲜二国国文属之
   
                   

古梵文
波黎文
蒙藏缅甸暹罗等文属之
 
   
                   

英文
德文 
法文
希腊文
爱世语
其余诸国文属之
                   

翻华为梵
译梵为华
翻华为欧
译欧为华
 
   
                   

佛教史志 
佛教年鉴
佛教月志 
佛教日报
佛教各种需要图书
                   


  汉文、梵文、欧文三科,是学者所学之学也。翻译、纂述二科,是弘教明道所行之事也。所以同隶于广文精舍者,以其事相通,而其人可相助以为理也。不独教授可兼任翻译、纂述,即学者亦可于课外参佐之故。

  华文科:华文分类,盖依章氏国故论衡:小学,乃讲求中国文字语言、音韵形训者。文学,章氏分为经解故论诗赍送五种,其细当依章氏文学论略,中韵文无所分别。然彼文学论略中之学说,则又此所谓子学也。要之,明其音训则为小学,考其章法则为文学,究其义理则为子学,皆假立之名,以为别而已。子学详其流别,略见章氏之诸子系统说。然颇难得定论,观其国故论衡,似分儒、道、名、理四类。窃谓中国学术,其堪供吾侪研索者,不出周秦诸子,则可断言者也。日本、朝鲜,语音虽殊,其文字皆和合华文为之,固可附属华文以求通耳。

  梵文科:印度梵文,在今已殆,犹中国篆籀诸古文,亦犹欧西之希腊文,非湛深古学者,不复知矣。然佛教之法藏,及彼土诸古学,则皆以梵文者为正。彼土今通习者为波黎文,五印全土既甚寥阔,其建国又未尝统一,故复随方异俗,,形音不同。然彼土佛教虽零落,犹有我国未译经论颇伙。中国大乘经典,则概多彼土已无者。欲以佛法相印证、相灌输,此二种文皆当学之。昔杨仁山居士办祇洹精舍,尝有斯志矣。蒙、藏、缅甸、暹罗等处,其文化皆起于佛教之输入后。故彼文语虽各不同,大概不出印度文之所流变也,故附属之。

  欧文科:欧洲诸国,文语虽各殊别,总由希腊、罗马,辗转流变,其实大同小异。假如通法国一种文,于彼欧其余诸国文,学之即易通晓。美洲虽有墨西哥之古文,于学术交通殆无足轻重,而美利坚合众国之文语,则又大都同英吉利者也。非澳二洲,殆无文化。故华文、梵文外,则但欧文。于欧文中习英、德、法之三国文,若俄、奥、意等文,可类推而知矣。希腊文为欧土之古文学,爱世语为欧土之新文字,于学说之交通,实多利行。

  翻译科:天磬居士尝论翻译佛经之难,又谓今后于佛书有翻译,亦翻华为欧耳(见佛教月报第二期)。余谓难则固然,顾亦难于久废之后,创兴之始而已。积以岁月,浸习成风,则若隋唐诸师,多能兼通华梵,奚用愁执笔、度语、润文之难其人乎?翻华为欧固所尤要,而译事亦不仅翻华为欧。挈流反源,则当以印度所无诸华文经,及震旦古德诸撰述,翻为梵文,而传遗之。且玄奘师尝译老氏道德经传梵土,推此例,则中国之诸子学,吾徒亦当任译传之责也。印度虽墟,犹能自宝其国古学,而鄙夷欧西之学术。而世称述彼土所谓之六大派哲学,余之五派虽非佛学,译之亦可供吾考核,犹真谛三藏之译金七十论也,则有当译梵为华者。欧人于佛学诚幼稚,然有近中国汉、魏所传者,转从译之,亦是开陈布新,起人观感。又复译彼古代诸派哲学,尤足取之较论佛法,而益有其精采,譬诸真金藉砂石磨莹而增明净也,则有当译欧为华者。今之世,荷传译佛法之责,以遍觉大地人心者,非我中国佛教徒而谁哉!吾人其勉旃!

  纂述科:近世用书报如水火,欲张吾教,固非有此一编纂撰述之文字宣发机关不可。而各宗之宗学、宗史、备讲授者、犹当各别纂辑。由各人之心得,著书出版,亦在例外。然经评议稽考,及此纂述科审定,或编入于法藏,亦由佛法僧园任为印刊流通。此中纂述所规定者:一、为佛教史志者,藏往信来,关系重大,网罗宏富。顾印度历史甚茫昧,佛教垂三千载,尚无完备详明之史,特有散见者耳。余颇拟摹略史记、汉书、及佛祖统纪,着为史例:一、统教纪──仿本纪作用编年体,往者唯释迦佛传、及付法藏传二十四祖可以相承。编年以系一教大事,今后佛法僧园成立,当依统教大师作统教纪,中间之二千年则唯当空出耳。二、传宗纪──仿史记世家意,以各宗历代传承之正祖,以纪一宗创绝隆替大故,往者可若佛祖统纪之传天台宗诸祖者,今后则当就八宗之宗主以立传耳。三、教士志──仿天文志、地理志、及佛祖统纪三世出兴志、三界名体志作。钜至华藏,微至一寺,若南朝佛寺志之类,亦可收入。四、教产志──仿食货志、沟洫志作。五、教规志──仿礼乐志、刑法志作,亦仿佛祖统纪之法门光显志。六、教典志──仿艺文志,佛祖统纪有山家教典志,然彼祇载天台一家,此当尽列法藏目录,余尚有佛书流别论,条其种类。七、会要志──仿佛祖统纪之历代会要志作。八、感通志──若神洲三宝感通纪之类,简择大要作之。此二纪六志中,有须作图表者,随类附之。九、大德僧伽传──即高僧传之异名,高字不足以尽僧德,故改今名。若律中白众称大德僧伽,名义最当。僧虽遍该出家五众,自以苾刍为正,故苾刍传可独名大德僧伽传,而历朝高僧传,皆可取而实之。十、苾刍尼传──藏中有苾刍尼传。十一、室叉摩那传。十二、沙弥传。十三、沙弥尼传。十四、正信士传──同居士传。十五、正信女传──其增出者可以类推。十六、艺术传──僧徒于佛教行都无可传,然能发明艺术益世人者,则入此传。十七、神异传──藏中有神僧传,吾意无论僧俗男女、羽毛鳞甲之族,因修佛法着灵验者,皆可收入此传。然已入七众传者,此不应重入。十八、护法传──凡不足入七众之传,而于护法有称者,则入此传。共计二纪六志十传,自初至今之三十稘(假定以百年曰一稘),可总成为一史。兹后则每一稘,续修一史,其因仍者,则载其存湮兴衰;沿革隆杀之迹可也。二、为佛教年鉴:年出一编,以编年体以纪一年大事,亦载关系重要论,及诸统计表等。三、为佛教月志:作杂志体,以为研究佛学之书,流布佛学社研究佛学之论者。四、佛教日报:作小册式,按日出之,载关于佛教时事,为佛教辩护,及浅显佛理之论著,供宣讲团宣讲资料,亦赠亦售。月志、日报,能常销百万册者,则法云渐可弥纶全球。其余则随法门所需、时势所须,纂述可也。

  寅 众艺精舍
  众艺精舍长一人每科教授四人,共二十人。学者约四百人,同上广文精舍。

  众艺精舍科目表

美科

业科

着科

微科

玄科

艺学
文学

群学
工学

生学
物学

质学
心学

数学
名学


  大乘经论,说菩萨当善学五明。孰为五明?内明──或去内明用咒术明或符印明,然当以内明为正说──,声明、因明、医药明、工巧明是也。内明,即内教之闻思修增上慧学也。余之四明,则皆世间法也。五明冠以内明,故虽该习世间文艺,悉当引佛法疏证条贯之。华严经曰:

  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善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颠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断除。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室、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

  华严疏逐段分解,谓即声明、因明、医药明、工巧明也。今试析取引证该习文字,故有广文精舍各科。该习算数种种诸论,咸善通达,故有众艺精舍玄科。该习地水火风诸论,故有微科。日月星宿咸善观察,故有着科。国城村邑乃至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乃至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故有业科。文笔赞咏乃至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材邑乃至凡所布列,咸得其宜,故有美科。众艺精舍五科,若以实德业三分部:玄、微,德也。着科,实也。业科、美科,业也。该习图书印玺,故佛法僧园有印刊、校雠、流通三所。又善医药疗治诸病,故有各地之佛教施医苑。此世间法之四明也。各宗寺、各支提、各梵刹、及佛法僧园之说法堂、讲经堂、宣戒堂、力神通林、愿方便林、禅那林、般若林所修学者,内则明也。菩萨一人,所有功德不可思议,今以僧伽众威德力集起之,亦不可思议,直谓之僧伽菩萨亦可也。是名众生共业不思议力。

  或谓:广文五科,实利赖以宏通流布教法,故足尚也。若夫众艺五科,既无益乎传教明道,此诸科学又极博深,析其科目殆将数百,世之学者究其一,即可以终身,区区数年,岂能研几入微,有所发明,开济世间;亦徒以杂学乱其心而已!释太虚曰:学术,盖亦由淡泊宁静而精妙者也。以不求闻达之僧人,而能实心专力从事学术,自较汨没性灵于尘网者为易精进;况至此求学者,皆曾培佛学之根本于八宗寺者乎?且此中学科虽繁密,学者亦随旧日所习,才性所近,专其一而深造之耳。学期虽祇五年,一学门径,必已具通,欲臻邃奥,大地间旷,尽可自究。几见东西大学问家,乃终身为学生者乎!傥能发明一学,工妙一术,布施世间,膏沐群生,宁非利益有情之大愿哉?即于佛化,亦多裨益:“先以欲钩牵,复令入佛智”,则虽清歌妙舞,亦佛法之方便;况名学即因明,能闲邪而显正;生学通缘起,可殊涂而同归乎?孰云胥无益而徒乱心哉!

  玄科:玄、谓悬拟虚设之理。准之百法明门,即是不相应行假法。虽附见乎心物而无自体,然能利用语言文学,楷定学理,其术莫尚于名数矣。名学即是因明,欧语谓之逻辑,亦译论理学、或辩学。震旦古之名家,亦略近似。此学欧洲久成一大科学。然五明中亦专列曰因明,足见佛世已卓然于天竺。高僧传罗什法师精于算学,善能测量。若今世,则此学尤为最普通深奥一大科学。

  微科:名之曰微,不过对下之着而言。盖着科乃天地动植,属世间和合相;而微科乃识心根尘,属体用显现谛。准之百法明门,则是心法、色法。亦犹楞严七大:地、水、火、风、空大,即质学也,见大、识大,即心学也。心学固以佛法为极精深。近世有心理学处,亦一专门科学,可供参考。今云质学,该欧学之质、力二学──彼之质学亦称化学──。佛法以地、水、火、风四大种同称为四微,则亦得以声、光、动、电,别出为力学耳。

  着科:着,谓显著,即宇宙间自然生化之一切有象物。物学所该滋众,若天文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等。生学,即讲求万物之生活、构造、变易、进化等者。不独应通其学,且可以佛法正其谬。

  业科:业、谓人生造作行为事业,指人伦可应用者言。工学若矿学、农学、商学、器械学、航路学等。群学即社会学,该括教育、宗教、政治、经济等学。

  美科:佛法多说相好庄严,光明净妙,即此所谓美字之义。文美学若诗歌、小说、剧本等。艺美学若音乐、舞击、图画、雕刻等。要之,不切人生实用,而能感兴人惊奇壮快之情者,皆是。

  卯 其他林室
  力神通功德波罗蜜林长一人,都维那一人。愿方便波罗蜜林长一人,禅那波罗蜜林长一人──般若波罗蜜林为设研究佛学社处,当与佛教正信会合举一林长主持之──,流通所长一人,印刊所长一人,校雠所长一人。皆由大师于具学苾刍中择才德相称者,委任之。

  力神通林,大同支提,专修瑜伽、忏摩法事,常年为国家为人民祈求福利,而不别受一姓之请。若众人欲修功德者,亦可附入之耳──案各寺刹早课,亦兼为国家人民祈祷者,而此处则昼夜六时,作诸佛事,专为祈祷。若遇天灾、人祸,无论此界彼强,临时特别,依法禳之。随灾祸所及之区域,通告或一省或数省或全国或大地各寺院刹庙,同时特别祈祷。若祈雨、祈晴等,经中皆有特别仪式──。当有徒众百余,纯一具学苾刍。愿方便林,则同莲社,当有徒众百余,可兼参学苾刍。禅那林同少林宗寺禅堂,当有徒众二百,可兼参学苾刍。赴菩提场课诵,斋堂应供,其法乐则由力神通林都维那主持之。三林内若悦众、香灯等,皆应由林长随宜委任之。其徒众,则概由教规堂,随其来愿而安入之。

  流通所员约二十人,印刊所员约八十人,校雠所员约六十人。由各所长商同大僧正、僧正,于具学或参学苾刍中择其才德相称者,委任之。

  招待堂分客招待五人,僧招待五人,由大僧正于具学苾刍中,择宜委任。藏书阁知藏长一人,由大僧正择宜委任。知藏约数十人,随其来愿,欲于藏书阁阅书者,由教规堂送入,辄分任管理整饬阁中之图书。

  统教室记室(拟同衣钵)四人,由大师商同大僧正,择具学苾刍委任之。侍者约二十人──虽属于统教室,须兼照料评议厅、枢要处、及评议院与般若林。由教规堂商同记室,择参学苾刍委任之。

  其余若如意寮主一人,尊宿堂、云水堂、尼众堂各管堂一人,司事若干人,斋堂、天厨、各职员若干人,知菩提场兼照管说法堂、讲经堂、宣戒堂、演说堂若干人,钟楼、鼓楼各处僧职,悉由教规堂随宜委任之。各在俗佣工,则悉由都僧主,僧主委用之。庶务处僧职管理之。

  世界布教团三百人,此派往各地宣布及建立佛教,不住于佛法僧园者。随宜分若干组,每组一布教长,及若干布教员,悉由大师于广文精舍之梵文、欧文科卒业苾刍中,委任之。

  丙 释建立所以
  问曰:建立教团,何以不建立佛教会?且既划为佛教住持僧,佛教正信会,何以于佛教住持僧不称佛教住持会耶?

  答曰:吾尝病往时之建立佛教会者,于政教分离之势有未便。何则?既合五乘、七众佛弟子而立佛教会,则在俗正信众亦摄入矣。在俗正信之众,固期于普遍摄受而无遗漏者。若皆入佛教会而与政离,不几有教而无政乎?若别有与教离而从政者,则佛教非不能于人类普遍摄受而无遗漏乎?此已进退皆不可也。盖政教分离之利益,不徒其团体之名义并峙不相钳制,得以畅其进行;尤在专修其教法者,割绝世务,远离尘网。苟非以政权妨害其教法,绝不以国政萦其怀;而间接直接秉国政权者,亦公认其依教法自在施设于所领国土。苟非以教法妨害及国政,亦不以政权涉其事。于是乃能德修道隆,敷泽国民,交获其益。此唯佛教之僧弟子为可,而佛教之在俗弟子、则绝对不能也。

  昔远法师答桓玄、沙门不拜王者书,谓佛教徒有二科:其一处俗弘教,事君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行,理不容异,则为国政计之佛教之俗弟子,不容与政离者,一也。教势盛衰,亦多因缘国事,正仗宰官士夫,奠安国家,真实皈信,拥护教法,则为佛教计之,佛教之俗弟子不应与政离者,二也。远法师曰:“以寻沙门之道,理则不然。盖是方外之宾,绝迹于世,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求宗不由于顺化,故不重运通之资;息患不由于存身,故不贵厚生之益。此理之与世乖,道之与俗反者也”。是故凡在出家,皆隐居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竟不得与世典同礼,隐居、则宜高尚其迹。夫然、故能拯溺俗于沉流,拔幽根于重劫,泽流天下,大庇生民。此则佛教之僧弟子,不得不与政离者也。吾征立佛教会,则不得不兼摄佛教五乘七众弟子;非然则摄教徒不尽。又征在俗佛子、绝不能与政离,在僧佛子、又绝不能不与政离。故不单立佛教会,而并立佛教正信会、佛教住持僧。非然、则将令佛教一部分在僧佛子亦不能与政离;致不病致则病教,不病教则病政也。

  至佛教住持僧所以不名佛教住持会者:窃按僧义,即是社会──社会亦或称为团体──义故,亦即是从佛法舍离世俗之人,所立特殊社会之名义故。梵语僧伽,简称曰僧,华言翻译为和合众。尝闻世之界说社会名义者曰:社会者,有法之群也,会聚多人而有所部勒──亦曰组织──祈向者,曰社会。今此众之一字,即是多人之义。今此和合二字,即含会聚、部勒、祈向之义。以有七种和合义故。何谓七种和合?一、戒和同遵,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七、理和同证。第三是会聚义,第一是部勒义,第二、第七,是祈向义。此所以僧伽即社会义也。尚有第四、五、六,纯属舍俗从佛之众所共有之清净善法,为世之社会义所无,此所以又为特殊社会之名也。

  且僧史略尝明之:一人不应称僧──案梵土及震旦,古代皆无向人自称僧者。或称沙门,则是出家人通名也。或称释子,则犹云释迦弟子也。梵土则必兼称沙门释子,以单称沙门则彼土离俗外道,亦同称沙门而相混故。单称释子,则彼土在俗姓释迦者,亦称释子而相混故。若在震旦,则单称沙门或释子,既无混滥,斯亦给矣。简称曰释,则同自举其姓,以从佛舍俗者,同以释为姓故。此外或自名其所修戒行,自称沙弥乃至苾刍,亦或称曰贫道、衲子,此皆相应之称呼也。震旦唐代来,俗人乃于从佛法舍俗者,男称为僧,女称为尼,不知梵语之尼即是华言之女,言僧则即兼举佛教之离俗之五众弟子矣。沙弥尼、室叉摩那尼、苾刍尼,亦在僧数中,岂应以僧与尼并称?苾刍不学,流妄之甚,乃多向人自称曰僧。或遇俗人问以何姓,亦举僧对。甚至清代有刻于名刺曰,臣僧某某,僧某某者。今须知称僧,犹之称教团,以僧中一人冒称为教团,指僧中一人概称为教团,稍有学识者,固不应如是之不辞也。然而名义冒滥,相沿已久,习俗难近,殆亦正不胜正,窃为之长喟耳。凡四人以上名僧──此宣教院所以至少亦有五人,减是则非毗奈耶处,而是阿兰若矣。受苾刍戒,五人同坛则不得戒,亦以成和合众,不得别别发戒体故。今流俗一人亦称僧者,殆从众称之耳。亦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于一军人亦称军也。此宜名佛教住持僧,而不必名佛教住持会者,一也。且僧之名沿于故有,而佛教会之名由于新立。故有则舍俗入僧者,已属僧伽中人,新立则必更经入会,方成佛教会员。将尽强迫已入僧者更入会耶?则凡入会应出自由志愿,断无可以强迫入会之理,此佛教总会之所以失败也。若不尽强迫入会者,则又不能成为统一教团,且经种种仪法,舍俗入僧,取得僧籍,即是已入佛教团中,更须入佛教会则同头上安头。今以佛教住持僧名,依佛戒律而部勒之,若由舍俗入僧或复出僧反俗,悉凭各人自由志愿,则不同于强迫入会。若既入僧,则必应遵僧中共守之法,则同会员有遵守会规之义务。不遵僧中共守之法,则共弃之,亦同各党社会得宣布除会员名籍,无不名正义顺。此宜名佛教住持僧,而不可名佛教住持会者,二也。然往昔之僧伽,但有家门的形式制度,而区域的──印度安居结界布萨,有属区域的形式制度者,而在震旦则从来绝无也──,国土的、世界的、则由一二哲人之精诚感结之,而乏于形式上制度。今以近世会社形式上部勒制度变通之,于区域──若持教院、行教院等──国土而暨乎世界──若佛法僧园是也──,无不纲维之以形式上之制度。且杀其家门的部勒,而移其重心为国土的、世界的──若八宗寺则有本寺,而各宗寺、各梵刹、各支提亦悉直接间接而纲维于佛法僧园,而息息相通者是也──,形式既变,精神亦随而附丽之。大雄不兴,应真不降,则欲以凡夫而宏扬佛法,舍扩其形式上制度以补精神上团结力,必无由矣。此有心昌明佛教于世界之士,不可不共舍其旧习,忍一时之小苦,发六和之胜心者也!      

  第三节 教籍
  统论佛教教籍,应大别为佛教正信会、佛教住持僧二籍。今专就佛教住持僧分类述之。

  一 总籍
  总籍:谓总计出入僧中者,而划僧与非僧界线者也。此又分三:一、入僧籍,二、出僧籍,三、往僧籍。初受沙弥戒品,发给僧证,应即按照注入于入僧籍。凡已入僧籍者,或自求退出,或为众摈出,应即按照注入于出僧籍。凡已入僧籍,不出僧籍而至死亡者,应即按照注入于往僧籍。入僧者谓之僧,出僧者谓之非僧,非僧则与始未入僧者同。往僧则从现在僧数中,而度入过去僧数中者。以此三籍而经界之,则僧与非僧无所滥,而当时僧中之人数,可了然矣。此之三籍,皆由行教院登记之。每年一次报持教院,由持教院汇各县籍,集成省册报呈佛法僧园,造成总表,编入年鉴,宣布咸知。

  二 别籍
  甲 戒籍
  戒籍又分受戒籍,补戒籍。从受戒籍则分为沙弥籍、沙弥尼籍、室叉摩那尼籍、苾刍籍、苾刍尼籍五种。由南山宗寺授戒堂掌之,按此五类受戒毕业,分别登记入籍。每年一次报持教院,由持教院汇成省册,缴呈佛法僧园,宣布同上。其补戒籍由行教院掌之,按照补戒人之事,由登记每年转辗缴呈佛法僧园,宣布同上。此戒籍者,是僧中尊卑之礼制,唯其尊卑不同,故百岁苾刍尼必礼一岁苾刍足也。

  乙 学籍
  学籍又分内学籍、外学籍。于内学籍则从八宗分为八籍,即由八宗各寺分别掌之。正学毕业,分别按照登记入籍。每年报由持教院,转辗呈佛法僧园,宣布同上。于外学籍则分文学、艺学、医学三籍。其医学籍,凡在施医院修业毕业者入之。由施医院报由持教院,转辗呈佛法僧园。广文精舍修业毕业者,入文学籍。众艺精舍修业毕业者,入艺学籍。编入年鉴,宣布同上。此学籍者,是之僧中宗法之系统,亦令共知僧中别别人才,有所稽考而用不违才也。

  丙 座籍
  座籍分苾刍籍、苾刍尼籍。佛言苾刍,从无夏至十夏为下座,从十一夏至二十夏为中座,二十一夏起为上座。今即依之,于苾刍籍分为下中上座三籍。所谓夏者,即是戒夏。此所云戒,指受具足戒。言沙弥戒、室叉摩那戒,不以计夏,以受戒未成故。初受具足戒,即谓之初夏,如是若经百年,即为得百戒夏。按计僧寿凡有三种:一者、生年,则同世俗,从父母初生岁计起。二者、僧腊,从初得僧证岁计起。三者、即是戒夏。此三种中戒夏为重,所以必二十夏苾刍,方可称之为具寿也。今虽分三座籍,然下座籍不必登记,同于苾刍籍故。至十一夏入中座籍,过二十夏入上座籍。于苾刍尼籍虽分二座籍,然下座籍不必登记,同苾刍尼籍故,至十一夏入上座籍。三籍悉由行教院执掌之,每年转呈佛法僧园,宣布同上。此座籍者,是僧中长幼之序次。毗婆娑云:苾刍受大戒,名生在佛家,是故应礼先受戒者。十诵律云:先受大戒乃至先须臾时,是人应先坐、先受食。梵网经云:凡佛子应如法,次第先受戒者在前,不依老少贵贱,莫如兵奴、外道之法。经律论明文皆如是,则佛法中长幼之序,固当一依受具足戒先后断之。凡同门剃度兄弟叔侄等辈行,此皆沿习世俗之称,皆应一切断之,亦不依为尊卑长幼之序。然欲从受具足戒须臾时之先后为别,出入诸僧伽蓝众中,何能一一稽考,故唯应依上中下座别之。佛言先受戒十年者,应敬如阿阇黎。先受戒二十年者,应敬如和尚。则下座当礼让乎中上座,中座当礼让乎上座,不可越也。若夫同座之辈,知则让之,不知则亦毋庸分别,庶礼存而事不繁耳。至职员有职员之位,则不在此论。又此座籍者,亦可便于稽查各项选举、被选举之资格者也。

  丁 职籍
  职籍则但登记选任之职,分为三籍:一、掌教籍:统教大师、副统教法师,及本寺宗主,持教院主,行教院主五项职员,当选任时,其选任者及退任者,登记入之。二、法主籍:梵刹、支提及八宗寺法主,当选任时,其选任者及退任者,登记入之。三、议员籍:持教院论议师,佛法僧园耆宿评议师,大众评议师,当选任时,其选任者并退任者,登记入之。造成总表,宣布年鉴,同上。此职籍者,是僧中盛衰关键也,应使人人咸知,及俾后人得稽考焉。

    

  第四节 教产
  佛法所传,祇传衣钵,承佛家业功德法财。衣食住义,通十法界,今且专就近事言之。即以僧中摄受财物,能资生者,谓之教计。生计具足,乃身安道隆耳。然教团组织既经变更,教产摄受亦随之而异。田地山场诸不动产,当悉属之十方僧物。以僧伽为权利主体,此若公团法团所有。其余动产,当分为僧伽公有,及个人私有二项,此大较也。试依经济公例,量出为入,析别言之。

  一 公有分配法
  依前教所分配,每二县区有一宗寺,依前教团分配,每一宗寺兼僧俗人约有五百,南山宗寺约有千一百人。平均每人每年费用为六十元──宗寺徒众,但取衣食器用及诸零费,每人约五十元已足。南山宗寺未得沙弥戒者,其衣食费更由该求戒者得度和尚津贴,省于此者,即以补之职员。职员各给薪金不等,统一寺而计之,其平均数当不致浮于每人六十元之限──;于五百人则须三万。千一百人则须六万六千。统计每道八寺,须有二十七万六千。今以计算便宜,更加一万二千为贮备费,此贮备费即作修造,与备荒歉,及充特别事项之用,不敷则临时与佛教正信会同募化之。则每道须二十八万八千。平均之十六县,则每县须一万八千。即计现在属于佛教所有之不动产,每县平均当可有禾田三千亩,每亩净除国税等费,所入租价计以四元,则可得一万二千元。更以所管山场种植竹木果疏,约得五六千元。则按今属于佛教所有之田地山场,尽并归于宗寺,当可敷各宗寺之经费也。田地山场诸不动产,所以并归各宗寺者,以各宗寺专为僧徒修学之处。若师若资,皆以造就佛教专门人才为事。务断一切世俗攀缘,令皆具足安心乐道,犹之国家造就人才,须有一定教育费也。

  田地山场既悉并归宗寺,除宗寺外别无不动产矣。莲社经费,当由佛教正信会筹集之。其余若宣教院、若行教院、仁婴苑、若施医苑、若慈儿苑、若持教苑,其经费当悉取之于支提、梵刹。

  支提专为人民福田,代修植福资冥各种法事,随顺时势,改良化仪,力求完美,扩充净信。彼时每县祇一支提代修法事,无别岐路。一支提中每年法事费,总收入约可有五万元。由行教院捐其十分之一,每县则有五千。余四万五千元则为支提公费,及支提中各人私入。梵刹亦以代人诵经念佛之收入为经费,每梵刹亦由行教院每年捐四百元。如是合计,每一行教院每年所捐入者为五千四百元。

  就行教院每年所入五千四百元分配之,每一行教院统四宣教院,每一宣教院六百元,则共须二千四百元。行教院自用二千五百元。余五百元则转缴持教院。每一持教院统六十四行教院,合计每行教院所缴则有三万二千。以八千元为四仁婴苑当年费,不足则合佛教正信会募化之。以六千元为四施医苑常年费,不足则薄收药费、膳宿费,及随时募化补充之。以一万三千元为慈儿苑之常年费,更以从慈儿所出费补之──若从慈儿苑毕业出之人,其后从事社会职业,既经成立,或令每年量捐慈儿苑费若干,或按职薪所入捐二十分之一,或在苑制出手工等货物售之以充公费,当定于慈儿苑章程──。不足则合佛教正信会募化之。持教院自用五千元,统合即三万二千元也。然佛法僧园之经费,复奚出乎?此当取之僧中各人私有之贮蓄金。假定僧伽八十万人,人人平均若得三十元私有贮蓄金,可不提用,则得二千四百万元。以四百万为佛法僧园建筑费,不足则募化之。以一千六百万元立一银行,假定年得利润八十万元,以二十万为银行职员费、公费,以十万为银行公积及特别费,尚有五十万元,则归佛法僧园。以四百万办一工厂,此之工厂亦兼慈善性质,购诸有成验之新式机器,作诸人民日用所需容易制造之物。给可容三千人工作,令诸失业人民,易得入厂作工。每年收入货利,除厂中职工薪金及公费、公积外,其余作为十股。二股留为厂中公积,六股公与诸职工等,俾诸工人皆得同沾利益;余之二股则归佛法僧园,约以每年有十万元。则佛法僧园统计每年所入有六十万元矣。

  银行工厂任职员法:此银行工厂之职员,皆不由僧伽中人直接为之。一以全属俗务,二以须是专门人才故也。当即以佛法僧园中统教大师、副统教法师、耆宿评议长、大众评议长共七人,组织为董事会。银行及工厂正副总办各一人,由董事会于佛教正信会中人,择其学问才具道德相宜者,举任之。任期一年,连任无限。每年定期由董事会改选任之。所有银行工厂事宜,概由所举任总办负完全责任。董事会对于总办,有监督稽查之权。其余职员则由总办委任,悉照银行工厂办法。其详细章程当制定于佛法僧园规制中。

  佛法僧园每年所收入之六十万元,当以十万元划充佛教正信会之慈济团作慈善费。十万元划充世界布教团作布教费。十万元作流通经典书报之津贴费。十万元贮备之,以作各院各宗寺各苑各支提各梵刹周济费。此在各院各宗寺等,亦当随时以有余补不足,互相周济,以本是公财故。其余二十万元则为园中食用费、薪费、及各项公费、修造费。更以园中信施所入补之。若遇大修造等,则合佛教正信会募化之。

  二 私有之限制
  一、个人私入之限制:凡僧中人得为个人所私入者:一者、任僧中各项职员之薪金,二者、僧中所散给之斋[贝+亲],三者、由代人作礼忏诵经等法事所入者,四者、由正当继续法得之俗中亲属,僧中师友者,五者、由皈依剃度等各种弟子及诸信仰人等所布施,专以供养本人者,六者、仗自己道术学艺利益人,而受人专谢者。要之,凡不以僧伽大众名义所入者,皆归各个本人私有。然既入僧清净自活,不复作诸世间营务,与俗争利,食邪命食,则私入者当不出前之六项矣。抑入僧者,食住汤药剃沐等项,已全可受用之。僧中一身所需,亦已无几,但交通费及衣履、经书、道具等费耳。在正学类不出游行,其衣履等亦僧中给,则完全取之僧中耳。

  二、个人私有之限制:既舍俗家,若仍营一家业,孜孜以计得失,与俗何异?然受之为十方僧物,既属公有,无系私计,故律中亦许白众说清净,受置田园牛马等物。其任为主管僧物职员者,律中谓之知僧物人。代众任劳,责有攸归,则有不得苟且推诿。盖是外护善知识,依止阿阇黎之类,与营私有财产者异。凡舍俗入僧者,虽不必皆行杜多法,而杜多行固佛所赞。依杜多行,止蓄三衣一钵。梵网戒加行住坐卧饮食化导日用必须诸物,亦祇二十四事而已;要以随身携之能游行者为限。其次则以随方随俗所须于百一物,许随宜蓄,若寒地蓄毛衣,热地蓄棕扇等。旅泊三界,但支身命,苾刍之道如是,不令多蓄财物生顾恋也。不执金银之戒,震旦所不能守,今世犹甚,当亦随开。要之、经书、道具、衣物等项,非甚违律,可随喜置,诸钱财等不应贪求,随宜所得不应浪费,可贮蓄于佛教银行,以备老病急要之需,或作慈善公益之用。除为住持十方僧物,不置田园屋庐产业,不以己身作千年想,不作世俗传子孙想。以僧伽为个人直接团体,以个人为僧伽单纯分子,庶不愧出世俗家矣。

  三、私有财物传承之限制:按之旧习,十方丛林或法门丛林之寺院,常住财产之与个人财物,本有公私之别。有所谓子孙相传之寺庵,无个人与常住之别,概遗之假得之子孙。然十方法门之寺院,虽有公私之别,至其私有财物亦唯遗传徒子法孙。师之与资,视若固然,习俗深远,牢不可破。依今制度,诸僧伽蓝所有财产,固已悉同十方丛林性质,不容私相授受。即诸阿兰若所有者,亦应作为十方僧物,若舍离时应归伽蓝,若茅蓬之系丛林者;或归檀越,若住家庵专受供者;凭彼处置,不得随意遗传徒属。其徒属更不得当然视为应承受者而为争执。因此皆足长贪争、兴诤讼之故,至于个人私有财物,固可传之徒属,以师资本有财法相摄之义故。南山钞云:‘佛法增益广大、实由师资相摄,财法两济。日益业深,行久德固,皆赖乎此。比者真教陵迟,惠风掩扇,俗怀侮慢,道出非法。并由师无率诱之心,资阙奉行之志,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又曰:‘师以财法定慧摄资,资以供养谏诤相师’。所谓法济者:即为师者授弟子以戒定慧学,而弟子当敬事其师,亦得劝谏师过也。所谓财济者:即师当成就弟子衣钵道具,而弟子亦当随力所堪,供养于师也。此为师资间正当之关系。故得度和尚对于所剃度弟子,若彼无财能自办者,当为备置僧中服具衣钵,及出膳费数月不等。自初入行教院,至进南山宗寺受沙弥戒得僧证毕。以未入僧数,一切不得同僧利养故──今受戒者须出戒费,亦即因此。衣钵既由南山宗寺制定一例式样,其得度和尚但为弟子出资购之耳。统计度一弟子至少须数十元,或剃度阿阇黎共成就之,不可过为草率。故度人入僧者须具学苾刍乃可也。──既得僧证,则可同僧利养,剃度和尚可不问矣。从得僧证至正学期毕业,资生命资慧命各种费用,皆出宗寺常住僧物。而主持宗寺常住者,则得戒和尚、得法和尚也。故三和尚,皆有资色身、生法身之恩,所以弟子当孝敬如在俗父母。然为和尚者,亦不可令废学败行以从己意也。诸阿阇黎则当敬如在俗师长,师资关系盖在乎此。则弟子固可承受其和尚个人私有之财物者,然可承受非必得承受也。寻之律文,苾刍亡故,其私有物或与弟子,或与看病之人,或与生平知识善友,或舍作常住众僧物,或随意施作各种利益众生之事业。震旦习惯,或有留作身后资冥之法事者。推而广之,或变之充丧葬之用,或作建修塔庙流通经典之用,其事非一。此当用近世民法上遗嘱之制,唯凭有所有权之人,随意身立遗嘱,或遗传于何人,或变充作何用,他人皆不得干涉变更之。猝然病亡不及立遗嘱者,随其所居伽蓝白众,说清净处分之,则可免一切纷诤矣。

  第五节 教规
  一 提纲要
  佛教规制,弥众生界,即就人间建立佛教言之,首设建立佛教大纲,拟同国宪,规定佛教之外界关系,及佛教之内界建设。次于佛教之内界建设分二部:一、佛教正信会规制,二、佛教住持僧规制。次于佛教住持僧规制又分二部:一、总部者:即是行教机关之制,于中分为三种:曰佛法僧园规制,银行工厂章程属之。曰佛教持教院规制,慈儿苑、施医苑、仁婴苑之章程属之。曰佛教行教院规制,宣教院之章程属之。二、别部者:即是修学团体之制,于中分十一种。南山宗寺规制以至清凉宗寺规制,及支提规制,梵刹规制,莲社规制是也。总之与别互相关摄,别之与别则各独立。凡佛教住持僧有规制部勒者,皆僧伽蓝,亦皆毗奈耶处。其余则为阿兰若处。阿兰若处独居,则行无所用规制者也。其佛教正信会规制,亦有分类,兹不述之。附制一表如下:      

         

  今论本以整顿僧伽制度标名,前所论列,固皆言佛教住持僧之规制者。然是说明其原理及关系,或条列其新,意匠所及者,散见大概,以备研究择采而已,非即是着为规制条文也。欲着之为条文,无论非一人所能作,即能之。亦除佛大师无第二人能令众皆遵行也。此非预备之功力足,时机已至,因缘成熟,以公意集多数智者,不获成办。又若各宗规制,当由各宗之善知识,考其宗法传习而分别商订之。此中有成文

  可为依据者,则南山宗之有律藏,及少林宗之有百丈清规是也。佛教建设大纲,则民国元年佛教会第一次布告所载之佛教会大纲,要求政府承认条件;及第二次布告所载之说明书,亦有多分可取。今更以偶忆与浅虑所及者,略述数款:

  二 示方隅
  甲 衣制
  左传曰:衣,身之章也。僧祇律云:衣者,圣贤沙门之标帜。今按法衣总有四种:(一),缦条衣,梵语钵吒。式与五七衣同,但无田相。沙弥众必具此衣,正信士亦服之,尼众室叉摩那但服五条衣,然与苾刍服五条衣者异,苾刍亦可服九条衣也。但沙弥必取坏色及全如式者,故与正信士女所服有别。(二)、五条衣,梵语安陀会。(三)、七条衣,梵语郁多罗僧。(四)、九条衣,梵语僧伽黎。此衣亦名大衣,而以九条为正。有作十一条至二十五条者,佛因当时苾刍或无布帛,但检取粪扫物集成之而开也。今时不知斯意,以条数多为贵,唯取二十五条者为大衣,此妄见耳。故今以九条为定制。此三种衣,皆有田相故,谓之福田衣。昔世尊见稻田畦畔分明,因定衣式。凡苾刍众,必须人人各具此三种衣,于受得苾刍、苾刍尼戒时备之。其物体当遮用丝毛织成之类,其色务近灰坏,以符袈裟之义。梵语袈裟,此云坏色,僧众之衣以坏色为共名,不能更作别种鲜明之色彩者,谓之坏色。若灰墨青黑缁紫之类是。沙门或名缁流,或名黑衣,语因于此。律许三种坏色,即是铜青、缁尘、木兰(案木兰、即树皮色也)。或五条铜青色,七条作缁尘色,九条作木兰色,益令衣三识别显彰。沙弥之缦衣,及苾刍三衣,应依一定式样,由南山宗寺监制之。

  佛制苾刍三衣,着时有别,作杂务则着五条衣,随众受食作佛事,则着七条衣,莅大众说法等,则着大衣。梵土天热,但须单衣,三衣之外无别衣服,故作杂务亦着法衣。今此天寒,既有袍衫,故于法衣唯是斋课等时着之。则此苾刍三衣,可用以别等级,下座常着五条,中座常着七条,上座常着九条,则苾刍之受戒先后,便可一望而知。若修特别法事,则下座、中座皆得服七九条者,故苾刍咸不可不具三衣。上之四种法衣,作为定制,为僧众不可不有,不可殊异者。苾刍不用缦衣,则可舍与诸求沙弥戒者。

  今于缦衣、大衣,更开别制。今按日本佛教法衣商店,有种种色彩花纹紬绢之衣式。又有数寸阔之单条法衣,此亦从龙王披袈裟一缕之意推出,后当仿制。凡无田相之衣,或属全衣,或属巾褂,乃至但悬一方之可为佛教标帜者,无论作何色彩,是何物质,皆可认为缦衣之类;为在俗正信士女之法服。或亦依彼受持一戒,乃至受持七戒,依戒多寡,分别衣量大小,衣色深浅而制定之。然僧众则不适用之,而九条田相衣,亦可用丝质──用丝类、毛类之织物制衣,律中遮之,经中则多开之──彩色花纹之物,制成多种衣式,为升高座说法、讲经、宣戒、赴斋等时,及为社会修行法事,与主修法事时之服。前遮彩色紬质为衣,是守声闻苾刍常仪;此专行利益众生事,现菩萨苾刍相,故不妨庄严华饰也。然于衣上绣佛,则殊亵慢,不可取之。而传法时之付祖衣,亦当革除。

  又按天竺五部僧众,衣分五色。舍利弗问经中,亦随德相表衣五色。后定衣制,或于八宗法主及与宗主,或随大师以下一切首领职员,分别制定特殊九条衣式,以为公服表章。然此等九条衣应为常住僧物──昔佛住世有舍华贵衣者,诸苾刍遵佛制,不俟佛知之令受为僧物,此其例也──,任其事,当其位,然后服之,苾刍不必人人自有。自有亦必任其事,当其位,然后服之。而苾刍尼则应唯服坏色之衣。然按震旦先朝沙门,又由帝王赐紫衣者,若仿此例,可由佛法僧园分别制成特别贵重之九条衣,用以赠奉高德苾刍,或苾刍尼,而为荣章。行杜多法又有着纳衣者──此沙门又名衲子之由来也。纳衣即粪扫衣,乃拾缀世人废弃之布帛,聚成者也。袍衫等物,可似现状,但通常亦应不背坏色之僧相。唯诸首领职员,当亦可用特别质色。若今为丛林方丈者袍皆黄色,而衣皆赤色者是也。其余类具冠履等项,兹不详论。

  乙 斋制
  设斋可如今之丛林所行。但今禅寺,为饭僧者上堂说法:一、以激扬宗风,二、即佛世苾刍为施食者祝福之意。吾意此当专归少室宗寺行之,余七宗寺应有区别。若天台宗寺,则集讲堂诵普门品,清凉宗寺诵普贤行愿品,嘉祥宗寺则诵心经或金刚经,慈恩宗寺诵佛地经,南山宗寺诵梵网经,开元宗寺则持六字明王陀罗尼,庐山宗寺及梵刹则诵弥陀经;唯支提及佛法僧园,则可随设斋者之愿,八种法门皆得行之。以此二处,本是集八宗人冶为一炉者故。至于食器,余处皆可依国俗习惯者用之。唯南山宗寺,则应依律文用钵。凡求戒者受食亦皆用钵──简称曰钵,梵语具足云钵多罗,华言翻应量器。谓随人上中下食量,制为三种钵也。其钵亦应由南山宗寺依一定式监制之──;以存佛仪。要之、南山宗寺凡一切事,可照律文行者,当悉照律文行。三千律仪、八万细行,使之恍见祇园遗风。若乞食事,每年于城市村落间或亦可行一次。若今南方,有结队巡回托钵者,可仿行也;盖此亦是布教之一事故。唯踞地而食等,不应固执。

  丙 日诵制
  每日设为常课、早暮礼诵:一、存法门行仪,引起正信。二、集善根资粮,助发道念。三、为国民祝厘,答谢檀施。四、令鬼神欢喜,护持伽蓝。震旦大小寺庵,自来皆依禅门日诵行之,此最善之制也。但八宗寺,不可以此助修而妨正行,当略简省,且使符契宗义。吾意少林宗寺,早课可但诵楞严咒,接下称释迦牟尼佛至赞韦天。晚诵可但诵阿弥陀经,接称阿弥陀佛。余宗可以类推。称何佛号、唱何种回向文,皆应详细分别规定。要使礼诵不草率,而半点钟可毕事为善。唯朔望,则八宗寺或皆作全堂功课。又八宗寺贵在专修,除设斋及随课普佛,其余法事概不应酬。而佛法僧园或早暮二次,但称佛绕塔及拜愿便可。唯支提、梵刹、莲社,及宣教院,或常作全堂功课。以此四处,皆在城市,专注重化俗故。

  丁 布萨制
  布萨即裒洒阤,华言共住清净。毗奈耶云:谓除破戒垢,令众清净故。常令半月半月,忆所犯事,对无犯僧,说悔前愆。一则遮现在之更为,二来惩未来之慢法。南山宗寺及梵刹,应全照律文而行,以持苾刍、苾刍尼二种之戒法。余七宗寺及支提,与佛法僧园,或改百丈清规告香之制。每年开布萨会二日,一日集共住僧众,各忆所犯事,向众发露。一日共修大乘忏法,悔罪令净。支提当更用结界法,各各支提,各以一县区为界域。凡非住宗寺、梵刹、佛法僧园者,在此县区之内诸苾刍众,值开布萨会日,无论毗?木奈耶类,阿兰若类,应皆集支提,相和合说罪忏悔。其阿兰若类,有与宗寺邻居者,或亦可就宗寺布萨,但须函告支提,令众共知。若虑一年所犯事不能全忆者,当依戒律检察三业,每夕自省其过,记之册簿。务求说悔清净,僧德斯隆。

  戊 历制
  检毗[木*奈]耶杂事,尝载有一外道,谤佛于瓶沙王,谓乔答摩徒众,别制时历,不依王制。西域记亦载印度历,一年分为六时,佛但分为三时,即热时、雨时、寒时是。则佛历与国历分行,有前时可征也。华梵两土,前此月日参差──若印度以震旦十六日为初一,十五日为三十、及以十一月为正月等是──,虽不可考;然震旦前者用月历──今时或者名曰阴历──,佛教所行亚洲各国,亦莫不用月历。故习惯上,佛菩萨瑞诞日,皆以月历为准。不宁惟是,僧伽布萨,亦取半月半月,而佛说法尤多取譬乎月。若月光三昧表佛性,及黑半月以喻烦恼法无断而渐断,白半月以喻菩提法本圆而渐圆等。且保存旧风俗,亦宗教所有事故,当即取震旦前此所行月历,定为佛历。以释迦如来降世为纪元,以百年为一稘,与国历并列之,文曰“佛历若干稘若干年某某某国某某某年”。历书中二十四气,及鸠始鸣、虫始蛰等,当可不载。而详载诸佛菩萨祖师瑞诞日,及修斋善日等。当由佛法僧园编印,分送各僧伽蓝,及各在俗信佛教者。此亦起人信佛为善一方便也。又八宗寺?穴舄远尘俗,可全依佛历行。若月假、每月但十四、三十放二日,不必四日,尤不必依星期放假。年假、暑假,则不须有。又八宗寺概用五年为期,以月轮六十二度亏圆为五年,丝毫不爽者也。仍依冬夏期之结制、解制便可。余处既共世俗,则应随顺。唯时节瑞庆之纯粹因缘于佛事者,仍当依照佛历,若浴佛节、腊八节等是也。

  己 名制
  得法南山宗者,可称律师。得法少林宗者,可称禅师。得法开元宗者,称瑜伽师。得法余五宗者,概称法师。用为别称,斯亦给矣。若随德行或褒或谥,可分五种等级:最上大师,次瑜伽师,又次法师,又次禅师,又次律师。冠以德号,则曰某某大师,乃至某某律师。但瑜伽师以下,可就生时得法宗别,褒德称之。若大师则必于具大智德,实曾化导无量众者圆寂后,乃得追尊之。若佛法僧园之大师,乃是职号,若德未称,身后仍不得谥为大师也。又于佛教正信会员,亦应随德为五等:最上大士,其次上士,又次开士,又次胜士,又次净士。或褒或谥而尊异之。通常称谓,对俗应自称沙门或释子,余若贫道及衲子等,亦可。僧中对师、对资、对同座等称谓,亦应一一厘定。要之、三界皆以名言假立,施设化仪,名不可不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