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全集目录
编纂说明
第一篇 佛法总学
第二篇 五乘共学
第三篇 三乘共学
第四篇 大乘通学
第五篇 法性空慧学
第六篇 法相唯识学
第七篇 法界圆觉学
第八篇 律释
第九篇 制议
第十篇 学行
第十一篇 真现实论总宗依论
第十二篇 真现实论总宗体论
第十三篇 真现实论总宗用论
第十四篇 支论
第十五篇 时论
第十六篇 书评
第十七篇 酬对
第十八篇 讲演
第十九篇 文丛
第二十篇 诗存
一、本书之编纂,一遵大师生前指示为准则,分全部著述为四藏,藏下分编。计甲、法藏七编,乙、制藏三编,丙、论藏四编,丁、杂藏六编,共二十编。每编约性质区别门类,依时间次第先后。所收篇目多寡,自为起讫。
一、本书取材,以佛教月报、学社丛书、海潮音月刊、正信半月刊(后改周刊)、觉群周报等佛学杂志,昧庵诗录、东瀛采真录等早年印本,以及中华、泰东、大东、商务、佛学书局,及各佛教团体所出之各种单行本为主;旁搜及晚近各新闻杂志,及私人珍藏之信札文稿等。惟限于财力,未能广事搜求,吉章片羽,遗漏必多。异日觅得,当于再版时补入之。
一、本书所收,计篇目一四四九;篇幅长者达三四十万言,短者百数十字,分类排比,殊难允当。幸有大师生前之指示,得不致失之太远,阅者鉴之。
一、本书之疏释经论者,并会入原文(原刻间缺)以便阅览。其有科目者,另编科目表,附于文前。
一、本书各篇,一律加新句读。其有须重新段落,另加子目者,酌为增入。科目之甲乙,或仍原来之旧,或稍事更动,以期前后划一。
一、讲记各稿,原刊多有冠以“太虚大师在xx地xx社团演讲”者,今就其主旨,或依当时讲题,多为增入,一文几经转载而数易题目者,附注以说明之。一篇或篇中某段,数文互见者,多为删节,并注明已见某篇,或编入某篇。
一、大师手自纂集之作,或存纂集之总而略去各篇,或存各篇之旧而略去纂集,惟仍存目以见结构之意。
本书所收各篇,有著作年代,讲述地点可考者,均为考明夹注列入标题之下。如:“十五年秋在北京佛学研究会讲”。无从稽考者,缺。(文丛、诗存两编,略。)讲稿之笔记人,概列于每篇之末。
一、各文之出处,或由某处刊印单本,或原载于某刊,并于篇末记明。期刊并为标明x卷x期,如:“见海刊十卷一期”等,以备稽考。一文数经转载者,多依海刊为主。
一、本书于撰著各篇,除显明之笔误刊误以外,不轻易更动。惟讲稿而经他人笔记者,间有文句繁冗欠连贯,辞义晦昧或错误,则略事删治。惟编者识谫, 时又忽促,多未尽善,诸希阅者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