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虚全集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 > 第十二篇 真现实论总宗体论

5 第五节 四现实轮

       第五节 四现实轮

  前面所说现变实事、现事实性、现性实觉、现觉实变的四重现实中,是有着次第连接重重摄入的关系;这节,就是来说明四现实如圆轮一样的关系。同时、将前面所说还有可引起疑义抉择处而显示之。

  一 四重现实之关系
  甲、四现实圆轮表:四现实的关系,是重重摄入而展转关连的,如表:

            image.png

  此表应从“现变实事”看起:现变实事一节,正是说明缘生无常的有为法。从现变实事到“现事实性”间的关连是一条线,这说明了现事实性的“现事”,就是上节的现变实事;将第一重现变实事摄入在这现事二字之中而无所遗漏。更在那现变实事的有为法上去说明其无为真常的“实性”,所以这一节的名词,也叫“现变事的真实性”。能总摄前一节,且进明前所未明之义,故画一线以表明其关系。

  再看从现事实性到“现性实觉”,这中间的关连是两条线,这说明现性实觉的“现性”,就是前的“现变事真实性”;这将上面二重现实义都已摄入在“现性”二字中。而且在这现性上,又加一重能对此真实性的觉了义;这觉了,并不是依言教所得的比量觉了,而是对这现事性已有一种修证所成的现量体验,所以这叫“实觉”,这是前二重所没有的。在现性二字上包括了前二重,又在前二重的现事性上进明“真实觉”义,所以用两条线来说明其关系。

  从现性实觉到“现觉实变”间,是三条线,这是说:“现觉”二字,已将前面现变实事、现事实性、现性实觉三重现实义,都包括净尽;而且在现觉上起穷神极妙的无尽变化,这神变决非前三重之所有。如二乘圣者和登地菩萨,都能于现事性上,起真实觉了,但能起神变妙用者,则非彼之所能;仅佛果或八地以上菩萨有之。这是括前现变事实性觉三重现实,而进兴无尽的实际变用,所以叫“现觉实变”。

  从这四相轮再进观之,以前重重摄入的道理说来,岂不“现觉实变”又可摄入于现变实事中的“现变”,而佛可以复成凡夫吗?要晓得从现觉实变到现变实事之间的关系,和上来重重摄入的关系,是有所不同的,所以用一条虚线来表明它。第一、“现觉实变”的所变,与“现变实事”的变,大有宽狭的不同:现变实事变,就凡夫不知不觉而却在圣者明澈觉照中的变;圣者觉了中的穷神极变,则非限凡夫变事。圣者觉智变广,可摄凡夫现变事;凡夫现变事狭,只是圣觉中一小分的变。第二、众生所有的现变实事,固然都在圣者现觉的照了中,如众生阿赖耶识的变根身、器界,是佛所洞了明知;但佛的异熟已空,这一切众生的现变事,非复是佛自住的果法。这佛智如明镜,明镜虽可以现起种种物像,而明镜本体却不是物像。所以佛不会再变为凡夫。它的关系是间接的,所以画的是虚线。

  佛实体智不变为众生染法,依此说佛全净无漏。然现觉实变上对众生界的一切事物又无不变,甚至把犯戒等恶逆相亦复变起,依此又可说佛果不断性恶。这如月现于水中,清水中现明相,浊水中现混相,池水中现大相,杯水中现小相,虽现起这种不同的影相,而实月不到水中;月虽不到水中,而又能现种种相。佛果现觉实变的变相亦复如是,虽现起一切众生界的事物,但并不同于众生的业报变现。所以这中间的关系,绝不与上来重重摄入的关系相同。

  这是本节的总义,下面都是分解。

  乙、四现实浅深表:四重现实的浅深比较,亦有一表:

         image.png

  这四种现实之中,现变实事最浅,所以线最短。现事实性的现事,就是现变实事的事,所以两个“事”字相平;而在现变事上进一步去探讨它的实在性,已经深入一层了,所以所画的线稍长。现性实觉的现性,就是现变事真实性,所以两个“性”字平列;在这现性上进一步去说明它的真实觉,又深入了一层,所以表上的线又较长。现觉实变的现觉,就是上重现变事性真实觉了的“实觉”;现在再从这性觉上实起变用,是最深的,所以表线最长。

  丙、能所狭广表:就能量心智和所量事境来比较观察这四重现实,有著相反的广狭不同-。如表:

       image.png

  先从左至右看起:在能量心智说,现变事实的范围最广。不但通于一切大小圣人,就是一切凡夫下至地狱、饿鬼、畜生──低等动物──,也都能够了知它自己的一分境界;通于凡圣,表其最宽广,其线最长。第二重现事实性,说明究竟的真性,虽非世间外道所能,但学者世间中的一分哲学,也已能用其心智去探究,多少能够得到一些片面的真理。所以、它通于三乘圣者及世间哲学者──哲圣──,而除去了大部分的凡庸众生,故比第一重较狭了一些。第三重现性实觉,则须得定慧相应的觉知者才有,所以最低限度已是佛法中三乘贤位的境界──贤圣,已非世间学者所能知的了,所以又狭了一层。第四重现觉实变,则唯是佛法中三乘圣果的智慧才能觉了──唯圣,三乘贤位的还不能闻问,所以是最狭。

  再从右看到左,就所量来说:第一重现变实事最狭,因为它只限于缘起生灭的有为法。第二重事实性稍广,因为它通到了无为法性。第三重现性实觉又较广,因为上来所说的有为无为都只是境,现在又加上了契证这有无法为境的觉智。第四重现觉实变是最广了,因前面三者中,就是到了范围最广的现性实觉来说,也还在明体上做工夫,未能达用;此则能起穷神极变的妙用,例如华严所说的性起法界,所以是最广的了。

  二 现变实事与现事实性
  甲、现变实事的抉择:在现变实事的一节中,共有十段,现略抉择之。这十段中,在说明一切世间法:第一段是总叙。第二、辨证法的世界,第三、易的宇宙。为甚么在一切世间学说中,单取这二种而不及别的呢?这有两个原因:

  1.除了佛法以外,对世间法说明得最恰当的要算这辨证法和易了。因为别的学说,对于世间的说明,或如宗教最后归之于神,或如科哲学最后归之于一实物。这都是独一不变的意味;而实际上,世间相并不是这样。世间永远在无常演变中,绝对没有独常者在。这辨证法和易的学说,是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这个道理。在辨证法中,若偏执于唯心或唯物已经是有所偏碍的了;只有那单纯的辨证法,说明世间一切无不在正反合的法则下演变着,这对世间相的说明恰甚相当。“易”的名义就是变易,正说明了世间对待流变的意义。“易是不易”,只有变的理不变,除此没有什么不变者在;澈底的主张是变,这也正恰说明了世间的真相。因为两种学说,都适当的说明了世间,所以只采取了它。

  2.这两种学说的流行,都是很普遍的,一个是西洋学说的系统,一个是中国的学说系统。中国的一切学说,可以易为大全,无论儒家、道家或其他诸家,其哲理之说明都不出易外,所以都可以统摄在易中。也可见易学之于中国,极为普遍。西洋自古希腊以来就有辨证法,无论是唯心、唯物哲学,无不在辨证法的影响关系下发展,可以说都在辨证法的范围中。所以它在西洋学说中,是一非常普遍的系统。同时、这两种学说的内容,也包括得很普遍,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说到自心思维的方法等;易学也上从天地的自然,说到修身、治国。因为这两种学说流传和内容均最普遍,所以单取他来说明现变实事。

  从第四段到第十段,都是以佛法的道理来说明世间。第四、业果的二种生死,第五、色心的刹那起灭,第六、现行种子的熏持,第七、非断非常的恒转,第八、有为法的自然灭,第九、三性的无常义,第十、八不的因缘义。在这七段中看来,第四第五和第十的三条,就可以将佛教的世间法说全了。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四段,在佛法的系统上是大乘法相中所特明,他宗所少言及;在这现变实事上,似乎可以不说。不过要知道这四条虽也可以不说,但说了是要圆满充足得多;因为现在的一般学者世间中,在探讨世间相的时候,往往从粗相显现的事物推论到微细潜在的法体,而在这微细潜在的法上起执着认为就是万有的本原或实性。对于这种的谬误,不能不用一种微细分析的说明来加以剖解,以见其为无常生灭的道理。在佛法中,足以胜任这项职务的,正是大乘法相上所说的这几种义理。同时,这微细境界,也是菩萨后得智及佛果一切种智的实境,所以在这节中加以说明,是有其需的。

  乙、现事实性的抉择:现事实性,是在差别事上说明它的普遍理性。十段中的第五段,是“众缘生与唯识现”,这在平常都觉得是说明事相的,并不是说明普遍理性的。为什么要把说明法相的“缘生识现”的道理,放在现实性上呢?要晓得众缘生与唯识现,虽是说明事相的,但因为它是一切事相的共同普遍法则,所以也可以说它是普遍理性。如佛法中常说的“诸行无常”性,无常本来是用以说诸行──一切有为法──的变迁相的,可是因为凡诸行无不皆是无常,无常就成为诸行普遍的共同法则,于是乎无常就成为诸行的普遍理性。众缘生和唯识现,也是如此,它虽只是说明诸法事相的,但诸法普遍都是众缘生的,永远都是众缘生的;普遍都是唯识现的,永远都是唯识现的;于是众缘生与唯识现,就成为诸法普遍的理性了。因之,也就把它说在现事实性里面。

  复次、本节终于第十段“重重二谛性”,说明了大小诸宗的重重二谛义,只是没有说到华严的事事无碍法界性,这岂不是一种缺漏吗?不,不缺漏!要知道在现事实性所说明的重重二谛性,本已含有法界性的普遍性。至将其事事无碍相诠显出来,那是应在现觉实变里说明的。

  丙、有为相与无为性:将前面现变实事和现事实性两节合起来看,则现变实事是有为相,现事实性是无为性。不过这里所说的无为性,比起寻常单纯的无为性,要来得宽广。普通所说的无为性,是空无相的单纯理性,和事相对称的一种理性;在这里所说的无为性,却是包括有为相于中的,是诸法的重重二谛性。换言之,它是包括了现变事,而在这现变事上去究明它的普遍恒常的真实性。是即有为相而明无为性的,是无为不为的,和单纯的无为有差别。所以不能拿平常那事与理、自性(事)与共相(理)、缘生(事)与无生(理)等绝然相对的眼光,来看这现变实事与现事实性的关系;而他们的关系,是前前摄于后后的。例如现变实事可以是事法界,但现事实性不止理法界,而是兼括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一真法界的。(妙钦记)

  三 现事实性与现性实觉
  甲、现性实觉的抉择:现性实觉一段中可起疑问的是:实觉,应该是实证现事实性的圣智,起码要见谛的三乘圣者才有;何以现性实觉段所讲的智,并不限于圣智而通于未得圣智以前内凡──贤──位的解行智?此因贤位的解行智,也很重要。前节的现事实性,完全是教理之所知境;然要实证于所知境,须依文理了解之境趣修观行,才能进达到实证的圣智。若没有理解与圣智间联系的观行过程,则无法达到圣位的现观智。现观是就圣者现证的观察而立名,但六现观之前几种,都是未达圣位现证智的现观。如是贤位解行智相应,可以引发趣证实性的觉智,亦应摄为现性实觉。如无分别智,没有加行为引生,则不能得根本无分别智,故加行智亦称加行无分别智。所以、各种智──如六现观等──都不是单在证胜义上名智,亦通于趣证胜义及胜义引起之世俗智;故现性实觉也是取广义的实觉。

  乙、相性境与世胜智:现性实觉既包括真俗二智,故现变实事及现事实性,即是诸法相性之境;而证此境之智,亦兼世俗胜义两智。由此、引发无分别智之加行智,无分别的根本智,及根本智引发之后得智、一切种智,俱摄于现性实觉中。

  四 现性实觉与现觉实变
  甲、现觉实变的抉择:现觉实变,是佛菩萨的智境,如左表:

         image.png
  菩萨有根本智,及由根本智无间起的后得智,还有后得智无间起的有漏心。根本智所证者,为空无相真如性。后得智分自住后得智及他涉后得智两种。自住智境,又分三种:一、变缘空性之真如相;二、从空性中见到具足如来清净功德;三、见到业识幻现的种子和根身器界;依此凡夫外道执为我我所,愚法的小乘执为实法。这种业识所现境,唯是菩萨后得智境,凡夫、外道、愚法的二乘,确乎不能了知。所以菩萨一方面从后得智上见到藏识幻境,一方面又见依此而起的愚所执的我我所法。菩萨后得智的三种境,第一、变缘空相真如,即中观等的空无自性宗;第二、具如来净德,即楞伽等经的如来藏宗;第三、藏识种现情器,即摄大乘等赖耶缘起唯识宗。菩萨智上这三种境,佛分说之以偏适三种根机,但三境在后得智上是相通的。后得智从根本智引生,所以通依根本智境的,要是离了根本,即成为恶取,故都不离空无相真如性;故根本智与后得之自住他涉二智,都是相通的。由此三智境亦各相摄,性空宗以如来藏摄于空性中,藏识幻境摄于凡愚我我所中。性具如来净德的如来藏,摄空性,亦摄阿赖耶识。摄大乘以藏识为根本,说藏识含有清净无漏种子,即是如来藏;同时亦说识以二空所显真如为性,故亦兼明空性。不同的主要点,虽在适应根机,而菩萨智上亦原有此三境差别。但若到佛果境上,根本后得不二,名一切种智,其智完全是清净无别的境。藏识的名称,在菩萨位上有,佛果清净智上已离此藏识之名,故用虚线表示。这虚线也表明佛果上的现觉实变与现变实事之间关系。菩萨智,法相中用根本智、后得智,般若中用一切智、道种智;佛果同用一切种智。在我看来,一切智通根本及后得一分,故一切智比根本智来得广,不单是观空,同时也见我我所空;所以一切智更有通到我我所一条虚线。道种智却比后得智来得狭,祇是后得上的他涉智;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上求间接性具如来净德,下化间接凡愚我我所法,故皆以虚线表示之。一切智是三乘相共的涅槃因;菩萨后得智上的性具如来净德与藏识种现情器,是大乘不共的法身因。

  乙、境智体与变化用:现性实觉与现觉实变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在现事实性一节里所明的是境,现性实觉一节里明的是照境之智;境智都只是明体,所以总摄之曰“境智体”。现在在这境智体上,进一步生起穷神极妙不思议化用,就是现觉实变一节的主要义理。所以这两节的关系,就是从体起用的关系。

  五 现觉实变与现变实事
  现觉实变与现变实事之关系,即依前表可说明。菩萨的后得及佛的一切种智上,间接都涉及凡愚我我所执法。菩萨虽有出世功德,然尚未圆满,故未能全超世间,所以菩萨一方面具出世功德,一方面仍属三界所摄。佛则不然,唯是诸法空性及无漏清净功德,亦即唯是一切种智之清净法身;已舍去藏识之名,故佛不属三界所摄。虽众生法佛完全了知,变现也都可现;但法性身及自受用身上全无染法。故佛果现觉实变与现变实事的关系,只是间接的一分。

  六 现实是唯一大总持
  依前重重分析及综合之说明,可知现实一词,包含意义之广,无论凡愚菩萨佛,都不能超越现实这一词之范围。从现变实事到现觉实变,又有重重关系及含义之深浅等差别。如此现实一名,所诠的意义,任何名词都没有与相等者。现实,似乎等于宇宙之义,但如四现实重重之义,绝非宇宙一名所能诠显。佛法中法界一名之含义,虽与现实之名相等,但直就能诠的名上讲,现实所诠重重的义,亦非法界一名所能表达。故法界一名虽可与现实一名范围相等,但就本名直诠多义言,还是比不上现实一名。起信论以“众生心为法界大总持”,亦此处以现实为唯一大总持之义;但侧重唯心,仍与唯物不免相对。此讲现实,则从众生现下一刹那的事实,到究竟的佛果,亦不越此。所以现实是“举之无上,按之无下”,均在现实之中。故现实为唯一大总持,亦即是唯一大陀罗尼。

  七 真现实无边中始终
  现实本不必加以真字,因为通俗所谓现实是与理想相对的,今为简别通俗的现实一名,故加一真字,名曰真现实。真现实,“推之无外,反之无内”。推之无外即是无有边际,反之无内即是无有中坚,无中亦即无实体或无自性。此现刹那事实法,又索之展转无始而追之展转无终,无边无中,无始无终。更无理想能越此现实之外者,故真现实即已包含了理想。无边中始终,而又即中即边即终即始,此为真现实之轮廓。在缘起上看,任举一法,无论为色为香,即是一切法。缺一法为缘则此一法不成,故一切法以此一法为终止,亦可说此一法即是边际。又一切法都以此一法为缘而成,缺此一法彼法不生,故此一法即一切法之始,亦即一切法之中。真现实只是就现下一刹那事实而言,故无内无外,无始无终,即内即外,即始即终,而非对理想以言也。

  八 真现实之真进化
  自由史观云:
  现实主义教育即自由史观教育。而自由史观之教育,由内而外又由外而内为一度之提高扩大;再由内而外又由外而内为二度之提高扩大。如此一度二度以至七度,乃臻究竟。并以图式表之:

        image.png

  此图一小“○”符、表提高扩大之一度,“↑”符、表每一度中由内而外由外而内之程序。内谓心、身为介,外谓自然及人群等。人为生物,由内心之活动起身之活动,由身之活动接触自然──动、植、矿三界──之活动,由接触自然之活动同化为身之活动──新农工商教育──,由身之活动提高扩大于心之活动──新科学哲学道德──,此为生物教育之第一度。亦儒家格物──接触自然与摄受自然。格者、来也,即摄受自然物来身心也──,致知──摄自然来身至心,而有新科学发明也──,诚意──由新科学成新哲学──,正心──由新哲学成新道德──之学。然儒家不详于此,而孔子以来唯详于身修以后之事,致但能代表人群教育,而不能代表生物教育。其鹄的在强健富荣,其哲学亦以此为人生观,故道德亦以衰病贫陋为罪恶。教育而以此为终止,则教育为经济之奴隶,而不能自由进化。然此固自由史观教育之基也,不应舍弃,且首须重注之。从此展进有一歧途,由身健荣而迳从身发泄,则为生殖力之向下活动──人以下之动物盖属于此,为近代动物教育之弊,亦杨朱等主张也──;一为由身强富而到心之健荣──即哲学道德等──,由心健荣而到身之表现,则为身修之礼乐等──文章艺术──。由此有二歧途:由身修迳到身心者,但为各个人相对之个人,浅之若伊壁鸠鲁及个人无政府主义等,深之若小乘解脱等。由身修到生殖力发泄之夫妇、父子、兄弟之家国等人群,则为正途。然第一度成社会经济之利,养成各个人相对及自职团相对之个人而已。三种人生态度以第二种为主,而以第一第三为伴。若由心之健荣表现为身修──由身修而直达天下平者为出家菩萨──、家齐、国治、平天下;则为由心到身修,由身修到人群治平,由人群治平到身安乐,由身安乐到心清泰之第二度提高扩大,是为人群教育。儒家始于家庭之孝悌而终以国际──天下──之忠信,故为代表。此人群教育能养成各个人至自世界之相对个人,其鹄的为调和安宁。且自人群教育而起,已废第二人生态度──征服利用自然态度──,唯用第一第三人生态度互为主伴而已。然此人群教育,但成国际政治之平,若教育从此而终止,则历来以教育为政治奴隶之弊不能去,而不能达于较人间更进化之境矣;故尚须有天神教育以引进之。以天神为“唯一之造物真宰”,或完全脱离生物关系之灵怪等──魔术迷信──致有高压人世、冥仰天国之弊,吾人固当捕灭;但视天神为人间以上更进化之生物界──若火星等──,固为进化之所承认,亦为自由进化之所应有,于是有由心到动物及植物之第三第四度之提高扩大。不惟同类能有心意文语感通,异类──兽等──亦能以心意文语感通而相化;不惟能制死物及感通动物以充资人工用──若机器牛马等──,亦能感通植物以供人之衣食及音乐等,则从北俱卢人以至三禅天之生物界也。再进为由心身到地质及天体之无机物,亦能感通随身有无之第五第六度提高扩大,则为四禅天是也。以上皆可谓之天神教育,其鹄的在超人胜进,故亦谓之超人教育。再进为由心身到宇宙之无量世界、皆能随身有无之第七度提高扩大。究竟圆满,乃为佛陀之法界身,而仍与他法界心境──即诸法界身或众生如来藏──相感相应,无尽无极。第七度为佛化教育之特点,其鹄的在进化圆满。

  复依前图所示,世人不知走现实主义──自由史观──由内而外由外而内为一提高扩大之活路,而专走从上而下各偏一边之死径!其最高明之唯神论,则从天体以外之身──神──,由天体走到内心,再由内心走到天体以上之身之一旋复耳──若大梵、耶、回一神教。其下者,或由内走到天体──若拜日教──及走到动物而止──若拜物教。其最高明之唯我论,则从最外身走到最内心,由最内心再走到最外身为一旋复耳──若数论、耆那教──。其下者,则由最内心走到最外心──若柏格森──,或最外心以内身──若尼采──而止。其最高明之唯物论,则由宇宙走到自然,再由自然走到宇宙为一旋复──若赫克尔万物有生论、或唯物的一元论──。其下者,则由自然走到第三层之心──若行为派心理学──,或走到第八层之身而止──若原子、电子论──。此唯物论与唯神、唯我论,有一共同之点,则始终皆弃最内心不问是也。故于此等思想系统中之学理,在自由史观教育中皆不适用,非以真现实论彻底改造一番不为功也。

  九 发达人生即证佛身
  自由史观云:
  一曰、学龄教育,则成人对于未成人辅成其自觉自营自治之自由力,能自由营资生事业,及自由治共存社会者也。二曰、成人教育,则成年后之人,入人群世界自然宇宙之大学,由个人与他人及生物无生物互以为师,互以为资,以成参赞人生宇宙化育而自致为完全之人者也。因字之曰相对的个人主义之教育。相对故、普遍能助人之自由而不夺人之自由,个人故、独特能充己之自由而不失己之自由。乃析之为相对各个人之个人,相对自家庭之个人,相对自职团──包学校及团体──之个人,相对自区域之个人,相对自种族之个人,相对全人类之个人,相对自世界之个人,相对众生类之个人,相对全宇宙之个人,终以体达全宇宙缘成的个人──如来藏──为中心,开发个人实现乎全宇宙──法界身──为极则。在个人曰全人,在社会曰大同,在宇宙曰圆融法界。自一至七之个人,为学龄应受之教育;自八至十为成人自致之教育。兹制一图以明其意:

          image.png

  科学教育为学龄之教育,宇宙教育为成人之教育。魔术迷信为原人及幼儿心理,魔术发达之极为神仙,看破魔术则以神仙为山林高士可也。迷信发达之极为天神,看破迷信则以天神为世间伟人可也。文艺、艺术,为科学哲学之结晶,亦科学哲学煤炉所生之火焰。道德为教育政治之结晶,亦教育政治煤炉所生之火焰。语言、文字、名学、数学,为知识教育之基础,亦思想交通之工具。天体、地质、河海、山陆、植物、动物,总为自然演化。农林、工业以至区域,渔牧、商业以至社会,联合之为国际,续持之为历史,总为人工演化。至魔术尽而迷信空,为各自个人而解脱,则成小圣;为无量众生而精进,则成大圣;至于究竟,则为佛陀。大圣为相对众生类之个人及相对全宇宙之个人,佛陀为体达全宇宙缘成之个人而开发个人实现为全宇宙者。其余则大抵可知矣。

  十 淑善人间即严佛土
  甲、现实人间之苦恼──吾此人间之苦恼:一曰、依外界苦,二曰、依内身苦,三曰、依人群苦。依外界苦者,若风雨、雷雹、霜雪、旱、潦、震啸、薄蚀、波涛、险阻、蚖、虎诸难。依内身苦者,若饥渴、寒热、淫欲、衰老、残废、疾疫、夭死诸患。依人群苦者,若负担、被制、争夺、倾陷、监禁、驱役、战斗、杀伤、恩爱别离、怨憎会合诸害。今藉科学之征服自然及机器之发展人力,对于依外界及内身之苦似可渐减;然为科学机器之力能不能防止之天灾,若飓风、洪水、地震、海啸、恶疾、巨疫等,反时见为大规模之出现毒祸人间,无从逭避。以此知不清众生心业之本源,仅凭物力以相掩拒,终至变形横决而出,达于不可收拾之域!至依人群之苦则日增月剧而靡已,更可惨矣。自教人类“师法生物以争生存”之学说出,所蕴皆为杀机,所争皆成战争,夫妇、父子、兄弟则相争相杀于家庭,亲戚、邻里、乡党则相争相杀于村邑,士、农、工、商则相争相杀于社会,军、政、议、警则相争相杀于国族。各各疆域之争则酝酿为帝国侵掠之大争杀,种族阶级之争则酝酿为劳农专政之大争杀。举世火并之祸迫于眉睫,摇荡惊骇,莫知其可。呜呼吁嘻!是诚业焰燎原毒烟蓬勃之世界哉。

  乙、改善之行法:1.为治本之法,此又有二:一者、在于力行不故杀生、不盗他物、不行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亦不邪见。故今亦惟各人各自归依佛法僧宝,仗三宝力,励行十善,修人间增上之善业;由改造自心以造人间净土而已。二者、改良陋俗,灭弭兵刑,宽裕生计,慈幼安老,救废恤茕;去贪则劳资之阶级可平,去瞋则国际之战争可息;由此改造人间环境,以造人间之净土也。在人间净土中,则身命资产自得保持安全矣。2.为治标之法,此亦有二:一者、由全球各国佛教徒,依佛法为大联合之国际组织,请求各国政府护持。平时安分行善,互助互益,不相扰害;遇天灾人祸等之生命资产危险时,由佛徒之国际联合,设法救护。二者、依“法界无尽”、“自他不二”之三宝诸天威力,当修真言密宗之祈祷法,息灾增福,降伏魔怨;及临时举行全世界佛徒联合之悔罪祈福等,便能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以护保身命资产之安全。

  丙、造成佛国之模范:无量寿经云:
  法藏发愿之后,于不可思议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言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众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生。令诸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密,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任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如优华钵罗,身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花香、绘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此弥陀因地中创造极乐佛国之模范也。(正果记)(本论稿见海刊十九卷六期起至二十五卷二期止)

  (附注)宗体论拟为五章,即现实之理,现实之行,现实之果,现实之教,现实之教理行果。今以大师示寂,唯讲出初章,余四不复得闻;众生福薄,悲悼何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