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虚全集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 > 第十七篇 酬对 > 2 答问

14 答潘圆音问(八则)

       答一:提倡教学,不济贫穷,是由智强悲弱,智悲未能平均耳。非但学佛者有之,社会中多有此类人。或亦因贫穷者多,善门难开,及济贫适以长惰等观念先横梗在胸也。贵亲娶四妾,或系学佛前已成之事实,非学佛后发生之行为。且少女偶然心欲为尼,实不应便赞同,当令在家中修行,能至善根坚固不为境缘摇夺时,方可听令出家。盖出家尼众,类皆愚滥,甚或犯规败常,不忍言状。与其堕落于后,何似慎重于始,既免玷污佛门,亦可减少罪过。然事非一向,若与因胜、缘胜,出家可望道业有成者,则阻止其出家者,罪亦极重。

  答二:出家若要为一个好出家人,是件极艰难极劳苦之事。在家稍有欣慕,岂能便谈到此!女人痴爱情欲娇纵等烦恼俱重,佛制初不许女人出家,后虽开亦深限制,但劝令在家信学修行,故出家者少。

  答三:未能明出世法,发出世心,多求来生福报,此本普通人之心理,亦导普通人为善之法门耳。

  答四:夫妇居室,是淫不是邪淫,在家五戒不戒之,故与出家人别。

  答五:常念弥陀,自然有益;但也须将关于念佛各经书研阅,方能信解愿行。

  答六:中国受教育人少,妇女及平民大都迷信鬼神报应,故信佛者少。

  答七:所论诚然。但当时答的人,或亦因女子姑息,无志者多,欲激发其愤悱自立之心,故不惜口业耳。

  答八:非是佛经中不劝人止恶行善,只因易说难行,故讲者多而行者少耳。

  答九:此无不赞成帮助的。但你既发此议,便由你去办何如?若希望他人,终是没有用的事。(见海刊三卷三期)

  再答潘圆音问

  答一:学佛者与普通人比论,有同不同,今且略一分析:

           

  就中自然以智悲兼强者为最好,但智强悲弱、悲强智弱二类,犹不无偏长可取,惟智悲兼弱斯为下耳。如第一次来函所述令亲对于佛学很有些研究,平常吃斋念经,都很诚心,并且印送佛书,此吾所谓智强也。而不肯周济贫穷亲友,此吾所谓悲弱也。此乃吾就来函所述以分判者,究竟令亲是如何一人,则非吾所知。要之、智强诚有益,不如能济之以悲为更有益,吾前答之意如是。

  答二:有舍名利色而不为周济贫苦者,亦有不舍名利色而能周济贫苦者,亦有由特别原因故不周济贫苦,而非关不能舍名利色者。即依释尊言:其舍王子宫室妻妾之尊荣富贵,并非为欲将其所舍之尊荣富贵以周济他人之贫苦,盖是为求大觉以度群生,须舍离之以便专志精修耳,所谓不为周济贫苦而舍名利色者是也。故不应如来函混为一谈。

  答三:福德智慧二俱圆满方是佛,不能以清寂概之。以福德圆满故,能顺应众生痴情之所求,用为后时渐渐得令度脱之远缘。求寿得寿,求子得子等,皆经教明载,不可一偏抹煞。

  答四:前答中所云皆关于佛之教义如是、人之事实如是者;来函虽为女子鸣不平,亦不过一不平鸣耳,无当真理也。

  答五:未能真实知出世法,若知有来生,深信轮回因缘果报不虚,汲汲以为善修福,即人天之正教,故前答予之。盖此为正信佛法轮回因果之理者,与迷信鬼神报应绝不相同。迷信鬼神报答者,看得佛同鬼神一般,且不能知道如何是佛,又安从信佛哉!即信佛亦等于迷信鬼神耳。

  答六:佛非糊糊涂涂可迷信者,故受教育识道理者,始能正信其所了解之佛法。然佛法方便多门,随机引导,智解闇短者,若能虚心领受智者之纠正,自能渐趋正道。惟自执为是,斯难教化。至云受过教育者多信耶教,由此耶教办学校多,青年学子多出其中。亦由初不知佛法是何义者,妄以佛徒自居,致为人将信佛看同迷信鬼神一般,稍受教育者遂亦少信佛教。

  答七:若能照所讲经义而行,自然能将实际之道德,自行教人行。但讲经而不照经行,致如前次来函之所云,故曰“讲者多而行者少”。

  答八:因胜:若其人于佛法已能真正了解,生决定信,发坚固心,要求出家依佛法修正,自利利众。缘胜:若根身敏健,才器优秀等。此佛教中许人出家之条律,原是如此。(见海刊三卷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