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虚全集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 > 第七篇 法界圆觉学 > 法华讲演录上

4-5释经文甲二丙二

       丙二 叹人美法劝募持行
       丁一 人法可师
  戊一 明人法师
  己一 长行
  庚一 对佛现前法师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谓现前值佛受持妙法之人,即是法师也。药王久持是经,燃身供养,能医法身之五住烦恼病,以其当机,故呼而与言,因以正告现当受记之人也。八万、即下天龙八部之众。言万者、举其大数也。大士、菩萨之称,就法华会言之,所有发心求道者,不拘所求之果大小,均为菩萨,均堪称为大士。以闻此经一偈、一句者,皆当究竟成佛。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又云:‘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苇,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何况现在值佛信受此经,而有不由信生解,由解起行,卒能因行证果乎?盖此经专显如来种种说法,无论为小、为大,为顿、为渐,无不为大乘,即无不为使众生逐渐成佛。法法虽各差别,一经融会佛之方便妙用,即知无有一法为二乘说者;故于佛前闻是妙法华经者,佛悉许为受记也。随喜、即随顺欢喜,谓只随顺众人而生欢喜,并未信受奉行。随喜乃至一念,亦获受将来作佛之记,以喜则不拒,喜则能信,信为功德母;此一信喜之念,即为领解此妙法之金刚种子也。

  庚二 不对佛前法师
  辛一 闻己随喜法师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此谓佛灭度后受持妙法之人,即是法师。约分为二,此释闻法随喜法师。

  辛二 正行六种法师
  壬一 明悲愿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六种,指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此妙法也。佛灭度后,能正行此六种之人,即是法师。此先释受持供养是经乃至一偈者,由于夙世悲愿。受持、谓信受执持此经义于心,使不忘失。读、谓朗读此经。诵、谓背诵。解说、谓解释演说。书写、指写经、刻经等事。供养、即以华、香、璎珞等供养此经。盖此经为描写法界之影像,一切众生可由此以证于法性,故供养此一偈之妙法,如供养一切佛之法身也。合掌恭敬、亦为身、心二业之供养。言此正行六种之法师,远劫以来,实已承事诸佛,夙植德本。然不生净土,不住诸天,仍随逐于人间秽土者,实以愍念众生,欲为化度,故示现于此也。

  '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

  此复释受持供养是经乃至一句者,来世必当作佛。是诸人等,既曾多劫奉佛,今以悲愿生此人间,正行六种,能使人闻其言而领解,因其行而观感,此即为广演是经。能使人因正行六种之故,知是经较余经为胜,此即为分别是经。此人来世必得作佛,今即当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也。

  '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此复释生于恶世受持供养全经者,更显是人悲愿。以上于受持供养或为全经,或为一偈、一句,较量多少,实则经义无多少之可言。说遍十方尘刹,未足云多;说仅一偈、一句,岂容言少?于此特显行者之功德愈多耳!

  壬二 明尊重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此释说者为佛使。窃说此经,即为行如来事,即为佛之所使;而广为众说,功德尤多。盖此妙法华经,为诸佛如来秘密之大悲方便,所以曲顺众生导令作佛,惟如来能行之,亦唯如来能说之。故知能说此经之一偈、一句者,皆为如来同体大悲愿力之所加被也。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此释毁者之罪甚于詈佛。盖虽有恶人,未必常有恶心。今假有恶人,即以其不善之心当面詈佛,且久至一劫,此已显其罪重,而犹不若以片言毁訾四众读是经者之罪甚。良以佛不因毁骂而有所动,毁骂亦无能有伤于佛;若毁訾读是经者,则自损即以损他,容可以一言妨阻无数行者自利利他之功德。且此经为三世诸佛之法身,一切佛功德之父母,毁是经与毁读是经者,是即毁坏一切佛功德之种子,故其罪莫重于是而甚于詈佛也。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此释读诵是经者之庄严同佛,为如来荷担,即蒙佛加被之意。

  '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

  此释读诵是经者,普受赞礼,人天供养。

  '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此释读诵是经者说法利生,由能读诵此妙法华经,故其说法之利益,能使闻之者获登上觉以至究竟,此人法师所以为可尊重也。

  己二 重颂
  庚一 叙尊重之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当受持是经,并供养持者。

  自然智、即任运而得之者,如八地以上菩萨念念任运流入般若海是也。欲住佛道以成自然智,但当勤供养此受持法华之人。盖能供养此人法师,即为能以法供养于法也。一切智、即佛之究竟智,即无上正等正觉。欲疾登无上正等正觉,但当自为正行六种之人法师,并供养一切人法师。由上两义观之,凡能受持是经及供养受持是经者,已可决其渐能成就自然智而终得证于一切智也。

  庚二 颂法师之德
  辛一 悲愿殊胜
  '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当知佛所使,愍念诸众生。诸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舍于清净土,愍众故生此。当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自在所欲生,明由其悲悯之本愿,示现受生,非由业报致生恶世。盖有一人及多人能受持是经,是即能以法宝流通于世,减一切恶,增一切善,并成就一切出世善根,使佛种常出兴于世而不断也。

  辛二 可尊可重
  '应以天华香、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供养说法者。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上馔众甘美,及种种衣服,供养是佛子,冀得须臾闻。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以真能受持是经之正行六种法师,为如来使,行如来事,故为人天所应供养。须臾闻、言所得闻之经,祇在须臾之间。
  '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作色而骂佛,获无量重罪。其有读、诵、持是法华经者,须臾加恶言,其罪复过彼。
  此颂毁者罪重。
  '有人求佛道,而于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无数偈赞,由是赞佛故,得无量功德。叹美持经者,其福复过彼。于八十亿劫,以最妙色、声、及与香、味、触,供养持经者,如是供养已,若得须臾闻,则应自欣庆,我今获大利。
  以此妙法为一切佛功德母,故一叹美之词,一须臾之闻,均足发起自利、利他之无量饶益,其福利非可等同也。

  庚三 颂法最第一
  '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此经、谓此诸经。诸经之法,或大、或小、或虚、或实,皆随顺众生之机而说为各各差别法。唯此经之妙法,自开显以后众皆领解,于是为人天八部授记,为二乘授记,为菩萨授记,悉以成就此一乘妙法也。以此经法之妙,故能妙一切诸经之法。若无此经,则诸经之法,不过各为相对之妙,非究竟妙。此经既现,则一切经法尽各成绝对之妙,斯即本经法之所以为妙,故为最第一也。妙法既可尊重,则受持是经之人法师,愈可尊重,其义益显。

  戊二 明法法师
  己一 长行
  庚一 法难信解勿妄宣传
  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此释法难信解。佛为众生说种种差别法,能委曲承顺使之无疑,而终使入于佛之知见。如为说小乘,而已为大乘之方便;为说世间法,而实为出世间法之方便,此即为密说一切佛功德。然于说法时,初未明言显现,至说是妙法华经时,始尽情开示,使以前所说诸法悉会归于一乘佛智之海;并明信受佛说者无不尽为菩萨。如是意义,非至初地以上,岂易了知,故曰难信;以难信,故难解。

  '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此释勿妄宣传。一、是法为秘要之藏,诸佛未曾显说;二、如来现说是法,犹多怨嫉;三、佛灭度后,于此难信难解之经,怨嫉之者更多,故佛戒人妄授。秘要、指如来之利他方便言,非因圆果满者不能行此秘要。譬如补虚、泻实,为因病使药之常,若以毒药治病,非深达医药妙用之良工不堪任也。佛亦如是,如于曾发大乘心者,佛或先以小乘度令成熟,后乃开权显实,灭其化城仍令归于一乘,此非佛具有无上秘要之方便智,安能成此妙用乎!怨嫉、如佛说是经时,五千增上慢等退席皆是。谓昔说小乘,今忽云非究竟,为可怨嫉也。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此释人法师之德,因法师而愈显。难信难解之法而能信之解之,此人法师即是菩萨,即为释迦牟尼佛与十方诸佛之所共摄受也。衣、即本品所说柔和忍辱之衣,此明为释迦如来之所加被。护念、谓护持忆念,即忆念受持是经之菩萨众而加以护持也。信力、谓因胜解乐欲而生信,因信心清净,自信坚固,遂能发起他人之信心,为信力。志愿力、即具足受持是经之志愿,以志愿宏大坚固故,起利他之大功用,为志愿力。诸善根力,谓信根、念根、定根等。自能信念是经不可摇动,兼能化人使亦信念是经,如根不动为善根力。宿者、安住之义,如来以法身、解脱、般若三德为大般涅槃,是即佛三秘要之法,为如来所安住。受持是经者,则为与佛同安住于如是秘要之藏,故曰共宿。摩头、为尊长对于卑幼安慰护持之表示。如来以智慧为手,以方便为手,凡受持是经者,皆在如来摄受之中,故曰手摩其头。

       庚二 法身舍利应可供养
  '药王!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此释经为佛之全身。在在处处,谓或在说经之处,或在读经之处,及或在书写此经等处,不拘何处也。七宝、珍宝之总称,古之所谓宝者约有七种,故相沿称为七宝。塔、梵语塔婆,义言灵庙,以为安放舍利之处;无舍利者名为支提,实皆公共敬礼所依之处也。舍利、即佛之坚固身分,经火化而不毁,乃佛禅定、三昧等功德之所成就。塔内本应安放舍利,而此因经典所曾在之处即云不须复放者,以此经义悉为佛自证之法性所流露,佛口所宣扬,此处有经即已兼佛之法身、报身而尽有之,等于有佛之全身,较仅有佛之舍利益为尊重也。

  '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释礼供是塔即近菩提。仅礼拜供养任何处所见之塔,并不必见此经,佛已许其得近菩提,是即间接授记。此既明本经被机之广,并使彼回小向大者心更坚固,知将来决定作佛也。盖如来以法平等之心,见一切法无非佛法,即无一众生非本来是佛,故于称佛本怀而说之法华经中,说之如此。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

  此释见闻是经善行胜道。善行菩萨道,谓善于行此菩萨之胜道。即先具足如来无量教法,复于自利利他种种所行之法无所执着,斯即善行菩萨道之义。如心念于恶,则以人、天乘对治之而不著于人天道;心念于世间,则以二乘法对治之而不著于二乘道:自化、化他悉皆如是,则无一法而不为波罗密之法矣。斯真善持是经,斯真善行菩萨之道!若执著于所修某乘之法而余法悉非议之,以为非佛法,斯谓之不善行,是皆未得见、闻、读、诵是法华经者。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此释见闻此经得近正觉。有人、喻发大心者。渴乏须水,喻未得法性功德之水,即未得无上菩提。高原、喻佛法中之一乘境。穿凿犹见干土,喻仍滞二乘。施功不已渐至见泥,喻自利利他不息,遂露大乘之相,因以渐能通达是经之义,更由是得近于佛智也。言欲近佛智,必于是经,具足闻、思、修三慧,以是经于秘要方便之门尽已开辟,于一乘真实之相尽已显示,所谓统摄群机导归究竟,出生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惟此经是赖也。又如来方便,为佛证果以后利他大悲所起之无上法用,倘非如来于此经中尽为开显,各乘众生狃于法执,终莫能知佛意。故曰:此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也。教化成就菩萨,谓教化根机已熟、将成就之菩萨,盖是经正为教菩萨法,故佛为契机之开示也。

  '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此释闻经惊疑,新学具慢。言已发大心之菩萨,闻是经而惊怖,必为新学。声闻之人,闻是经而惊布,必具增上慢习也。

  庚三 末世为众生说法仪则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此释如来灭后说法仪轨。法师不必尽为比丘,故佛以善男子、善女人统召四众。如来自证之第一义空法性,即为如来所常安住之室。惟此以利乐众生言,故以大慈悲心为室。慈悲有三:一、生缘慈悲,如见苦痛心怀拔济,由有我相故有生相。二、法缘慈悲,以二空观智空除众生之相而发慈悲,此仍有功用之观智,为有法相。三、无缘慈悲,照见从本以来生佛同体,无有所起慈悲之境及能起慈悲之心,此无功用道,为如来之大慈悲。若人能安住于此心,即名入如来室。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衣以外调寒暑、内护身命为用,能柔和忍辱,则足以外遮暴恶,内持贤善,故即名著如来衣。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盖如如智之谓如来,如如智常契证于一切法毕竟空寂之如如理体,即名坐如来座。言说法者能如是存心,复无懈怠,斯为末世说是经之仪轨,如是方可为菩萨说经。学者亦必如是修习,来世方得作佛也。

  '药王!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若说法者在空闲处,我时广遣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若于此经忘失句读,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此释说是经者佛常加被。集听法众,谓召集听法之人。异国、谓此土化缘已毕,示现他国。或释:佛既灭度,即不在此凡圣同居土,而在佛之实报庄严土或常寂光净土,故曰异国。言遵此仪轨常说是经,必为佛所护念。由是可知发起讲习是经及听受净信者,皆同受我佛世尊之所加被也。

  己二 重颂
  庚一 颂法难信解勿妄宣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

  庚二 颂见闻是经得近正觉
 ‘如人渴须水,穿凿于高原,犹见干燥土,知去水尚远。渐见湿土泥,决定知近水。药王汝当知!如是诸人等不闻法华经,去佛智甚远;若闻是深经,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闻已谛思惟,当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

  '若人说此经,应入如来室,著于如来衣,而坐如来座:处众无所畏,广为分别说。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
                            
  庚三 颂说法仪轨
  庚四 颂读经说经佛常加被
  '若说此经时,有人恶口骂,加刀、杖、瓦、石,念佛故应忍。我千万亿土现净坚固身,于无量亿劫为众生说法。若我灭度后,能说此经者,我遣化四众:比丘、比丘尼、及清净士、女,供养于法师,引导诸众生,集之令听法。若人欲加恶,刀杖及瓦石,则遣变化人,为之作卫护。若说法之人,独在空闲处,寂寞无人声,读诵此经典,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若忘失章句,为说令通利。若人具是德,或为四众说,空处读诵经,皆得见我身。若人在空闲,我遣天、龙王、夜叉鬼神等,为作听法众。

  庚五 颂说法受法两俱利益
  '是人乐说法,分别无挂碍,诸佛护念故,能令大众喜。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

  正宗分十九品,分显一乘之境、一乘之行、与一乘之果。而在显一乘境之诸品中,亦自有其境、行、果:自方便品至学无学人受记品,为一乘境中之境;而法师一品,即为一乘境中之行,如受持、读诵、书写、供养等,皆就前此所领受之境践之起行,故即为显一乘之行。至见宝塔、提婆达多二品,即为由行显一乘之果。以释迦牟尼为今现之佛果,多宝佛为已现之佛果,龙女为当现之佛果,三世佛果均于此二品中显出。故曰:一乘境中,亦自有其具备之境、行、果也。


  见宝塔品第十一

  本品文内详叙释迦如来与十方分身佛聚集,及三变净土等事。不仅见宝塔,而独以是为品题者,一、以众见宝塔生希有心,遂为开塔、变土、集佛等事之因缘、二、于说法华经处,令众生见多宝佛塔,又为多宝如来之本愿,故以见宝塔名品。依法华论三平等中:一曰、乘平等,已于开权显实三根领记章内释竟。二曰、生死涅槃平等,以多宝如来现身塔中,明佛涅槃如不涅槃,有生死如无生死,本无生死涅槃之可言而亦不妨有生死涅槃之相。三曰、佛身平等,以多宝如来一体示现,显一佛身即摄诸佛身,兼显佛之自身他身了无差别。为明此二平等,故有此品。法华论十无上中,第五示现清净国土无上。今多宝如来示现涌塔,释迦如来放光集佛、三变净土,不惟变秽土为净土,兼于净土之中化示无量清净国土为一大清净国土。为显佛国本来清净无上,故有此品。

  在叹人美法劝募持行章内,所有三品之意,悉在赞重流通。法师一品,既显若法若人皆可尊重,此品即叙但说是经之处,多宝如来必来听经示现,所以标明灵证,劝发深信,故有此品。

  阿难传经,以同闻为证。释迦说此法华,即以多宝之现身为证。多宝如来为过去古佛,久入涅槃,为证法华乃复化身及塔。为欲使众生知法华一经以佛为证,故有此品。

  品之别题,释之者如法华文句等,其义至富,未能广述。兹就名义之概略释之:凡塔,皆为佛所安住之处,而此佛所安住之处则有众宝庄严,故名宝塔。又释:以此塔为多宝如来所居,故名宝塔。见、与现通,以塔从地涌起,出现空中,有显现之义。又、见即见闻之见,谓会众所目睹。就宝塔涌出言则为现,就众生观察言则为见,其义一也。

  复以慈恩三教教相释之:三教者,一、有教,二、空教,三、非空非有中道教。真如之自体性,虽了不可得,而所发生之一切法,则不能无一一法之相,此为有教之义。真如之自体性固了不可得,而一切法之相亦毕竟空,此为空教之义。法相虽毕竟空,然无碍其为森然之万有而同时同处,又即为第一义空之空性,此为非空非有中道教之义。以此三义,释本性如下:如法华会前,见有宝塔种种庄严之相,会众复闻塔内音声之相,众欲启塔,因以得观三变清净佛土之相,及十方诸佛集座之相,以有此种种法相,故为有教。既有能见之大众,复有所见之诸法相,可谓能所俱备;然此能见之大众及所见之诸法,究亦毕竟空寂了不可得,故又为空教。而此空无所见之法,实即为佛所究竟安住之处,为佛显现万德庄严之处,亦正为第一义空之空性示现之处。以是故、一一法皆显空性,一一空法皆显庄严之相,空不碍有,有不碍空,空空不相碍,有有不相碍,故为非有非空中道教。若人能见诸相无相,相相无边,斯为真能见宝塔者。

  更以观心义释之:地、喻众生心,宝塔、喻如来藏。众生心为无始无明烦恼之所覆障,故如来藏无由显现。今既于方便品以下开示一乘之境,复于法师品起六种之行,由是于覆障之中显现如来藏性,此即宝塔从地涌出之义。见宝塔者,谓以始觉之智见于如来藏性,即在人人心地中开显本具之如来藏性是也。

  丁二 古今同证
  戊一 长行
  己一 塔涌闻法证经胜妙
  庚一 塔涌印证经之可信
  辛一 支提应现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五千栏楯,龛室千万,无数幢幡以为严饰,垂宝璎珞,宝铃万亿而悬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罗跋旃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诸幡盖,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高至四天王宫。

  宝塔从地涌出,系有过去古佛多宝如来亲来闻法,以证是经之胜妙也。支提、与塔同义,应时机而显现也。佛前、即法华会前。七宝塔、喻如来藏心。高五百由旬、喻如来藏心与众生染心不相应,高出五趣之上也。纵广二百五十由旬,谓如来藏即为二十五有之真实体性也。涌出、喻如来藏心由见思等烦恼障中显现。住空、喻依于真空实相而住也。五千栏楯,喻信、进、念、定、慧五力。龛室千万,喻禅定甚多。幢幡、喻智德高显。璎珞、喻三念住。宝铃、喻四辩才。出性无垢旃檀香,喻以三轮不思议化,使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染为净,成无垢功德之香。幡盖七宝合成,喻具七圣财。高至四天王宫,喻高出四生之上。

  辛二 灵祇敬奉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罗华供养宝塔;余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千万亿众,以一切华、香、璎珞、幡盖、伎乐供养宝塔,恭敬尊重赞叹。

  此指三十三天之忉利天王言,非列举欲界、色界、无色界之诸天也。以此天为地居天之王,故首举其雨华供养。其余八部、四众,各以其所有者供养此塔;恭敬尊重赞叹,亦身、口、意三业之供养也。

  辛三 叹佛印经
  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此赞叹释迦牟尼佛而印可所说之妙法莲华经也。音声、即塔中出言赞叹之声。再赞善哉,一、赞其能施权,一、赞其能显实也。佛观众生本来是佛,即皆可成佛,此谓平等大慧。佛以此慧,为诸众生说种种恶法、善法,有为法、无为法,法相虽有差别,而实无一非为教菩萨法也。如佛说地狱等种种果报之恶法,即为使众生先能转恶为善,得受善报。迨善根增长,则可渐为出世之因缘。至习出世法成就,能发大心,即可直趋无上菩提之道。又如随顺众机所说之种种权法,实无一非假为方便以会归于一乘实法者。故塔内大声赞叹其如是施权、如是显实,皆为真实,为是经作充分之印证也。

  庚二 塔开听证经之可重
  辛一 辨因由
  尔时、四众见大宝塔住在空中,又闻塔中所出音声,皆得法喜,怪未曾有,从座而起,恭敬合掌,却住一面。尔时、有菩萨摩诃萨名大乐说,知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宝塔从地涌出,又于其中发是音声’?

  此释众人心请及乐说言请。众人欲辨塔音赞叹之因由,故惊喜而心请;大乐说菩萨知众心之所念,故以言请,因以启佛之答而显现其因缘也。法喜、谓既见佛之不思议法,心生喜悦。

  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此释塔内佛身及佛之本愿。如来全身,指佛法身。以多宝具有此愿,故于释迦牟尼法华会前,涌塔赞言以为之证。

  '彼佛成道已,临灭度时,于天人大众中告诸比丘:“我灭度后,欲供养我全身者,应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愿力,十方世界在在处处,若有说法华经者,彼之宝塔皆涌出其前,全身在于塔中,赞言善哉善哉。大乐说!今多宝如来塔,闻说法华经故从地涌出,赞言善哉善哉’。

  此释多宝如来临灭度时,诫敕起塔,并于他处法会听经现塔也。释迦牟尼既叙答多宝如来之往事,复明今日之塔涌虚空如来赞善者,即此之由,故再呼大乐说而申告之也。

  辛二 明开塔
  壬一 请见佛
  是时、大乐说菩萨以如来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愿欲见此佛身’!
  此释请见佛身。以如来神力故白佛,谓由如来神力之所加被,故有此请。盖此一请之因缘,至为重大,以下放光、集佛、变土等事,悉由此一问启之也。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是多宝佛有深重愿,若我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耳。大乐说!我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者,今应当集’。大乐说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愿欲见世尊分身诸佛,礼拜供养’。

  此释多宝愿重、及乐说重请。多宝如来所谓我身,即圆明净妙常遍真实之如来全体法身,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共。释迦牟尼欲以多宝如来法身显示于众,即与欲自显示其法身无异,即与显一切佛之法身无异,以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故十方世界诸佛,亦称为佛之分身。至所集诸分身佛之法身既显现,是即释迦牟尼之法身显现,亦即为多宝如来之法身显现也。

  壬二 集分身
  癸一 放光照土
  尔时、佛放白毫一光,即见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彼诸国土,皆以玻璃为地,宝树、宝衣以为庄严,无数千万亿菩萨充满其中,遍张宝幔,宝网罗上。彼国诸佛以大妙音而说诸法;及见无量千万亿菩萨,遍满诸国为众说法。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处,亦复如是。

  释迦牟尼放白毫相光,照见十方诸佛清净国土。白毫居眉之中间,喻中道之教义。

  癸二 诸佛言来
  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善男子!我今应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
  此释十方诸佛感应言来。

  癸三 变土延宾
  子一 变大千界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八道,无诸聚落、村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烧大宝香,曼陀罗华遍布其地,以宝网幔罗覆其上,悬诸宝铃。唯留此会众,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变土、谓变秽土为净土。宾、指十方分身佛。诸分身佛将至,是即如来大法身将同时显现,故秽土立现净相。在此净土者,皆其心清净已受佛记之众,不住小乘,远离心垢,故亦不见秽土之相。

  子二 诸佛集坐
  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宝树下。一一宝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诸宝树下皆有师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尔时、诸佛各于此座结跏趺坐。如是展转,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

  犹故未尽、谓十方诸佛已坐遍三千大千世界,而释迦牟尼一方分身佛之坐,犹未尽足也。

  子三 广变佛土
  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诸佛故,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严饰。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种种诸宝以为庄校。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此广变其他之大千世界。国、指每一大千世界而言,即一佛教主所应化之国土也。目真邻陀山、即土石之山。山王、谓山之大者。

  释迦牟尼佛,为诸佛当来坐故,复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此三变其他之大千世界。以上明小乘人既发大心,则所证涅槃立变为无漏净土。又明一切依报入于一依报,一切清净国土通为一佛国土,无有障碍隔别之相。

  子四 佛方安处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所分之身,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各各说法来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尔时、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遍满其中。

  癸四 持华慰主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皆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各赍宝华满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诣耆阇崛山释迦牟尼佛所,如我辞曰:“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不”?以此宝华散佛供养而作是言:“彼某甲佛与欲开此宝塔”。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主、指释迦牟尼。耆阇崛山即灵鹫山,为佛说法安住之处。秽土既尽变为净土,更何有此山之相?解之者约有二义:一、此灵山即为本心之山,二、净土之相亦不碍于灵山之相。盖凡圣同居土,实报庄严土,及常寂光土等,并无二土,即是一土,但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耳。病恼、非佛身之病恼,众生心净易化则佛安乐,难化即增佛之病恼,所谓众生病则佛病也。

  壬三 正开塔
  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各各坐于师子之座。皆闻诸佛与欲同开宝塔,即从座起,住虚空中。一切四众起立合掌,一心观佛。于是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

  诸佛齐集,与欲同开,显十方诸佛无不欲于如来藏心,显现本有之清净法身。故释迦牟尼即先示现住空,以显中道之义。空则非有,住则非空,即无住而住之义也。右指以随顺为义,喻顺于一切众生根性以为开示。开权显实之妙法,为二乘所希闻,故曰出大音声。破除一切执着,故曰如却关钥。统摄群机,导归一乘,故曰开大城门。

  辛三 明见赞
  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又闻其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尔时、四众等见过去无量千万亿劫灭度佛说如是言,叹未曾有。以天宝华聚,散多宝佛及释迦牟尼佛上。

  此释众见佛身、散华赞叹。坐师子座下三句,显如来法身常住、圆满寂灭之相。会众既见佛身,再闻赞善,故叹未曾有,益证是经之可尊重也。会众亲闻过去古佛之言,正明生死涅槃平等。

  己二 募众说经方陈付嘱
  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
  此释如来塔中同坐。古佛今佛法身不二,正明佛身平等。
  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坐高远,惟愿如来以神通力,令我等辈俱处虚空。即时、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
  此释如来接众处空。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喻以方便智力,尽引众生处处离着,以上趣一乘中道。此即释迦牟尼所正说之妙法,与多宝如来所由赞善之义也。
  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此释付嘱流通。

  戊二 重颂
  己一 颂塔涌闻法证经胜妙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诸人云何不勤为法?
  此一颂半,颂多宝如来尚为经证,并劝勤求法。圣主世尊、指多宝如来。
  '此佛灭度无央数劫,处处听法,以难遇故。彼佛本愿:我灭度后,在在所往常为听法。
  此二颂、颂多宝如来本愿。
  '又我分身无量诸佛,如恒沙等来欲听法,又见灭度多宝如来。各舍妙土及弟子众、天、人、龙、神诸供养事,令法久住,故来至此。
  此三颂、颂分身佛愿来听法,及愿与同开塔亲见如来。
  '为坐诸佛,以神通力移无量众,令国清净。诸佛各各诣宝树下,如清净池莲华庄严,其宝树下诸师子座,佛坐其上,光明严饰,如夜闇中然大炬火。
  此三颂半,一颂、变土,二颂、集坐。
  '身出妙香,遍十方国,众生蒙熏,喜不自胜。譬如大风吹小树枝,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此二颂、颂佛香熏众、利生说法。就法身言,则众所蒙熏者,应为佛功德之香。是方便、指变净土集佛身等事。久住、谓令妙法显现,流通于世也。

  己二 颂募众说经方陈付嘱
  庚一 陈募说经
  告诸大众:‘我灭度后,谁能护持、读说斯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其多宝佛,虽久灭度,以大誓愿而师子吼;多宝如来及与我身所集化佛,当知此意。
  此三颂半,颂护持读说是经者、应自说誓,并颂古佛今佛,悉知其意。

  '诸佛子等,谁能护法,当发大愿,令得久住。其有能护此经法者,则为供养我及多宝。此多宝佛处于宝塔,常游十方,为是经故;亦复供养诸来化佛,庄严光饰诸世界者。
  此四颂、颂护法者当发大愿,并言护法即是供养我及多宝与诸化佛。护者、如对于是经受持、读诵、书写、刻印、供养、礼拜、一切尊重赞叹恭敬等皆是。盖自能尊重是经,即是使人知是经之可尊重,由知尊重故生信,由信故起解,由解起行,由行起证,即可直趋无上菩提也。又此经为诸佛之法身舍利,为诸佛之所护念,能护此经即为随顺佛之本意,亦即为供养诸佛。

  '若说此经,则为见我、多宝如来、及诸化佛。诸善男子,各谛思惟!此为难事,宜发大愿!
  此二颂、颂说法者即是见我、与多宝如来与诸化佛。并言此为难事,宜发大愿。佛有身、语、意,此经妙义即为佛之本意,能说此经故如见佛。又说经为荷担佛法教化众生,故曰难事。

  庚二 对比胜劣
  '诸余经典数如恒沙,虽说此等,未足为难。若接须弥掷置他方无数佛土,亦未为难。若以足指动大千界,远掷他国,亦未为难。若立有顶,为众演说无量余经,亦未为难。若佛灭后,于恶世中能说此经,是则为难。
  此六颂、颂说经之难,非但具神通力、及能演说无量余经者可及。须弥为最高之山,然仍为大千界之一部分。言大千界,则其体更巨矣。有顶、为大千界之最高处,即色究竟天。

  '假使有人,手把虚空而以游行,亦未为难。于我灭后,若自书持,若使人书,是则为难。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于梵天,亦未为难。佛灭度后,于恶世中暂读此经,是则为难。
  此四颂、颂书持是经及暂读是经之难,亦非但有神通力者可及。以大地升于梵天,须通过欲界天,极言其高以先显上升之难。而此经义为平等大慧法身之所流露,彼为无明烦恼覆障之众生,虽暂读此经,因有覆障而不能入,较大地上升之通过欲界天为尤难也。

  '假使劫烧,担负干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我灭度后,若持此经为一人说,是则为难。
  此二颂、颂为一人说经之难。三灾内之火灾,至初禅天为止,业力既尽,世界乃坏,故有劫火烧坏世界之时。乃求干薪入劫火不烧易,求为恶世一人说经难,正显信解是经者不易得也。

  '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令诸听者得六神通,虽能如是,亦未为难。于我灭后,听受此经,问其义趣,是则为难。
  此三颂、颂教授神通易,听受经义难。经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故曰法藏。十二部经,即契经等十二部之教相。六神通、谓天眼通等。均见前释。声闻罗汉虽得神通,然未闻是经之义,仍属小乘。若获闻此义,即得回小向大以趋于无上菩提,故听经而能领受,因问而识义趣,为难事也。

  '若人说法,令千万亿无量无数恒沙众生得阿罗汉,具六神通,虽有是益,亦未为难。于我灭后,若能奉持如斯经典,是则为难。
  此三颂、颂奉持是经之难。奉持、谓敬奉忆持,使不忘失。

  '我为佛道,于无量土,从始至今广说诸经,而于其中此经第一,若有能持,则持佛身。
  此二颂、颂经最胜,并颂持经功德。

  庚三 重募持人结成胜行
  '诸善男子!于我灭后谁能受持、读诵此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诸佛亦然;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
  此四颂半、颂当誓持经,及暂能持经之功德。

  '能于来世读持此经,是真佛子,住淳善地。佛灭度后,能解其义,是诸天人世间之眼。于恐畏世,能须臾说,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此三颂、颂当来读持是经者之功德。富于决信,为淳善地。世间眼、谓具足如来智慧光明,堪为痴闇世人之导引。恐畏世、即恶世;不信是经,更加谤毁,故此世间令人恐畏。结言:于佛灭后如此读诵受持是经,则为荷承如来事业,而堪受人天之供养也。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此为叹人美法劝募持行章内之第三品。在全经各品中,则居第十二。提婆、天也,达多、授也;斛饭王之子,佛之堂弟,乞于天而生,故名天授。他经记载佛与天授往劫之事颇多,大概天授对于佛之行事多所违害,正俗情之所谓冤敌也。虽亦曾从佛出家,然意在学佛之神通,冀以炫众而已。往劫见佛修忍辱行,遂发愿生生世世与佛相值,专害佛生命,乞其头目、手足、骨髓等,以成就其忍辱之行。就道言之,此实为佛之善友,但为违缘之善友耳。盖违缘善友,能使人道心愈益坚固,更胜于顺缘善友,故修道者当视违缘之友为善知识也。文殊师利为龙女顺缘之善友,顺则易见。天授为释迦逆缘之善友,逆则难知。为表逆缘并示世尊无怨,故有此品。

  又、龙女闻经,现前成佛,为显此经殊胜,故有此品。

  又、在显一乘境之各品中,方便品以下已明一乘之境,法师一品遂明一乘境中之行。见宝塔品叙多宝如来听经现身,复明一乘境中之过去佛果;本品叙释尊因往劫求经成佛,显一乘境中之现在佛果;又叙龙女成佛,即显一乘境中之当成佛果。为表经力能生三世佛果,故有此品。

  丁三 顺逆为友
  戊一 明天授与佛违缘善友之德
  己一 明释尊昔重法以求经
  庚一 往昔求法
  辛一 长行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密,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此释释迦往劫舍位求法。求者、不仅求能闻而已,求能信,求能解,求能行,求能证,求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皆是。求法华经、即求无上菩提。心不退转、谓或受王位五欲之乐而不以丧其本心,或受怨敌违害之苦而不以懈其初志。象马等为外施,头目等为内施,妻子奴婢等为内外施。所有受用境界、及正报眷属等,莫非个人之福报,乃均不复滞着,愿舍此报以求能为说此法华经者,并愿为之终身服役。释迦远劫以来,即勤求是经如此。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此释仙人许说、释迦敬奉。不违、谓不违其意旨命令。佛度众生,悉随顺众心以施教化,今仙人欲人之不违其意乃为说法,此已显示为违缘之友矣。释迦事此仙人,不易行者行,难久行者久,于供给果薪而外,其间必已经有无量忍辱之行毫不退转,故曰乃至以身为床,盖充类至尽之词也。千岁无倦,给侍无乏,求法之愿可谓深重矣!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椎钟告四方:谁有大法者,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时有阿私仙,来白于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若能修行者,吾当为汝说。时王闻仙言,心生大喜悦,即便随仙人,供给于所须。采薪及果蓏,随时恭敬与,情存妙法故,身心无懈倦。
  此五颂半内,二颂颂求法,一颂半颂仙许,二颂颂敬奉。椎钟、击钟也。阿私仙、仙之上首也。蓏、瓜瓞之属。

  '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亦不为己身及以五欲乐,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为汝说’。
  此二颂、颂释迦求法之由并劝示勤学。不为己身,言非为己身专求涅槃,亦不为五欲之乐。正明舍大国之王位,悉因为众求法,以能利众故终致成佛也。

  庚二 结会今古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今我具足六波罗密、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自发大乘心,并助人发大乘心者,为善知识。六波罗密以下十一种功德,均见前释。成等正觉,广度众生,佛悉归功于天授宣说是经之力。显如来于一切众生及一切法相,悉照以平等大慧,了无执着差别之相也。

  己二 明天授当来成佛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

  此为授现前记,即记天王佛成佛时之果相。大千界每一成住坏空为一大劫,一住劫为一中劫。无上道心即菩萨心。无生忍者,证于无生法性之理,印可于心,不复可退转破坏,故名无生忍。菩萨已证于不生不灭之法性,即可得证无生忍。初地创证真如,暨八地之无相行不退,均是得无生忍义。二乘人于平等真如之法性未能了知,执著于善法、恶法之差别,因有生佛之异相。今法华会受佛记者,多为随顺佛教之众,而天授为违害佛教之人亦获受记。此大乘妙法所以为统摄群生,使一切皆导归佛智也,是为授无怨恨之记。

  '时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此明授灭后记,谓记天王佛灭度后之果相。

  己三 结闻经获益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此释净信是经、获受利益。净心信敬,谓清净其心信受敬奉也。若不体佛之平等大慧,不知众生皆有佛性,但执著于种种差别法相,以为某当堕狱,某当成佛,某为善人,某为恶道,此皆违于如来生佛同体之平等大慧,即为其心不净。由不净故不信,由不信故疑。以为此品经文,不过示佛不念恶之德,及佛戒人以不当念恶而已。甚或疑此品为本来无有,为非佛所说,如此皆为不净、不信、不敬,断佛种子,即系自绝于佛,更何由永离恶趣,生恒值佛及常闻此经,或升梵天,或生净土,受有得近菩提之报也哉?

  戊二 明文殊与众顺缘善友之力
  己一 智积请归释尊留止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白多宝佛,当还本土。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多宝如来本为东方过去古佛,兹云下方者,从其涌出之方称之也。智积以说法既毕,故请多宝还归本土。而释尊告使暂留,因以引起文殊师利教化龙女之事。

  己二 文殊涌出来见智积
  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娑竭罗龙王、即盐海龙王。二世尊、指多宝如来与释迦牟尼,因二世尊正同坐于多宝塔中也。以多宝如来摄一切过去佛,以释迦牟尼摄一切现在佛,故但云敬礼二世尊足也。文殊礼佛既毕,往慰智积,遂启以下问答之因缘。释尊先时放光照境及说方便等品,文殊本在法会,何忽于此时从大海龙宫涌出?盖说此法华全经,本非一朝一夕。方便一品开显既毕,文殊师利等诸大菩萨,即已本佛所说,往化十方诸菩萨众,去来无定,此次适于教化龙宫后复来法会耳。就事相言之,其义如是。若就观心义言之,海中龙宫,即众生心海中自在清净之本心。文殊师利,即如来藏心中之根本无分别智。智积以修积为义,即后得智。根本智于心中忽然开显,名为涌出。坐莲华者,显其具足因行领证果位,如花开而莲见,莲实而花落也。

  己三 文殊智积共为论议
  庚一 论化众多少
  辛一 问化多少答数无量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

  仁、犹言仁者,即具足菩萨之德者。以大智故名为菩提,以大悲故名为萨埵,仁者、即其通称也。智积问所化众生几何,而文殊答以非可口宣心测,盖佛智境界离于语言,不堕数量,唯证乃知也。

  辛二 龙宫涌出文殊指示
  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在虚空。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密。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文殊师利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此释化众涌出、文殊指示。无数菩萨均坐宝莲华,喻以无分别根本智为母,皆能出生一切佛功德宝。又自见宝塔品以来,皆云诸大菩萨住于虚空,盖显无住而住之义。此空非枯寂之空,乃菩萨具德之空。小乘之空,为灰身泯智之空;大乘之空,为净妙庄严之空。非证不知,非言可显,故文殊师利先以所化菩萨万德庄严之相示之,而复明言其教化之事如是也。

  辛三 智积赞扬文殊告化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已见。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智积谓:文殊导众之功,全由开闸一乘实相。而文殊亦言:我在龙宫,唯常宣说是经,则妙法华经之尊重益彰矣。文殊亦名妙智、妙德,故云大智德。勇健、有力之义。

  庚二 论成佛迟速
  辛一 智积问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此释问修是经、得佛迟速。此经所以微妙者,正以其能为经中之宝。以有此宝,故能转一切法皆为佛法,摄一切经尽为妙法之经。智积欲显经力能致现前佛果,故问以启之。

  辛二 文殊答
  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此释龙女受持是经、能至菩提。多慧则根利,根利多慧故于众生则善知其根业,于经义则能得其总持。因能受持此甚深秘藏之妙法华经,故深入禅定,证于法性,通达法相。是以无上觉心任运而生,一发永发得不退转,心念口演、谓心之所念,口即能演,故说法度人恒不失时,亦不失机;所说法义,共见为微妙广大。慈让和雅、谓烦恼习气消除净尽。以上种种,明龙女定慧具足,顿发大心,成就自利利他诸功德,遂得疾至菩提。而悉由得闻是经之故,初不以恶趣女身为碍,则是经最可尊重之义益明矣。

  辛三 智积疑
  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此释智积不信龙女速成正觉。难行苦行,谓艰难困苦之行。智积但就成佛艰难之通常事相观之,故不信当下遂能成佛。

  辛四 龙女现
  壬一 龙女现赞
  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却住一面,以偈赞曰:‘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天人所戴仰,龙神咸恭敬,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罪福相、谓全法界一切因缘果报之相。如三恶道为罪相,则人天为福相;世间为罪相,则出世间为福相;菩萨为罪相,则佛为福相是也。佛于此差别之相,悉皆遍照,遍照者了知其等于法界,等于虚空,此为佛之报身。深达实相之智体,本来微妙清净,此为佛之法身。相好庄严,此为佛之应化身。龙女既先赞佛之身,复言自将成佛,唯佛证知,但我永以大乘教义度脱众生而已。此正龙女受持妙法应速得佛之由也。上节智积疑问,正待文殊之答。然而众生当下可以成佛之证,岂语言所能显示?兹不待文殊言答之时,龙女已当下显现,先示佛身差别之相,后复自承作佛与其作佛之本怀。如是事相,文殊并未答言,然此正文殊无言之妙答,故智积闻之而了然无疑也。

  壬二 鹙子申疑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在人道中之女身,本为罪业报之相,不堪为胜法所依,故非法器。诸度、谓忍辱、布施等度,即菩萨行之各波罗密也。梵天王、为色界天之主,帝释、为三十三天之主,魔王、为欲界天之主,转轮圣王、为四天下之主。作此诸天之主,均须具足梵行,而女子成就烦恼诸染污智,故不得作。又男身为佛三十二相之一,故女身亦不得作佛。以上总言女身不能作佛,且非久劫修行亦难作佛。此皆舍利弗尊者所闻佛说三乘之教,以尘沙烦恼未尽故,而仍滞于分别法执如此。

  壬三 龙女道成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龙女不即以言答舍利弗,以此当下成佛之境非言可显,惟证乃知。故即假献纳宝珠,以喻成道之速。献宝珠、喻将本有之清净如来藏心,于一刹那间显示于佛。即献即受,喻即悟即证。夫一献一受,石火电光不足以比其速,而龙女成道之速乃复过之,皆显顿悟成佛之义。佛之无相法身,本无男女之相可得,茍于本觉中一念相应,当下即是,何有此三十二相等之示现?惟此依正庄严,正为示现成佛之胜相,亦即佛之名所由以立。故龙女于忽然之间,有变相说法、依正庄严等之示现。此正以无言之答,破舍利弗等之分别法执,而显是经力之不可思议也。

  壬四 生闻获益
  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此释娑婆无垢两世界、生闻获益。


  持品第十三

  明一乘境之中,共有三章:第一章、正明权实三根得记,第二章、叹人美法劝募持行,均已释竟。以下第三章,为禀命舍权持行实法。谓禀佛之教命,舍弃权说而奉持实法也。释之者,即为持品。

  持者、持于是经,使不忘失,不敝坏。如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供养、礼拜、恭敬、赞叹等皆是。品居第十三。以上各品,既明一乘境中之境、行、果,故即以此品为流通,亦劝募持行之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