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虚全集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 > 第二篇 五乘共学 > 1 教释

5 悬 论

      先于题前悬论大义,如天台之有五重玄义,贤首之有十门悬谈,现在亦分四段来说。

  一 就经题以略解名义
  此经题可分为五:一善,二生,三经,四善生,五善生经。

  甲、善  此善字在中国平常语言文字之中,常常可以见到闻到,如最初读书时,三字经中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普通术语中如“为善最乐”“惟善为宝”;在语言中如谓某人是善人,某事是善事。此善字似乎已很明了,不用再解释,然仔细考查起来,善的定义如何,犹不甚清楚。

  先就分别相对而言:如真美善三字,明其事理之本来如是,如实而知,是为真;在见闻觉知中感到很愉快的是为美;行为上的道德则为善。平常所谓修行者,行即造作行为,此行为由身语表现之,而身语皆不离乎心意,如心中是善,其所发出之言及所作之事乃为善,故此行亦可总名之曰心行。但有时身语不起现行,意中亦可起善恶行业,故总称为三业,而三业皆就心行上说。真的反面是妄,美的反面是丑,善的反面即是恶。此善恶近就人类而言,远就一切有情而言,详究善恶之界限,由善的反面之贪瞋痴等是名恶;但有时不能辨别其善恶的中容平常之心行则名无记;将恶与无记完全离开,方显出善的心行。然此仅就平常的心行而言,若澈底讲,只有善与恶,没有无记。以胜义善即以究竟真实完美谓之善,与前真美相对立之善不同;如真如、涅槃及佛果菩提,是究竟真实完美圆满的无漏善,非此即为不善,而无无记之可说。再就善法而言:自性是清净安乐和顺利益的,故于自、于他、于现在、于将来皆无违反损害,是名为善。但吾人所起之心,所行之事,不能拘定于何者是善是恶,有时动机虽善而行不得法,不能得到好的结果,不得谓之善。有时动机虽不善,而所行之因缘时会或能影响利益于人,亦不得谓之不善。要发心善而所行适当,于自他现未皆无违反损害,才是善。

  乙、生  此生字可作四层解释。一、生起义,此生与灭相对,万物从无而有谓之生,从有而无谓之灭;生乃因缘会合而有,灭即因缘分散而无。二、生存义,从有相续不坏而存在,即四相中之住相。三、生命义,寿暖识相续活动,是名有生命,此生与生命坏灭之死相对。四、一生一世义,如一生多生,或前生今生来生,一生即指一世,此指生死流转中一期业报而言。生人中则为人之一生,生天中则为天之一生,生地狱、饿鬼中则为地狱、饿鬼之一生,所谓六道生死轮回是也。

  丙、经  经字的本意,指布中之经线,直长者为经,横短者为纬;由此引申,古时以圣人之书、不易之言,可为千古所共遵、四海所共行者,称之为经,所谓经常大法也。在梵音之修多罗,或素怛缆,本亦是线,引申有贯穿摄持之义;将佛所觉悟世出世间事理因果之法,应众生之机而说者,记录成章,贯摄如线,故称修多罗。此有广狭二义:狭义则将佛典分为九部或十二部,修多罗乃九部或十二部中之一部。广义则凡集录佛所说之法皆名为经,此经乃与律、论、杂相对之称。佛为弟子制定之规范名律,经律二者皆出于佛;经为佛说,律为佛制。诸弟子依经律而发挥之理论谓之论。又有历代大德之文钞传记等,为经律论所不摄者,谓之杂集。故佛典分为经、律、论、杂四藏,亦如中国书籍分为经史子集之四库然。

  丁、善生  善生是人名。此经佛为善生长者子而说,故名善生。既立善生为名,必有其义,由善根而生为人故名善生;又使此人生不空过不虚度,由善生善,更能使来生之善法得以生起,故名善生。

  戊、善生经 合善生经三字,则此乃为善生说明善生义之经也。

  二 就善生以寄明法要
  甲、就法以明善生  宇宙万有法界诸法,皆佛之智慧所了照所证明,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此诸佛法,不外乎因果事理:因果即所谓因缘所生法,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故;因缘即是因,所生即是果。而一切因果不出乎善与不善,就善不善以明一切法之因果,此因果为事,由事而显非因非果不生不灭之理为理;此事理即生不生义。

  先就善不善以明法界因果:法界分六凡四圣,其依正果报,各有其因,而由善不善分别。所谓善者有十善业,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贪、瞋、痴,是名十善;反之则成十恶。以上品十恶行为因,即成地狱果报;以中品十恶行为因,即成饿鬼果报;以下品十恶行为因,即成畜生果报。反之,如不杀生而能救生,不偷盗而能布施,乃至不贪瞋痴而能慈济明解,是名十善。以下品十善业为因,成阿修罗等果报;以中品十善业为因,成人果报;以上品十善业为因,成天果报。由中品十善而生为人,故名善生。天中上品善业有散善,有定善;散善即欲界天,定善即色、无色界天。由此三界六凡等而上之,是名四圣,亦由善因果而成。前世间善是有漏的,此出世四圣之因果,是由无漏善而成的。阿罗汉闻四谛法,修三十七道品而证生空涅槃;若闻十二因缘法,观流转还灭相,证辟支佛;若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由菩萨行进而至于究竟圆满,即证佛果。此亦可说由下品无漏善证阿罗汉,中品无漏善证辟支佛,上品无漏善证菩萨果,由究竟圆满无上之无漏善,方证佛果。

  次就生不生义以明法界事理:此法界诸法因果皆由因缘所生之事,由事而显非因缘所生之理,如涅槃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因缘为能生,所生法为所生,若无能生所生,则生义不成立。若从已生上言生,既生何须更生;若从不生上言生,既不生如何言生。故各宗教哲学于此妄生分别,或谓从天生,或谓从上帝生,谓天地万物皆从彼生而有。但彼能生者是否一物,万物皆须由彼而生,彼又由何而生?苦谓彼不须他生,万物何须彼生?若彼更有所生,如此上推则成无穷,故生义不成。如一茶杯从水土生,但水土与杯即是一物,非离水土而别有杯,故不能说水土是因杯是果;因缘所生亦复如是。因果是就如幻如化之假相上安立的,是故生无自性,生即不生,如心经中之六不──‘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及中论之八不等,即明法尔真如理性,遍于法界善不善因果之事。就事显理即名法性,就理显事即名法相。又理即真谛,事即俗谛,即此总明二谛。

  乙、就人以明善生  此人广即有情,今且近就人类言。一、人既是由中品善业而生得之果报,则违反善行即不能生存,如世间犯十恶业之罪而致死者,既违人性,故不能生存于人类。二、既得人生,应不虚度此生,必须向上更求进步,使来生更胜于今生,如由人行善而生天等。三、生天亦有漏善因之果,不能出三界而免轮回之苦,故须更引无漏善得以生起。四、使无漏善究竟圆满而生得转依。转依有转所依,转所舍,转所得。转所得又有二:一、所显得的真如涅槃,二、所生得的菩提功德。至无漏善究竟圆满所生得佛果转依,方圆满善生之义。

  三 明此经说义
  甲、就佛说此经以明  一、佛证得诸法实相后,将所证者开示众生令同得悟入。二、佛自己了脱生死之苦,为酬度生本愿而说法以解脱一切众生生死之苦。但此二义是遍通于一切经的,今在此经中所特别见到的:一、佛之慈悲心平等普遍,应机之方便不失其时,故佛说法并不拘定其场所,若道路、若山林、若水边,只要有闻法之机者即为说法,此经即在水边说。又不拘定其人数,为无量人说如是,为一人说亦如是,所谓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此经即为善生子一人说。因善生长者子受父遗嘱,每日早起在水边向六方礼敬,并诵祷词,佛观其孝思所宜,即因机施教,就礼六方为喻,说此人群善法。不同其余有学问者不肯轻以与人,如大学教授必须有入大学之程度的学生才肯教之,又如云“你不够资格与我谈话”,执自己之高贵,不能随机利人。二、大智度论有四悉檀义:一、世间悉檀,即随世间一般众生的习俗而为说法。二、各各为人悉檀,即随各个人之善根机宜习惯程度而为说法。三、对治悉檀,即对治众生之烦恼病而为说法,如众生有贪病即为说布施功德,有瞋病即为说慈悲功德等。四、第一义悉檀,若众生已闻如上诸法,已除如上诸病,即为开说诸法胜义。此经乃属各各为人悉檀,应善生之机为说人生善法,亦即世出世间之菩提根本。三、佛所说之法,教人修习实行的唯在世出世间之善法,其教人了知的法,则通于十法界因果事理。佛法约可分为五乘: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声闻乘法,四、缘觉乘法,五、菩萨乘法。人乘法即修中品十善行以得人生,又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及来生不失此人生。佛是应化在人间,故所教的众生以人为对象,以人为基本,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此人乘乃人与人之间互相资助关系的人伦道德,在本经中即是说明此义。经中的六方,与儒家五伦相似,亦可称为六伦。此人伦道德之善法,亦可上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等出世善法之基础,此为佛说此经之别义。

  乙、就今讲此经以明  如今年在庐山讲的孛经,前年在汉口讲的十善业道经,此皆向来无人讲说到的经。佛所说之经,每部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机宜,应将大藏中不常见闻之经,都提来讲说流通。今讲此经亦为适机,如提婆菩萨所造之百论,第一舍罪福品明恶止善行法,先令破除种种邪见,使恶行止息,俾净善法自然生起,此在前四悉檀中为第三对治悉檀。但就现在的世界人类或中国人民的机宜上看起来,尚不能用此法,须先用善生恶灭之法,使其培植善根,增长福德,得到人伦道德之基础,然后再来止恶。因为现在人类正是五浊增盛诸恶丛集之时,欲遽除其恶,势有不能。如人病重之时不能以剧剂立除其病,必须先培养元气,增长生机,然后再为治病。又如俗云“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现在正是小人道长之时,欲即除小人而进君子,事所难能,必先培养君子之道,使君子道长,小人之道乃可消矣。今中国之人民急欲培修善因善业以补人道元气,今讲善生经,正是为应此机。复次、现在在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种种灾乱困苦交迫之中,世界人类皆在生死存亡之间。要想救济,或求之能帮助于人类之力,如科学利用物质的力量来救济,凡能有利于吾人者必设法以致之。再如求之于超人的天神佛菩萨之力量,为精神上的救济,设坛诵经,祈祷神天之庇佑,诸佛菩萨之感应,然此皆假借果上所已成就之力量来谋救济,而非根本救济之法。前言人是由中品十善业因而生,应常行十善以保兹福果,若违反善行则人类之福减,故灾祸即随之而至。今欲救脱人类灾祸,仍须修行人类互相资助之十善业,使福报增长,转灾为祥,转祸为福,善生灾自灭矣。且以十善行为人类之本性,不假他力,人人可以做到,较之求佛天求科学尤为可靠。今讲此善生经,即为人世之根本救灾也。

  四 明此经译史
  佛生于印度,以印度语而说法。当时所记录之文字,今流传有两种:一梵文,二巴利文。由印度语文,经过一番翻译,才成为中国文的经,故经首对于译人的资格籍贯及翻译的年代,皆有记载。因为世间有许多假托的伪经,如由某乩坛写出的,或某处天上坠下一石上有经文,或某人自己创说的,都称为经,或冒称佛说。故须考查其历史,是否佛说,是何人于何时翻译来华的;若历史不明,则不能令人起信,不能起信即不能依教奉行,此经即为无用。今先稽诸译:一、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所译,名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即善生义。二、西晋沙门支法度译,名善生子经。三、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名善生经,在长阿含十一卷中。二、考今译:今所讲本,乃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所译,亦名善生经,出中阿含三十三卷大品中。罽宾国在北印度,有处译为迦湿弥罗国。瞿昙此云日,或云甘蔗,乃释迦之古姓;僧伽此云众,提婆此云天;众天是名,彼以释迦之姓为姓,故如是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