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虚全集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 > 第十七篇 酬对 > 6 其他

9 拜访太虚法师记

──十五年九月在星洲──

    太虚法师是现代佛学的盟主,他的言行为世界钦仰崇拜已久,无待赘述。他此次南来,使海外人士亦得闻法音、沾佛化,谁也跳跃不置的。我虽说对于佛学没有多大的研究,却是喜于研究的。对于佛教,五年前已发生了信仰,只因愚痴之故,对于高深玄妙的佛学,难以了解,心中常有许多疑问,以致有时要徘徊观望,不能勇猛精进的修行下去。近闻法师来星,就喜不自胜,特于九月十二号夜从廖内至星;九月十四日下午,拜访他于讲经会,一以瞻仰法师的丰采,一以听受法师的伟论。兹将问答的话记述于下:

  问:佛教的究竟目的在于自度度人,离生死大海,登涅槃境界;那末、对于世间法似可不必努力了,法师以为何如?

  答:佛教的究竟目的在自度度人,而世间法亦须努力,努力世间法,是自度度人的一种必经的历程。惟我们当甄别善恶,恶的切不可行,善的须尽力。

  问:行为上的道德,我们既当这样;我们对于物质的文明也应努力创造吗?

  答:物质文明的创造,本是一种修福的行为,自然也应努力。惟我们不可迷恋物质太过,致精神反为物质所驱使。要知道物质为人而设,人非为物质而生。从前有只老鼠,跳进米桶去吃米,再也跑不出来,后为人拿去杀了。当时有人问:‘这到底是老鼠吃米呢?还是米吃老鼠呢’?现在过于迷恋物质的人,正如被米所吃的老鼠一样。还有一层,我们不可误用物质,如误用了它,那就要发生罪恶了。好像现在用枪炮毒物杀人,就是误用了。物质好像一把刀,我用他来切菜斩柴,他是利益于人的;如果用他来杀人,那就非特无益,而且有害了。所以我不怕物质的发达,是怕人类的道德不好,误用了物质。

  问:印度太戈尔先生说的也有和法师同意,我们既然要努力于世间法,那末学佛也不一定要出家了。

  答:不一定要出家。

  问:我们作善事就得善报,作恶事就得恶报。恶报受苦,固然是不好的,善报虽可享福,而善报总是有碍解脱的,想成佛的也应避免,那末我们须无为了,怎又要努力世间?又何不出家呢?

  答:言又不然,善报是福,福也是成佛所需要的。从所谓“福慧圆满”这句话,我们可知道福与慧都是重要的。佛教人作善事,不纯是自利的修福起见,还是出发慈悲博爱的心理。一切众生,苦恼无量,我们救之助之,视为义不容已,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问:慈悲博爱原是无上的美德,而菩萨发心成佛,志在报恩,把一切众生看作父母,用心未尝不善,于理未免太牵强吧?

    答:也不牵强。在轮回上说,实有此理;而且我们自已也可看作众生的父母。

  问:金刚经中的偈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不是有不看重世间法的意思?

  答:他的意思并非不看重世间法,不过也不是看重世间法,只是一种中和。你看“非法非非法,非相非非相,非有非非有”几句话,就可知道。无论什么,我们不可偏执,执为有不可,偏为无亦不可。

  间:智慧是六波罗密里面最重要的,可否由禅定而生?

  答:可,但不一定。禅定以上五波罗密,虽可助智慧的启发,终究是修福的。问:那末修慧更当怎样?

  答:修慧最重要的是闻思行三种,缺一不可。研究经典,访问通人,是属于闻;把闻得的于静坐时反复思维,仔细观察,就是思;照所问所思的做出来,就是行。

    问:静坐时的思,就是止观中的观法门,常用观,则心仍非静的?

  答:止如国家用兵弭乱,是消极的;观如国家施行政制,是积极的。观得熟了,好比一国政治大行,太平无事;心理平和安适得很,并非不静。

  问:佛教戒律很严,于杀生尤重,即如最低限度的在家人的五戒,也免不了杀生戒,这大概是指动物的。据近人研究,植物也有神经,感觉和动物一样,则植物也不可杀么?

  答:严格的杀生戒,实在连植物也不杀的──生活着的植物,如草木果蔬五谷等,都不采折,惟拾其成熟老死的──。不过植物和动物终有区别的,植物被杀,不会发苦痛怨恨以及报复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就不成恶报。动物被杀,就有这种心理和行为,我们就有恶业了。所以植物叫做无情物──他不过有点生机罢了──动物叫作有情物。在杀生戒中,植物可以宽些。

    问:现在的世界,据法师看起来是好是坏?

    答:也有好的,也有坏的。物质文明的提高,可以利用厚生,如轮船火车的便利交通,机器的助人工作等等,可算是好的;如道德没有相当的修养,以致人人互相仇杀,就是坏的了。这全在乎人之自为。大家都能信佛教、行佛道,相爱相助,世界立即可变做全好的。所以我们都应阐扬佛教,推广佛化。如教育界都愿为此尽力,更易普及。最好世界的教育宗旨,能加入佛化。

  谈论至此,已过一点多钟,我即告别。

  法师既为我解释疑问,启其愚痴,又惠赠佛乘宗要论、建设人间净土论、太虚法师佛学一斑、心灯、海潮音五书,并殷殷嘱我后可通信质疑,我真感激莫名!讲经会几位先生为我介绍于法师之前,我也很感谢。

  法师的精神矍铄,态度亲挚,学问高深,言词畅利,果然足以宏扬佛法,感化众生,我为佛教贺!为世人贺!更颂法师的“功德无量”!十五、九、十四、于星加坡。(庞玄蕴记)(录星洲叨报)(见海刊七卷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