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虚全集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 > 第四篇 大乘通学 > 2 释经

8 2-7甲二(丙三)

       丙三 大乘不共法
  丁一 上根证大乘境(加行入根本)──观空前心相证心空性(相、性、禅、密)

       观心品第十 
  此品所以名“观心”者,正明“心地观”也。此经初从狮子吼菩萨称赞如来时,曾告大众说心地观法:报恩品初,如来从三昧安详而起告弥勒菩萨,便欲直宣心地观微妙法,但因当时有妙德等五百长者之阻滞而未说。彼等见如来光中所现菩萨难行之苦行,乃至头目髓脑、妻子、财宝施于众生,故便问于如来,以说明不欲修菩萨难行之苦行,以为得果不及二乘之速,而又违父母之供奉。因此,如来为逗此机宜,而渐引于佛果菩提,遂不能不暂置称性顿宣之心地观微妙法门,而诱之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展转增进至于大乘不共之法,始能再说到心地,即此中观心品,及此后之发菩提心品、成佛品是也。报恩品渐说以来,固然亦是阐明心地观门者,然仅可作心地观微妙法门之方便;今此观心品,则正明本经心地观微妙法门之真实宗旨,即此经之所以得心地观之名也。心地观之“心”,此品有详细之说明,今且依世俗圣教而略明之。

  向世间一般人而问其所谓心者,则大多向胸部一指,显得心即在此色身之胸中。此乃五脏中之心脏,司全身血液之总机。凡动物之生活,仗此心脏中枢不坏;若心脏中枢破坏,则其血液之运动亦随即停止,而此血肉之身随即死亡。故人身其余有所损伤,大都不能即死,一伤及心,即不能生存。此依色法所成之肉团心,其功用在于能统持血肉之身,为血肉身之中枢耳,非此中所观之心。但可作心之一种比喻,以其位居血肉之中枢而又能统持血肉身体之全部机关,亦如在万法中以心为主,一切法为心之所摄持也。

  复次、世间学说所研究到之心,如心理学所言,是以能缘境界了知种种相者为心,此是依缘境之功用而能了知一切万物之别别相者以为心,即成唯识论所谓‘了境为性相’之心。此即心与物相对者,因之而成为现代泰西所谓之唯心论与唯物论,彼此对立,此以心理学所说之心未详尽耳。佛法说,三乘则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大乘则加末那识、阿赖耶识而成为八种识;此皆以缘虑了知为心,其义犹未圆满穷尽也。

  复次、心之特义在于“集起”。小乘六识、大乘八识,本是心之别名,而此心之一名且可通于心所。但此皆重于缘虑境界、了别境界之义,未明以积集种子习气而起现行为心之义。此义,即于第八阿赖耶识正得心名,因此识最为深细而能积集万物之种子,万物之种子莫不含藏于此识中,一切万物莫不由此识而生起现行。此即名之为“集起”心,即此经中以心喻地者是也──如地能积集一切草木种子而生起一切草木也。

  尤有更进一层之心义,即是以一切法真实性为心,乃说心之体性为心。依此真实性为心者,则如楞伽经所谓之“真识”,及他经中所谓“真心”、“自性清净心”等,皆此真实之心。即先观一切法皆唯心,而进观心之真实性即一切法之真实性。此即是所观之境心,即真如法界;而能观之智,则下文发菩提心中所明之四种自悟心,即是能观之心。凡夫初修行者,依六识相应之定慧而为能观之智;到证得真如法性时,则成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之能观自心,此即观心之大意也。

  依科判说,此唯是大乘不共法;此经虽通明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但到此时期则超过人天、二乘,而成为独菩萨所修之法也。在此大乘不共法中,共有三品,第一即是此品,科曰上根证大乘境。此中之上根,并非对五乘、三乘曰上根,专就大乘中上根利智顿超直往之菩萨言。前所说之菩萨,是由初闻法而渐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讫于四加行而证入见道,此即是从五乘共法、三乘共法而渐入大乘不共法者,此名渐悟大乘菩萨。而上根智直往之菩萨,即可直从此观心品而发心,顿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由四加行修观,观诸法性相一切皆唯识,而证得诸法性相一真法界之不共二乘境。此即上根利智之直往菩萨,从初发心不经历十信等位之阶级,便能由加行而入根本者,此则名为顿超菩萨。正科之旁,加有“加行入根本”者,即明此经从厌舍品、无垢性品而修十信心,再由阿兰那品、离世间品进而修十住,更由厌身品而修十行,复于波罗密多品、功德庄严品而修十回向,乃于此品起加行而证入根本无分别智。此科之所明,即接引十回向菩萨,于暖、顶、忍、世第一而加功用,以期证入初极喜地。在此正科之下,又注有“观空前心相证心空性”者,此即正明四加行入根本智义。因在此尚未证生空法,但依二空胜解而修一切观行,以期证得二空之智,通达诸法实相。由此未证二空之根本无分别智,尚在证空之前,故谓之观空前心相,即证空前观一切法皆识所变,一切心心所法皆如幻化刹那生灭。此品文殊师利与如来问答中,广明所观之一切诸法皆识所现,而能观之心亦毕竟空寂,即初观所缘境无进观能观之心亦无,即能所皆空;更进而空相亦空以明一切法皆是心真如性,将心相究竟空去以证入真如实性也。禅宗所谓明心见性,正是此品所明,于此再以大乘各宗义而明之,故注有“相、性、禅、密”,以示本品之纲领。“相”,指大乘法相唯识宗之所明,即是所观空前心相;此科中之“正说法本”,及“问答抉择”中之“喻明其相”等,皆大乘法相唯识之义。“性”,即大乘法性空慧宗之所明,即是诸法皆无所得而毕竟空,此科中之“空显其性”是。“禅”,即大乘禅宗之所明,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四句、绝百非而唯证相应者,此科中之“直指法界”,正显此意。此品之末,更有“咒印”一科,明大乘密宗之义。由此,在此一品之中,含有大乘相、性、禅、密。然此品所正明者,在相、性、禅,至密宗之义,在成佛品始正明之,今但作此品之助道,故依此四宗之义而观此品也。

       戊一 长行
  己一 文殊启请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曲躬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告妙德等五百长者:“我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门”。而此道场无量无边人天大众,皆生渴仰,我今为是启问如来:云何为心?云何为地?惟愿世尊无缘大慈、无碍大悲,为诸众生分别演说,未离苦者令得离苦,未安乐者令得安乐,未发心者令得发心,未证果者令得证果,同于一道而得涅槃’。

  从尔时文殊至白佛言者,即文殊菩萨要启请如来说心地观法,作一种最尊重恭敬之仪式。文殊师利即妙吉祥,妙吉祥者,是超过一切之吉祥,是不可思议之吉祥,亦即‘不于其中起分别,是故此中最吉祥’之吉祥。此妙吉祥智,从初发心乃至加行证入根本,以及最后证入金刚喻定证入佛果菩提,无不依此而得成就;此品正明从加行无分别而入根本无分别,依妙吉祥之智其义尤显。从世尊至皆生渴仰者,即文殊菩萨仰白于佛,代表在会诸众,以启问心地之义。因佛前于报恩品中,为弥勒菩萨──彼时虽告弥勒菩萨,而弥勒菩萨久已明得心地法,其实正为妙德等长者 及在会中未明得心地者而说──宣说心地微妙法。而彼时妙德长者等机尚未熟不堪听闻,今则因如来广明诸法,在会大众根性皆熟,故皆生渴仰而欲听闻如来心地妙法。我今为是至云何为地者,正明文殊菩萨代表大会,请问“心”“地”之义。惟愿世尊至而得涅槃者,希求如来演说以令众生离苦获益。所谓无缘大慈无碍大悲者,缘即生缘、法缘之义,生缘乃所缘之境,因众生不明生空之义而受诸苦,三乘圣人愍之而说生空以令其离苦;法缘,因众生未明得一切诸法空无性之旨,故佛菩萨悯之而说法空之法,以令其明得诸法空性。无缘大慈悲,则唯佛果任运而起不待于缘,如日当空遍照一切,而此无缘大慈悲亦如是,不加分别观待,自然任运而起,故名无缘大慈。无碍、无缘可互用。因佛能行无缘大悲故,则能拔众生三界生死之苦;因佛能行无碍大悲故,则能令众生得大乘解脱之乐;以及能令众生发大菩提心而证大乘无上佛果也。此中所谓同于一道而得涅槃者,即是二空所显之涅槃性也。

       己二 世尊许说
  庚一 印许乐闻
  尔时、薄伽梵以无量劫中修诸福智所获清净决定胜法大妙智印,印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来在修行地,皆曾引导初发信心,以是因缘十方国土成正觉者,皆以文殊而为其母。然今汝身以本愿力现菩萨相,请问如来不思议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普为分别解说’。‘唯然!世尊!我等乐闻’!

  此明如来以智印于文殊师利,即明如来以智印可请问者而后说法。大妙智印者,是如来于三僧企耶所修不思议之最广大智,因圆果满而得者。以之印于文殊师利,明文殊师利问得契机契理。文殊师利能以大智而引导众生成等正觉,故称之为三世之母。母者,即以喻明。如今世有技术等之人,凡受业于其门者,则称为师。文殊师亦复如是,能引导初发心菩萨究竟成佛之智,如母之能生子,故名三世十方如来之母;以其能引导初发心,依其妙吉祥智而究竟成佛故也。此义在华严经,从初修十信时,与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于加行入根本时,及至于究竟成佛时,皆以文殊师利之妙吉祥金刚智而为智。无著菩萨之金刚经论,亦明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成佛,皆不离于金刚智。彼以金刚杵为喻,中细而两端粗,此即表示从“加行入根本”位,在中间最细小,因真见道赤裸裸唯根本智,正能表显无分别智最纯净相。在杵之两端,虽皆粗大贯彻上下者,然无不以中钴为根本;智亦复如是,亦是以世第一后一刹那之根本无分别而贯彻加行无分别、及后得无分别。故原始要终,其中心点皆不离文殊师利之妙吉祥智也。文殊师利为三世诸佛之母,是久已成佛者,但因本愿力故常现菩萨相而为众生请问如来耳。谛听谛听至分别解说者,是如来许可为说,嘱文殊师利等静听思惟。唯然世尊我等乐闻者,是文殊师利等答佛欢乐听闻。

       庚二 显能说佛
  尔时、薄伽梵妙善成就一切如来最胜住持平等性智,种种希有微妙功德;已能善获一切诸佛决定胜法大乘智印,已善圆证一切如来金刚秘密殊胜妙智;已能安住无碍大悲,自然救摄十方有情;已善圆满妙观察智,不观而观不说而说。

  此经之特胜,在文义分齐明显。例如此品是从加行而入根本,故其说法之佛身,即不同于前数品中说法之劣应身佛,而特标显佛之胜妙德相,以明是胜应身佛或他受用佛所说之大乘不共法。此显胜应身佛为加行菩萨说,不同前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说法之劣应身佛,故此文中显如来五种德相:第一、成就最胜住持平等性智,即明从加行入根本已,所见之佛即地上之他受用佛,虽尚在加行位,已邻近于见道,故所见胜应身亦近他受用身。故此佛能显之智,是平等性智而又显现初二阿僧祇耶所具之希有微妙功德。平常说法之劣应身佛,是人相所成之佛,此在地前菩萨亦能现之;而胜应身佛,则非地上他受用佛不能显现。第二、获得决定胜法大乘智印:即决定证得胜义谛法之无分别智,印证诸法不生不灭;此即大乘之一法智印,不共于二乘之三法印也。第三、圆证金刚秘密殊胜妙智:此为如来所独得之金刚智,唯如来究竟证得。言秘密者,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同喻。其殊胜者,超过二乘乃至金刚心前之菩萨,故唯佛与佛乃能具此金刚妙智,其意即在不受熏变。金刚心之菩萨,犹有断除微细烦恼之熏变,故非大乘极果,则不具金刚妙智。第四、安住无碍大悲:即与前之无缘大慈、无碍大悲之义同。既能安住无碍大悲,则当然能救摄有情。第五、圆满妙观察智:此智能观众生之机宜,兴教化而说法度之。但虽是观机说法,而其观智出于任运自在,故成不观而观。其说法不决定用于声教,即行、住、坐、卧四威仪皆是说法,如佛在灵山拈花微笑,彼时金色头陀便证得不立文字之第一义谛,在禅宗竖指低头,皆成不说而说之法。此后,皆明依究竟之佛,现邻地上之佛相,而说入初地之法也。

       庚三 赞所说法
  是薄伽梵告诸佛母无垢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此法名为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此法名为一切菩萨趣大菩提真实正路,此法名为三世诸佛自受法乐微妙宝宫,此法名为一切饶益有情无尽宝藏。此法能引诸菩萨众到色究竟自在智处,此法能引诣菩提树后身菩萨真实导师,此法能雨世出世财如摩尼宝满众生愿,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本源,此法能销一切众生诸恶业果,此法能与一切众生所求愿印,此法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此法能息一切众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恼众生一切急难,此法能竭一切众生老病死海,此法善能出生诸佛因缘种子,此法能与生死长夜为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众而作甲胄,此法即是正勇猛军战胜旌旗,此法即是一切诸佛无上法轮,此法即是最胜法幢,此法即是击大法鼓,此法即是吹大法螺,此法即是大师子王,此法即是大师子吼,此法犹如国大圣王善能正治,若顺王化获大安乐,若违王化寻被诛灭’。  

  在未说法之前,先赞叹所说之法,故名赞所说法。在此赞所说法之文,共有二十五义。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者,此是与加行位邻近地上所见之他受用佛所说之法,非二乘之所了知,亦非地前菩萨所了知,其究竟唯在功圆果满之佛陀,始能得知,故此心地法门为诸佛之秘密境界,为十方如来所依者也。其次、则为上根利智之凡夫入如来地之顿悟法门。又其次、则为菩萨趣入大乘真实法性之正路。又其次、则为三世如来之自受用净土,安住于此心地宝宫,则为如来之一真法界土,而为四智菩提之所缘。又其次、则为如来宝藏,能饶益有情,能与以出世之宝而使有情出生死之苦。又其次、则为引诸菩萨到色究竟自在之处,此明菩萨将成佛时,位居色究竟天上,超过三界,坐大宝莲华成佛果菩提。又其次、明此心地观法,能引导佛灭后之菩萨至于佛果菩提。又其次、则为能雨出世间之七圣法财,如世间之摩尼珠,能满足众生之需求。又其次、则为能生一切诸佛功德本源,即是依心地法而作所缘缘、增上缘,则无漏功德种子皆从此生。又其次、能消众生诸恶业果,即明一切恶业皆由心生,修此心地观法则诸恶业即能销殒。又其次、能与众生之愿印,正明此心地观如摩尼珠而能满众生之愿望。又其次、能度众生生死险难,息众生苦海波浪,救众生苦恼,竭众生老病死海,皆是断除烦恼而出三界之生死大海,得佛果之常乐。又其次、能产生佛果之无漏亲因缘种。又其次、能作灭众生生死长夜之大智炬,以令此心地光明。又其次、则能作破魔之铠甲,而灭除烦恼魔怨。又其次、则明修此法如得军中战胜之旌旗,则其军威严整;心观亦然,在未作心地观之乱心,则如败北之兵紊乱无章,而正修心地观时,则心与境皆寂静不乱。又其次、明此法是一切诸佛无上法轮,即是明证得果者,皆必转大法轮而说此法也。又其次、明此法如幢,为三乘之所瞻仰故也。又其次、明此法如击大法鼓,吹大法螺,正如军中所用之锣鼓,在战场敲动,能令三军向前杀敌;此心地观亦然,修此观时,则能破除烦恼之敌。又其次、明此法是大狮子王,大狮子吼,狮子是百兽之王,此是显体;吼是显用,即狮子吼声百兽惊恐。此法亦然,其位则众法中尊,而用则能摧伏外道。最后明此法如圣治世,若能顺其教化,则便得利益安乐,否则便遭诛灭。此法亦然,若能依心地观而修行,则能发生一切利益安乐,否则便常沉沦于生死大海之中,为魔王之所杀害。

       庚四 正说法本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譬如万物皆从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他、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中从善男子三界之中至永处缠缚者,正明若能观心则能出苦得乐,盖心是一切诸法之根本。三界者,在此欲、色、无色三界之中,共有九地,或分二十五有。此依正果报,由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之所招感,皆有漏之业果。其最大之发动力便是无明,此即是心所法之一,即与前七识心王而起,依第八识心王而存,故三界一切有漏业果,皆是从心而生,以心为主。故诸法中,八识心王最为强胜;属从于心王之心所次之;又其次则为色法,由此色法是为心心所之所变现及所了知缘虑分别故也;又其次则为不相应法,因此法是由上之心王心所色法三种上所现之分位。此即五位百法中前四位之九十四有为法也。故三界有为之法,皆以心王为主;欲离去三界生死,解脱无为,则必先观察自心。观自心既明,便能究竟解脱,否则便长沦于三界生死之中。故欲求解脱三界生死之缠缚,必须修此心地观,而观三界有为之法皆因缘所生,而缘生本无自性。能如是观,则便能了知诸法毕竟空无自性之义,此所以能观心者便能究竟解脱。此种观法,在大乘性相义中,遍观诸法缘生无性,性体空寂,即是法性宗义。法相宗则先观一切法皆唯心之所变现,不离于心,即所取之境无;次观能取之心亦无,以及心境皆空而证诸法真实法性。此中空无性义,亦与性宗无二,不过作观之法稍不同耳。因性宗是直观法空真如,而相宗先观一切法唯识无自性,而渐空境空心以成毕竟空耳。然修观须摄心令定,一切法莫妙于观心,以心为胜故;若从余法观缘生无性、平等真如,则常落于分限之中,不能究竟通达,观心地则不落此境限而能扼诸法之要也。次譬如万物至心名为地者,正明地能生万物,如心能染净诸法。成唯识论对于心性本净义,有二种解释:第一、即以心之真如性而言本净;第二、是以即心自体而言本净,此明心之自体随善、恶、无记三性之心所有法而支配,设无不善性与无记性之心所法相应于心王,则心王之自体亦即本来善净。且如修五重唯识观中,亦显心之自体本净义:第一、遣虚存实,即遣去遍计所执心外虚妄不实之诸法,而存心内诸法;第二、舍滥留纯,即舍去四分中之第一相分以免滥同外境,而留能缘虑之内心;第三、摄末归本,即自体分所变之见相二分而泯归于自体,因二分是用,自证分是体,见分多有非量,而自证分则纯是现量故;第四、隐劣显胜,此即收一切心所而专显心王,以显心体本净之义。如此,则心王非善、恶、无记之三性,而随诸心所以成善、恶、无记耳。故心能生世间、出世间,善恶五趣乃至如来。谓依无明等之心所,则生世间不善、无记之法,而成五趣之众生;若依信、勤、念、定、慧之五善根,乃至三十七菩提分法,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密,修习而对治无明,则成出世无漏因果而成有学、无学、独觉、菩萨、以及如来。故在三界中之心,亦如地之能藏万物,故以心而喻之为地,能发生染净诸法也。从一切凡夫至三藐三菩提者,此正明众生依此观自修习并教他者,能证无上菩提。此品明上根利智之凡夫,常亲近善友,依善友所教之心地观而如理修习,且又将所诠之教义而教化他人,则便能证入大乘境,断除二障,速成佛果菩提。故此心地观,正大乘直往菩萨所修之法门,而其教义则正是由大乘相性之法而入于禅宗顿悟之门者,且又附有密宗之咒印也。

       庚五 问答抉择
  辛一 文殊问难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元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何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

  此段根据前文,特提‘唯将心法为三界主’的问题来讨论。先把心的范围指实,而‘心法本元不染尘秽’,指心自体,亦通真实性言。如胜鬘经亦论到心性本净,非烦恼所染,是烦恼与心性不相应故。既然‘心性本净’,‘不染尘秽’,为什么又染贪、瞋、痴呢?这贪、瞋、痴的三毒,难道不是尘秽吗?不但此也,且又唤什么作心?如以过去心为心,可是它已经过去了,残灭得连一撮遗灰也没有;若说未来的吧,它还在未来,没有生起;至于现在呢,又未免“昙花一现”之憾,因为现在心刹那生灭,没有一刻儿暂住下来。而且,在诸法内找不到心的性,在诸法之外找不到心的相,如果想在诸法的中间找到心,这是绝对不会有的事,因为诸法本身根本就是如幻如化的假相。诸法是如幻如化的假相,当然是没有心的,由此推论到不但说不上心为万法之主,而且什么是心都还有问题。记得禅宗二祖慧可见达磨云:‘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磨云:‘将心来与汝安’。慧可云:‘觅心了不可得’。达磨云:‘与汝安心竟’。所以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任你怎样底寻找它,终寻不得它的住处,一切诸佛尚且无心可见,何况住在浅薄凡夫地位的我们呢?这心等一切法,文殊以妙吉祥智而观之,皆不可立,不可施设,毕竟空故无由得见,见为诸法皆不过妄想分别而已。这是观三性中遍计执所执的虚妄相,故一切诸法皆由虚妄计度而现起。然则佛说‘三界唯心’,其理由究竟安在!这质问之提出,正为显出为三界主的心,是如幻如化底不可捉摸的。所以请佛如诸法实相而为解说。

       辛二 世尊解说
  壬一 印许所问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

  善男子!你所请问的意思,是如法如理的请问,因为心心所法的本性本来是空寂的无形相无住处。若有形相住处,则变为死法了。心的空寂性,固然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为启迪众生,明‘心外无别法’,所以说‘心法为三界主’。

       壬二 喻明其相
  '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水流,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暂住故。心如大风,一刹那间历方所故。心如灯焰,众缘和合而得生故。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心如埃尘,坌污自身生杂秽故。心如影像,于无常法执为常故。心如幻梦,于我法相执为我故。心如夜叉,能啖种种功德法故。心如青蝇,好秽恶故。心如杀者,能害身故。心如敌对,常伺过故。心如盗贼,窃功德故。心如大鼓,起斗战故。心如飞蛾,爱灯色故。心如野鹿,逐假声故。心如群猪,乐杂秽故。心如众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象,耽牝触故’。

  此中有二十六种比喻,于此分别解说。一、心如幻化:并没有坚实固定的体性和形相,像玩把戏变戏法一样,把一条小白手巾变成兔子,而众缘所生起的诸法都是如此,心法亦然。若了知幻化之法,则心地廊然清净一尘不染;若不了知,于是虚妄分别现起种种心相,在心所法中则有想受等种种苦乐生起,这都由虚妄分别的习气而现起的。二、心如水流:前六识有时或起或不起,是有间断的;而第七、第八识是无有间断的,但念念生灭,如长江之水后浪推前浪,滔滔底流动,前刹那的水决不是后刹那的水。三、心如大风:如眼识生起,凡有所看见的东西都看见了;其余诸识亦然。四、心如灯焰:若没有油和炷等众缘,不会有灯焰的现象生起。五、心如电光:这是以空中的电光为比喻,不久住故,正所谓“昙花一现”。我们心中常有妄想生起,倘若回光返照,就马上消灭了。六、心如虚空:他的自体本来是净的,但被客尘之所染污所以不净。七、心如猿猴:在山树林间,由此树跳至彼树,来去无有休息。八、心如画师:如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善画诸世间’。世间五蕴诸法尤其是色法,皆由虚妄分别的心,描写种种的境界出来。九、心如僮仆:虽然‘心法为三界主’,但好像仆人差不多、跟着贪、瞋、痴三毒法后面跑,忙得不亦乐乎。佛典里有把十种烦恼名十使的,俱舍论以见思之惑立九十八使,使者令也、役也,这颗心完全被烦恼所驱使,不自由而形成阶下囚了。十、心如独行:诸识在每一刹那之顷,自类的只有一个心王生起,决不能有两个心王并驾齐驱。十一、 心如国王:烦恼诸心所现起,皆由心王所统辖,一切事法由心转变。十二、心如怨家:这个心能使身堕诸地狱,受诸苦恼。十三、心如埃尘:能生种种烦恼,暴风雨也似的袭来,令身不得安乐。十四、心如影像:于无常法颠倒而执常。十五、心如幻梦:于各种幻化境界,执着为我。十六、心如夜叉:起诸多不善的心作用,毁坏善心功德之法。夜叉能食人,而恶心把各种功德之法,都吞灭完了。十七、心如青蝇:一味地贪人世间五欲之乐。十八、心如杀者:如贪心生起,能使你堕诸恶道,不管你生与死,这不是同刽子手一样吗?十九、心如敌对:只要你稍有不景气象,他就“趁火打劫”,要来损害你。二十、心如盗贼:凡是功德善法,都被他偷得空空如也。二十一、心如大鼓:世界各种思想言论以及刀兵等种种的斗争,皆由内心发动而生出来。二十二、心如飞蛾:如蛾赴火,自烧自烂,此心贪求五欲亦然。二十三、心如野鹿:鹿本住在深山幽闲自在,而猎人入山打鹿,假作鹿鸣,鹿闻同类声音,被骗出深崖幽谷之间,致有伤身失命之不幸事。二十四、心如群猪:喜欢在污泥水中游戏,而心常与烦恼相应亦然。二十五、心如众蜂:专贪采蜜味,为虚荣而忙个不止。二十六、心如醉象:白痴似的逐他的淫欲,因此致被活擒。  

       壬三 空显其性
  '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

  这心心所法,没有一定的所在,也没有内外中间的相状表现。若说是有内,即是空的;若说是有外,究在什么地方?毕竟求不得他的实在体性。而且、求之于三世固不可得,即求之于超越三世亦不可得。这三界有漏的心是染污的,由虚妄分别而生起,依遍计执的习气而生起,所以无固定的自性,一切毕竟无自性。如龟毛是空无所有,以龟毛织的布更加空无所有;所以心的体性是空,一切法皆以空为自性。要以龙树八不中道义而显心的如实的体性。

       壬四 直指法界
  '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着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故,如众河水流入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此无垢性非实非虚;此无垢性是第一义,无尽灭相体本不生;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最胜涅槃我所净故;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等不平等体无异故’。

  心之体相如幻本空,在前面已经说过,故心法即是无为法。但无为法亦不即是心,不过无为无可说而心亦无可说,所以无为即心心即无为。为什么不可说心是无为?若说无为是心,是名断见,心生灭故;然又不可说离开心法而另有所谓无为法者,倘若另有心外的无为法,则又变成常见了。所以,舍二边而达中道,若能亲证得中实真理,了悟世间执有无的法执,是名贤圣。但贤圣亦性本空寂,俗谛中说圣说凡,第一义谛亦无圣凡可得。梁武帝问达磨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度僧写经不可胜纪,有何功德’?达磨答:‘并无功德’。武帝问:‘何以无功德’?达磨答:‘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实无’。武帝问:‘何谓真功德’?达磨答:‘净智妙明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求于世’。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磨答:‘廓然无圣’。由此,正明第一义谛凡空圣亦空。这即是离言自证之无为法界,在此无为法界中,戒无持犯,乘无大小,既无心心所法,亦无苦乐享受,而且连上中下差别之相亦没有。这是个完整的清净法界,因为凡圣平等,也就没有染净。因为自性无垢,既无垢亦无净,无有差别,平等平等。譬喻众多的水流入大海里去了,皆是一样的味道。所以此无垢性,非实非虚,是最胜义,无尽亦无灭,常住不变,所谓最胜涅槃,是最胜智。一切法既无我所相,所以我所净,遍法界都是平等,亦不离一切不平等外另有平等可施设,所谓“离四句、绝百非”,要自心各各亲证相应,非言语所能诠表。从观心地见本来空寂所显的真实性,当下成佛,这是禅宗独有的法味。如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五祖宏忍抹去云:‘亦未见性’。以犹是此经空显其性之义。到了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文──六祖才廓然大悟:自性无有动摇,具足无量功德,才见性成佛,方是此“直指法界”之分齐。

       庚六 结应修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

  这是结论上面所说的种种法,是出家菩萨应当修习的法,即是心地观法,假若要求得无上佛果的话。

       戊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三世觉母妙吉祥,请问如来心地法,我今于此大会众,开演成佛观行门。此法难遇过优昙,一切世间应渴仰。十方诸佛证大觉,无不从此法修成;我是无上调御师,转正法轮周世界,化度无量诸众生,当知由悟心地观。一切有情闻此法,欣趣菩提得授记;一切有缘得记人,修此观门当作佛。诸佛自受大法乐,住心地观妙宝宫;受职菩萨悟无生,观心地门遍法界;后身菩萨坐觉树,入此观行证菩提。此法能雨七圣财,满众生愿摩尼宝;此法名为佛本母,出生三世三佛身;此法名为金刚甲;能敌四众诸魔军;此法能作大舟船,令渡中流至宝所。此法最胜大法鼓,此法高显大法幢,此法金刚大法螺,此法照世大法炬。此法犹如大圣主,赏功罚过顺人心。此法犹如沃润田,生成长养依时候。我以众喻明空义,是知三界唯一心,心有大力世界生,自在能为变化主。恶想善心更造集,过现未来生死因,依止妄业有世间,爱非爱果恒相续。心如流水不暂住,心如飘风过国土,亦如猿猴依树戏,亦如幻事依幻成,如空飞鸟无所碍,如空聚落人奔走。如是心法本非有,凡夫执迷谓非无,若能观心体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脱’。

  三世觉母妙吉祥等四句,是说为三世佛母的文殊菩萨,以妙吉祥智观众生的痛苦,而为众生启请释迦如来说心地观法门。从此法难遇过优昙,至生成长养依时候一段,赞是佛所说的法。此心地观法是难逢难遇的,如没有殊胜的因缘,是不易听闻的。诸佛菩萨之所以能证得菩提果位者,无不由此心地观法修习而成。如我人要想利益同类有情或异类有情同时还要享受种种法乐,非修习此心地观法不可。从我以众喻明空义至爱非爱果恒相续八句,乃明三界唯心的意义,所谓心为变化主。在成唯识论三能变中讲得很详细,第八识多异熟性,第七识恒审思量,前六识了境相粗,这都与善恶相应造作种种的业因,而感受人、天、地狱爱非爱的果报无有间断。从心如流水不暂住至如空聚落人奔走的六句,是喻明其相。末后,如是心法本非有等四句,是明空显其性。本来心性空寂无所有,凡夫众生执迷不悟,以为有什么外境和内心,于是沉沦生死苦海无有出期。若能观心体空,一切烦恼无不解脱,如做梦的心是空的而梦境亦然。

       戊三 咒印
  尔时、如来于诸众生起大悲心,犹如父母爱念一子,为灭世间大力邪见,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宣说观心陀罗尼曰:‘唵(一)室他(二)波罗(二合)底(三)吠惮(四)迦卢弭(五)’尔时、如来说真言已,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如是神咒具大威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咒时,举清净手,左右十指更互相叉,以左压右更相竖握如缚着形,名金刚缚印。成此印已,习前真言盈满一遍,胜于读习十二部经所获功德无有限量,乃至菩提不复退转’。

  此品虽有真言咒印,不过是方便助道而已,下面两品──发菩提心品和成佛品以真言咒印为主要义,故此品应观察为直往菩萨所修的法门,如上根大智的菩萨修行波罗密多门,从无分别智而证入真实法界,所以此咒印但为上根利智的人修习心地观的助道的法门。如楞严经之有楞严咒,则是辅佐修习三昧法门的殊胜助缘,与发菩提心品的咒印相当。如来之所以说此咒印,乃是以大悲心而说的,为要灭除世间一切邪知邪见,使众生皆得安乐。而咒的文字,不是解说是秘密的,但可以依法去读诵修持。当知此咒印是无漏法的真名句,是示佛证法的,若能如法如仪去读诵修持,则所获的功德非人天小果的功德可比拟。有一天,佛拈叶一片在手,问阿难曰:“是我的手上叶多?抑山中树木叶多”?阿难答:“手上叶少,山中树木叶多”。佛云:“我说的法如手上叶少,但佛智所证的法如山中树木叶多”。因为在名言力面,终难免落于边际,直示亲证的法是圆融无碍而圆满的。

  (十地入等觉)

       丁二 中根起大乘行──观空后心相发心妙定
  (相、密、禅)

       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云何名为发菩提心?菩提者,依义理而说,即是佛果所成之果觉。通言果觉,有三乘之不同,所谓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佛果菩提。前二菩提者,非为度诸众生而求之大菩提果,所以非此品所发之菩提心;此品之菩提心义,乃求佛果菩提者是。心者,简言之、即是求成佛果之志愿,依此志愿发生趣向菩提之解行,即为发菩提心也。发者,如发芽然,世间之谷种,如经过水、土、日光之润泽,即发生嫩芽;此所发之菩提心,确立要求成佛度生坚固之志愿,即发生菩提嫩芽,故名为发菩提心也。然要言之,发大菩提心者,是依普遍平等之大悲心,而发起度尽众生烦恼之四宏誓愿心,非声闻、独觉出三界苦希涅槃乐之发心也。众生无边,烦恼无尽,若欲度脱,必具种种善巧方便智慧威力不可,所以菩萨为度脱众生故,断除烦恼故,具足种种善巧方便故,乃求成佛果而发菩提心。因若非成佛,不能震法雷、击法鼓、树法幢,广度有情也。若就根本言之,所以能有大悲而发起菩提心者,因此有情本具无漏种之内因,而后由见佛闻熏无漏圣教之助缘;或是生值末法之众生,因悲三宝之衰颓,众生之苦恼,由是以悲人、悲自、悲世、悲法而发起求大菩提之决心也。依此大菩提心,即视他人如自己,视众生如父母,目睹一切有情常在生死苦海烦恼迷网之中而不自觉,所以菩萨为大悲心所动,誓愿求成佛果度尽众生而后已也。

  此发菩提心义,依种种行位有种种之差别:例如凡夫初闻佛法发菩提心,乃依仰慕如来之功德,菩萨之威力,教法之胜妙,境义之深远,于是深生渴仰发起信心,此即外凡十信菩萨之学习发菩提心也。但确实而言,此尚不能认为真正发菩提心,因其信心犹有进退故。所以,真正发菩提心须是初发心住之菩萨,因已得发心不退故,胜解成就故,且亦能示显八相成佛故。不过若依事行言之,尚有进退,达此不退即第七住之菩萨也。至于获证真如而开发真净菩提心,即是入初地之菩萨,因已证无分别智故,一切无漏功德皆由此所生故。今此品中之陀罗尼法,亦以此为其本质,加持十信心成就者令得入初发心住之菩提心也。此品菩提心之大旨,即在于此。

  此品科为中根起大乘行者,前品所谓上根证大乘境,指大心凡夫之上根利智者,依心地观法即时顿证初地菩萨之大乘相性而言──在历史上,如龙树、无著等为代表。而此品之大致,则重在修三昧,诵持陀罗尼法,以此陀罗尼法遮弃一切虚妄分别之假法义,直诠诸无漏功德法之实体,即所谓真言也。修此加持而得三昧,即是十信满心之入初发心住,起大乘行。因之、此品之法较前品高,而被机之用则反低,故名为中根起大乘行也。旁注所谓“观空后心相发心妙定”者,简言之、即是此中陀罗尼所诠法说所明之心相。乃是根本无分别智证一切法空,所起后得善巧智上,观诸法唯识如幻如化之心相;亦即是证二空后所观见之心相,故名观空后心相。然此空后心相,是出世间智无得不思议境,超过一切假智诠法,故以诸佛真言摄之,加持外凡修习三昧,令入发心住时成就三昧。如起信论之修行信心分,于一万劫修行信心,五门中之第五亦为止观。所以此品之主旨,在入初发心而住妙定。复次、此品之要领,通摄相、密、禅三宗:如观空后心相,即大乘法相之所明;然此地上菩萨超过假诠之法,寄之真言陀罗尼中,故为密宗;依陀罗尼加持而成就三昧,由此故摄禅宗。

       戊一 显能说佛
  尔时、薄伽梵已能善获一切如来灌顶宝冠超过三界,已得圆满陀罗尼自在,已善圆证三摩地自在,妙善成熟一切智智、一切种智,能作有情种种差别。前品所显能说佛身,乃为加行菩萨所现胜应身,或初地菩萨所现他受用身,初得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故从二智明之。今此品之佛身,则更胜前乃十地菩萨位所见之佛,依十地所证而说陀罗尼法,开示初地以上之菩萨法,故此所显能说佛之佛身,与前品不同而胜于前品也。如能善获一切如来灌顶宝冠,即了知此是为十地菩萨所显之佛身;超过三界,即显是一切菩萨之受用身土,由出过三界善根所起之清净庄严土。已得圆满陀罗尼自在,已善圆证三摩地自在,亦正明十地菩萨所证之功德,获得定、咒二种自在;依此定、咒二种自在,即断除菩萨微细之愚障,而成自他两利之广大事业也。妙善成熟至种种差别,即显能为十地菩萨现佛身之佛,即是妙觉佛也。一切智智与一切种智二智并列时,一切智智即根本智和后得智,因后得智是依根本智所起之智故,此二智在初地亦有之。佛果独得之智即大圆镜智,即此所谓一切种智,是一切性、相、事、理,于一刹那无不遍了,而能遍作种种利他事业,故名一切种种之智。  

       戊二 示所说法
  己一 直示当说
  是薄伽梵为诸众生宣说观心妙门已,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我为众生已说心地,亦复当说发菩提心大陀罗尼,令诸有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速圆妙果’。

  为诸众生等者,即连接前文,说心地法门已又应说如何之法;同时、亦显此品之佛身,即由前品初地菩萨所见佛之转现也。告文殊师利菩萨下,是能说之佛,为欲利益众生故,于说心地法门已,即不待他问,而直捷了当显示应说菩提心法也。所以总合言之,前之心地观即显大乘境,此品之菩提心即显大乘行,因欲证大乘境必修大乘行,欲修大乘行必先了知大乘境,故在前心地观后继续即说此发菩提之大乘行而修行陀罗尼法也。速圆妙果者,新发意菩萨若未入发心住时,于菩提心之大果尚无有定期,故此速圆妙果即令得入于发心住后之菩萨──初阿僧祇菩萨,可速证妙果也。但此等菩萨根机尚浅,对此甚深法上都有所疑,故藉文殊妙吉祥智,问答抉择,显现如幻如化,离虚妄执而悟实相也。

       己二 问答抉择
  庚一 文殊问难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说何名发?善哉世尊!愿为解说!断诸疑网,令趣菩提’。

  以下即问答抉择于空无处而发菩提心之疑也。如佛所说下,即依据前品佛说三世性空诸法无有,而征问今说发菩提心,说何为心?以何为发?又何为菩提?且前品说空,此品谈有,空有矛盾,佛岂亦说矛盾法乎?故发斯问以抉众疑也。

       庚二 世尊解说
  辛一 明说空义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诸心法中起众邪见,为欲断除六十二见种种见故,心心所法我说为空,如是诸见无依止故。譬如丛林蒙密茂盛,师子、白象、虎、狼恶兽潜住其中,毒发害人迥绝行迹,时有智者以火烧林,因林空故诸大恶兽无复遗余。心空见灭,亦复如是。

  佛告下,先明所以说空之理由。简言之,空去心心所法,即是空去六十二见;因欲空去六十二见,故说心心所法空,而非空去无恶见之心心所也。例如深山丛林之中,为一切恶兽隐避之处,伤害一切有情;今有智者,以火烧林驱除恶兽,而非遍烧一切山林也。心空见灭亦复如是,即以法合喻。因众生有心心所故,为一切恶见所依,今心法亦空恶见即除,故佛说空也。

       辛二 彰执空病
  '又善男子!以何因缘立空义耶?为灭烦恼从妄心生而说是空。善男子!若执空理为究竟有,空性亦空;执空作病,亦应除遣。何以故?若执空义为究竟者,诸法皆无因无果,路伽耶陀有何差别?善男子!如阿伽陀药能疗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药随病除,无病服药药还成病。善男子!本设空药为除有病,执有成病执空亦然,谁有智者服药取病?善男子!若起有见,胜起空见,空治有病,无药治空’。以下即明说空之所以,和不了空义而执空之过失。为灭烦恼从妄心生者,妄心即戏论心,一切烦恼之起因,皆因妄心妄生执着,分别一切有无等法为烦恼本,灭烦恼故说皆是空也。善男子下,明不了说空之义执空成病。闻说诸法空无所有,但于空理坚执为实,不了空理亦空;故说若执空理为有,则应了知即此空理亦复是空。执空作病亦应除遣者,此显执空有之过失相等,故有过既除,空亦应遣。何以故下,出执空之过。诸法皆无因无果者,此即落于断常见之外道,而灭去佛法真实因果,故名与路伽耶陀──无因外道──有何差别。因佛法中说空即缘生义,于因果不亡,所以中论师说:诸法众缘生,诸法毕竟空;诸法毕尽空,诸法众缘生。“众缘生”,即显明因果之义;“毕竟空”,即显无自性义;故佛法善说空而不滞于空也。善男子下,举喻以显法。例如因病服药,病消药除,若复执药,即执药成病。所以佛说空义以除有过,有过既除而执空成病,病亦如执有,故言谁有智者服药取病。若起有见下,明执空之过倍重于有,因有病尚有药除,空病即无治药也。

       辛三 出不空心
  '善男子!以是因缘,服于空药除邪见已,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善男子!自觉悟心有四种义,云何为四?谓诸凡夫有二种心,诸佛菩萨有二种心。善男子!凡夫二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因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善男子!如是二心能发菩提。善男子!贤圣二心其相云何?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种名自悟心’。

  以下出不空心,即以不空心发菩提心也。“不空心”者,即由空无性相,至于极处而显不空义也。故此“不空”义者,乃先由法空观遣法空已,而后观诸法如幻如化义而发大菩提心,依如幻化义普度一切众生。因之,此不空心实非无智凡夫及小乘人之所能知,所以佛说‘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即恐世人愚暗,闻此深义妄生执着,而倍增分别所起之烦恼。故观此不空心之人,应先以法空胜解之般若智炬,破除一切有执,了达一切法空,而后观不空义也。否则,匪特不能了达不空之心,而复依此不空倍增有执。所以地前观不空心,应先习般若依法空胜解;地上观不空心,乃依根本智所起之后得智也。自觉悟心者,觉悟即是菩提,亦即众生离去妄执所显之心,所以发觉悟心即发菩提心也。因菩提觉悟更无二相故。有四种义下,明觉悟心义,凡圣差别共有四种也。一者下,凡夫眼等前五识和第六同时意识,在各现量缘性境时,不起自他内外分别,清净无瑕无遍计执──因执有无,皆由于独头意识之功能故。所以,禅宗一面要不离前五识境,而另一面要不落于第六独头,即在六识现量刹那之间,若能智慧相应,则当下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内无身心外无器界。所以众生现行无明,即是诸佛不动智光。所以见色闻声,只可一度。临济云:无位真人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永明云: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三祖信心铭之信心,皆此义也。所以名此凡夫现量心即觉悟心也。二者下,即第六意识定中独头,因此定心相应意识,离去前五根境而缘定中现量之境,观法性故,名定现量心为觉悟心也。贤圣二心下,贤即住、行、向、加行菩萨,圣即地上证真菩萨。此以加行为贤,入地为圣,所谓加行入根本之位也。观真实理智,即如理智,亦即观如所有性之诸法真实性;观一切境智,即如量智,亦即观尽所有性之诸法一切性也。  

       己三 请说总持
  庚一 正请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

  此中问意,即正显入初发心住之菩萨,为修此品陀罗尼之当机,亦足借此证明说法高而被机低之义也。

       庚二 正说
  佛言:‘善男子!凡夫所观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阿兰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结前如来金刚缚印,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结此手印,持念观察大菩提心微妙章句,一切菩萨最初发心清净真言:“唵一菩地二室多三牟致波四陀耶五弭六”此陀罗尼具大威德,能令行者不复退转;去、来、现在一切菩萨,在于因地发初心时,悉皆专念持此真言,入不退地速圆正觉’。

  以下正说观门,答前文殊菩萨所问之义。观菩提心相,浅言之、即是答文殊所问观何等相之答词。但此菩提心相作如是观,即修清净大月轮观,周围五十由旬明朗清澈,内外洞然,安住于胸臆之中,而全身皆化作月轮之想,非一非异无二无别,所谓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心月无异不散不失。若能如是观照,则现时身心清净,未来速证菩提也。若欲速得不退转者下,即指明修行者之住处,和修行观门之方法,以解答文殊所问“依何等处”之问意也。金刚缚印,解释如前。大菩提心微妙章句下,即佛说修行清净月轮观之所持清净真言之陀罗尼也。但此咒功德,非言诠可尽,所以此陀罗尼下,即赞叹此咒之功德,能令行者得不退转速圆正觉也。

       己四 观证三昧
  '善男子!时彼行者端身正念,都不动摇,系心月轮,成熟观察,是名菩萨观菩提心成佛三昧。若有凡夫修此观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恶及一阐提如是等罪,尽皆消灭,即获五种三摩地门。云何为五?一者、刹那三昧,二者、微尘三昧,三者、白缕三昧,四者、起伏三昧,五者、安住三昧。云何名为刹那三昧?谓暂想念满月而住,譬如弥猴身有所系,远不得去近不得停,唯困饥渴须臾住止。凡夫观心亦复如是,暂得三昧名为刹那。云何名为微尘三昧?谓于三昧少分相应,譬如有人常自食苦未曾食甜,于一时中得一许蜜到于舌根,增胜欢喜倍生踊跃,更求多蜜。如是行者经于长劫食众苦味,而今得与甘甜三昧少分相应,名为微尘。云何名为白缕三昧?谓凡夫人,自无始时尽未来际,今得此定,譬如染皂多黑色中见一白缕。如是行者,于多生死黑闇夜中,而今方得白净三昧,名之为缕。云何名为起伏三昧?所谓行者观心未熟,或善成立、未善成立,如是三昧犹称低昂,名为起伏。云何名为安住三昧?修前四定心得安住,善能守护不染诸尘,如人夏中远涉沙碛,备受炎毒,其心渴乏殆无所堪,忽得雪山甘美之水、天酥陀等,顿除热恼身意泰然,是故三昧名为安住。入此定已,远离惑障,发生无上菩提之芽,速登菩萨功德十地’。

  善男子下,若能观照如是月轮三昧,身心不动,系念思维,即名观菩提心成佛三昧。若有凡夫下,即明在未得三昧以前,所有五逆等罪邪魔境界,至此悉皆消灭,而获五种三昧功德。盖在修止观时,三昧未现或将现前时,往往一切魔境顿现,阻止三昧境界,使令不起,因三昧为魔境对治故,能转消一切现业故。故在此未发将发之时,每得如是之反应,如由扫地而扬尘等等之反应也。五逆,即弑父等;十恶,即身口意三业之十恶;四重,即杀、盗、淫、妄之四根本戒。刹那三昧者,刹那,即顷刻意,即是终日安于散乱掉举之中,修观至极,只顷刻间于三昧境相应也。微尘三昧者,尘劳数量如海,而能专心一境,刹那与三昧相应者,故名微尘三昧,以喻其少。盖欲界或三界遍是苦境,稍能与定相应,身心清凉,即如于众苦中稍获蜜味,则欢喜踊跃倍生希求蜜味之心也。白缕三昧者,缕即纱缕,烦恼是黑,定善是白。刹那如电,微尘如点,白缕如线,转增胜也。起伏三昧者,定与烦恼互相低昂,各不相下,故名起伏三昧。犹称低昂,即如净心起时净业即高,烦恼即低;反之,烦恼起时,净业即低,如称两头时有高低也。安住三昧者,经过前之四重三昧,历久时间,而后于三昧境,能身心清净泰然安住。如人夏中下,即以喻显其安住相也。

       戊三 获闻法益
  尔时、会中无量人天,闻此甚深诸菩萨母不可思议大陀罗尼已,九万八千诸菩萨等证欢喜地,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以下闻法获益,可分为二:无量人天至证欢喜地,即信、住、行、向菩萨,闻法后获证十地功德之利益。无量众生下,即初发心菩萨,闻法后获得发菩提心之利益也。

  (等觉入佛)

       丁三 下根引大乘果──观三种秘密即身成佛
  (禅、密)

       成佛品第十二
  "成佛”者,佛即如来、应供、正遍知,乃世尊等十种德号中之一。成,即在因位中修菩萨行,具足福德智慧菩提资粮,庄严无量功行,于三阿僧企耶满足之时,便成就佛果菩提,是曰成佛。然成就“佛”之德号,即成就余一一德号,设于十号有一不成,则佛之一号亦不成;故成佛不特成一觉者,而亦即成如来等一切之号也。佛者,具言佛陀,即是“觉者”。觉,在梵语应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言无上遍正觉。凡夫迷而不觉,诸外道觉而不正,二乘觉虽正而孤偏未遍,菩萨觉虽正遍但其果未圆,还有在乎其上者,此则是有上有容,唯佛陀是大乘极果之圣人,更无有在乎其上者,故称为无上遍正觉者。“者”,以总相言,在凡夫称者,则以色等有漏五蕴之和合假体而得名;在佛陀称者,则以色等无漏五蕴之和合假体和合而得名,即含藏有“无上遍正觉”之无漏五蕴者。依此解释,则成六离合释中之有财释,以所具之功德法财而立名,亦即是具足成就无量福德智慧者。──此是依通途所言之成佛。 

  各经论与各宗所明成佛之义,各有不同,依天台宗有六即义:一、理即佛,此明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即是本来具有如来自性涅槃,不过未能证得。依此而言,则不特有情是佛,即一切无觉知不能运动之无情亦有佛性。此由佛陀证得平等真如法界,了知情与无情皆以如来清净法界为体性,故言皆有佛性。但有情能加功用,故有成佛之时,而无情则随有情之成佛以成佛耳。二、名字即佛,即是听闻佛陀无碍大悲心中所流出之声教,或从他人教授,或于经藏中得见闻佛之名字言句而如理了解圆彻者,此即是依名字而解义理之佛。三、观行即佛,此即依名字佛而更进一步,在前唯了解如来之教义而未如实修习,今则不特了解其名义,又能如理观察如实修行,此即是能修观行之佛。四、相似即佛,此从菩萨十信位而发起随顺无漏之观行,渐伏二障,成就六根清净,此即相似于真佛之成佛。五、分证即佛,此即依前相似佛德之力而入初住,能现八相成佛,渐渐发生证真之智,将无明分分断除。此位从相似即佛之十信位后,以至于等觉位皆在此分证即佛位中。六、究竟即佛,此即是究竟之觉者。在前分证即佛中,虽亦分分渐证真如,然未到于至极,今则觉智已究竟圆满,其福德已究竟周圆,故名究竟即佛。其位则在等觉正入妙觉位时,故以即佛目之。

  上是天台成佛之义,而在此经成佛之义,是以真言陀罗尼而明成佛,其义则有二种:一、即究竟成佛,二、是加持成佛。加持成佛,以天台六即义明之,则可通于观行、相似、分证即佛之义;而此究竟成佛,亦天台之究竟即佛。此即是等觉菩萨所修之三密法门,以此三密法门修习加持,而欲求证究竟妙觉者,是依于如来三密加持之力。即所谓行者观佛之观,行佛之行,坐佛之座,身佛之身,而观自身即是妙觉如来,此即依妙觉佛究竟三密之法而修三业加持也。妙觉佛以清净三密而加持行者,则行者之自身即是妙觉如来。如此,则成一念修加持一念佛,念念修加持念念佛,无间相续不断修加持即无间佛也。此所谓加持成佛者,即真言宗所谓即身成佛之义。即但依毗卢遮那如来为根本,以一切法为如来等流法身,行者依于毗卢遮那如来法身之加持,则行者便成毗卢如来之加持法身,此即是即身成佛之加持佛义。故此所明之三密加持真言陀罗尼义,与前观心品及发菩提心品所明之真言陀罗尼义不同。观心品之本旨,在修行十波罗密法门而证入真如法性,虽说真言陀罗尼而仅为方便附属之法,非正明密宗之法。发菩提心品,是明要成就三昧以开发自觉悟之心,故以成就三昧开发菩提心为本旨。而此品之宗旨,则正在行者修三密法门,受毗卢如来法身之加持,行者之本身即成毗卢遮那如来。此即正是真言密宗所明之义,与前二品不同之处也。

  今再从科中之义以明之,则如来之说法,皆为欲度诸凡夫证入佛之知见,则凡超出三界而得圣人之果者皆是凡夫。但虽同为凡夫,而所被机智则有浅深利钝之不同。此品所被之机,乃在大心凡夫下根之机,因此类根性不适于前观心品所修之波罗密门,及发菩提心品所修之三昧法门,以彼二品适于大心凡夫中上根、中根之根性。此品所被之机性,则为下根,以欲修习前二品之法门难于相应,故唯仗佛陀功德法力而加持之,以引生其趋向于大乘佛果之决心,仰慕乐修大乘佛果之善根。故此品之法最高,即从等觉以入于佛者;而其所被机用,则正为大乘初心下根凡夫所修,为前观心与发菩提心二品之所不摄者。此能摄之,故必要以佛身功德加被之以令其智力福德增长,而生起仰慕大乘佛果、赞叹大乘佛果、修习大乘佛果,此即总科所谓“下根引大乘果”是也。而其法体,则如科旁所注之等觉入佛者。就其义,则如正科之下所注之“观三种秘密即身成佛”也。所谓观三种秘密者,即行者身结契印、口诵真言、意作观想,以此三业秘密而修习时,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行者之三密即与如来之三密无二无别而得即身成佛之义。在下又注“禅密”二字者,明此品虽摄于真言密宗,而亦旁摄于禅。因行者正修三密之时,即有禅定与之相应,以其正身定心皆不离于禅定也。由是而观,则此大乘不共法之差别殊胜,可知回不同于前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也。故在观心品中,其能堪任修此观心法门者,则必是大乘上根利智之人,可以龙树及无著等菩萨而为代表;在发菩提心品,是能成就自觉悟心而发真菩提心者,是为禅宗所提倡在六根现量门头而启发真心者,可以禅宗诸祖而为代表;此品之三密加持即身成佛法,则可以不空等三藏及中日之惠果、空海阿阇黎、与西藏之呼图克图而为代表,皆是行三密之法而为加持以成佛者。前显示本经宗旨,明此经法义之丰富,有所谓“法备五乘,义周十宗”之语,盖即明此经大小各宗无不备。虽其余大乘经中亦具足诸义,但不如此经之分齐明显也。

       戊一 示成佛法
  己一 显三身佛
  尔时、薄伽梵能善安住清净法界,三世平等无始无终,不动凝然常无断尽。大智光明普照世界。善巧方便变现神通,化十方土靡不周遍。

  科文所谓“显三身佛”者,即是于此品中显现三种佛身之德相智用,不同于前诸品中或显变化身,或显他受用身,而未三身齐现。盖因前诸会中之机感未能至极,故说法之佛身亦但随其机宜,今此品中被机之法,是从等觉而入于佛者,故能说法之佛,亦是究竟之佛而全显佛之三身也。此中从薄伽梵至常无断尽者,即显法身之体用。善能安住清净法界者,即显法性佛之身土,名曰法性身土,大同于天台教所谓清净法身常寂光净土,是佛果之自性清净法界。但此自性清净法界,本无身土二相可分,然约义,可以究竟觉相为佛身,而以所安住之清净法界为法性土。三世平等者,由于法身如来之身土,无三世之可言,是周遍三世而无可分为过去、现在、未来者,故三世平等。无始无终者,即明成法身非此佛时始有,是从无始本来具足;亦非成佛而后到何时期则便终止,乃是尽未来际亦不穷。即是圆陀陀、光灼灼,彻今彻古无有更动而凝然存者,故曰不动凝然常无断尽。略无间歇永不断灭,此即明法身为受用、变化二身之所依。次、大智光明普照世界者,即明自受用身之体用。此即是四智菩提,由三无数劫所具足无边功德之所成就,故能普放大智光明而照彻无边世界。然此自受用身之智光,并无所谓普照不普照,但借事相依方所以明之,则便有普照世界之义。此即由无量功德庄严所成之自受用法乐之身,即是圆满报身也。次、善巧方便下,即明他受用身、变化身之功用。佛为地上十王菩萨所现之身,以无边福德智慧教授地上之菩萨,令其受用法乐,此名他受用佛。变化身佛──即劣应身佛,则为地前菩萨及声闻、缘觉乃至一切人天五趣所现者。但为四加行位之菩萨,则化为胜应身佛;从资粮位之菩萨及二乘以及三界之人天等,则为化现劣应身佛。于五趣中之天人以下者,则所现之身不定是佛身,而是随其种类而现者,即密宗所谓等流佛身。随其若鬼、若畜,亦变为鬼、畜说法而度脱之。此即是佛以神通之力而善巧方便变现无量之佛身,化度十方世界,而靡不周遍者也。但变现亦有差别不同,地上虽亦是四智所现之佛,而正为平等性智所现之佛;地前虽亦由四智所现,而正为成所作智所现之佛;地上、地前之能观机说法,则皆是妙观察智之功用。平等性智所现佛身,则为他受用;成所作智所现之佛身,则为变化之佛身。今此品所现之佛身,则为究竟妙觉。然此三身,若以说法不说法而言,则他受用身、变化身有说法之义,而自受用身与法性身,唯是平等如如理智,无有相对之相,故无说法之义,凡自受用法乐之身,不必现身说法;而现身说法者,则是佛受用与变化身耳。常有人说法身、报身能说法,其实亦是他受用身与变化身说法。如彼以金刚经为法身所说,其实以此经在破妄显真而显平等真如之外无有别法,显一 切法皆唯法性,推功归本故云法身所说。然实非法身所说,不过依于法身而起之说耳。或以法身包括法性身与自受用之二身,而以他受用身与变化身为应身;或以法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皆名法身,而以为地前所现之身为应身;或并以为地前菩萨及二乘与人天所现之身皆为法身,以为五趣人天以下之有情所现之化身为应身;更广法身之义。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法为解脱身。此则应观其经文义理之分齐如何,决不能执著于一端也。大乘以一切法皆为法身,此不过举其大略明之耳。  

       己二 示三密法
  是薄伽梵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瑜伽行者观月轮已,应观三种大秘密法:云何为三?一者、心秘密,二者、语秘密,三者、身秘密,云何名为心秘密法?瑜伽行者观满月中,出生金色五钴金刚,光明焕然犹如镕金,放于无数大白光明,以是观察名心秘密。云何名为语言秘密?‘唵(一)地室多(二合)婆尔罗(二合二)’此陀罗尼具大威力,一切菩萨成佛真言,是故名为语言秘密。云何名为身秘密法?于道场中端身正念,手结引导无上菩提最第一印,安置胸臆心月轮中。善男子!我当为汝说其印相:先以左右二大拇指,各入左右手掌之内,各以左右头指、中指及第四指紧握拇指作于手拳,即是坚牢金刚拳印。次不改拳,舒左头指直竖虚空,以其左拳著于心上;右拳小指紧握左拳头指一节,次以右拳头指之头,即指右拳拇指一节,亦着心前,是名引导无上菩提第一智印,亦名能灭无明黑闇大光明印。以结此印加持力故,十方诸佛摩行者顶,授大菩提胜决定记,是大毗卢遮那如来无量福聚大妙智印’。

  瑜伽行者,即修秘密法之人。瑜伽者,即相应之义,谓能修之人与所修之法互相合应,则名瑜伽。月轮者,即前发菩提心品中凡夫所观菩提心相之清净圆满月轮观,即是本清净法界观,以此月观为所依。三种大秘密法者,即是毗卢遮那如来之无漏三业而加持行者,使行者与佛无二,此即名为三种秘密,此唯佛与佛乃能证知;要使等觉菩萨证入佛地,故示之以三种秘密大法。所谓三种秘密者:一、即是心秘密法,是由于行者观自心如清净圆满之月轮,由此心月轮体性中出生五钴金刚,即表显毗卢遮那如来所成之五智。五智者,即大圆境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清净智是也。行者即依此五智而观想,观得自心月轮中之五钴金刚,皆为如来果德之法性;行者以本有之体性,感毗卢遮那如来威力功德之所加持,则行者自身即佛。二、语言秘密者,其秘密之义含蓄在此真言中。所谓具大威力者,即是有如来之大雄大力或无上十力。此真言即瑜伽行者依此而加持诵习,则便能得如来法身。三、身秘密者,此是道场正坐结印于胸臆间,此印即是引导无上菩提心印。引导者,即引导菩萨而究竟成佛。从善男子至亦着心前者,明结无上菩提心印之法。其初所结成者,则为坚牢金刚拳印;次即于此印更进而结成无上菩提第一智印,即菩提心印也。如下二图:

       

       此印又名能灭无明黑暗光明印者,即引导菩提心而得圆明,则其无明痴闇即能究竟破灭。次以结此印至大妙智印者,明由行者结此印而加持之,故感得十方如来摩顶受记,而又转名此印为无量福聚大妙智印。胜决定记者,即记其决定成佛。大毗卢遮那如来者,即是摩诃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普遍之义,普遍明照,一切智种种光明遍照,如日月轮之光明普照万物,即密宗所谓大日如来是也。此大日如来,平常以为是法身,而实即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己三 正观成佛
  尔时、行者结此印已,即作此观:一切有情共结此印持念真言,十方世界无三恶道、八难苦果,同受第一清净法乐;我今首上有大宝冠,其天冠中五佛如来结跏趺坐,我是毗卢遮那如来,圆满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如是观察,名入毗卢遮那如来最胜三昧。

  此文正明作观之意,即行者观得一切有情皆同结此菩提心印,诵秘密言,息除八难、三途之苦而同受法乐。行者并观自首宝冠之上有五佛如来,则自身即是毗卢如来,具足相好,放光照彻世界,普利众生。如是观察,即名入毗卢遮那如来最胜三昧。此中明佛相如何庄严,显其佛相是他受用佛身之相,并非自受身与法身之相。如梵网经所现为二地之他受用身。此中说法之佛,是为等觉而现之他受用佛,是从法身如来之体性而起之身,亦可得名法身。即变化身亦是从清净法界法身如来本性之流出,亦得名法身也。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本是变化身如来之相好,毗卢如来──他受用佛虽有无量功德庄严其相好,亦不外乎从此相好中推广而已。

  己四 喻明胜法
  '譬如有人悟迦卢微妙观门,自作是观:我身即是金翅鸟王,心、意、语言亦复如是。以此观力能消毒药,一切恶毒不能为害。凡夫行者亦复如是,作降伏坐,身不动摇,手结智印,密念真言,心入此观,能灭三毒,消除业障增长福智,世出世愿速得圆满,八万四千诸烦恼障不能现起,恒河沙等所知重障渐渐消灭,无漏大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现前圆满,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科以修迦卢微妙观门为喻,显三密法门之殊胜。迦卢微妙观门者,即是迦楼罗秘密观门。印度颇多修此观门者,修此观时即观自身是金翅鸟生,乃至口与意亦复如是,便能消除毒药而不为毒药所害。凡夫修如来三密法门亦然,能作此三种秘密加持,便能灭三毒诸苦而证得佛果菩提。降伏坐者,即是跏趺坐,此坐是以右足架在左足之上;若左足架在右足上,则名之曰“吉祥坐”。无漏大智者,即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智,即以此金刚智之利剑,截断一切烦恼而到于究竟清净地也。

  戊二 赞说胜行
  己一 文殊赞法劝行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如来出世过优昙华,假使出世说是法难。如是心地三种秘密无上法轮,实能利乐一切众生,入如来地及菩萨地真实正路。若有众生不惜身命修行此法,速证菩提’。      

  此科名“赞法劝行”。赞法,即从“尔时文殊至真实正路”;劝行,即若有众生至速证菩提是也。赞法者,即文殊菩萨称赞如来说此三种秘密法门,其难值遇甚于优钵昙华。如来、善逝,为佛陀十号中之二号;言希有者,正明如来出世甚难,而能说此三密法门则是难中之难。入如来地及菩萨地者,即明修此三种法门,其在凡夫地者则能入于菩萨地,其在菩萨地者则能入于如来地。劝行者,即劝众生不惜身命而去修行,此不惜身命修行,正是大丈夫之行为。闻西藏喇嘛往往能做到。不惜身命者,如临阵之戎衣战士,不顾一切而去杀敌;似入丛林之禅和子,以“身心交与常住,性命交与龙天也”。

  己二 世尊示行令修
  庚一 总示三十二甲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修习三种秘密成佛妙门,早获如来功德身者,当着菩萨三十二种大金刚甲,修此妙观,必证如来清净法身’。

  此文意谓修瑜伽行者,修三种秘密法门时,必先要披三十二种大甲;若如是,则修三种秘密之观必能成就,而成如来清净法身矣。此即行者从初闻法起信,增进而入于妙觉,皆必要披此三十二种大甲。

  庚二 别明三十二甲
  '云何名为三十二甲?一者、于无量劫为众生故,不厌生死受苦大甲;二者、誓度无量有情乃至蝼蚁不舍大甲;三者、觉悟众生生死长梦安置三种秘密大甲;四者、拥护佛法,于一切时犹如响应护法大甲;五者、永灭能起有无二见一切烦恼金刚大甲;六者、头目髓脑、妻子、珍宝,有来求者能舍大甲;七者、家中所受一切乐具,永不贪着能施大甲;八者、能持菩萨三聚净戒,及不舍离头陀大甲;九者、着忍辱衣,遇诸违缘毁骂鞭打不报大甲;十者、教化所有一切缘觉、声闻令趣一乘回心大甲;十一者、譬如大风昼夜不歇,度诸有情精进大甲;十二者、身心寂静口无过犯,修行解脱三昧大甲;十三者、生死涅槃无有二见,饶益众生平等大甲;十四者、无缘大慈,利益群品恒无厌舍与乐大甲;十五者、无碍大悲,救摄一切无有限量拔苦大甲;十六者、于诸众生无有怨结,恒作饶益大喜大甲;十七者、虽行苦行不惮劬劳,恒无退转大舍大甲;十八者、有苦众生来菩萨所,代彼受苦不厌大甲;十九者、如观掌中阿摩勒果,如是能见解脱大甲;二十者、见五蕴身如旃陀罗,损害善事无著大甲;二十一者、见十二入如空聚落,常怀恐怖厌舍大甲;二十二者、见十八界犹如幻化,无有真实大智大甲;二十三者、见一切法同于法界,不见众相证真大甲;二十四者、掩他人恶不藏己过,厌离三界出世大甲;二十五者、如大医王应病与药,菩萨随宜演化大甲;二十六者、见彼三乘体本不异,究竟同心归一大甲;二十七者、绍三宝种使不断绝,转妙法轮度人大甲;二十八者、佛于众生有大恩德,为报佛恩修道大甲;二十九者、观一切法本性空寂不生不灭无垢大甲;三十者、悟无生忍,得陀罗尼,乐说辩才无碍大甲;三十一者、广化有情坐菩提树,令证佛果一味大甲;三十二者、一刹那心般若相应,悟三世法无余大甲;是名菩萨摩诃萨三十二种金刚大甲。

  此三十二大甲,第一、即是菩萨于无量劫中广度众生,不畏生死大苦。第二、即是菩萨为成佛故,能度诸有情乃至最微而至于蝼蚁。第三、即是菩萨为度苦恼众生,警觉其长夜大梦而安置于三种秘密法门。第四、即是菩萨因为担荷如来大法故,拥护佛法之心,时时刻刻如响应声。第五、即是修菩萨行者能灭空有之二执,此二执若除则一切烦恼永灭。第六、即是修菩萨行者能舍身命财产。第七、即是不贪着乐具而能施于人。第八、即是能持三聚大戒及修十二头陀苦行。三聚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第九、即是行忍辱波罗密,若遇种种逆境而不报复。第十、即是行菩萨道者,应将修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者,转化为佛果菩提。第十一、即是明修菩萨行者,其精进勇猛正如昼夜不息之大风。本来,风终有止息之时,此但是譬喻耳。十二、即是修菩萨行者,应解脱身口意三业,而成寂静禅定之三业。十三、即是菩萨度诸众生,不著于生死,不著于涅槃,所谓生死涅槃平等无住。十四、即是行无缘大慈心而不厌舍,与众生之乐。十五、即是行无碍大悲而拔有情之苦。十六、即是为饶益众生故,未曾结怨众生,众生皆生欢喜。十七、即是虽作诸事业,与众生乐、拔众生苦令众生欢喜,而其心不贪着,居于中容之境。十八、即是菩萨能代众生受苦。十九、即是解脱眼根得天眼通,观大千世界如掌中之阿摩勒果。二十、即是观五蕴身是能损害善业之物,如旃陀罗之善于屠杀等事。二十一、即是观十二处如空野之聚落,应生恐怖之心,不应贪着六根、六尘。二十二、即是观十八界虚妄不实。二十三、即是观一切法皆同一味,皆是清净真如法界而无有二相可得。二十四、即是扬他人之善,发露本人之恶以求出离三界。二十五、即是菩萨度生,如大医王之应病与药。二十六、即是观三乘菩提皆同于一真如法界,及能究竟回心而归于佛果菩提。二十七、即是菩萨常说法度生,使三宝之种无有断绝。二十八、即是佛对于众生皆有恩德,行者为报恩故勤修佛道。二十九、即是观一切法之体性空寂,无有生灭。三十、即是行者悟无生忍,得陀罗尼,及证得乐说辩才。悟无生忍者,在初地以上能悟之,即是悟得诸法不生不灭之体性而忍可于心。得陀罗尼者,即是得法、义、咒、忍之四种陀罗尼,陀罗尼即总持义。乐说辩才,为四无碍辩之一,即于第一、第二、第三之法、义、辞三种无碍辩,为众生自在乐说,故名乐说辩才。此在九地以上始有之。三十一、即是普度有情齐成佛道。三十二、即是在菩提树下将成佛时,于一念间,证悟三世如来与佛果智相应之无余大法。是名菩萨金刚大甲者,此即总结三十二甲之文。

  庚三 结明修行果利
  '文殊师利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身被如是金刚甲胄,当勤修习三种秘密,于现世中具大福智,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此文意明若人能先被如是三十二金刚甲胄,进而修习三种秘密法门,则于现世身中即获佛果之功德智慧而证菩提。

  戊三 兴供发愿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及诸大众,闻佛所说三种秘密心地妙法,及三十二金刚甲胄,一切菩萨所应学处,各脱无价璎珞宝衣,供养毗卢遮那如来及十方尊。而赞佛言:‘善哉!善哉!薄伽梵演说无边菩萨行愿,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舍凡夫身使入佛地。今者我等海会大众,为报佛恩,不惜身命为诸众生,遍诸国土分别演说此微妙法,受持、读诵、书写、流布令不断绝,惟愿如来遥垂护念’!

  此科文所谓“兴供”者,即从尔时大圣文殊至使入佛地之文;“发愿”者,即是今者我等至遥垂护念之文是也。兴供,即文殊菩萨及在会诸众,闻佛说三种秘密及三十二金刚甲胄之后,即各各以宝珠宝衣而供养如来,并赞其利益众生而转凡夫之身以成如来之身。此中依佛果修行,故能舍凡夫而入佛地。发愿,即文殊菩萨及在会诸众,听闻佛法之后,欲报如来之恩,各于佛前发愿,愿将所听闻之微妙法,于诸佛土中而为众生演说,若自受持、读诵、书写、流布,及教人受持、读诵、书写、流布,总不使其断绝;并望如来遥垂加护。

  戊四 闻法获益
  尔时、大会闻此妙法得大饶益,不可称计无数菩萨,各得证悟不退转位,一切人天皆获胜利。乃至五趣一切有情,断诸重障得无量乐,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即明在会诸众所获之益。此中从尔时至得大饶益,即总明会众获益。次即不可称计菩萨得不退转,次人天获胜利,即明其利益较前猛利。次五趣有情皆离障得乐而成佛果菩提,是明法身冥熏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