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虚全集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 > 第七篇 法界圆觉学 > 圆觉经略释

1.悬论

                                         ──二十一年六月在南京中国佛学会讲──

   悬论
    一 经本推考
     甲 翻译
     乙 卷帙
     丙 注讲
    二 经义提示
     甲 托本在佛
     乙 被机在顿
     丙 注重在行
    三 题目略释
     甲 大方广
     乙 圆觉
    丙 修多罗了义
   释经
    甲一 证信分
     乙一 略叙闻时主
     乙二 广明依处众
    甲二 正说分
     乙一 示境行
      丙一 示平等境──文殊章
       丁一 长行
        戊一 启请
        戊二 许听
        戊三 正说
         己一 总标
         己二 别说
          庚一 别说无明
          庚二 别说觉相
         己三 结答
       丁二 偈颂
      丙二 示差别行
       丁一 示地上入佛地行──普贤章
        戊一 长行
         己一 启请
         己二 许说
         己三 正说
          庚一 总标
          庚二 详示
          庚三 结答
        戊二 偈颂
       丁二 示地前入地上行──普眼章
        戊一 长行
         己一 启请
         己二 许说
         己三 正说
          庚一 远离无明之事
          庚二 随顺圆觉之功
           辛一 依理成事
           辛二 事得理融
          庚三 觉心成就之相
         己四 结说
        戊二 偈颂
     乙二 深抉择
      丙一 境抉择
       丁一 自悟境──金刚藏章
        戊一 长行
         己一 启请
         己二 许说
         己三 正说
          庚一 就遍计执以明妄不到真
          庚二 就圆成实以明真不成妄
          庚三 就依他起以明销妄成真
          庚四 开示正见而劝息妄
         己四 结斥
        戊二 偈颂
       丁二 悟他境──弥勒章
        戊一 长行
         己一 启请
         己二 许说
         己三 正答
          庚一 答轮回根本问
          庚二 答轮回有几种性问
          庚三 答修佛菩提几等差别问
          庚四 答回入尘劳度生方便问
         己四 劝修
        戊二 偈颂
      丙二 行抉择
       丁一 行位──清净慧章
        戊一 长行
         己一 启请
         己二 许说
         己三 正答
          庚一 总显
          庚二 别明
           辛一 答由生至佛之渐次差别
           辛二 明顿根无层次之随顺
        戊二 偈颂
       丁二 行法
        戊一 单法门──威德自在章
         己一 长行
          庚一 启请
          庚二 许说
          庚三 正说
           辛一 总标
           辛二 别说
            壬一 奢摩他
            壬二 三摩钵提
            壬三 禅那
           辛三 结说
           辛四 显利
         己二 偈颂
        戊二 复法门──辩音章
         己一 长行
          庚一 启请
          庚二 许说
          庚三 正答
           辛一 总标
           辛二 别说
            壬一 明单修
            壬二 明复修
             癸一 以止为首之复修
             癸二 以观为首之复修
             癸三 以禅那为首之复修
            壬三 明圆修
           辛三 结示依轮修习之方
         己二 偈颂
       丁三 行病患
        戊一 自心病──净诸业障章
         己一 长行
          庚一 启请
          庚二 许说
          庚三 正答
           辛一 正明四相为迷闷所因
            壬一 总明四相
            壬二 详明四相
           辛二 结示四相为修行之病患
         己二 偈颂
        戊二 邪师病──普觉章
         己一 长行
          庚一 启请
          庚二 许说
          庚三 正答
           辛一 应求之人
           辛二 应依之法
           辛三 行何等行
           辛四 应除之病
           辛五 云何发心
         己二 偈颂
      丙四 行方便──圆觉章
       丁一 长行
        戊一 启请
        戊二 许说
        戊三 正答
         己一 道场行相
         己二 加行修证
       丁二 偈颂
    甲三 流通分──贤善首章
     乙一 启请
     乙二 许说
     乙三 正说
      丙一 总显
      丙二 正答
       丁一 答名字何等
       丁二 答流布何地
       丁三 答云何奉持
       丁四 答所得功德
       丁五 答云何护持经人
      丙三 外护禀命护持
       丁一 叙金刚护法
       丁二 叙天王护法
       丁三 叙鬼王护法
     乙四 总结


  【悬 论】

  一 经本推考:
  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

  甲、翻译  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乃译者之名。据题则本经系唐朝时代,罽宾国沙门,名佛陀多罗者所译。但据历史考之,则圭峰大疏传说:一、贞观二十一年丁未七月十五日,在潭州宝云道场罗睺嚜健译,疑未奏闻。二、开元圣教录等,载长寿──大周武则天年号──二年,佛陀多罗在东都白马寺译。二说相去五十年。但可疑者,大周刊定经目所无。又、宋高僧传仅言觉救译此经,不详其来去。三、一说开元录但云近出,不详人时,但开元──开元约后长寿四十年──录载之。大历间──约后开元四十年──惟悫已注之,则此经为最早贞观、最迟开元之八九十年间所译。而译者,则于二人中定其为觉救耳。译史既难确定,而古今重考据者,对于本经是否由印度传来,亦遂怀疑。──实则佛教经典,不能以通常考据方法证之。即使中文考据明确,而梵本终难详尽。如华严出于龙宫之类,已不能以普通目光观之,又乌得以史无明征而致疑!是故佛经真伪,但视其于大系统之教理,有无矛盾为断而已。

  乙、卷帙  此经古今刻版,或为一卷,或为二卷,虽分合不同,无关弘恉。现所讲者,为二卷本。惟依本经例推,佛与十二菩萨问答,前十一章,长行后俱有重颂,似乎十二段亦应有颂,惟此本则十二段无之。而南宋后之版,及周琪之夹颂集解讲义等,另有大同小异之五字颂。其文曰:‘是经佛所说,如来守护持,十二部眼目,名曰大方广圆觉陀罗尼,显如来境界,皈依增进者,必至于佛地。如百川纳海,饮者皆充满。假使积七宝,满大千布施,不如闻此经;若化河沙众,皆得阿罗汉,不如闻半偈。汝等末世众,护持尽宣说,一圆一切圆,一觉一切觉’。南宋后版有此颂者,亦有二句出入。宋以前古版,如圭峰等所注,皆无此颂。大概本经至南宋后,流通已广,好事者因见第十二段缺重颂,乃仿例撰加。实则第十二段系流通文,可不须颂。此本经卷帙有不同处,诚恐见者疑现讲本不完,故及之。

  丙、注讲  古今人对于本经注释讲解者,中国、日本俱多。高丽虽有流通,而讲释者,史无可考。至讲注之人,则以禅宗、贤首、天台三家为多。至法相、真言诸家,则未涉及。据圭峰评:惟悫、道诠二注,仅略科释文句,无甚发挥。而悟实、坚志师资等,则不失南宗之旨。可知此经,先由禅宗弘之,南宋孝宗御注等,皆禅宗之流。然自圭峰大疏略疏及修证了义等弘布后,遂成贤首家要典,讲注极盛。至南宋末,元粹始集天台各师之注斯经者,成为集注,以天台义对抗贤首。日本承之,尔后则不外台、贤对抗或折衷耳。禅宗不判教不分宗,而以当下实现之宗旨讲释此经;贤首则依五教;天台则以五时八教判此经。此则三家讲注此经之大概。现在不据三家之说,只依经文直接说明为宗旨。

  二 经义提示
  甲、托本在佛  托本如云根据点、出发点之意。此经以佛果之境界,为经义之根据;虽所谈者周摄于万法,而根据则在于佛果。何以见之?如文殊章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名为圆觉’。此圆觉为无上法王所有,故知全经托本,惟在佛果。又如普贤章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普眼章云:‘欲求如来净圆觉心’。金刚藏章云:‘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弥勒章云:‘愿我今者住佛圆觉’。圆觉章云:‘信佛秘密大圆觉心’。贤善首章云:‘是经惟显如来境界’等,在在可见。他经立说,或依于心,或依众生,五阴、六尘、乃至或依般若。此经则依于佛地心境,此为第一重应知之义。

  乙、被机在顿  佛说法皆对机,此经为何等机耶?乃被顿机。大略顿机有二:一者、对渐为顿,谓渐机修学小乘,然后回向大乘,顿机则直入大乘。二者、顿时成佛为顿,谓利根人,不但不从小向大,乃至菩萨因地亦不须经过,只一闻佛乘,即能超凡入如来地;此种直超佛果,乃大乘中之顿机。本经所被,重在后者。何以见之?如文殊章云:‘知是空花,即无轮转’。普贤章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清净慧章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贤善首章云:‘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又如经言:‘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则知本经正被在顿,旁亦摄渐。彼闻经而先获理解,渐事行修者,固无所碍;但不若顿入顿超者之受益,乃为此经正被之机耳。

  丙、注重在行  佛学有境、有行、有果。境者,知识之对象;行者,实地之修习;果者,功效之确证。三者虽有偏重,决无偏废;非如世间讲学,只求知解,不求效果。故佛经有注重在境而多分说境者;有注重在行若果,而多分说行说果者;亦有平均说之者。此经则特重于行,虽说境而明境在行,虽说果而明行之果。如文殊请问如来本起因地法行,其所对境,乃起行之因地可见。普贤、普眼二章,全明修行。他如说行位、行法、行过患、行方便等,皆可见注重在行。此从正面而言。又从反面亦可见此经不重知解:如金刚藏章云:‘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净诸业障章云:‘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等。尤有进者,经名圆觉,而十二菩萨中有圆觉菩萨,此菩萨所问,乃为入手方便,从可见此经不特注重在行,尤特别注重入手方便之行。上来略以三条提示,则此经全部之义,已如网在纲,有条不紊。

  三 题目略释
  此经特别表出者,只圆觉二字,余名乃简别之辞。兹分释如下:
  甲、大方广  方广亦称方等,梵语毗弗那,为十二部中之方广部,惟大乘经典有之,小乘经则无。故凡大乘经皆称方广,盖以简别于小乘,非天台五时教之方等也。于上加一大字者,以表此经托本于佛果,而非普通之大乘。一部分之大乘经题为大方广者,均此意,如华严之类。分析言之:则方者,方所方体之意。如云方所,则表空间之上下、东西、南北,故有长、宽、厚,可量之三度;若称方体,则加时间,以量其久,即成四度;如是长、宽、厚、久,则摄空间、时间之义尽。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时间为世,空间为界。故举一方字,则摄宇宙、世界之义尽。宇宙世界之义,遍于一切事物,故举方义,则宇宙万法乃至一切一切,摄无不尽。广者,明方之广阔莫测,以有方故有量,有量故有广与不广,言广则包括长、宽、厚、久,所谓竖穷横遍。良以大乘经典,若文若义,若事若理,一一皆广,故名方广。大者,殊胜义,绝特义。诚以就方言广,犹有量存,时空之相依然,仅乃对小言大,而非绝对之大。至明佛果,则事理不二,性相不二,一多、大小、长短、远近等一切对待之相,圆融无碍,如此殊胜,所以独称大也。古德有以大方广三字广明身、德、谛三法者,兹不具说。

  乙、圆觉  圆即圆满,觉即菩提。圆满菩提,是为佛果。良以过患离尽,功德满足,无不圆明觉了,故称圆觉。然此圆觉之性,即一切法之平等真如性,亦即一切众生之平等真如性,故举圆觉一名,则一切法性,一切众生性,摄无不尽,以皆平等真如性故。顾圆觉虽圆摄一切法真如性,而此经正明,则在佛果圆满菩提,依于佛果以为主说之根据,亦即本经之特点。故圆觉二字,为本经特标之号。

  丙、修多罗了义  修多罗是梵语,与华文经字之义相当,故译为经。亦云契经:一者、契理,二者、契机。至梵文本义即线,盖即纪录佛语,书于贝叶,以线穿之,使成一贯,以垂后世,故云经也。佛法有三藏,曰:经藏,律藏,论藏。此题修多罗,简非律、论。了义者:意义圆满透澈之谓,对不了义说,略有二义:一者、终了为了,如所说已圆满充足,谓之了义,略说、概论谓之不了义。二者、明了为了,所说明白透澈者为了义,隐约不露旁敲侧击者,为不了义。故经有了义与不了义,此则经中之了义者。上来十字、为本经之别目,复题经者,乃诸部之通称,华梵双具之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