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虚全集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 > 第一篇 佛法总学 > 3 源流

8 禅观行演为台贤教(注一)

       第三章 禅观行演为台贤教(注一)

  第一节 绪言
  今讲贤首学与天台学,分为五节。先讲叙论又为三。

  一 贤首学与天台学名义之审定
  贤首学与天台学之名义,须先为审定。贤首二字,为华严宗第三代法藏大师受于皇帝之赐号,但贤首学乃代表华严宗学以言,以华严宗由此师成立,所以即用此师的赐号为宗名,曰贤首宗。故现所讲者,并不是贤首大师一人的学说,而是讲明贤首宗之学也。天台为山名,此山为天台宗第三代智顗大师居住,因名天台大师;此宗至大师始成立,因此就名为天台宗了。由此现今所讲亦非专讲智者一人的学说,而是天台宗一宗之学也。虽不是专讲贤首和智者二师之学说,而今亦即以此二人为代表来说明这两宗的学说的大概,因这两宗的学说,确是由这两位大师所发挥综合而成立的,故以这两位大师为代表来说明这两宗的学说,也就是说明华严宗学与天台宗学。

  二 台贤为中国特创之佛学
  这两宗的学说皆是中国创兴的佛学。因这两宗的学说,虽然也依据着印度传来的经论,而这两宗学说的特点,并不是由于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系统而成立的,乃是在中国所传的印度佛学上为一孤起独唱的学说。譬如天台学的创始者为慧文禅师,慧文禅师之思想,虽说是出于般若、智度、中观,而并不是承传智度、中观之学者,乃由其自修禅观功力之所得,而印证于智度、中观耳!其师承源流则不能明其底细也。贤首宗之开创为杜顺大师,其思想学说,虽有其所依的经论,而亦是以自证得华严三昧创建华严宗,而并无传承之学统。因此,这两宗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最重要的两个宗派;也可以说是大乘佛教思想史上的两个特异的奇峰。中国佛教虽尚有净土宗、禅宗等的特殊发展,然而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和印度菩提流支的传授,至今弘扬不断,这是依印度传承的经论宏扬的。禅宗也有印度的传统,例如达摩东来,并传楞伽经印心等。况且禅宗又有西方二十八祖、东土六祖之说,东土的初祖,就是印度末祖,禅宗发展到现在,也还是一代一代的承着印度的祖系。而这两宗的思想学说可不是这样的,他们的思想完全是由于自修禅观内证三昧以后,各引大乘经论为印证以开发出来的。由此故说这两宗学说是中国佛学。

  三 台贤皆以禅为源
  这两宗学说,在宋明来虽与慈恩宗皆称为教下三家,然地论、摄论、三论、慈恩、成实、俱舍等各宗,皆是传承印度的学说将其发扬光大而已,独这两宗的学说,虽亦依经论为印证,而不是承传其学系者,乃是由自修禅定得成就后发展出来的。譬如慧文禅师并没有著作行世,只留几句简单的禅语,杜顺亦祗有法界观与几首禅偈;故这两宗的学说,是以修禅为源泉的,所以中国佛法之骨髓,在于禅。这两宗之学,既由先得禅定而后印以经论才建立为宗,故其初祖多分是一向修行禅定的禅师,到了第二代祖师才向教理方面渐为解释,至第三代遂集其大成,而宗学由此确定。后世不察其禅源而仅讲其教相,因称教下。假若这两宗的第二代第三代的传承者不向教理方面发展,则其学必归为禅宗矣。

  第二节 实相禅布为天台教
  一 天台学之根据
  天台宗根据的经论,以法华经为最要,故有称天台宗为法华宗者。然此宗实不完全依据法华。何以故?譬如天台初祖慧文禅师,他最初引为证明的是大智度论与中观论,而鲜有称其以法华为宗者。到了慧思大师,禅定之余,虽常诵法华,修安乐行三昧,但他最注意的还是大品般若。至天台智者大师,始全重法华经,诵药王品,亲见灵山,得法华三昧,故彼一生重在法华经;同时他于涅槃经亦甚重之。故天台宗根据之经,是法华涅槃和大品般若。根据的论,为大智度论,例如慧文禅师说明一心三观,他是根据智论所说的三智一心中得(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此三种智于一心中同时具得)。次为中论,此宗所修空假中一心三观,由观一境真俗中三谛而发,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就是一境:“我说即是空”,就是真谛发空观;又云“亦说为假名”,就是俗谛发假观;又云“亦名中道义”,就是中谛发中观。因此天台宗一心三观,亦是依据中论的因缘所生法一偈而开演的。有为法无论心色假实都是因缘所生,凡是缘生就是空,空即是假,假空不二就是中道。而天台之立四教,亦依中论,此偈初句因缘所生法,对治凡外,建立小乘,即是藏教;次句观缘生即是空,利通大乘,钝不离小,是通教义;三句观因缘所生即空而亦即为假,乃为别教;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道,为圆教义。随拈一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道故。以上是天台宗所根据的几种重要的经论,其次尚有维摩、金光明经等,成实与旧译俱舍论等,兹不繁演。

  二 天台学之先河
  智者大师依法华开立宗教,但在智者之先,就有光宅法师等大弘法华,光宅所说,在智者大师著述中尝引辨之。其次慧观、慧严诸法师涅槃宗的立论,以法华为同归教,而以涅槃为常住教,加于法华之上;后来由智者大师运用其博大天才融合法华涅槃为一时,涅槃宗遂归入天台。其次、天台一境三谛既然是依据中论,故三论宗或四论宗诸师之所说义,亦皆为智者大师收归其或通或别或圆之教。复次、成实论亦为天台所取,此论在梁朝宏传最盛,所以当时有成实宗之建立,且有判为大乘者,僧朗法师弘三论以破之,始判为小乘;智者大师的通教教义,多取成实论意。复有地论宗、摄论宗诸师之教义,智者大师虽不多依据,但在摩诃止观所讲庵摩罗识等、亦尝汲取于二论。复次、俱舍有新旧两译,智者大师的藏教教义,则多取材于旧俱舍论。由这多方面的先河,遂集成了天台宗的广大学海。

  三 天台学之成立 甲 慧文慧思之创发
  天台学胚胎于慧文禅师,长养于慧思禅师,至智者大师集其大成,而判释佛陀一代时教。慧文禅师本来是修禅定的,故向称为禅师。但在慧文禅师以前,平常修禅定的人,或依坐禅要法经等修习禅观,未有一心三观之禅;天台之一心三观,为慧文禅师所悟而印证于智度论等者。其次、一境三谛之说,至慧思和智者根据法华诸法实相的十如是义,广为发挥,妙理重重,尤称绝唱!这种的悟境,多出于禅观而得的自证境界。天台宗到了慧思禅师,基础更建立的好了。慧思禅师尝诵法华经,修安乐行三昧。他的著述,传说有好几种,但是现在存着的,只有“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发愿文”、“大乘止观”四种。前三种是思禅师叙述禅定用功方法等,重在实行;大乘止观之关于教理者,多接近起信论的思想。由此有人说大乘止观不是慧思禅师所著的,理由是:大乘止观中所引用的起信论文句,在后于慧思的弟子智者大师的著作中尚不见引用,而已先为慧思引用,实属可疑!但是依我的研究,这大乘止观还是慧思禅师作的,理由是:传译起信论的真谛法师,来华在梁朝武帝末年,这时思师犹在。适逢世乱,真谛法师亦不能安处,遂遍游南方各地,曾到过衡州,起信论即在衡州时译。衡州即南岳山之所在地,所以当时慧思禅师可以见到起信论,因此可以依起信论作大乘止观。而智者大师其时已到江浙去了,和衡州相距很远,交通困难,况梁陈间又是个乱世,起信论未遍流通,因此他未必能见到起信论,他没见到起信论,他的著作中,也不能引用起信论了。从此可以推定大乘止观是慧思禅师的著作,并不是后人的假托。

  慧思禅师居住湖南的南岳山,世人尝叫他南岳大师,他对于天台宗是第二代祖师,他虽受持法华安乐行三昧,然而他也专重习禅,且在他的发愿文中,尤极推重般若。安乐行三昧是依法华经的,他说修法华三昧而得六根净,当具足四种之妙安乐行。他又解法华经的譬喻,依般若三论等发明天台的一乘义,谓之一华成众果,一时而具足。谈到慧思禅师的禅定,虽说是修法华安乐三昧,而他是以禅为根本的,因此他于法华祇是修法华禅。修法华三昧行有二种:一种是有相行,即受持法华经而求得禅定;一种是无相行,就是说日常四威仪要常住在定中的意思。以上是说明慧思禅师的解行大概,但是他对于慧文禅师的一心三观、一境三谛之思想,并未十分发扬,到了智者大师才发扬光大。

  乙 智者之完成说到智者大师,他是天台宗第三代的祖师,天台宗学到了智者大师才成立。他的历史,如史传中说。兹将他的思想学说和建立天台学的几个重要意义一说。智者大师建立教观的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最伟大的了,他以八教五时等来判释释尊的一代教法。

  1. 建立八教  以八教来判决全佛法藏。八教分做二种:一种是化法四教:一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这四种教、是实质的分判,也可以说是事实的分判。从受教的众生方面观察根机而分别施药,这样就可以将释尊无量教法分判得有条不紊了。其次、化仪四教是说明佛陀应机说法的各种方法仪式:一顿教、对上根利智直说成佛之法者,如华严经等;二渐教、是对普通的三乘人说从小入大法门者,这有初中后的分别:渐初者、如阿含,中者、如方等诸经,上者、如般若经等;三秘密教、秘有二种:一种是同在一法会中、闻法彼此各不相知秘密,二是陀罗尼秘密,现在的密宗还是天台二种秘密中之一种;四不定教、说法不定,或闻法得益不定,就是除上三种说法仪式之外,余式为不定教。化仪四教的建立,是智者大师学说中一种最殊胜义。在他以前,虽有顿渐和半满的说法,但是没有法与仪的分类,到了智者大师始建立。化仪四教、化法四教的意义和组织很繁广,在这短时间中不能有详明的叙说,不过大约可以用大小乘来分配一下,以见其大概。如表:

       

       照上表观之,虽然前二是小乘,后二是大乘,但是可以互相相通的,一研究智者大师的五时八教图表,就可明白了。

  2. 五时  第二智者大师建立天台教义,有五时的分判。五时者:一华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涅槃时。这五时,是说明释尊说法的时代前后所说的各别不同;但释尊的说法,本没有限定,所以天台于此别五时以外,又有通五时之说。别五时就是说法听法别有齐限,通五时就是可通前后的。

  3. 一念三千  第三为智者大师建立天台教观中最特胜之点,所谓一念三千。五时分判,是根据涅槃五味、法华穷子喻等。此一念三千,为一心三观所观真俗中三谛所托之法。一念三千简单的说明,就是一刹那心念中具足三千诸法,包罗一切有情法和非有情法。天台教中分宇宙万法为三类:一曰有情,即正报;二曰非情,即依报;三曰五蕴,即情与非情所共依之法。这三类法,各具有十种差别,所谓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十法界。又皆可互通摄,就是说地狱界具有佛等九界,乃至佛界也具有地狱等九界,这样十界互具,就成了百界。在这百界之中,每界又各具有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的十如是,谓之百界千如。依、正、五蕴三类,各具百界千如,就成了三千了。这三千诸法,一一法皆是真俗中三谛,三谛圆融互摄,照之即成一心三观。一心三观中,具足三千诸法,谓之一念三千。一念心中具足曰理具,事实显现曰事造,理具事造两重三千诸法互摄互融,乃为天台智者大师依法华诸法实相义,充实慧文一心三观之微妙观境。

  4. 六即  第四是天台智者大师建立的六即义。言六即者:一、理即,就是三千诸法在一心中具有,则一切众生即同诸佛,无二无别,当体即佛,因此说一切众生本皆是佛。二、名字即,名字谓教理,依教理而开圆解,解齐诸佛,曰名字即佛。三、观行即,谓依前理解、观行相印也。四、相似即,六根清净相似于佛也。五、分证即,于佛法身次第分证。六、究竟即,谓于佛果圆满证得。这六即义依圆教立,而藏通别教亦得各论浅深,就是说:藏教人有藏教的六即,乃至圆教人也有圆教的六即,凡圣阶位,又有互齐各殊之义,兹不繁述。此外还有惑、业、苦之三道,见思、尘沙、无明之三惑,般若、解脱、法身之三德,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之三智,法、报、化之三身四土,以及三佛性、三菩提、三解脱等,这些和三观三谛相应而说的三法门,亦为此宗教义之特点。

  四 天台学之演变
  天台学之成立,归功智者大师,但是智者大师的学说,统统是由章安尊者记录而成。他的著述,向称三大部为根本教典,就是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此外还有五小部及禅波罗蜜、六妙门等。但天台学成立后,当时因时地交通的关系,只能在天台山的一方面弘传,其他的地方,并不十分发达。可是到了后代就渐渐弘传到各方,因此天台之学就有很多的演变了。

  甲 荆溪与法相华严及禅之对抗
  天台学自智者大师去世后百余年的时候,有荆溪大师承传斯学。在这个时期中间,中国佛学界曾经过慈恩之法相唯识的弘扬,当法相学盛兴的时候,天台宗颇受掩抑,所以到了荆溪大师的时候,对于法相学有很多的评论,尤其是对于窥基大师的法华玄赞,抗论最甚,曾提出五百问来质难。

  复次、他对于贤首学的华严教义亦有辨论,传清凉曾依荆溪先学天台学,后方弘华严,其教义多有取仿天台者,故后来天台学者多抗辨之。

  复次、他对于当时流行的禅宗风尚,本着智者大师的一心三观禅及各种止观,而予以严格的批判;因此他对于禅宗,也有多种的辨论。所以荆溪在天台宗上占着复兴的地位,而他的学说,都是从批评以上三宗显扬自宗而成立的。

  乙 宋代山内山外与华严及禅之辨
  天台学到了宋朝,有四明法智尊者大弘天台学,但是即由之而天台学分山内(即名山家)和山外的两派。山内派自称为天台的正统,即四明一派;山外为慈光等一派。至于这两派的内争,时期颇久,加入论战的人数也很多,所讨论的问题更不一致。大约的说,山内派的人特别举扬天台之独殊学说,如性具义、佛果具恶义,以妄心为观境义,而绝对不茍同附合华严禅宗等说,且据其特殊义以评破之;至于山外派人的学说,则颇与华严、禅宗等义相融,而不许以妄心为所观境义等。

  丙 蕅益援禅法相入天台
  蕅益是明末盛弘天台的大师,他对于禅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各方面都有著述,他虽是宗在天台,其实他的学说并不限于唐宋来天台传统的思想。他的修行,初于禅律,后归于净土。他当时因为天台学者和禅宗、华严宗、法相宗的学者,各持异见不相和合,颇不以为然,他的意思是佛教各宗各派的学说,虽稍有不同,但是本源和目的皆是一样,不应自相攻毁,应当一致的发展,这在他的各种著述中常见到的。他又将佛教分为禅教律的三大系,综合此三始为完全的佛教。因此他对于禅宗、法相宗学说援之入于天台,例如法相宗的二世缘起义,天台家向未引用,蕅益则引用之。

  五 天台学之述要
  天台学之大略已如上述,现在把天台宗的几个重要点再略为叙述:天台所判的五时八教等,现在觉得不十分重要,而考察天台学对于佛法最重要的几个贡献,是一心三观、十法界、六即、性具。

  甲、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前面已经略为说过。略而言之,是由一境三谛起一心三观,以一心三观之智、证一境三谛之理,可谓得佛法之大总持及一切禅观法门之纲要者。如此一心三观,为佛法中最普遍义,亦即佛教的根本,就是天台宗第一宗要。乙、十法界  十法界在天台教义之前没有具体的组织,到了天台宗成立以后才组织成立,而且十法界每界互具九界而成百法界,重重涉入犹如帝网。后来华严宗的十玄和密宗的曼陀罗等,皆援引天台十法界互具互融之义相助发挥,这是天台学之第二宗要。

  丙、六即  六即义前已说过。简单的说,六即义可以使人明白一切众生即身是佛,于无上菩提不生退屈心;然性德虽是如此,如不起修德则仍为众生,因此有即而常六的四教阶位之判,使修学者不生增上慢。密宗的即身成佛,只得到六而常即的一面,不逮天台六即之圆满,这是天台学的第三宗要。

  丁、性具  性具义是观察十法界的有情,不但具一切善而且具一切恶;如到佛果仍可现地狱、饿鬼、畜生之恶相而施教化,这不但就体性说是如此,就是依行相上去说亦是如此。如果佛现金刚药叉明王等忿怒贪痴像,于诸暴恶造罪有情行诸恶事,这是恶事善用;在平常世间众生之恶相,是业感的幻化相,而到了佛果亦可幻现这种恶相的行事来度化众生。天台宗特别发挥这性具的道理,所以有人称天台宗为性具宗的,这是天台学的第四宗要。

  六 天台学与禅律净密之关系

  甲、天台学与禅宗的关系  天台学和禅宗关系颇深,创始的慧文、慧思二师都是修禅的禅师。到了智者成立教义的时期,禅宗尚未十分兴起,而当时一般佛弟子所修的禅定,要算天台之一心三观的禅为最高的禅定了。后来禅宗盛行,到了荆溪大师抗禅宗而宏一心三观之禅,其弟子粱肃有删定止观等。宋朝四明大师还是依着天台禅观而和当时的禅宗对抗,不相上下。元明以来,实习天台禅观者甚少,就是学天台的人,也多半流为净土宗,而不能与禅宗抗衡了。

  乙、天台学与律宗之关系  天台与律宗关系亦殊深厚,天台大师得法华三昧,以诸法实相普遍建立禅观教律摄受一切徒众,于律当然重视;故智者于四分律有疏,并疏梵网经等。到宋朝灵芝律师,依天台教义阐扬律宗,立圆顿戒体。在先戒体之解释,多依法相,自此以后则宗天台。

  丙、天台学与净土宗之关系  智者大师之弘净土,曾着十疑论等。命终有说生兜率净土者,而多数则说生极乐净土。其次、天台宗弘净土最力者为蕅益大师,教宗天台而行归净土,以至现在天台宗学者,皆循行之。

  丁、天台学与密宗之关系  天台学成立时,密宗尚未兴起。唐以来而弘传密宗者,如一行之大日疏,多依天台教义;而天台大师对于古来所传杂密经咒,皆融摄无遗;故其修持的行法,多与密教相倚。今所盛行之大悲忏仪轨、水陆等仪轨、皆出于天台学者。因此日本之传教大师,既传天台宗,复学密宗而建立台密;故日本密教分两派,一为台密,一为东密。其学天台者,兼传密法。

  第三节 如来禅演出贤首教
  一 贤首学之根据
  先说贤首学所依据的经论。本来贤首宗所引用的经论很多,但是作为真正的根本依据者,即为华严经,因此贤首宗大多数称为华严宗。又贤首宗的初祖杜顺和尚和二祖智俨和尚都依华严修观判教,贤首、清凉亦专讲华严,就是到了圭峰,虽然以略摄广来偏弘圆觉经,而是以圆觉经为华严经一部分的。由此故说贤首宗的宗本所依祇是华严经。至于贤首虽亦疏法界无差别论、十二门论,而判教则多依大乘起信论。总说一句,贤首宗的根据,经为华严经,论则起信论。

  二 贤首学之先河
  贤首学的先河大约可以说有两系:一是地论宗的慧光系,二是摄论宗的真谛系。地论就是华严十地经论,十地论的翻译,在北魏时有三师,一勒为那摩提,二为菩提流支,三为佛陀扇多。自十地论译出以后,研究华严者极盛。这三人译本,稍有异同,而参与译事者慧光法师,将异译会通为一而弘扬之,遂建立为地论宗。相传为华严第二祖的至相寺智俨法师,就是出于慧光系之下,由此可以知道慧光地论宗与贤首宗之关系了。至于杜顺和尚的所承虽不可考,而杜顺之修禅诵华严亦与慧光相近。后来到了贤首大师的时候,华严盛宏,以十地经论本属华严经之一品,无须别立,因此地论慧光系遂归入华严了。

  其次、说到摄论真谛系,摄论最初译者是真谛法师,所译摄论虽与唐玄奘所译文义有异,然亦为传世亲之学者。真谛摄论,说第八识通于染净曰无没识,这种说法却和起信论说阿黎耶识有觉不觉的意义相当。起信论也是真谛所译,又为贤首所依宗,其义与旧摄论又颇多相似,因此说摄论真谛系亦是贤首学的先河之一。不过、后来玄奘重译摄论,真谛摄论遂归入法相宗而不弘了。

  其次、若天台之学说,于贤首学影响尤大。但天台学迄今与贤首学并存,因此留待天台学与贤首学比较中再说。

  三 贤首学之成立
  贤首宗学的根本建立和天台不同,天台学虽发端于慧文继传以慧思,但是教观具体组织的成立,全在智者大师;而贤首学的根本建立,则在杜顺和尚和二祖智俨和尚,贤首不过继承其说,重为结合补充而已。

  甲 杜顺之法界三观及十玄
  杜顺和尚的传承不得而知,传华严者向称为初祖。他有二种著述:一为五教止观,二为法界观门。在法界观门建立三观:(一)真空绝相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融观。这三观和天台的空假中三观相等,真空绝相观就是空观,理事无碍观就是假观,周遍含融观就是中观,但内容不同。杜顺三观每一观门中有十门,其含融观中的十门,即有名的十玄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藏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此十玄为贤首宗较天台宗一心三观更充实更殊胜之义。其次、五教止观也就是五种观门:一、我无法有门,二、生即无生门,三、事理圆融门,四、语观双绝门,五、华严三昧门;这五种观门即为贤首宗五教的根据。但有人说此五种观门,不出杜顺而出于智俨,今未考定。

  乙 智俨之六相五教
  智俨为贤首学之第二祖,他有华严搜玄记、孔目章等。所说明者,除阐扬杜顺十
  玄无尽之理外,其最显著者为五教之建立,所以此宗的五教可归为智俨的建立。次为
六相的弘阐:一同、二异、三总、四别、五成、六坏。相传此六相观系一梵僧教智俨
修习的。这六相说,具见在地论中,而广为说明和注重,则始于智俨大师。
丙 贤首之三时十宗

  贤首大师虽说是集华严学之大成者,但他多分是承传前两师之学说;如三观、十玄、五教、六相等,在贤首之所说中,仅曾略为变更组织。而此外贤首之所立者,为十宗与三时十仪。

  1.十宗  十宗者: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实不空宗,九相想俱绝宗,十圆明具德宗。这十宗的建立,其实贤首是根据于法相唯识宗所传而建立的。此十宗的前七宗,完全同于玄奘窥基之所传,至第八宗则贤首另开为八九十三宗了。因此、十宗说为贤首所立。但是这十宗后来又约为六宗,即将前六合为一宗,名随相法执宗;第二为唯识法相宗,此全为对法相唯识而立者;第三真空无相宗,即是一切法空宗;第四藏心缘起宗,即真德不空宗;第五真性寂灭宗,即相想俱绝宗;第六法界圆融宗,即圆明具德宗。兹将法相唯识的八宗和贤首十宗、六宗,表摄如次:      

       

      2.三时  三时也是贤首创立的:一先照时,二转照时,三还照时。先照时谓佛先说华严度大乘根,如日出先照高山;转照为度三乘人说三乘法,令渐次证入佛之菩提;三还照时,谓说法华等会三归一,如日没时仍照高山。这三时义,同金光明经中之所说。又三论宗之吉藏法师立三种法轮,亦同此三时义。而开转照时为三时,即同天台的五时;不过分两种三时以说,其组织较为善巧,内容仍是相同的。玆将吉藏三时、贤首三时和天台五时表列如次:

       

       此贤首三时等于天台之别五时,仿通五时而有一念一化等十时建立,此十时亦为贤首所立十法门中胜义之一。

  3.十仪  在天台有化仪四教,贤首扩充之以立十仪,较天台的四仪更为圆满。言十仪者:一本末差别门,二依本起末门,三摄末归本门,四本末无碍门,五随机不定门,六显密同时门,七一时顿演门,八寂寞无言门,九该通三际门,十重重无尽门。此十仪和四仪的比较,至后再说。其他若十身、十对、十门悬谈等,兹亦从略。

  四 贤首学之演变
  甲 慧苑之刊定
  慧苑为贤首的高足弟子之一,贤首的弟子本来很多,但是后来很少真正能传承贤首的学说者。慧苑不但不传承其学,且批驳之。慧苑对于贤首之五教不满意,作刊定记以辨之,以为五教是依天台四教立的,五教之中除了顿教,就全同四教;然而顿不应立为教,何以故呢?以顿为所诠之理,不应指为能诠的教法。因此他另立了四教:一迷真异执教,二真一分半教,三真一分满教,四真具分满教。因其叛逆师说,后来贤首宗人把他摈出宗外,其实慧苑之义未可厚非。

  乙 清凉之恢宏
  贤首学之弟子中,既然没有亲承弘传者,且为慧苑刊定说所乱,遂不昌明。后至第四祖清凉国师,始全盘接受,整个宏扬,且于义理不足者补充之,作华严疏钞及悬谈。前三祖弘扬的华严为六十卷译本,至清凉乃依八十华严,其钞统摄一切经论,提纲教海,纲目全张,故欲得贤首学的大全者,须研究清凉的悬谈疏钞,故余有称华严宗为清凉宗之议。清凉国师所处的时代很好,三论、唯识、天台、净土、律宗、禅宗、密宗、均极其发达,清凉国师于唯识、三论、天台、禅宗等义,多有能融摄于华严中者,故为于贤首学能发扬光大之一大师。

  丙 圭峰之敛削
  圭峰为贤首宗第五祖,虽承传清凉之学,但其自身是出于禅宗,所以他趋重于禅,曾著有禅源都诠序。其次、则舍华严而力宏圆觉,既以禅宗为宗要,同时又宏圆觉,均有敛削圆教而就顿教之势也。

  丁 宋以来之衰落
  贤首学在唐时经过会昌之难,甚为衰落。虽宋朝有长水、源净诸师之宏扬,但其势仍微,仅对于起信论等稍有缵述,抱残守缺而已。

  戊 明清来与天台之对抗
  明朝天台宗有幽溪、蕅益等宏演,对于贤首五教每讥其不如天台四教之有断证位次等;因此明清间之贤首学者续法大师等,仿天台四教仪有贤首五教仪及五教开蒙等之组织,遂为明清来所传之贤首学。

  五 贤首学之述要
  已说贤首学的成立和演变,则可知其宗学的大略,今复将其学之要点略为述之。甲、五重法界  五重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五一真法界。这五重法界说,为贤首宗开立之说。约言之,前四是相对的、有差别的、可安立的,第五一真法界则是绝对的、无差别的、不可施设、不可安立、不可言说的。又可以说全是相,则前四法的相,完全是别依于一真法界的相而起的,即是性起,虽四一不同,而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一不外四、四亦不离于一。然此五重法界说,颇近唯识宗的四重真俗谛说。智者应详。

  乙、六相  六相也是华严贤首学的要义。一同相,就是同类;二异相,就是异类;三总相,即一法之全体,如一屋相为总相;四别相,如户窗等是屋的别相;五成相、总合则成;六坏相,别具则坏。这六种相,无论何法均可依之以观察。

  丙、十玄  十玄为杜顺所立,已如前说。不过贤首后来对于十玄稍有变动,因此讲十玄的有新旧两说。玆列表如次:

       

       对于每一法一事皆可作十玄观,此十玄义不能广释。如一多相容不同门,谓一能摄多、多复摄一,虽复互摄,而仍各具本位不碍不坏。举此一门,余可例释。十法门中,若贤首宗之说十身,亦为殊特。十身有两种,一种就佛身明十身,二就有情世间器世间正觉世间融合而为十身。就总义、一切法皆为佛法身,他宗皆有此义;若分别说国土身、虚空身等,则为此宗胜义也。

  丁、性起  天台宗有性具义,华严宗对之说性起义。性起就是十玄缘起,亦名法界无尽缘起。如清凉悬谈序云:“大哉真界,万法资始”;万法资始于真界,即性起义。贤首学者谓天台性具只具而已,此宗说性起,则不但性具而且即性起为事实,故又胜于天台。

  六 贤首学与禅律净密之关系
  贤首学和禅、律、净、密的关系,与天台和禅、律、净、密关系不同。在净、律、密三宗之中,虽多引用华严贤首学为他的依证,而贤首宗本身则对于净、律、密未生多大之关系,唯对禅宗则很有关系;如智俨判顿教就是专为摄入禅宗,后来清凉亦习禅宗,至圭峰则本出于禅宗,故后之贤首学者亦近禅宗。

  第四节 贤首学与天台学之比较
  前面已将天台学和贤首学的大概略为说明,现在将这二种学派作一比较,共有四段。

  一 五教与化法四教
  贤首五教为小、始、终、顿、圆,天台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天台四教成立在前,贤首五教成立在后,说五教是仿四教立的,在慧苑法师已有批判。说小、始、终、顿、圆五教,除了顿教,小、始、终、圆就是天台的藏、通、别、圆,不过改个名目又加上个顿教罢了。但是慧苑说顿教是所诠之理,不应立为能诠的教法,因此说五教即是四教,五教和四教的比较,无甚殊胜。且在天台宗虽不立顿教,而四教各说有离言谛,此离言谛就是顿教理而在四教之外,反显天台学者的善巧。然清凉对慧苑之说,曾为贤首辨护,谓顿教者,一言顿诠胜义,此一言、就是顿教。这说虽极有理,而此只言单语总摄一切要义的言句,是散在各种经论之中,仍不能指定那一部经论是顿教,故其顿教义仍不能成立。然考贤首之立顿教,全为摄入当时之禅宗,故只有禅宗的语录可以判为顿教。复次、须注意者,天台化仪四教的顿教和这五教的顿教,字虽同而意极不同;天台顿教属设化的形式,贤首顿教为能诠教体。

       

       二 十仪与化仪四教
  贤首的十仪,虽然说是仿天台四仪建立的,但是十仪比较四仪确是完善得多,其建立的意旨,深远奥妙,大有胜进,兹表摄之。

       

       十仪中的第二门,就是天台的渐教,第五门即天台的不定教,第六即秘密教,第七门即顿教。其余各门,则超出天台的四仪了。

  三 三时与五时
  贤首三时和天台五时的组织虽不同,而内容是同的。贤首的第二时就摄了天台的第二、第三、第四三时。其次、天台有通五时,贤首依之立十时。一一念时,二一化时,三三际时,四同劫时,五异劫时,六念摄时,七重劫时,八异界时,九相摄时,十收末时。这十时所观之境,更为广大深玄,实胜于天台通五时之义。兹表如次:

       

       四 同别圆与兼纯圆
  贤首判华严为别教的圆一乘,而称法华为同教的圆一乘,以法华虽为一乘圆教,而其中实摄有各种方便,而华严则为根本的纯粹的圆教一乘也。可以说华严为特别整个的圆教一乘,因此论天台所宗的法华为同教一乘,不及华严的别教一乘。但是、在天台说华严虽本是圆教一乘,而兼有别教之法。圆教是实,别教为权。华严既兼别教故带有权法,而不及法华为纯圆至实之教。

  然两宗之争点,于吉藏法师之根本法轮和摄末归本法轮稍可释之。假若直从佛智的自证境界而说,佛的自证境界到最圆满者,实为华严;若从佛的大悲方便以言,佛的教化之圆满当属法华。又天台法华之圆,可以说是侧重于觉他方便之法;贤首华严之圆,可以说是侧重于自觉究竟之境。若总佛陀的全体大用以观,必须总摄二宗之圆义,方是智悲双足的佛法。

       第五节 结论
  天台智者大师在中国佛学史上为最博大圆融之一人。因此智者大师在当时,实集隋以前中国佛学的大成,其智力非其他祖师所可及;然而有可惜者,在当时虽亦有摄论、地论等译书,因其传宏不广,智者未多引用。其他若净土、禅宗、法相、真言等,或因印度未传,或因弘传未广,因此其学未能广摄!又大师于三藏多弘于经而少弘论,亦一缺憾!

  贤首时代,一切教法渐备;至清凉益为完备,兼其才智卓伦,大可综贯佛法而建立一完备之中国佛学系统。可惜者,以其专弘一经,虽判释全藏佛教,而仍侧重于专弘扬己宗,排斥他宗!至对于佛教中世出世善法及小大性相显密等,未能组成一各如其分齐的安立!

  复次,二宗历代祖师,皆各重自宗主观,而尚缺平视等量之客观的精神和态度。换言之,即对于释尊教法未能平等的观察和组织。因此、以今观之,反不及西藏宗喀巴菩提道次第之组织圆满。对于全部佛教既未能有圆满完善之组织,故结果祗成为一家之学,一宗之义,而与他宗不能容摄也!

  又天台于四教各论断证位次,其实圣教论中只有小乘与大乘各别之教理行果;于藏教之上另立通教之位次,于别教之上另立圆教位次,及说四教之菩萨位次与佛果等,皆无确实根据!而贤首五教更仿四教为各别之断证位次等,皆只可自成其说,而不
能以佛法之根本圣教为衡量者!故吾人今后应从全藏佛教,更为根本的研究。(法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