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虚全集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 > 第八篇 律释 > 1 优婆塞戒经讲录上

1 悬论

优婆塞戒经讲录上

      ──二十四年五月在南京中国佛学会讲──

   悬论
    一 佛法与人生之关系
     甲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
     乙 人道为罪福圣凡枢纽
     丙 降生人间成佛说法
    二 此经在佛法中之位置
     甲 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
     乙 在境行果中特重在行
     丙 优婆塞戒中心之佛法
     丁 在家菩萨中心之佛法
    三 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
     甲 非研究佛书之学者
     乙 不为专承一宗徒裔
     丙 无求即时成佛贪心
     丁 为学菩萨发心修行者
    四 今讲此经之所为
     甲 为建立人间大乘佛教
     乙 为提倡实践修行
     丙 为从基本之戒学修起
     丁 为从普通之六度修去
    五 本经译传之略史
     甲 昙无谶法师在北凉姑臧译
     乙 与此经类似各经之辨别
     丙 本经与优婆塞戒本
   释经
    甲一 叙启分
     乙一 追叙嘉会
     乙二 问启纲宗
      丙一 本事问答
       丁一 问礼六方
       丁二 答修六度
      丙二 决择问答
       丁一 辨能供养之菩萨性
       丁二 辨所发生之菩提心
        戊一 明十种能发因
        戊二 示三种所发心
        戊三 辨发心无定性
       丁三 辨菩萨性之因缘生 
      丙三 揭示纲宗
       丁一 彰一切菩萨之义类
       丁二 显在家菩萨之殊胜
    甲二 正说分
     乙一 明能行六度之菩萨
      丙一 广说修成菩萨之行
       丁一 策发心愿
        戊一 策发总心
         己一 明发心相
          庚一 善生问
          庚二 世尊说
           辛一 分别广说
            壬一 信解发菩提心
            壬二 修习发菩提心
            壬三 真正发菩提心
           辛二 结示正宗
         己二 辨发心因
          庚一 大悲生因
           辛一 问答发因
            壬一 通问发因
            壬二 广答因义
             癸一 泛说多种因相
             癸二正辨悲是生因
           辛二 问答修悲
            壬一 善生问修悲法
            壬二 如来说修悲相
             癸一 三十六因明生悲
             癸二 别以四因明大悲
            壬三 结示修悲利益
             癸一 总明修悲菩萨益
             癸二 别显在家菩萨益
             癸三 结成修悲广大益
          庚二 解脱了因
           辛一 承前起说
           辛二 问答推明
            壬一 问得体义
            壬二 问方便得
             癸一 辨得不得
             癸二 得解脱时
             癸三 得解脱人
            壬三 问得法相
             癸一 正明相得
             癸二 广辨得人
              子一 就五趣辨
              子二 就三乘辨
             癸三 作菩提种
             癸四 明佛难得
             癸五 显在家胜
        戊二 别策胜愿
         己一 辨胜策发
          庚一 辨三种菩提策发
           辛一 善生问
           辛二 如来答
            壬一 就所问三义答
            壬二 别增举八事辨
            壬三 广明佛功德辨
             癸一 总示佛功德
             癸二 别显身心力
             癸三 列举诸德号
             癸四 结非声缘比
            壬四 结在家菩萨胜
          庚二 修三十二相策发
           辛一 善生蹑问
           辛二 如来广说
            壬一 正答得成身力
            壬二 总明修相功德
             癸一 略明功德
             癸二 较显功德
             癸三 出修相人
             癸四 示修相时
            壬三 别明修相次第
             癸一 泛说先修何相
             癸二 正明修相次第
            壬四 结在家菩萨胜
         己二 正发胜愿
          庚一 善生问答
          庚二 广说发愿
           辛一 发愿所因 
           辛二 正陈愿言 
           辛三 显示愿果 
            壬一 总显立愿利益
            壬二 别明法财长者
            壬三 结示法王自在
          庚三 结在家胜 
       丁二 积集福智
        戊一 分别名义菩萨
         己一 善生问
         己二 如来答
          庚一 假名菩萨
          庚二 实义菩萨
          庚三 彰在家胜
        戊二 勉为实义菩萨
         己一 正明实义菩萨
          庚一 善生问
          庚二 如来答
           辛一 列举本生行
           辛二 泛明菩萨行
           辛三 行时自观心
           辛四 较显在家胜
         己二 勉修菩萨功行
          庚一 举德劝修
           辛一 举自利利他劝
            壬一 问答菩提及道
            壬二 问答三乘同别
            壬三 分别菩提学果
            壬四 正明自他兼利
             癸一 示自他兼利相
             癸二 能自他兼利行
             癸三 辨自他兼利人
              子一 从说法听法辨
              子二 从在家出家辨
              子三 从自行化他辨
            壬五 显在家菩萨胜
           辛二 举自他庄严劝
            壬一 问答能自他利
            壬二 问答八事所因
            壬三 明八事所由成
             癸一 三因缘
             癸二 八所以
            壬四 由八事所成德
             癸一 有德不憍
             癸二 处世不动
            壬五 显在家菩萨胜
           辛三 举福智二严劝
            壬一 蹑前问答
            壬二 究因问答
            壬三 明二严相
             癸一 以果利明
             癸二 以因行明
             癸三 以别相明
            壬四 结在家胜
          庚二 化他摄众
           辛一 善生问
           辛二 如来答
            壬一 总明以四摄法蓄徒
            壬二 无德有德蓄徒弊利
            壬三 别辨在家出家蓄徒
             癸一 总明出家在家
             癸二 别辨出家在家
              子一 出家教二众
               丑一 教出家弟子
               丑二 教在家弟子
              子二 在家教一众
               丑一 师长教徒众
               丑二 国王教民众
            壬四 结显在家菩萨难胜
       丁三 受持戒行
        戊一 受戒
         己一 善生问
         己二 世尊答
          庚一 受前方便
           辛一 供养
           辛二 请许
           辛三 问答
            壬一 问遮难
            壬二 审至诚
            壬三 示归戒
            壬四 广教诫
           辛四 试察
          庚二 正受戒法
           辛一 总授归戒
           辛二 别示重轻
            壬一 六重戒相
             癸一 正说
             癸二 结赞
            壬二 廿八轻戒
             癸一 列举
             癸二 结赞
            壬三 结在家胜
        戊二 持行
         己一 持戒清净
          庚一 善生问
          庚二 世尊答
           辛一 示能净法
           辛二 辨净心时
           辛三 结在家胜
         己二 息除诸恶
          庚一 问答息恶
          庚二 问答修法
           辛一 问修法
           辛二 答念佛
            壬一 广观佛德
            壬二 结会戒净
            壬三 结在家胜
         己三 供养三宝
          庚一 善生问
          庚二 世尊答
           辛一 三宝福田
           辛二 住持三宝
            壬一 广明佛宝
             癸一 建供塔像
             癸二 敬赞佛法
            壬二 略显法僧
           辛三 示供养益
           辛四 结在家胜
      丙二 正明能行六度之相
       丁一 善生问
       丁二 世尊答
        戊一 正答能行人相
        戊二 别明各有四事
        戊三 确示定有六度
        戊四 出六波罗蜜相
        戊五 结显在家为难
     乙二 明菩萨所修之六度
      丙一 施度
       丁一 问答能事
       丁二 广明施度
        戊一 略示施体
        戊二 分别施相
         己一 五种施
         己二 四尘施
         己三 二三施
         己四 除障施
         己五 辨施主
         己六 观施理
         己七 能乐施
         己八 策贫施
        戊三 论施受义
         己一 略明施受
         己二 阴作阴受
         己三 前作后受
         己四 待时成受
        戊四 成净施主
         己一 离不净施
         己二 正明净施
         己三 较量施福
         己四 辨无恶果
         己五 论得果别
         己六 明财法施
         己七 明鬼神施
         己八 杂明施义
         己九 施到彼岸
         己十 先教后施
         己十一 医药施病
         己十二 广作净施
       丁三 结在家难
      丙二 戒度
       丁一 三归
        戊一 善生问
        戊二 如来答
         己一 明三归依义
         己二 明三归次第
         己三 明三归依戒
         己四 明三归得失
         己五 明破邪崇正
         己六 结在家难行
       丁二 八戒斋
        戊一 善生问
        戊二 世尊答
         己一 总答
         己二 广答
          庚一 说四喻显德
          庚二 正受八戒斋
          庚三 明此时受胜
         己三 结胜
       丁三 五戒
        戊一 善生问
        戊二 世尊答
         己一 答得归戒
         己二 分别戒相
         己三 广赞戒德
         己四 别详戒斋
         己五 法非法住
         己六 显在家难
       丁四 尸波罗蜜
        戊一 善生问
        戊二 如来答
         己一 通答坚固四法
         己二 别明戒为根本
          庚一 显戒持犯得失
          庚二 为自为世为法
          庚三 持戒到于彼岸
          庚四 正明持戒诸相
         己三 结成在家难胜
       丁五 十善
        戊一 善生问
        戊二 如来答
         己一 略明十善源流
         己二 广说十善法义
          庚一 开示业果劝修
          庚二 分别善恶令持
          庚三 说十不善业相
           辛一 正说十不善业
           辛二 分别复单轻重
           辛三 示从贪瞋痴起
           辛四 止十恶修十善
           辛五 就杀广辨业道
           辛六 就余总略分别
          庚四 证成作无作义
          庚五 辨明恶戒劝离
          庚六 明受戒得戒相
          庚七 别辨五逆罪相
          庚八 辨得报定不定
          庚九 显由意成形义
          庚十 明诸戒得舍相
          庚十一 明善恶报寿命
          庚十二 总明诸业报相
         己三 结成在家难胜
      丙三 忍度
       丁一 善生问
       丁二 如来答
        戊一 略出忍体
        戊二 忍波罗蜜
        戊三 示修忍法
        戊四 成就忍德
        戊五 结在家难
      丙四 进度
       丁一 善生问
       丁二 如来答
        戊一 正答正因
        戊二 分别邪正
        戊三 进波罗蜜
        戊四 结在家难
      丙五 禅度
       丁一 善生问
       丁二 如来答
        戊一 略明定相
        戊二 示修禅法
        戊三 显禅功德
        戊四 四无量定
        戊五 禅波罗蜜
        戊六 结在家难
      丙六 慧度
       丁一 善生问
       丁二 如来答
        戊一 显示慧相
        戊二 成慧功德
        戊三 慧波罗蜜
        戊四 总修六度
        戊五 结在家难
    甲三 结成分
   重示

  【悬 论】

  优婆塞戒经,即今日开讲之经。在未讲经文之前,先将宣讲此经大意略言之:

  一 佛法与人生之关系
  现在流行于人世之佛法,所以开导人生者最为深切,故先就佛法与人生之关系,分别明之。

  甲、人生难得佛法难闻  从佛法出发点言,佛法不独为此地球人类而说,是普为一切而说;所谓普为尽虚空无边世界一切众生之类而说。但现今流传此世界之佛法,则为释迦牟尼在此人类中成佛所说。人类固为众生之一类,而在一切众生中,却具有特殊之意义。盖释迦牟尼佛现身人类中说法,大部分为依人类而施设者,佛谓:‘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即言得生为人之不易。以佛法观人类,确有优胜之点。但得到人身者,亦不一定能闻到佛法。如不闻佛法,则不知人生之真价,而一期人生,仍是空过。必要闻到佛法,方知无始以来从业受果,一生一生,生生相续。因有善业,方能得到人身,而人身又复无常。假使在人生中为恶、为善,或发解脱心,或发菩提心,则可转受恶趣、善趣,或阿罗汉、辟支佛,以至菩萨及佛之果报。此由闻到佛法,乃知人生意义之深广,而佛法与人生关系之密切,亦可见矣。

  乙、人道为罪福圣凡枢纽  人为无数众生中之一类。佛法中常分众生为十类,所谓四圣、六凡。四圣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及佛,此四圣已超脱生死轮转;其犹在生死中轮回者,则为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在六凡中,人道之上祇有天之一道;在人道下则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四道,即四恶趣,系感受恶业之果报者。阿修罗、意为非天,近似常人所说之所谓神道,彼有天之威福而无天之德,其性好斗,故时亦受苦。此下畜生、即飞禽走兽等类,常人谓为动物者;此为人类能见之众生。尚有人类所不能见者,即所谓幽冥世界之众生,则地狱、饿鬼、两道也。此两道众生,纯受苦报。大致在十类中,人与天两道适居中间。但人、天虽同处中间,天道则以享受福报为胜,其身心之创造能力,则仍不及于人道。在人道中,造恶业则可受多生多劫之罪报,造善业或值遇三宝闻持佛法,则可受多生多劫之福报,且从凡位转超入四圣果位;此唯人道为能之,如余经论中详说。由异生──即六凡──而生起圣道者,唯人中能之,为别道异生所无,以人道能修习布施、持戒、多闻等极多功德,虽天道亦有所不如,此为人道特殊之功能。所以谓人道为转生四圣及其余五凡之枢纽。人生此种意义,唯佛法发挥尽致,非佛法则不能知人生乃有超凡入圣之希望。

  丙、降生人间成佛说法  佛法是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所证所说之法。佛有三身,所谓: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佛之法性身与自受用身遍一切处,无相可睹;其所说八相成佛之变化身佛,则为人类等众生所共见之佛。此系最后身菩萨从兜率天上降生人间,出家修道,成佛说法。就此八相成佛言,乃有佛所说法。然此佛法非仅流行于人世,即天宫、海藏、亦均由是而得有佛法化行。因现身成佛,说法度生皆在人间,即可见佛法与人间关系尤切。所以唐裴休长者作圆觉经序云:‘诸天正乐,修罗方瞋,鬼神沉幽囚之苦,畜生怀獝狖之悲,其能整心虑趣菩提者,唯人道为能’。故知佛法虽普为众生,而就特殊关系言之,人类为佛法所依,佛法为人类所最需要;所以人生对于佛法,极应研究了解,依以修行也!

  二 此经在佛法中之位置
  此经、即优婆塞戒经,为众经中之一部。流行之佛典,大概可分为:经、律、论之三藏;复有古德种种著作为杂藏,并之可称为四藏。此经属经藏中之一经。经者、梵语修多罗,乃结集佛所说法以传世者。而此经在佛经中居如何之位置,兹略加以分别。

  甲、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  佛法可分三类:一、五乘共法,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共法;此五乘共法中,人天善法为出世三乘之基础。二、三乘共法,同为了脱生死超出轮转之法,即声闻之四谛,缘觉之十二因缘。三、大乘不共法,即发菩提心、广度众生、修学六度万行成佛之法。此经在三大类中,以名优婆塞戒故,可为五乘共法;以明发菩提心、修学六度、广度众生故,又可为大乘不共法。所以此经可谓为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因之受持此经之戒者,即为菩萨优婆塞。乙、在境行果中特重在行  此经在佛法境、行、果中,以说明何者为主?佛经凡说明诸法性相者,为境;说明持戒、修六度行者,为行;说明佛果福智庄严功德者,为果。诸经中,有特重明境者,有特重明行或果者,有兼重若二若三者。此经重在说明受持戒行,故于境、行、果中为特重在行之经。

  丙、优婆塞戒中心之佛法  以此经在明优婆塞戒,所以为优婆塞戒为中心之佛法。优婆二字为译音,译意有翻为清信者,有翻为近事者,有翻为善宿者;总而言之,可谓清净正信近事佛法之弟子。塞字、亦为译音,意指男性。在家弟子有男性,有女性,此经因为男弟子善生所问起而说,故题为优婆塞戒经。论其性质,亦可题为优婆夷戒经;夷者、女性也,以优婆戒男女无分别故。此经所明佛法,关涉佛所证所说之一切法;但以优婆塞戒为中心,故应以之为线索而贯通之也。由此点观之,自发菩提心至受戒品,为明由能优婆塞戒之人而受戒;自净戒品至般若波罗密 品,为明受优婆塞戒人所应修之行,故名之曰优婆塞戒经。

  丁、在家菩萨中心之佛法  优婆塞戒经,最好题为在家菩萨经。盖观集会品所明: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阿罗汉辟支佛等果。又每品末,皆谓:在家之人发菩提心,种种之难于出家人。是此经虽贯通于一切佛法靡不穷尽,然究以在家菩萨为其中心。而其赞叹在家之人发菩提心,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尊得人天之师。又以出家之人不事生产,受人天供养,于布施波罗密反难圆满;故此经乃特为在家菩萨之所宗也。

  三 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
  首都各界此次发起请本人讲经,原未定何种经典。其决定讲此优婆塞戒经者,乃出于本人之选择,而选讲此经,有关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故特提出说明之。

  甲、非研究佛书之学者  有人见本人有许多著述,以为是于佛学有专门研究之学者。其实从事考稽佛学书籍而研究其义理,以造成一专门之学者,亦殊非易易!所以用字比句栉、勾古证今之功夫,将佛书当学问来研究者,并世虽不乏其人,而本人则读书每观大略,不事记诵,不求甚解,但资为自修化他之具。故在吾之志愿趣向上,不在成为学者;其所有著作,亦皆为振兴佛教弘济人群之方便耳。

  乙、不为专承一宗徒裔  在佛法中、自古即有开承一宗者,如中国之天台、贤首等,而宗又分派,则如禅宗之临济、曹洞、沩仰等。此皆是古德以自悟之心得及教化上适应时机而建立。最早在印度有小乘十八派、或二十派之别,嗣后大乘复兴,遂有大小乘对立,大乘复分法性、法相之空有两宗,继之又有真言宗兴起,故宗派对峙,不独在中国为然也。至中国性、相、律、密、各宗,为承传印度之宗派;台、贤、禅、净等宗,则为创立之宗派。日本承中国,复有日莲宗、净土真宗等之开创。各宗至今皆有专承之人,系统甚严,而各自弘扬其本宗之教义。至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以为由佛之无上遍正觉所证明之法界性相,为度众生应机设教,则法有多门,故法本一味而方便门则无量无边。佛法本旨既是如此,所以一切菩萨古德所开承之宗派,无非在方便妙用上显其区别,究竟均是趣向于无上大觉海中者。由此,本人于佛法中不为专承一宗而弘传之人。佛之现身人间,应机说法,而听法承传之人,当即不免各有偏胜。故佛所说法,由迦叶、阿难承传之,则成初期小乘;由龙树、马鸣、无著、天亲传弘之,则成中期大乘;由龙智、善无畏、莲华生传承之,则成后期密法。印度佛法,因之即分为三期。至佛灭千二百余年后,佛法在印度,即由衰落而销声匿迹,而转盛行于异地。印度初期佛法,可以传入于锡兰、暹罗、缅甸等地之巴利文系见之,以锡兰为代表;第二期佛法,可以由梵文译传为中国之汉文系见之,再传入于高丽、日本等地,以中国为代表;第三期佛法,可以传入西藏而密法为中心系见之,西藏再传于蒙古、尼泊尔等地,以西藏为代表。此为印度三期分流三系之佛教,流行二千余年之大概。其于诸法性相一味平等之各宗派法门,本可随人根机所宜而修学,藉以通达究竟觉海,则能修之人与所修之法本无高下。所以本人观察佛法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原为一贯,在教理解释上,教法弘扬上,随宜施设,不专承一宗以自拘碍。

  丙、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  佛法,原不拘限以现身此世为立足点,乃普为法界一切众生而发心。盖以佛法观察,一人与一切众生互相关涉,而一世界与无量世界亦相摄相入,如帝网之重重无尽。因此、佛法不是为此一人生与此一世界而起,即此一生、一世亦当体无始无终无边无中;所以发心、修行,应不为空间时间所限,宜普遍平等,超出一切时空而涉入一切时空。于佛法如此理解信行,即能自悟悟他,精进无息,再无庸拘定要即此身成佛。盖成佛亦不过自悟悟他而已!菩萨行满,佛陀果成;但勤耕耘,自能收获,何藉刻期企求?若有拘求,心量自狭,将不免为虚荣心所驱使,为满足此虚荣心而去著相贪求,则反增烦闷,难得自在!佛法为接引一类好夸大之众生,亦曾施设立地成佛、即身成佛等假名,而本人则不因此假名而引起希求即身成佛之贪心。

  丁、为学菩萨发心修行者  前三从消极的反面说,此则从积极的正面言之。本人系以凡夫之人,得闻解佛法信受奉行者。认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均一贯可达到究竟圆满之觉海;凡从贯通五乘、三乘之大乘教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者,即是菩萨。愿以凡夫之身学菩萨发心修行,即是本人意趣之所在。盖真发菩提心已,历十信而登初住,由此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修菩萨行,则为集福智资粮之菩萨。今人每多稍具信行,便尔心高气傲,不知尚未做到发菩提心之少分。照起信论讲,入初发心住以前,尚须十千大劫修习六度行,乃成真正初发心菩萨;然后再经三大无数劫,方能成就无上遍正觉。故本人为一欲学菩萨发真正菩提心而学修六度行者。此经正是教凡夫人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者,故深合本人之意趣。

  四 今讲此经之所为
  因首都各界发起讲经之机会,本人选讲优婆塞戒经,亦自有其所为之意义,今一言之。

  甲、为建立人间大乘佛教  在佛法与人生之关系一条,已详说佛法与人生有深切之意义;而推究佛法真正本旨,凡所证所说,均为大乘佛法。故欲弘扬佛法,应以人类世间为依据而弘扬大乘佛法。又、惟人生最需要大乘佛法,所以应建立人间大乘佛教。此经可为一切具善根之男人、女人修成在家菩萨之规范;如人皆依据此经去发心修行、自利利他,则人间大乘佛教即由此建立,而此世界人类即可由此大乘佛教之利益,而得享受和平安乐之幸福矣。

  乙、为提倡实践修行  学佛之人中,有为专造成一宗一派之学者,或为成一博学者,因而努力研求。然此虽亦佛法之所需,而佛法之本旨,原从修行成无上觉而证明诸法性相,再由开示诸法性相而导他实践修行,期亦证明诸法性相而成无上正觉,故佛所说法重在实行。如由凡夫众生而发心趣求菩提者,即应从此优婆塞戒经而实践修行;如此经集会品,辨菩萨性非本自有,非依佛有,乃由发心修行因缘而有,尤为此经重行之特色。今为提倡发心学佛人实践修行,故特选此经。

  丙、为从基本之戒学修起  菩萨分为两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人为数甚少,在家人为数甚多;此经系应在家之人而发挥学戒之需要,故最能普及人类。而于戒、定、慧三学,应先修习戒学为基本,所谓由戒生定,依定发慧;戒为定、慧之基,定生后、戒即与之相应而成为定共戒,慧发后、戒即与慧相应而成为道共戒。戒能生定者,以戒具足后,理得心安,内心即常生欢喜安乐,由安而定,依定体验观察而发生智慧,则为无漏圣智。故佛法应从戒学之根本上修起。

  丁、为从普通之六度修去  中国人多有豪迈不羁躐等之习性,不屑从普通者平实做去;又好专取一经之言或一宗之行,标高立胜,对他经他宗辄起水火是非之诤!此经第十八六波罗密品,讲明应从菩萨普行通修之六度修去。并引或者谓不必定有六度,可合为四。或通为一等言而斥破之。盖此虽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圆融道理,即一度可摄一切度,一切度可入一度,但根本上必先成立各各波罗密之独殊相,而后方能体会相摄相融之理。故于六度均须普行通修,方可由凡夫人历菩萨位而成佛之平正大道。

  五 本经译传之略史
  此经之名优婆塞戒经,已于优婆塞戒为中心之一段中说明其大概。此外关于译传所应说明者,分为三段说之:

  甲、昙无谶法师在北凉姑臧译  此说明本经翻译之人及时与地者。一切经皆释尊所说,由弟子结集而成。当时或以文字纪录,或用口语背诵,皆用印度语文之巴利文或梵文等。此经由梵文译为汉文,系由昙无谶法师、在北凉朝之姑臧地方所译。北凉、系在南朝刘宋文帝时代,于现在甘肃地方所成立之一朝。姑臧、即今甘肃凉州,为北凉之首都。此经译在北凉时代沮渠蒙逊玄始十三年至十五年,或至承元元年之五六年间,亦即刘宋文帝元嘉三年或元年至五年之间。翻译者为昙无谶。昙无、即法义,谶、即“礼”义,合云法礼。中印度、即中天竺。法礼法师通达经、律、论三藏,故称为三藏法师。此经为法师到北凉后,在姑臧所译。法礼法师在中国所译,除此经外,尚有涅槃、大集、金光明经等,而古译之菩萨戒本经,亦为法师所译,故师既为涅槃宗之初祖,亦为中土传弘菩萨戒之初祖。与当时之求那跋摩──功德铠──法师较略在前也。法礼法师所译之菩萨戒本,与玄奘法师所译之瑜伽菩萨戒本,原本无异而译文稍减。故达磨迦罗──此云法时──为传声闻戒之首,法礼法师为传菩萨戒之首。以此大师而译此经,可知此经系以大乘法及菩萨戒为结晶;故所明优婆塞戒,即是菩萨优婆塞戒行。

  乙、与此经类似各经之辨别  类似此经者,有中阿含经中优婆塞戒经,为瞿昙僧伽提婆所译;但虽讲五戒,而仍为普通所行五戒。又有优婆塞五戒相经,为求那跋摩法师所译,乃佛因净饭王所问而说,亦为普通之五戒,故皆与此经不同。又有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亦为求那跋摩所译,其实是瑜伽菩萨戒本之异译,与此经名称相近。又有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亦与此经不同,系佛为最有名之优婆夷鹿母所说。鹿母为大富妇,施构竹林精舍以供养佛,即于大乘优婆塞戒修行者;优婆夷发心修大乘行,亦可依此经也。又、此经系佛因善生之问而说,然善生经有数译本,亦佛为善生长者子所说者。一、后汉安世高译,名佛说尸迦罗越──此云善生──六方礼经。二、西晋支法度译,名佛说善生子经。三、名善生经,在中阿含第三十三。四、亦题善生经,在长阿含中。此四则与此经有关系,然经文均甚少,仅当此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之一部分。如小乘有摩登伽女经,而大乘则有楞严十卷。其善生长者子问佛所说之一小部分经,与此大乘部优婆塞戒经之关系,亦然。

  丙、本经与优婆塞戒本  有单行本题为优婆塞戒经受生品者,即此经之受戒品,内分六重、二十八轻,与梵网经之分为十重、四十八轻,瑜伽菩萨戒本之分为四重、四十三轻者,同可别行为常诵之戒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