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虚全集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 > 第四篇 大乘通学 > 3 义释

7 从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以明孛经大旨──佛法要旨

──二十三年七月在庐山大林寺讲──

  一
  今天开讲的,是“佛说孛经”。讲这部经,须先将这部经的要旨说明;说明这部经的要旨,也就是说明全部佛法的要旨了。佛法的要旨是甚么?平常在民间最流行的佛语有:‘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两句话,可以把全部的佛法包括无余,所以现在特别说明这两句话。

  慈悲,是佛教施设的根本,也是佛教本质的显现。慈是能给与一切众生的快乐,悲是能消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慈悲为本”,那就是说佛教的本身是慈悲的。佛教所施设的一切法门,佛教所造作的一切事业,统统是慈悲的。佛教的信徒,不论是那一类,从平凡的信徒进而至修出世法的声闻、缘觉、菩萨,都是慈悲的人。由修习而成的佛陀,即是慈悲的圆满成就者。所以、我们可以说:佛法虽无量无边,但除慈悲心外,就无佛菩萨,也没有佛法可说。

  慈悲心,是多么好听的名词!具足了慈悲心的人,以慈悲心为根本去作一切佛法业,固然是再好没有的。但必须有“方便为门”的种种方便妙门,才能得到美好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说:譬如这夏天的天气很热,人是很容易生病的,尤其是劳动的苦力农工。我们对于这些苦人、病人,发起救济他们痛苦的善心,这种心理固然是慈悲了。我们在发了这种心之后,要想彻底的做成这件事以满足我们的愿心,那就非有方便不可。这方便,就是去聘请医生,购买药品;在医生又须能善诊病相,在药品又须选择善料,对症给药;并规定施诊的时间和限制等──这些事都是方便作用。假若我们没有这种种方便作用做门径,那末,救济贫苦病人的一点菩萨慈悲心,就不会办得成功了。佛法中的救济众生,也是一样的。故佛法的本质,虽说完全是慈悲心,但必要由方便妙门去表现出来。从这,可以知道以慈悲心为根本的佛法事业,在人间世中,是必须有适当的合宜的好办法,才可以办得出好的结果来;一切众生或全人类方能得到佛法的恩惠,受到佛法的利益!

  明白了要慈悲为本才是佛法,那末,真正的所谓“佛陀”者,其心境完全是慈悲,佛的本身也就是慈悲心,除去这慈悲心外,更没有甚么佛可得,也就没有佛所施设的法了。佛就是慈悲,从此慈悲心为本,而真正的具足种种功能力量的方便妙用去做成慈悲事业者,就是佛或是菩萨。在一切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法门,没有那一种不是说明这佛的大慈悲心、大方便用,使一切发心的有情去圆成这大慈悲心、大方便用。这样,我们可以推论出佛法的要旨:三藏的圣教,都可以这两句话来作结论,因为这两句话是佛法的本质,也是佛法的全体大用。如果有人来问我:“佛法是甚么”?我们可以立刻回答他:“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二
  这两句话,虽是中国民间所流行的最平常的通俗佛话,说来也似乎是很容易的,但是确确实实去体会一下,把这两句话实行起来,那就是最不容易的事情了,真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发了菩提心去学菩萨行的人,能将这慈悲心方便用渐渐地修学,以佛陀为目标,希求达到圆满成就这慈悲方便的大觉地位,这就叫做修学慈悲方便的菩萨。若能修习圆满,究竟完成这慈悲方便,而能普遍的去救济一切有情,教导一切菩萨者,就是佛陀。菩萨和佛陀是不容易修学的,所以说这两句话虽是容易,要做到功成果就,却的确是不容易的事了!何以不容易做到呢?因为慈悲为本,就是一切所作所行都要以慈悲心为动机,从这慈悲心的动机去作一切修行度人的事业。在作修行度生事业的时候,心里须毫无为己私心,赤裸裸的表现出完全是为着众生。离开众生便没有菩萨心和菩萨业,所以菩萨的事业,就是慈悲众生事业;众生的痛苦,就是菩萨的痛苦。观众生之苦不能不去救度,而救度众生,就是完成自心的慈悲。这种心念才是菩萨的心念,也就是真正的慈悲心念;这种事业才是菩萨事业,也就是无相的大方便用。凡学佛而发心修学菩萨行的人,平常作一切事业,都应该常常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善是恶?这件事业的发展,是有益众生,还是有害众生?假若有少分的多分的或全分的是慈悲的动机,更能以方便善为施设,乃渐渐可以成为菩萨,可以修学菩萨行。

  但在平凡之人的众生,要作一切事业,顶好自已先观察一下,也就是古贤说的“三思而后行”。若能反省,就可以见到我们平常所有的心念,表现得最有力的,第一是贪心,一切的事情,大都是以贪心为动机的。贪心是为己为私的一种欲望,也就是占有欲,想将非己所有的占为己有。这种贪心也有深浅不同,约分数种:一、贪他人所有,二、贪现生富乐,三、贪来生福报,四、贪名流万古,这是贪心所趣。还有因对境的不同,从贪心为出发点,贪求不遂,就生起第二瞋心。瞋心、是对他损害的心念,从瞋心的动机上,可以做一切的害生恶业,这也是我们平常最容易起的心念。这瞋心的生起,还是由贪心为增上助缘的。第三痴心,痴是不明白事理,就是无明、无智慧;我们平常现起的贪心、瞋心,完全是因为不明事理,所以无明无智慧的愚痴心,是菩萨行的根本障碍。

  我们人类,昏迷颠倒,一举一动,念念相续的心理,可以说完全是贪心、瞋心、痴心;一切的事业行为,也都是以这三种心为动机而去造作的。这样、平常的心理既被三毒心占有,慈悲心就不会现起的了。慈悲心的动机不能存在,方便用也不能存在,因为方便是以慈悲心为根本的。假若方便用没有慈悲心为根本动机,而以贪、瞋、痴心为动机,这方便用反可以助其为恶,使贪瞋痴的恶行得一种增长滋盛的便利,这样的方便也就成为恶用了。从此看来,菩萨心行,慈悲和方便缺一不可,在烦恼繁重的有情界中,想体现慈悲和方便,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啊!

  三
  依前面所说,我们凡夫想做成大慈悲心、妙方便用的佛陀,是不容易的事。然而、我们发心学佛的人,又不能不去修学。我们如何才可以去做“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菩萨行呢?完成了慈悲方便的菩萨行,才能去实际上利济众生,任运自在救护一切,这里应该注意须藉智慧的功能了。智慧就是般若,就是明白事理契证真如的无漏智慧,能根本对治自心的无明愚痴。若没有这般若智慧来断除根本的愚痴,一切的烦恼便无法断除,烦恼不断,要想起心动行皆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是决不可能的事。这样,我们要想将自已的贪心、瞋心、痴心等一切的不净烦恼,澈底改造成菩萨的心行,确是最主要的一点;学菩萨行就在这一点,成佛度生也不离这一点!

  前面说过,贪心、瞋心是由于不明事理的愚痴心而生起的,可见愚痴心是烦恼的根本。这痴心所不明白的事理,就是不明白众生无我、诸法无性。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毕竟空寂,无有自性、无我无我所;而众生在缘生性空上,妄执有我、妄执自性,这就是无明。无明既不明事理真相,违反了缘起性空的诸法实性,就会执有我相;一执有我相,自然而然的就执我以外的对方为非我,有了我与非我的执着,自他的界限、彼此的分别,是越发有了甚深的妄见妄习。就从这种我与非我的自他彼此角立相对上,生起为我的贪欲心来,为我而去妄贪,祗顾自已的利益,不管他人的苦乐。贪不到的时候,就起瞋心。有了为自已的贪心,就是根本的不平等;从贪心生起瞋心,不能爱护他人,就无复慈悲:在无平等慈悲心的行为上,就无恶不可为了!这样,“慈悲为本”的一句话,在众生方面,却是变成贪瞋为本了。

  现在,我们生为人类,遇到了佛法,我们想学到菩萨的地位或佛的地位,并不要怎样的向心外去希冀妄求;只要我们依着佛的教理,来观察自身的心行,是否平等、慈悲?若发现我们平常的贪瞋心犹有势力,就应用方便的办法来调伏。在这里,我们必须依着智慧力,明白诸法的事理真相,断灭愚痴,除执离障;然后乃证得无我我所,诸法无性的二空理,而得成平等慈悲。

  不明白一切法的事相,就是因为有我执;由有我执,就会生起烦恼障;由烦恼障造无量业、流转生死,受大痛苦,不能证得解脱涅槃。不明白一切法的理性,就是因为有法执;由有法执,不能如实了知通达法界诸法,就成所知障;由所知障,障真实智、迷真实境,不能证得无上菩提。有了这二种执着,二种障碍,常在我与非我、此法彼法等一切对待上分别,一有对待就不平等,由此不能成为同体平等的大慈悲心。若学习般若智慧,破除二执、断除二障,乃可圆成同体平等的大慈悲心。

  四
  我们若于佛法发了真实修学的心,明白了些事理,想从自已现在的凡夫身心,渐次修养转依到佛果的身心,就要从破二执断二障下手用功夫。在此用功上,有两个方向:一者、消极的,就是破断执障;二者、是积极的,就是证理成德。由二空智证二空真如──于一切有情平等的慈悲根本,才能广度众生,故曰“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门,是可通达的意义,有阻塞的能通过无碍,就是门义。我们若要具足慈悲的体用,换言之,就是想成佛度生,我们想从众生一边达到佛果功德一边,这必须要有能沟通透过而无碍的法门不可!因此,真能从慈悲为本而得成慈悲事业,必须有“方便”以为门。在这点上,就需要有方便门了。

  怎样成就这通达的方便门呢?第一、必须修集福德智慧的种种资粮行门。如说修六度万行,使万行六度完全具足圆满,才能成就成佛度生的一切方便;同时也就是圆满成就了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佛法。在佛果上说,由万行圆成,即能成就佛果三德──智德、断德、恩德。三德成满,就能起大方便用,随机应变,广作佛事。在这大方便用上,以度脱众生为目的,而作一切度众生事业,唯宜是适,不可以凡夫心境来测量思议。所谓大用现前,不存轨则。因为不存轨则,才能极尽方便妙用的能事,才能满足慈悲的本愿。古德当机施用上,往往见到些不近人情的话,或者和人情世俗相反的语句、譬如说:‘轮刀上阵,亦是佛法’。又如“归宗断蛇”,“南泉斩猫”等。像这些语句、行事,是不可以平凡的众生心境来推测的,这就是修学菩萨行中从慈悲心所起的胜妙方便。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方便的用意和功用,的确是能使闻见他的人,得到佛法的利益。表面似与世俗一样,而他的妙用却是绝对不同。在这样的妙方便用上,菩萨的度众生行,无微不至,无法不用。对于众生恩威并施,大机大用,或令众生生爱,或令众生生畏,或不令生爱生畏,而总归是令众生断苦得乐。若众生悟入空性,得大快乐,菩萨的妙用方便,亦更无可施。所以佛法的方便法门,虽是无量无边,其实都是为了完成慈悲的方便。

  五
  总结前来所说,若问“佛法是甚么”?便可说:“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依体用说:从慈悲的本体起修方便妙用,由凡夫修行以至成佛的功德果海,就有人天乘的佛法、声闻乘的佛法、缘觉乘的佛法、菩萨乘、佛乘的佛法。经过历程上所修的方便法门,有三皈法、五戒法、十善法、八定法、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法等无量无数的方便门。依修学的进程阶位来说: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菩萨所经过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等无量阶位。

  在修养成菩萨与佛的福德智慧,圆满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佛法,要修学真、俗二智。由修真智故,能证诸法真如法性;于所说境一切无碍,破二执、断二障、证二空真如而成大慈悲心体,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具足修习福德智慧,于众生恩德并施,利济一切,成妙方便。从未发心学佛法的各个根机,既有高下不一,在佛法下也就有浅深的差别了。若人修习一分俗智,他不能成就大慈悲本妙方便门,这种有情就是人天乘。其一分俗智所修习的三皈、五戒、十善、八定法,也就是五乘的共法。若人能修俗智又能修习一分真智的,仍是不能圆成大慈悲本妙方便门;这类的有情,他修一分真智故能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苦,成就自利功德,是声闻乘和缘觉乘。其所修习的三皈、五戒、十善、八定、四谛、十二因缘法等,也就是三乘的共法。若人能具修真、俗二智,得成大慈悲本,施设妙方便门;这类有情,在修习过程上就是菩萨,若至圆满,就是佛陀。所修的六度、四摄等法,也就是大乘独胜的不共法。现在要讲的孛经,也就是修习大慈悲心妙方便行的菩萨行门。

  上面所说的意思,总括一句:目的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完成这无上目的所用的方法,就是修真智而成大慈悲,修俗智而成妙方便。这就是很简单切实的佛法要旨。(法舫记)(见海刊十五卷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