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入佛门之目的

作者:释楞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02-11 10:44:00

                             本文来源:悲华论坛 曾点击次数:886   跟贴数:5

 

[按]常言人生佛教能达至四种目的:一曰增进现世乐,所谓人生安乐道;二曰临终获安乐,所谓人生净土道;三曰人生得解脱自在,所谓人生解脱道;四曰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所谓人生圆满道。今认真学习此篇教言,深入体会学佛修行之真正功德利益。(释楞严)

 

趣入佛门之目的

 

普巴扎西仁波切

 

    学佛者首先要了知信仰佛教之目的及修学方法。当今诸多信众皆以未来趣入安乐之处作为信仰佛教之目的,此理纵然不谬,然由于长期无缘听闻具德导师之教言,未解此中真实理趣,故无法树立佛教的正知正见,于迷惑中仅凭相似理解与善行,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细致观待痛苦根源,若缘外境而生,则境转而苦尽,故痛苦并非缘于外境;若缘身口意三门而生,然身逝则无从感苦,语息却痛苦尚存,故苦唯心造。譬如梦见狗向自己扑来,若未知为梦境,必然心生恐惧,狂奔不已;若知为梦,本来虚幻,纵然虎豹围伺,全无惊惧。轮回和因果规律并非佛陀创造,而是法界本来真谛,佛陀实证生命真相,洞彻法界之奥秘,慈悲地告诉我们痛苦的根源,并指引何谓趋向光明之途、何谓痛苦险道。因此若欲自他离苦得乐,调心并最终证悟佛果方为究竟妙道。如是理解趣入佛门之真实意旨,于心中生起定解,方能不为逆缘所转,全身心投入修行之中,获得永恒之快乐。


一、自利


    言及趣入佛门之目的,诸多佛教信众往往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言虽然不谬,然若细致追问,有些行者将西方极乐世界安立于具体方位的遥远他方,将往生仅仅理解为下一世的幸福时光,似乎修学佛法只为消极等待遥不可测的来生。故难免心生疑惑:“为了不可知的未来,值得今生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吗?”吾等需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乃佛教之宗旨。


    因此,西方极乐世界非为遥远之外境,而在自心。内心清净之时,不仅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更能获得未来恒久的幸福!还能救度无量众生获得佛果。如是三世之快乐方为趣入佛门之目的。细致观待,世间人仅为了自己和家人今生暂时的快乐尚殚精竭虑、穷其一生心血,如今为了自他生生世世之快乐,还有什么代价不值得付出呢?


 (一)趣入佛门获得今生快乐


    遍观世间,追求幸福的动机潜藏于众生一切行为之背后。人们嗜食鲜活水产,谓之有利健康长寿;举家垂钓,谓之享受天伦之乐;人皆顺己,谓之称心如意;一掷千金,谓之成功人生……如是种种,人们满足于片刻的口腹之欲、短暂欢愉、颐指气使和功成名就。诚然,如此快乐若能贯穿始终,人生似乎是幸福的。然若进一步细致观察,为何常吃海鲜之地域,患绝症者数量远高于其他区域?为何有者恨不能朝夕相伴,结果仍骨肉分离?有者郎才女貌,仍致家庭破裂?有者一朝显赫,终却穷困潦倒?即便一生安享荣华富贵者,为何临终依然感叹一无所有而以恐惧面对临终?


    如是一切,释迦牟尼佛早在2500年前就给予了最圆满的诠释——三世因果。人们往往表面上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古谚,事实上却一厢情愿地期盼着不劳而获甚至以苦取乐。凡夫未解幸福真相,亦不知获得幸福之正确方法,纵然勤苦追求,却求乐反苦。古人云:“有命尽贪生,无分人与畜。”人们害怕病痛,却为一餐饮食戕害众多生命。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战争屠杀,如今何尝不是日日在无数饭馆和家庭的餐桌上重演?人们在饱尝病痛、妻离子散诸苦之时,可曾想过此乃往昔宰割无数众生生命所招之果报?如是求乐果却播苦因,岂非南辕北辙、永无安乐?相反,趣入佛门者以智慧平等地观待众生,因而心怀仁慈,常起悲愍,深心护生。如是善行自然感召身心健康,诸事顺遂。而有些行者自认为常行善法,但仍然生活困顿甚至遭遇种种不幸,由此难免滋生困惑。殊不知因果不能相代,行善未来固然感受幸福,但宿世恶业成熟之时,依然感受苦果,但学佛者视智慧福报力量之大小,能极大减轻甚至根本消除痛苦。故万不可误会学佛行善感招痛苦,实乃过去恶业成熟所致之痛苦。


    在常人眼中,才子佳人往往是令人艳羡的美满家庭,然若每人都自认为优秀而以主角的姿态强迫对方顺从自己,并以此作为自己幸福之标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大大小小没有硝烟的战争时常弥漫在众多家庭……


    由此可见,当人们执著于外境的是非曲直,意欲战胜他人时,痛苦是无可避免的。诚如自己脸上有污垢,却不断擦拭镜子,永远不会清净。如是以烦恼心执著于改变外境,不但外境不会随凡夫的烦恼心而转,自心的执著反而会以烦恼心造烦恼业,进而感受苦果。相反,趣入佛门之智者,即使面对矛盾,亦反观自过而调伏自心,哪怕擦肩而过之众生皆视为吾母,烦恼争端又从何而起呢?如无垢光尊者曰:“未修行自过自调伏而观无边净相,以贪嗔之发心,故不入大乘法门。”此所谓慈心向众生,所至皆和合。往昔释迦牟尼佛于外道盛行之印度弘传佛法,不仅未与持异见者结怨,反引导无量众生趋入正道,正是“自净其意”之功德。


    面对现代社会与日俱增的压力,人们往往坚信通过刻苦奋斗即能实现人生的梦想,证明自己的价值。然细致思维,若仅凭努力追求即能得到富贵,为何有人一生孜孜不倦勤苦追求,最终还是一贫如洗?有人呼风唤雨显赫一时,最终却沦为乞丐甚至阶下囚?反观自身,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亦常令我们摸不着头脑:有时境遇好得超乎自己想象,有时却又任凭如何努力却一再受挫……于是人们将这一切归结为“命运”。从古至今,无数人试图探索“命运”背后的奥秘,有些人从生辰八字、风水星象等外境推演,似乎找到了屡试不爽之规律。然进一步思维:为什么有人生辰八字好?有人能买到风生水起的楼盘?有人却无论如何努力也只是一介白丁?故命运的奥秘唯依佛法因果之道理方能诠释,此外再无其他答案。


    回到现世,越来越多的人每逢初一、十五到寺庙烧香、拜佛,或者常年供奉财神祈祷事业兴旺发达,如是行为固然为善举。然细致观待,若无往昔善因,即使一生与财神同行,能否家财万贯亦未可知。从前,有位乞丐希求摆脱贫困的命运而勤苦祈祷,终于得以面见护法神,却始终未能如愿致富。一日,他随众行乞归来,护法神对他说:“今天吾已赐汝悉地。”乞丐答曰:“吾与众同,仅得一碗薄粥而已,未见您赐之悉地。”护法神说:“汝较他人多得一块肉,此乃吾之恩赐。汝因往昔未种善根,今生纵如何努力,吾亦难赐予汝更多财富。”


    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此语虽然不谬,但其关键在于如何耕?耕何田?获何福?凡夫未解福报真义,有者不知善行理趣(三殊胜法),纵得终失,如耕一季之福田;若往昔未行善法,仅以世间执著勤苦追求,如耕无种之田;甚至以烦恼心损毁往昔福田,则福报无从可寻,如毁将收之田。相反,趣入佛门者深知:欲广福田凭心地。故善调自心,如法积福,少许善因即能获福无量。


    依共同见解,“福”可以理解为世间福报,“德”主要取决于烦恼业障的轻重,乃内在功德。然作为修行人,求福德应求其本,以调伏自心为要。若已调伏贪嗔痴烦恼,内心知足、调柔,此方为大福报。依无上窍诀法之不共同见解,无漏福德乃烦恼业惑消尽所呈现之清净功德,与智慧无别。诚如古德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当自心安住于显空无别之清明禅定,显现即福德资粮,为色身;空性即智慧资粮,为法身。故于现前即能证得二资粮双运之见,圆满三身之果位。


   如是可见,趣入佛门不仅能令吾等今生健康长寿、和谐安乐,衣食具足,更能令自心清净、调柔,诚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当心之本体朗然呈现,无有造作之恒时法喜,超胜一切世间幻灭无常之享乐。


(二)趣入佛门获得临终自在


    天下似乎无人不畏惧死亡,却回避谈论死亡。因为对于青壮年,那似乎是遥远甚至不可能发生的事;对于老年人,则是忌讳和不吉祥的。似乎很少有人想到“面临死亡”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我该怎么办?大概更多人是把心一横:“咬牙挺过去!”如果死亡对于每个生命都是“一了百了”,那么世间大约没有什么痛苦了。然若进一步想:“为何那么多人临终时痛苦地挣扎?他们当时感受到什么?”“死了以后会怎样?会到什么地方?”如是思维可知死亡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也许更多人觉得人人都会面临死亡,想那么多干嘛?然而不妨试想:人们耗尽毕生心血苦心经营美满的家庭,谋求名望及房、车等一切财产,并且意愿永远掌控在自己手中。但当撒手人寰之际,不得不痛苦而无奈地放弃如是挚爱亲朋、名利珍宝,孤独地飘向莫测的未来,如是令人心碎的残酷现实有几人能坦然面对?有些人认为:“我这一生与人为善,肯定有‘好报’。”然细致观待,世间凡夫所行善法可曾如圣者般,丝毫未杂染自利之心?若希求未来福报布施乞丐零钱或为了家人健康事业顺利而行善,如是有漏善法虽有善果,然能否因此成为临终自在之因亦未可知。故需了知,如是自欺欺人之逃避心态如鸵鸟埋头入沙以避命难,无有实义!


    富贵事小,生死事大。若欲成为生命之主宰,坦然面对临终,首当了知生命和轮回真相。提到轮回,有人无知地将轮回当作浪漫的事,想当然地相信自己来生还会做人,甚至继续今生爱恨情仇的故事。环顾周遭,我们不妨试想:那些可怜的流浪猫狗是哪里来的?如果知道自己在饭馆亲点宰杀的活鱼就是自己往昔的母亲,还会津津乐道鱼片的美味吗?世上没有无根之草,吾等现今每一分心念、每一个行持,聚合起来都是导向未来之风向标。故今生侥幸拥有珍宝人身,乃无量劫行持善法所获果报,若未善加利用,甚至恣行恶业,则临终必将堕入恶道,感受无量诸苦,遑论自在?


    纵观世间,凡夫未解生命实相,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名利追逐,即使功成名就,圆满财富、事业、家庭等诸多快乐,仍难逃时光之轮,明眸皓齿转眼即成皓首苍颜,面对无常逼迫,顿时内心茫然,一生辛劳,究竟为何?眼看脆弱生命如风中之烛,凭何抵挡业风之迅猛?


    无上佛陀洞彻生命真谛,诸多高僧大德亦圆满实证此义,我等趣入佛门者依前辈之足迹,势必自在面对临终,超越轮回羁绊。往昔我(上师)家乡有位年长的僧人一直在山中修行,家人探望他时,发现他的鞋底破了一个洞,意欲为其补缀,然其执意不肯。一日,家人告知他:另一位在山上修行的僧人圆寂了,他叹口气说:“唉,我原来准备三天后‘走’,故未让你等补鞋。若我与他相继离世,势必令乡人过度悲痛,我权且再住世三年吧。”随即将鞋交予家人缝补。三年后,老和尚安然圆寂,临终示现殊胜的成就征象。


    我(上师)家乡还有一位名为阿克旺堆的僧人,某日嘱咐家人送两袋糌粑至自己闭关茅棚,并待一个月后再来探望。家人如是照办,却不解其意。一个月后,家人来到茅棚,发现尊者端坐座垫之上,以七支坐法趣入涅槃。尊者房内空无一物,全部物品已移至另室,两袋糌粑亦已上供下施。根据尊者标注的日历推算,当天距尊者圆寂正好七天。如是依靠精进修持正法而获临终自在者屡见不鲜,故依此足迹亦能令我等临终自在,生死无惧。


(三)趣入佛门获得永恒幸福


    几乎每人都有过噩梦的经历,如是可怖的梦境皆来源于往昔之习气,漫长的来生旅途与梦境极为相似。现世中凡夫执著如幻外境,随得失起落而乍喜又忧,来世更如飘落之羽毛无法自主,唯随业风流转,生生世世辗转漂泊于轮回,感受无量诸苦。因此是永离苦难获得恒久幸福?还是重享人天安乐?甚至不幸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一切取决于我们今生所造之业,以及修行佛法所得之功德。


    趣入佛门者虽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然因善调自心之故,了知一切恩怨得失、生灭起伏皆虚幻无实,故不为烦恼所缚,进而实证心之本体,不仅梦中自主,未来亦能依靠修证之力呈现永恒安乐之境。如前所述,诸多信众皆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修学佛法之目的,并将极乐世界理解为死后往生的一个实有地点,如是见解虽有一定道理,然未免与了义理趣相去甚远。须知,极乐世界总分为显现极乐世界、功德极乐世界和自性极乐世界。当内心清净证得自性极乐世界时,显现极乐世界和功德极乐世界自然呈现。此即我等通常所言之功德——信心和慈悲心的意义。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意为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一心向恶者,西方极乐世界远在天边。)故我等应精进调心,进而生生世世获得西方极乐世界之大自在境界。


二、利他


    诚如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曰:“三界六趣之有情无一未曾做过自己父母,若未以相续大悲菩提心而发清净誓愿,则不能开启利他宝藏之门。”


    以共同见解而言,遍虚空际一切有情无一未曾做过我等父母,并且无不与现世父母一样,于我等具生养之大恩。然因无明遮障而造无边罪业,至今尚流转于轮回深渊,无依无怙,遍历种种难忍之痛苦。“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对于此等可怜为己任,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依三宝之大悲甘露,将众生置于暂时乃至究竟的安乐之地。


    菩提心乃趣入佛门之根本,其要义为调伏内心。若未调伏贪嗔痴烦恼,即使行持善法,亦无法利他,甚至连自利亦不可得;而一旦降伏贪嗔痴烦恼,虽未刻意利他,然因调伏烦恼之故,身不造杀盗等恶业,且常助人为乐;语无恶口两舌等,且语出和雅妙音;意无恶念,常怀善愿悲心,且具出世间之智慧。三门具此等功德,自然逢缘善对,欲不利人亦不可得。故调心乃实践菩提心之根本,行者勿舍本逐末向外探求。


    许多人在怜悯面临杀身之祸或者食不果腹之众生而随自力放生、布施等时,怀有“我在利他”之心态。然细致观待,吾虽以微力施予救护,但吾等能生起慈悲心等善法而趋向解脱道,皆为如是所施之众生所赐,故彼等应为吾等感恩之对境。若趣入佛门者具备如是见解,便能以更加广大平等之慈悲心利益众生。以不共同见解而论,圆满证悟者由于已超越时空及思维造作之一切戏论,故恒时无勤任运显现广大利生事业。


    复需了知,佛法并非高高在上之宗教,也非为寺庙庄严的建筑、兴盛的香火及华丽的袈裟等等形象;修行者也并非不苟言笑、与世隔绝、不通达人情世故的怪人;修行的过程虽然亦有苦行,然真正的挑战在于战胜自心的烦恼。佛法与生活原本一如,以佛法的智慧观待他人,则一团和气;面对逆境,则无有恐怖;面对未来,则充满自信。因此,趣入佛门是令自他今生、临终、未来生活更加幸福、和乐、健康的无上法宝。诚如我等传承祖师堪布昂琼于自传中曰:“世间俗人皆以快乐开幕,以痛苦告终。唯修行人以痛苦开始,以快乐谢幕。” 如是方可面对生活,自心不为其束缚,此乃佛教最高之境界。



  • 服务号
  •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