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虚全集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 > 第十一篇 真现实论总宗依论 > 1 真现实论宗依论(上)

3 第一章第二节

       第二节 算学略说

  一 算学概说
  在现量中,事体义之自相,虽亦不无自量,但时空数量之各种计算方法,既用不着,亦用不进;故现量自相,为超一切量之超量事。然吾人之思想──分别──、言说──名相──,既皆为比量共相理,而用推比来决知时,首要之工具即数量,否则将无推比可能,何从以求决知!换言之,即无运思想施言说之可能。故比量共相理之思想言说,皆从数量起。野蛮及旁生──动物──等,纵无言语文字,知相而不知名,然亦必有简单数量思想,盖犹在言语文字之前也。由希腊古哲学,有以数量为发生万有之本者。较之老子以有名为万物之母,仅明人文思想之所由起,更为深广。近世以批评哲学著名之康德,以十二范畴为先天思想。而历来科学皆以算学为基础,非无故也。然皆比量理而未触现量事也。老庄等强名现量事为道为一──或无名之朴及自然──,而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者、天地之二,三者、天地人之三才。以人仰天俯地而生万亿名物。老、孔共通之易,则一──太极──生二──阴阳──。二生四──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生八──八卦──,八生万象。殷周相承之洪范,则以一、三、五、七、九之奇数而推演。要皆以一为生起之所依。然真现量中之自相事义,非多非一,一亦不存;而真比量中之共相事义,亦一亦多,多亦并着。故在比量理中,谓一生二以至多。其实亦应谓由多或二以生一。近人考诸野蛮民族,有仅知以手指计数而知五者,五以上则谓之曰多。有仅知以尔我计数而知二者,二以上则谓之曰多。然绝无有不知多与二,而但知一者。由此可知一、多之思想,同时而并着,不得谓由一生二、生多也。而康德与历来之科学者,仅知以数理为知识基础,不知以超数量现量事为知识之本源,故虽有比量理智,亦多迷谬也。然此为常俗及学者间似现比量之通病,不得责之一二人也。比量理中,能知十数,十十以进,乃为数理发达后之计算。观之中国印度以及西洋,皆相一致,然算学非徒计算数量也。除数量之计算,更有空量与时量之计算,特数量之计算,最为普遍明确──若二加二必为四等──。数量中不必有空量──方、或空间形体之几何学──、时量──时间、或古今过现未之时代表──,空量、时量上,则必有数量。故有时统称算学为数量,近人亦多合称算学为数学也。

  二 数量概说
  中国计数之十进位,一、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之十六位,实际上,亿以上皆以万数表之,若十万、百万、千万等。而亿兆等名,已不常用之;京、垓等名,更等于虚设矣。不但中国如此,即在今之人间,亦如此也。故西洋之计数,虽或不止此十六位,然实际应用上,亦五六位耳。佛陀学之各经论中,则常用洛叉、俱胝、那庾多、阿僧企耶等。其数量计算位,实超过人间常用之数位。大小乘诸论,及佛所行赞,与法华经、华严经等,虽计算法及数目之次序多少似不一致,但合观之,则十进之加法、与倍进之乘法而已。今以代表初期小乘学之上座部说──出今锡兰岛巴利文三藏之上座部对法论所传──,代表后期小乘学之俱舍论说──一切有部之对法藏──,代表大乘学之华严经说,列为三说,次第明之。

  三 上座部之数量

  锡兰岛之佛学,是阿输迦王出家子侄摩哂陀所传去,属于上座部之一派。或上座部、大众部未分裂时,称上座之原始佛徒派,故自称其三藏之巴利文,是佛说法所用之语,承佛亲传而来之正统派。今缅甸、暹罗之所传,亦属此派。西洋人所知之佛学,亦皆以此为本。其传承之历史,今尚不能清楚。大抵千五百年前,曾有一佛鸣尊者,训释三藏,等于萨婆多部在北方之训释三藏──大毗婆沙论等──,遂为此派从古迄今楷模。中国所传译,多从北方及印度而来。经律虽无大异,而此派对法藏论之不同处,则于近代西洋人之著述乃稍知之。此派对于数量之说,据其共传信者,从十进百之十进位,共十六位。然较中国之数量位,已加二位;以中国之十六位,从一数起算故。此或为印度古来相传之计数方法,非必为佛陀学之所独有。今表列其次序如左:

   

十 个  十 等于一百                十  个  百 等于一千                
十 个  千 等于一万                十  个  万 等于一洛叉(亿也)                
十 个 洛 叉 等于一大洛叉(用俱舍译语兆也)                十个 大洛 叉 等于一俱胝(京也)                
十 个 俱 胝 等于一额部昙(垓也)                十个 额部 昙 等于一钵昙摩                
十个钵 昙 摩 等于一大阿庾多(用俱舍译语)                 十个大阿庾多 等于一那庾多(同上)                
十个那 庾 多 等于一大钵昙摩                 十个大钵昙摩 等于一钵罗庾多(用俱舍译语)                
十个钵罗庾多 等于一三慕达罗(正也)                 十个三慕达罗 等于一末陀(载也)                
十 个 末 陀 等于一大矜羯罗(用俱舍译语)                 十个大矜羯罗 等于一频跋罗(用俱舍译语)                


   

       此十六位,加一数位及十数位,则十八位。至十八位,则为十个万万万万。而中国十六位之载,则为千个万万万也。大抵一个万万为国民数,今日过一个万万民数之国家,不过二三国耳,大都仅数百万或数千万而已。故诸国通用之数字,至于兆字而止。一个万万万,为生物类数,佛陀学以有情众生为所观境,故常用那庾多等数。而中国之生生哲学,不能逾此,故至于千个万万万而止,不能至于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为人间肉眼所看见之形物──宇宙──数,故古近东西之常俗知识,至于万万万万而止。而此原始佛徒传于锡兰等之印度思想,遂为其代表而亦至于此。然文化发达后之学者间,则犹不能以此为止,故又有俱舍论之说。    


  四 俱舍论之数量
   

  俱舍论之数量,亦十进法,今采列之于左:    


   


   

十  个  一 等于一十                十  个  十 等于一百                
十  个  百 等于一千                 十  个  千 等于一万                
十  个  万 等于一洛 叉                十 个 洛 叉 等于一 大 洛 叉                
十个 大 洛 叉 等于一俱 胝                 十 个 俱 胝 等于一 末  陀                
十个 末  陀 等于一阿 庾 多                 十个阿 庾 多 等于一大阿 庾 多                
十个大阿 庾 多 等于一那 庾 多                十个那 庾 多 等于一大那 庾 多                
十个大那 庾 多 等于一钵罗庾多                十个钵罗庾多 等于一大钵罗庾多                
十个大钵罗庾多 等于一矜 羯 罗                 十个矜 羯 罗 等于一大矜 羯 罗                
十个大矜 羯 罗 等于一频 跋 罗(钖兰说齐此)                十个频 跋 罗 等于一大频 跋 罗                
十个大频 跋 罗 等于一阿 刍 婆                 十个阿 刍 婆 等于一大阿 刍 婆                
十个大阿 刍 婆 等于一毗 婆 诃                 十个毗 婆 诃 等于一大毗 婆 诃                
十个大毗 婆 诃 等于一嗢 蹭 伽                十个嗢 蹭 伽 等于一大嗢 蹭 伽                
十个大嗢 蹭 伽 等于一婆 喝 那                十个婆 喝 那 等于一大婆 喝 那                
十个大婆 喝 那 等于一地 致 婆                十个地 致 婆 等于一大地 致 婆                
十个大地 致 婆 等于一醯 都                十个 醯 都 等于一 大 醯 都                
十个 大 醯 都 等于一羯 腊 婆                十个羯 腊 婆 等于一大羯 腊 婆                
十个大羯 腊 婆 等于一印 达 罗                十个印 达 罗 等于一大印 达 罗                
十个大印 达 罗 等于一三摩钵耽                十个三摩钵耽 等于一大三摩钵耽                
十个大三摩钵耽 等于一 揭 底                十个 揭 底 等于一大 揭 底                
十个大 揭 底 等于一拈筏罗阇                十个拈筏罗阇 等于一大拈筏罗阇                
十个大拈筏罗阇 等于一姥 达 罗                十个姥 达 罗 等于一大姥 达 罗                
十个大姥 达 罗 等于一 跋 蓝                十个 跋 蓝 等于一大 跋 蓝                
十个大 跋 蓝 等于一 珊 若                 十个 珊 若 等于一大 珊 若                
十个大 珊 若 等于一毗 步 多                十个毗 步 多 等于一大毗 步 多                
十个大毗 步 多 等于一跋 罗 搀                十个跋 罗 搀 等于一大跋 罗 搀                
十个大跋 罗 搀 等于一阿僧企耶                


   

       其最高五十一位阿僧企耶数位,即千个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之数也。佛陀学通用之阿僧企耶数位,大抵指此数而言者。若华严经之阿僧祇,则非此十进位之阿僧企耶也。此之数量,虽骇常俗,然在学者计算一太阳系之原子数,或计算一太阳系生长变坏之秒数,及或计算天空中之恒星、彗星、游星、卫星等星球数,应可不以为多而以为便。故以俱舍之数量说而为代表。然在真现比量之现实主义中,犹有不足之感,乃进探华严经之说。

  五 华严经之数量
  大方广佛华严经之数量说,在阿僧祇品,兹采于左:
 
   


  五 华严经之数量
   

  大方广佛华严经之数量说,在阿僧祇品,兹采于左:    


   

   

一、俱胝(一百洛叉,数与前等,即千万也)                二、阿庾多                
三、那由他(即那庾多)(锡兰说止此)                四、频波罗(即频跋罗)                
五、矜羯罗(俱舍论者止此,过此以上之数,难计算之)                六、阿伽摩                
七、最胜                 八、摩部罗                
九、阿部罗                 十、多部罗                
十一、界分                十二、普摩                
十三、弥摩                十四、阿部钤                
十五、弥伽婆                 十六、毗攞伽                
十七、毗伽婆                 十八、僧羯罗摩                
十九、毗萨罗                二十、毗赡婆                
二十一、毗盛伽                二十二、毗素陀                
二十三、毗婆诃                 二十四、毗薄底                
二十五、毗佉担                二十六、称量(一大千界可称量之原子数)                
二十七、一持(一大千界不可称量之力点数)                二十八、异路                
二十九、颠倒(一大千界之名相分别心数)                三十、三末耶                
三十一、毗睹罗                   三十二、奚婆罗                
三十三、伺察                  三十四、周广                
三十五、高出                 三十六、最妙(以上十信菩萨数学)                
三十七、泥婆罗                 三十八、诃理婆                
三十九、一动                四十 、 诃理蒲                
四十一、诃理三                 四十二、奚鲁伽                
四十五、达攞步陀                四十六、诃鲁那                
四十七、摩鲁陀                四十八、忏慕陀                
四十九、瑿攞陀                 五十 、摩鲁摩(以上三贤菩萨数学)                
五十一、调伏                五十二、离憍慢                
五十三、不动                 五十四、极量(以上加行菩萨数学)                
五十五、阿么怛罗                五十六、勃么怛罗                
五十七、伽么怛罗                五十八、那么怛罗                
五十九、奚么怛罗                六十 、鞞么怛罗                
六十一、钵罗么怛罗                六十二、尸婆么怛罗(以上初地菩萨数学)                
六十三、翳罗                六十四、薜罗                
六十五、谛罗                 六十七、偈罗                
六十八、窣步罗(以上二地菩萨数学)                 六十九、泥罗                
七十 、计罗                七十一、细罗                
七十二、睥罗                 七十三、谜罗(以上三地菩萨数学)                
七十四、娑攞茶                七十五、谜鲁陀                
七十六、契鲁陀(以上四地菩萨数学)                 七十七、摩睹罗                
七十八、娑母罗                 七十九、阿野婆(以上五地菩萨数学)                
八十 、迦么罗                 八十一、摩迦婆                
八十二、阿怛罗(以上六地菩萨数学)                 八十三、醯鲁耶                
八十四、薜鲁婆                八十五、羯罗波                
八十六、诃婆婆(以上七地菩萨数学)                八十七、毗婆罗                
八十八、那婆罗                  八十九、摩攞罗                
九十 、娑婆罗                九十一、迷攞普                
九十二、者么罗                九十三、驮摩罗(以上八地菩萨数学)                
九十四、钵攞么陀                 九十五、毗伽摩                
九十六、乌波跋多                 九十七、演说                
九十八、无尽                 九十九、出生                
一○○、无我(以上九地菩萨数学)                 一○一、阿畔多                
一○二、青莲华                一○三、钵头摩                
一○四、僧祇                 一○五、趣                
一○六、至(以上十地菩萨数学)                一○七、阿僧祇(无数也,乃超过菩萨之数学也)                
一○八、阿僧祇转                 一○九、无量                
一一○、无量转                 一一一、无边                
一一二、无边转                一一三、无等                
一一四、无等转                 一一五、不可数                
一一六、不可数转(算学之真量)                 一一七、不可称                
一一八、不可称转(质素之真量)                一一九、不可思                
一二○、不可思转                一二一、不可量                
一二二、不可量转                一二三、不可说                
一二四、不可说转                 一二五、不可说不可说                
一二六、不可说不可说转(以上真比量之极量)                

       此华严之数量,从阿僧企耶起,为佛陀之数学,共二十位,其数之多,穷于计算。俱胝以前,为常俗数,用十进之加法。此中但取为依,不复为之追溯。俱胝以后,即为学者之数,可依之以渐达佛陀之数,乃用倍倍相乘而进之法。四五位后,已难计算,何况至于百二十六位耶?后之二十数位,诸菩萨地亦难自力比知,唯藉佛说而知。故华严唯此品佛陀自说,余皆菩萨说也。菩萨从佛习此数学,乃能算知无量由旬广大沙聚,悉知其内颗粒多少。亦能算知东方所有一切世界种种差别,次第安住;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亦能算知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广狭大小及以名字,其中所有一切劫名,一切佛名,一切法名,一切众生名,一切业名,一切菩萨名,一切谛名,皆悉了知。此自在主童子告善财童子之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门也。然始于一数,至不可说不可说转数,皆比量理,非现量事。而现量事既为一不能触,亦为不可说不可说转所不能到也。故曰“若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六 空量之计算
  空量计算,即空间点线面积之计算,则几何学是也。此种计算,佛陀学中,仅至常俗与学者之计算而止,且较之近人所谓几何学,或尚不逮,则因佛陀于此随俗而说。大乘学中,但泛言若干佛刹微尘数,而不详言微尘之量,如何积聚以成佛刹。故言之者,唯在于小乘学。以大乘直观有情器界等,皆为幻象不用分析观空,而小乘则须用分析以观空也。故今亦唯取俱舍论为代表以言之。点线面积之点,假定为不可以长广厚度量之圆微,线可以量长而未能量广,面可以量长广而未能量厚薄,至积乃为具体形物,须量以长短广狭厚薄之三度。凡度量一形物,必须有此三度;更加时量,则须四五六度乃能得之。若仅有长短广狭之二度,则如三直线相合而成一三角形式,此种三角形式,但为思想言说图画上之假设,而非事实上具体之形物。今取俱舍论说,表演如下:

  最单点曰极微:假定极微为最单点,但是圆量,无长广厚可量,即风界种;风即轻动之力,等于以太。
    七极微为一微量:即火界种;火即光热之力,等于电子,已有长广厚之可量。
    七微量为一金微:即地界种,等于原子。金即坚韧之质。
    七金微为一水微:即水界种,等于分子。水即湿粘之质,由此质成生物质故。
    七水微为一兔毛尘:即生物之原形质也。亦曰生元。
    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无组织之细菌。
    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有组织之细菌。
    七牛毛尘为一隙游尘:隙光中肉眼可见之微尘。
    七隙游尘为一虮:肉眼可见细虫之幼虫。
    七虮为一虱:肉眼可见之细虫。
    七虱为一[麦+广]麦:等于十分为一寸之一分。若计重量,此亦等于一分。一虱等于一毫,一虮等于一厘。一丝等于一隙游尘,一隙游尘等于一牛毛尘,而一指节以下,等于一钱、一两、一斤,可知。
    七[麦+广]麦为一指节:等于十寸为一尺之一寸。而约计为英寸四分之三。

       从极微到[麦+广]麦,皆七七数相乘而进。有人计算[麦+广]麦为一、九七五、二二六、七四三个之极微。然此不应计其个数,以七极微为一微量之言,乃指一微有一中心及六方分以言,六方分即长广厚也。南北为长,东西为广,上下为厚。成唯识论所谓若有方分,则可分析而非单体;不可分析,则无方分而超空量──谓非复占空间之存在物,而但为假想之境也──。可见其分析为七之分析方法。然亦有计算一苏迷卢为若干极微与若干斤两者,要为分析观空之方便耳。由一指节更推进之,用以量长,即为长短之量;用以量广,即为广狭之量;用以量厚或深,即为厚薄高低深浅之量。或谓仅以量长度者,非也。其说如下:

  三指节为一指。
  二十四指为一肘。
  四肘为一弓:约六英尺,或一海尺。
  五百弓为俱卢舍:约三千英尺,或五百海尺,即一里也。或谓一逾缮那为里者,非也。
  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逾缮那或译由旬,即一驿站也。由旬,为佛陀学常用之计量语。逾缮那有小、中、大之三种,此说小逾缮那。一小逾缮那,当中国之二十里或十六里。一中逾缮那,当中国之四十里或三十二里。一大逾缮那,当中国之八十里或六十四里。计苏迷卢等之大物,则用大逾缮那算之。计人间之行路,或小或中或大无定,故计算每不一。

  逾缮那以上,则大抵用若干逾缮那计之,不另为专名矣。然量物更须有四度以上乃能量得之者,故当进说时量。

  七 时量概说
  时量久暂,其粗显者,寄于日之出没,月之圆缺;其细密者,寄于人之心念生灭。故从来之学者,大抵以空量为物之特质,以时量为心之特性。分空量、时量为没交涉之二理,乃分物、心亦为没交涉之二事。近爱恩斯坦之相对论数理出,乃知无有离时量之空量,亦无离空量之时量,时空一致,乃有心物。此空量中之时量,不同彼空量中之时量;彼时量中之空量,不同此时量中之空量。换言之,则此心识中之形物,不同彼心识中之形物;彼形物中之心识,不同此形物中之心识。渐成时、空、心、物皆为幻觉之幻象观。且能推知超比量理之现量事,不得不谓科学者中之首出矣!英国人汤姆生尝论之曰:爱恩斯坦学说之特点,在置吾人于未有空间、时间、物质诸念以前,以至于最原始之真体──按:即真现量事──,即吾人本之以构成如是之空间、时间、物质诸念者也。今请揣其本而言之,其说自易明矣。试设一羌无经验之灵性──即离随忆念、随计度等分别之现量──,忽焉置之于斯世之场野,其最初所觉察者,即此场野,及其中凡物之全体──幻觉之直觉──。吾人且将设此灵性为人类之灵性,少顷始能辨物──或错觉,或比量正知──,随即辨认此场野之一部与其他部,且将觉其本身与此场野为二物也──心境始分──。又设此灵性具有躯体,以为其致思之之中心,于是始有彼此之分辨也──物我始分──。使此灵性适见一花,花中有蜂,花之与蜂,初为一浑然之个体,现于彼处耳。有间,其蜂飞出,而集此灵性之手,则向之个体一部,昔在彼而今在此矣。又使彼蜂螫刺其手,则其事之发生,必在彼蜂与彼花浑然为一体之后。此也,彼也,先也,后也,空间,时间之观念,于是起矣。且此手中之蜂,原在空间者也。使其悟此,则物体占空间与时间之观念,由是生焉。盖空间有不同处,时间有不同点,其理一也。如是推之,物质之概念亦成矣。以“物质概念”为空间、时间与某事合成之概念,未合成时则无物质,足破以物质之原子为本生成万物之谬。以空间概念、时间概念起于心境物我分辨后之某事──若蜂螫手之事──,足破康德等以空间、时间等为先天观念之谬。然爱恩斯坦于现量事,犹是推设之比知,尚未能触证不分心境不辨物我之现量实相,则于现实,犹有一间之隔者也。虽然,以言比量中之时空名物,则尽之矣。可以说现变实事现事实性矣。华严法界之六相、十玄观,亦在是矣。亦知识方法之杰哉!时量之计算法,中国说有一瞬一霎之小单位,依肉眼及所见电光之最速度而言。然几瞬几霎以为一须臾,则无计算之法。故仅泛说而已。有计算者,则为三十须臾为一时辰,十二时辰为一昼夜,约三十昼夜为一月,三月为一时季,四季以为一年,三十年为一世,如此而止。今世所通行者,六十忽为一秒,六十秒为一分,十五分为一刻,四刻为一小时,二十四小时为一日,约三十日以为一月,约三百六十五日分十二月为一年,百年为一世纪。此为人事上之时量。生物学者,更有较久之生物纪,动经若干万年。地质学者,更有较久之地层纪,则动经若干千万年。天体学者,更有较久之天体纪,则动经若干万万年。故在时量之计算,限昔中国之计算──基督教等亦然──,于佛陀学之大时量,以其程度相差太远,大都为之不能想像。而近代科学者之时量计算,则渐能几及之也。兹亦用俱舍论之说以略明之。

  八 小时量之计算
  佛陀学中,大抵以“刹那”为计算时量之最暂小单位。有说一念──即心之一动也──顷有九十刹那,计一分钟为四千五百个刹那。大毗婆沙论则说:一昼夜有六十四万万六千六百零六万六千六百八十个刹那也。然有诸经论,则说:除佛陀不能知刹那之真量。盖以能知之心念量,粗细有殊,则所知之时量亦万别千差也。今以俱舍论说,表列如下:

    刹那:比忽较暂。
    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比秒较久。
    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比分较久。
    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合今通用时计表之四十八分,即当一刻。
    五呼呼栗多为一迦攞:迦攞译实时,即当时,合中国古时辰二时,今通用时计之四时。
    六迦攞为一昼夜。

  依此计算,则一昼夜乃为三千二百八十二万个之刹那,较婆沙之计算,粗显多也。故此可通常俗及学者间之用。更细微之一动,殆非人间心量之所能觉察思辨矣。故小时量,暂应以此所说刹那为准。

  九 中时量之计算
  佛陀学中,常说昼夜六时,即指六迦攞言。昼三时曰上日,中日,下日;夜三时曰初夜,中夜,后夜。合昼三时、夜三时,为昼夜六时。此大抵为印度佛陀学者之所通用。然亦有分为昼四时,夜四时,合昼夜为八时者。亦有以昼夜六时为昼六时、夜六时,而一昼夜同中国之十二时者。十二迦攞为一昼夜,则牟呼栗多以至刹那,皆加一倍矣。然此等但泛言而非定说,故仍当以俱舍为标准耳。由之进推,则为月季年等。

  三十昼夜为一月:每月分为两个半月。曰黑半月,乃是中国之十六日至三十日,用月光之初亏,以至全晦为纪。曰白半月,乃是中国之初一日至十五日,用月光之渐盈,以至圆朗为纪。此律藏中常用之黑月、白月,或半月半月是也。由此观之,印度与中国虽同用月历,然有不相同者,则中国之初一,是
印度之十六,中国之十五,是印度之三十也。如此黑月、白月两半分合成者,谓之一月。

  四月为一季:玄奘所称印度通行之分季法,即每年分为寒季,雨季,热季是。此分法与余处不同,大抵出于环境关系,为印度适于实际生活之分法。或分二行,则依肉眼所观日在天空运行方向而分。谓第一行中,日逐渐北行;第二行中,日逐渐南行也。此大抵出于印度通俗之传说。或分春、夏、秋、冬四季,则全与中国同,亦为佛陀学理论上之所注重,实为一较妥当较普遍之分法。或分五季,最不齐整。谓四个月为冬季,四个月为春季,一个月为雨季,一昼夜为末季,又三个月为夏季。此似有西洋日历,用一年日数分月之方法者。故以一日另为一季,其一月或不限三十日也。而毗奈耶律,则称此分法为当。或分六季,每季两个月整,乃从三时各分为二而说。故其名称,亦为渐热时,盛热时,雨时,茂时,渐寒时,盛寒时之六时也。或二季以至六季为一年,然以十二月为一年则同。

  十二月为一年:十二度月光之盈亏,以为一年。亦必有闰月法,否则数年之后,季候即不齐等,势难通用。然其闰月之法,犹不可知。而每年之十二月,则各有专名:一制怛罗月,二呿舍怯月,三逝瑟吒月,四额沙茶月,五室罗伐拏月,六婆达罗钵陀月,七额温缚叟阇月,八迦刺底迦月,九末伽始罗月,十报沙月,十一磨伽月,十二颇勒寠拏月。合如是十二月,则为一年。

  一百年为一世:此观于说释迦时人寿为百岁,及说初百年中,以至三百年中、四百年中等,可知矣。

  五百年为一变:此观于说佛法住世初五百年如何,以至后五百年如何,可知之矣。

  一千年为一化:此观于说正法住世千年,像法住世千年,可知。

  一万二千年为一周:此观于佛法住世正、像、末共一万二千年,可知之。

  然历来佛陀学者,详于心念生灭相续史,及物界成坏相续史,故说小刹那及大劫簸之时量。而对于人文相续史,则视之较漠然。故年以上之世变等,言之不甚详确,致今日以详知其历史为难也。在公平观之现实主义中,于此一点,不能不推中国及西洋为较胜。

  十 大时量之计算
  大时量即佛陀学常用之“劫”字,具云劫簸,意译大时。而此劫簸,又大抵分为小、中、大劫之三种。小劫以此地球人类寿量增减计算,中劫以此地球人类始有终计算──住劫──,大劫以一恒星系之一度成住坏空计算。各大劫各有其名号,今贤劫。其大致相同之劫量如下:

  一、人寿一减一增为一小劫:大地初成,属于成劫,尚非住劫。居者为天神等,化生自然,非属人类,不入此增减之计算。迨入住劫,乃人生类。初生者,寿量八万四千岁,身材长大约十余丈。后百年生者,即减寿一岁,身亦渐为短小。如此百年百年,递减一岁一岁。至人寿六万岁以前,则曰圣世。天人交通,人皆圣善。从此百年百年,递减一岁一岁,至于人寿四万岁时,则曰贤世。福利渐减,犹为贤善之世。从此百年百年,递减一岁一岁,至于人寿二万岁时,则曰盛世。犹有贤世善利之半。从此百年百年,递减一岁一岁,以至人寿百岁,极于十岁,则为衰世。诸善益衰,诸恶增长。此为一减。减至十岁,身材仅尺余长,类一猿猴。地旷人稀,更无恶事可为。恶机既消,善心来复,由此仍以百年递增一岁,递增至八万四千岁,由衰世而圣世,是为一增。如此一减一增所历年数,曰一小劫。说此地球人寿,已经八度减增,今在第九度之减中。释迦出世,已为衰世之人,寿仅有百岁时。今当更减去二三十年矣,亦有于增寿作倍增计者,则十余万年即可增足矣。

  二、二十小劫为一中劫:人寿一减一增所历年数之小劫,二十度为一住劫,即为中劫之量。住劫之前,大地无人,住劫之后,大地无人。言住者,存在也。此地球人类存在之时量,故曰住劫。然勿谓等于住劫劫量之中劫,必须有人寿减增为计算之也。人寿减增二十度之时量,但为计算等于中劫劫量之方
法耳。然藉此方法计算,则知住劫之劫量,亦知等于住劫劫量之成劫等劫量。

  三、四中劫为一大劫:等于住劫劫量者,前有成劫,而后有坏劫、空劫。成劫为此世界之生长期,住劫为此世界之壮盛期,坏劫为此世界之老死期,空劫为此世界之灭无期。由空劫而再转入于成劫,如是成住坏空相续而无已时。一度成住坏空,为一大劫。然一世界或同系统之千世界、百万世界、亿万世界成住坏空,非全宇宙中诸世界皆同时成住坏空也。或成、或坏、或住、或空,故太空中常有无数之世界成而住,亦常有无数之世界坏而空也。然此大劫依一个火坏劫而说,乃太阳分崩之一度坏灭。每一大劫,有四中劫,八十小劫。每一中劫,二十小劫。兹为一图,以助小、中、大三劫之记忆。

     image.png

  四、七火坏劫──即大劫──后有一水劫:地为所坏,水、火、风为能坏,火坏经七度后,其第八度乃为水坏。火坏坏尽初禅而止,不及二禅;水坏乃能坏尽二禅。

  五、七水坏劫后有一风坏劫:经七度之水坏,其第八度乃为风坏,水坏坏尽二禅而止,不及三禅;风坏坏尽三禅,但四禅天为不坏耳。每一风劫,有七水劫,有五十六火劫。每一水劫,有七火劫。其式如下:

    image.png   

  然佛陀学中常用之劫字,皆指每一度火坏之大劫而言。水劫、风劫,既不常用,而中、小劫亦必加称小劫、中劫,无单称曰劫者。故劫字乃专用为大劫之称呼,而亦以大劫为大时量之最大单位。以若干劫为计算也。

  十一 相对之时量
  然时量中小时量之最小刹那位,既暂以此一人间心念生灭量而假定,在心念生灭量更微密或更粗疏者,不定如此。而中时量,暂以日球对地球一度隐现之一日以为计算单位,亦属假定。他星球上,人与太阳关系有殊;此地球上,亦有半年有太阳,半年无太阳者,或几常年有太阳者。故四王天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忉利天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则人间之一日,在彼不及一秒;况彼心念生灭更为微密,人间一秒,彼又不啻一时。蚍蜉不知昼夜,而大桩以八千岁为春秋。相对观之,如此延促相差,可知今此时量,皆为人间幻觉中之幻相,而彼等当别有不同之时量也。然彼等犹规定在大时量中者。更若华严经说,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即一大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夜──代表初地菩萨时量──;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夜──代表二地菩萨时量──;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花开敷佛刹为一日夜──代表三地菩萨时量──;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夜──代表四地菩萨时量──;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狮子佛刹为一日夜──代表五地菩萨时量──;善灯世界一劫,于妙光明世界光明幢佛刹为一日夜──代表六地菩萨时量──;妙光明世界一劫,于难超过世界法光明莲花开敷佛刹为一日夜──代表七地菩萨时量──;难超过世界一劫,于庄严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刹为一日夜──代表八地菩萨时量──;庄严慧世界一劫,于镜光明世界月智佛刹为一日夜──代表九地菩萨时量──;从镜光明世界、如是乃至无数佛刹之最后一世界一劫,于胜莲花世界贤胜佛刹为一日夜,普贤菩萨及诸同行菩萨充满其中──代表十地菩萨时量──。自大观之,此一大劫在彼殆不及一刹那;自小观之,此一刹那,在彼殆不啻一大劫。相对观之,如此延促相差。可知今此时量,皆为此世界有情类幻觉中之幻相,而彼等当各有不同之时量也。

  十二 相对之空量
  前曾假定极微为不可以长广厚量之微圆点,极微以上之微量等,则为可以长广厚量而有六方分者;又假定以十万万恒星系──恒星系即太阳系,亿万恒星系,即大千界──为最大量,然亦暂以人间之比量所知境,为此言耳。相对观之,人身中之细胞有情,则以人身为彼地球,而地球为彼不能想像之宇宙。然色究竟天之有情,身高十八万逾缮那,大于地球者若干倍,则人于彼又细胞之不若;况彼观察力强,细胞可大于人,而细胞中又有无数之细胞依以生活,不啻人之依地球住!如此小大相差,长短广狭厚薄以及南北东西上下之量,固相对无定也。则奈端等以地球中心吸力所立之地文算学,以日球中心吸力所立之天文算学,虽可暂适人间实用,究为人间幻觉中之幻象。然此等犹规定于大空量中者。进如华严经说:‘诸佛子!此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中,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刹微尘数,即一大千界之微尘数──,世界种安住;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一世界假定为亿万之恒星系──。诸佛子!彼诸世界种,于世界海中各各依住,各各形状,各各体性,各各方所,各各趣入,各各庄严,各各分齐,各各行列,各各无差别,各各力加持。诸佛子!此世界种,或有依大莲花海住,或有依无边色宝华海住,或有依一切真珠藏璎珞海住,或有依香水海住,或有依一切华海住,或有依摩尼宝网海住,或有依漩流光海住──漩流光海,似近人所说之“以太”──,或有依菩萨宝庄严冠海住,或有依种种众生身海住,或有依一切佛音声摩尼王海住。如是等、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子!彼一切世界种,或有作须弥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漩流形,或作回转形──此太阳系似之──,或作轮辋形,或作坛墠形,或作树林形,或作楼阁形,或作山幢形,或作普方形,或作胎藏形,或作莲花形,或作佉勒迦形,或作众生身形,或作云形,或作诸佛相好形,或作圆满光明形,或作种种珠网形,或作一切门闼形,或作诸庄严具形。如是等、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子!彼一切世界种,或有以十方摩尼为体,或有以众色焰为体──此太阳系似之──,或有以诸光明为体,或有以宝香焰为体,或有以一切宝庄严多罗华为体,或有以菩萨影像为体,或有以诸佛光明为体,或有以佛色相为体,或有以一宝光为体,或有以众宝光为体,或有以一切众生福德海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众生诸业海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境界清净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菩萨大愿海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方便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刹庄严具成坏音声为体,或有以无边佛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变化音声为体。如是等、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则自大而观之,一太阳系不啻一极微矣,然曰一微尘中有无数刹(一刹即亿万太阳系),无数刹中有无数佛,一一佛身各毛孔中有无数刹,刹中佛身,佛身毛孔,毛孔中刹,重重无尽。则自小而观之,一极微之大于太阳系,又不知若干倍矣。相对之空间量,相差如此之远,则知今此空量,皆为此世界有情类幻觉中之幻相,而彼等当各有不同之空量也。

  十三 相对绝对之算学
  前于数量,说常俗与学者及现实主义者三种,已明其相对之差矣。然此要皆各有情类比量共相中之差别事义,未足以通现量中自相事,及现比量中之普遍义也。为此当进明相对绝对之算学,以通胜义──即诸法无我及真如等胜义──及现量事。兹引华严教观以略明之。彼于所观法,分教义与理事等十对;能观法分三门十玄。今取所观法中之第二理事对,以能观法第三门中之十玄说明之。彼所用之理、事二名,与今现实主义不同,故先应解释之。彼以现比量中之普通义──即无我真如等──为理,而以现比量中之自、共、差别、因、果相事为事。理指一分胜义,事包一切事及差别义等。明彼理事二名之界,乃可言之。

    一、理如事法门;谓全理为事,理亦如事而无尽故。
    二、事如真理门;谓事不异理,事亦随理而圆遍故。
    三、事含理事门;不唯理含事理,亦且事含理事故。
    四、通局无碍门;不唯全遍十方,而亦不动本位故。
    五、广狭无碍门;不唯广容刹海,而亦不坏一微故。
    六、遍容无碍门;以一望多,则一法遍一切时,还复容彼一切,盖由普遍即是广容故。
    七、摄入无碍门;以多望一,则一切摄一法时,还复入彼一法,盖由摄他即是入他故。
    八、交涉无碍门;一多俱为能入摄故。一摄一入一,一摄一切入一切,一切摄一入一,
一切摄一切入一切,一能摄入与多摄入交涉无碍。
    九、相在无碍门;多一俱为所摄故。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切,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
多所摄入在于一所摄入,互相无碍。
    十、普融无碍门;一多遍容,能所摄入,普皆圆融无尽。一能摄入,融于多所摄入,普无障碍。

  依此十观比量事义,及现量事之别别不同者,一一等于现比量中之普遍胜义故──现量胜义,即离言真如;比量胜义,及依言真如──。别别事义,一一各含一切事义。大──长、广、厚、高、深、重──含小──短、狭、薄、低、浅、轻──中,于大不迫而小不坏,故即空量而超空量。久──大劫──含暂──刹那──中,于久不促而暂不延,故即时量而超时量。多含一中,于多不失而一不杂,故即数量而超数量。何以如此?现量证知故,比量决知故,缘起无性故,法性融通故,事如幻梦故,变化无限故;总之,则现实如此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