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楞下严悲华禅师诸传法恩师介绍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01-14 21:03:00

     

   悲华禅师诸传法恩师介绍

     

     导师的授业恩师    


第一位大恩导师:应龙尊者(启蒙和指引导师)

 

(注:应龙尊者是楞严悲华禅师第一位深入接触的修行启蒙和指引大师,禅师的归依、出家、求法线路和最后的结果都离不开这位于红尘中蹈光晦耀的大士的启发和指引。)


楞严师父口述:“应龙尊者,俗名不详,生卒年月不详,只知其毕业于同济大学外语系,其有两姊妹:一位是福州某监狱干部家属,一位是名公安系统处级干部的夫人;曾为中学教师,有婚史,后因梦验启发而出家。衲是在福州怡山西禅寺与恩师不可思议感应道交而结识的。记得恩师当时在负责寺院的宣传板报工作和外事接待工作。

吾最早接触并深受影响的出家僧人就是应龙恩师,与恩师相处期间有许多神奇妙事难以尽述。对照佛经里记载的圣贤事迹,推断恩师很可能是位得道的故意显示颠愚的高僧。细细想来,今生今世其实就是应龙恩师唤醒了自己的佛缘和启发了懵里懵懂的大悲菩提心,应龙恩师实为我今世最重要的启蒙导师和接引导师。

记忆中应龙恩师长相奇异,尤其是其一双硕大柔软的耳朵,与泥塑的罗汉像极为相似。大约是在1990年这样,我善根萌动,难抑对生死无常之怖畏和对佛道之向往,就在这个时候应龙恩师如同天降一般出现了。当年,我对生命的神秘现象十分好奇,一日,与当时的女友来到了福州西禅寺,不想听到寺院钟鼓梵唱声后,心极震撼,竟为之泪流,如游子归家;不觉间,走到西禅寺的大殿前,忽然身觉被一股温暖力量左右,一直走到祖师殿前,竟然从未有过地行了“三跪九叩”之礼,随后又被推至大殿东侧墙柱前,抬头观见一联:“心渊清净妙道时开火里莲”,随后又被推至七、八米远处再抬头见另一对联:“性地明光虚灵夜升峰上月”,大为惊讶,久久玩味其中不能自拔;恍惚中又回到与女友分开处,这时女友翻见我的提包中与学员合影的照片大生怨恼而奔走(当时我正担任新上岗大学毕业生的培训师)。回过神来追出,至放生池边劝慰不已,正不知所措时,只见一和尚手拿彩色草纸正欲出恭,不知何时突然出现面前,对我大声说道:“她是你的母亲,你怎么可以对生母如此?!”闻听此言,女友安静,我如失魂。此人正是应龙恩师。观其相只见胖墩墩一双垂肩大耳晃晃悠悠活脱脱一弥勒罗汉,疯疯癫癫语出玄妙怪异而又朴实摄心又好象一位活济公。此为与恩师初见情景。

从此便与师父交往甚密,每逢业余闲暇衲都会去西禅寺找师父。应龙恩师将吾视为亲人般慈爱关怀,如同己出,又当亲友般常述衷肠甚至隐私。应龙恩师有于贫僧开示法语曰:“众生信假不信真、信骗不信劝”(见我因家人反对信佛吃素无以劝之而开导之);“汝不是喜欢密法吗?我今天先传你三部大法所谓入死、入俗、入魔。”(见我为不能完全素食和不能劝人归佛而烦恼而开导之,其时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密法不密法,此其实是对我未来得遇密宗大师的预言);“我看佛法全部都在一本《六祖坛经》里,而整本就在一个关键字,那就是‘识’。”(见我为佛法名相与其争论不休后应龙恩师突然直指,此与我后来参学大圆满极密成熟口诀法得师指点何异?!)……如是等等法语至理,不可胜言。忽一日,我与女友入应龙恩师禅房,望见师父神通启发,见耀眼大光,又见应龙恩师幻化为一威猛金刚像,正欲开口,应龙恩师立即制止,道:“有女人在,切莫说也。”女友回头,此境立消……如是神通之事不可胜说、一一显现,此后应龙恩师又为开示道:“神通固然有,只是枝末事,生死未能了,求玄心转迷。”,又说某某谁谁都可以预知时至但仍不能了脱生死又有何用等等,终于激发了我出家修行了生死之愿心,并且还因此拒绝接受师父要传授予我的《达摩一掌经》,应龙恩师见我终不受此法,于是笑道:“你不要这个宝贝,就不能那么容易看人了 ,那你将来就要有一眼识人的功夫,不然你就要后悔了。算了,本来你是它的传人,现在不传也罢,你有你的道。”每次去见应龙恩师,恩师从不以开水招待,总是拿着破牙罐令我去盛自来水喝,见我蹙眉,总是言道:“不干不净,喝了没病。喝!”,说来也奇,每次我都喝个大杯但从来不肚疼反倒能治诸病。以上略说应龙恩师事迹少分,还有许多奇妙事,不可胜说,留待缘至时细说。”


       第二位大恩导师:慧瑛法师(归依本师及法眼宗传法本师)                 

                                       

                                   


   

   

   

    (图为慧瑛大师德相)

   

    (注:楞严悲华禅师九一年赴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寻师,被方丈大师慧瑛长老赏识,欲令接其法、传其位,遂续法眼法脉,为法眼正宗第十一代传人。)  

             

     

   

     

   

   

   

    (图为慧瑛大师墨宝真迹)

   

            

   

    

     

 

  

                                   (图为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左一]与中华山性海寺高僧慧瑛法师[右三]交谈)

   

     

   

       图片说明:摘自《项南言论录》:“他(指项南)又说,五十年代,朱老总到福州鼓山时,一看到兰花,就在兰花圃边驻足不前。中国佛教学院毕业后来鼓山涌泉寺当住持的释慧瑛(后为连城中华山性海寺住持),看到朱老总那么喜欢兰花,即请朱老总为兰圃题字,朱老总便欣然题写了“兰花圃”三字。随后,项南紧接着说,这些兰花很好,我们福建的兰花名贵品种很多,当地政府要很好地扶持花农发展种植兰花。”

   

     

   

    中国汉传佛教禅宗之法眼宗第十代传人慧瑛老和尚

   

                                                    (摘自香港宝莲禅寺网站)

   

        慧瑛大师,俗名杨新,福建连城县良福人。幼失父,依母兄抚教。师自幼聪敏,七岁能读四书,十岁牧牛即携阅《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首》。年十六依本湛和尚出家长汀八宝山峻峰寺。十七受具足于曹溪南华寺。二十入主中华山,曾得乡贤黄肇河、张梅瑞诸先生竭力护法。青年时期,师曾参学于广东、湖南、江西诸山长老。(二十二岁时候由虚云老和尚于南华寺丈室亲为代传法卷为法眼宗第十代禅人。)
    建国后,省政府把他推荐到北京中国佛学院深造,受法益于法尊、巨赞、明真诸大法师及周叔迦、赵朴初、王恩洋诸大善知识。毕业后,任福州鼓山监院。“文革”中曾一度被迫回乡以做油漆工谋生。改革开放后,回礼中华山,虽山寺已毁,但他立誓重建新寺。
    1980年,慧瑛大师被邀出席全国佛协四届代表会议。1981年重返中华山后,即发动四众经十余年艰苦奋斗,终于将仅三百平方米的山间小庙扩建成四千多平方米的宏伟建筑群,从而一跃成为闽西最大规模的寺院。
    中华山地处连城县新泉镇马背村,山间曾有一小庙,开创于明洪武四年。后几经兴毁,皆以“中华山”为庙名,没有寺名。1944年,慧瑛大师入主此山,根据华严经“昆卢性海”而取名“性海寺”。
    中华山性海寺系慧瑛大师一手设计兴建的,是仿全国名山大寺之宫殿式建筑。它典雅、庄严、高大雄伟。各殿、堂、楼、舍内共供大小菩萨一千多尊,寺内所藏大型经书、佛学志、佛学大辞典一应俱全。大师一生热爱书法,一手隶书工整秀美,有口皆碑。寺内所存的赵朴初、虞愚、罗丹等多位书法名家墨迹,亦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如今,中华山性海寺已成为闽西的一大游览胜地,是冠豸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佛协理事、释慧瑛法师

   

     

   

        释慧瑛(1924-1996年),俗名杨恒明,生于1925年农历五月初六,系连城县新泉镇良福村人。14岁出家,拜长汀县八宝山本湛为师。15岁剃度为沙弥。同年冬到广东南华寺受大戒,学佛3年,于19岁归中华山。尔后辗转于南岳、八宝山、冠豸山、玉麟山、华岳山、仙高栋、新泉念佛堂、香林寺等处。曾先后主持中华山、华岳山、留田庵、香林寺等寺庙的修建重建工作。
    1956年,由县政府选送到北京佛学院深造,毕业后派往福州鼓山任监院,接待过朱德等中央领导和许多名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回乡当油漆工。1977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于是,他重披僧衣在中华山,广收弟子,并建“性海寺”。在中华山,他实行“以寺养寺,农禅并举”方针,得到中国佛协主席赵朴初的赞扬。释慧瑛德高望重,不仅对佛学经典钻研很深,对隶书也有相当造诣。他先后当选为中国佛协理事、省佛协常务理事、副会长、县第一届佛协会会长、县第二届佛协名誉会长、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

   

     

   

    中华山性海寺介绍

             

   

        [按]中华山性海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距今620余年,寺在高山之腰,所处地域宽阔,寺前河流潺潺而过,清韵幽幽,登临此寺,令人心旷神怡。近年来,性海寺名声鹊起,香客云集,游人络绎不绝。

              

   

    中华山性海寺简介 
        

   

中华山性海寺是连城县古名刹之一,座落在新泉镇联溪村境内。离319和205国道仅1.5公里。虽然寺在高山之腰,但有水泥路直通寺庙。登临此寺,风光秀丽、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该寺是1983年福建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寺庙之一。 
      (一)寺庙历史
      中华山性海寺原是一座面积不上300平方米的观音庵,它创建于明初,开山祖为圆情和尚。圆僚和尚到中华山时只有一间草寮,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才在中华山山腰盖起观音庵。连城县知县得知圆僚和尚有点名气,于明洪武四年(1371)令人铸一铁香炉赠予观音庵。 
       沧海横流,红尘卷浪。中华山观音庵从明代到民国,几经劫难,时兴时衰,摇存于世。清初庠生(开国秀才)杨会卿为该庵题写牌匾。顺治年间,庵里还置有大钟1座。但是,  到民国初期,庵里就只剩下菜姑江宜菊和莒溪乡的善男罗德生两人吃斋。民国十三年(1924)新泉镇良福村村民杨日生发起修庵,并兴建了门楼。此后,莒溪一富翁罗正中到此避暑游乐,又捐资兴建一亭。但不久,中华山观音庵又遭匪洗劫,变成一座破烂不堪的空庵!
       民国三十三年(1944),释慧瑛进住中华山,立志重修古刹。后因被抓壮丁,无法如愿。  民国三十六年(1947),他得到芷溪名贤黄肇河(民国初期国会议员)和新泉名贤张梅瑞等鼎力协助,释慧瑛再上中华山,动员邻近乡村的善男信女齐心协力,苦干一年多,重新建起约300平方米的寺庙,并取《华严经》中的“思庐性海”之意(即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命名为“性海寺”。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山性海寺日渐兴盛。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对宗教政策的认识出现失误,僧尼被“造反派”赶回家务农,中华山由新泉公社改建为油茶基地。 
    1981年,党的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落实,释慧瑛法师率20余名僧尼重返中华山,殚精竭虑,重振古刹。新泉公社也将油茶林基地无偿交给他们管理。从此,他们坚持实行“农禅并举”的方针,  既念佛经,又念“山”经,除经营好3080亩油茶林外,还种植了9亩水稻、10亩茶叶,同时垦荒种菜、种果,先后种下柑桔、桃、李、梨、柿等果树1000多株。他们还把有一技之长的僧尼组织起来,自力更生兴办了砖瓦厂、榨油厂,并在寺内开设缝纫、医疗、照相、日用品代销店等服务项目。每年劳动收入达六、七万元,使常住僧尼基本做到自养自给。在保证僧尼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他们还把节余的资金、劳力投向寺庙建设。坚持自己烧制砖瓦、自己备料、  自行设计施工,先后建起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大寮(即厨房)、斋堂(即饭厅)、法堂、卧佛楼、藏经楼、放生池、舍利塔、普同塔、大悲楼、钟楼、鼓楼,还在山顶建起天坛五佛塔等。总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比“文革”前扩大10多倍。    
      中华山性海寺重视寺庙建设也重视人才培养。1984至1994年,先后选送10名青年僧尼到中国佛学院及福建省佛学院校学习。1987年8月,中华山性海寺还首次创办“闽西佛学培训班”,招收本地区及省外女尼学员20余名,  学习佛学理论和文化知识。此外,该寺还选送一批受了比丘戒的弟子参与别的寺庙管理,如龙岩天宫山园通寺的住持释光胜,莲花山,的住持释光炳,漳平高明寺的住持释光仁、释光浩,永定东福山胜因寺的住持释光明以及福州1鼓山监院释光轮等等。 
      中华山性海寺在释慧瑛法师(后为方丈)住持期间,信徒踊跃,香客云集,游人络绎不绝。该寺坚持“农禅并举”及自力更生建设寺庙等事迹,  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画报》和全国《法音》杂志上发表过,也曾在香港、泰国的报纸上登载过。省内外和香港一些知名人士参观该寺庙后,都留下极好的印象。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还特地为“性海寺”题匾,并于1987年仲夏写“寄采桑子”一词:“举起锄头开净土,无尽庄严。顿现人间,宝树琪花山后前。如来家业须弥重,都在双肩。高唱农禅,普与恒沙结胜缘。”以颂扬性海寺慧瑛方丈暨诸上善人。
       释慧瑛圆寂后,  中华山性海寺僧尼继续发扬“农禅并举”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遗风,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善男信女的支持。近几年,  寺庙建设又有新的发展。

   

(二)原住持释慧瑛
       释慧瑛法师(后为方丈),俗名杨恒明,生于1925年农历五月初六,系连城县新泉镇良福村人。
       杨恒明出身贫寒农家,父亲以耕田、油漆为业;母亲是缠小脚的良家妇女,长年吃素。恒明9岁丧父,  12岁辍学,13岁随母上中华山观音庵拜佛。适年农历四月初八佛旦日,在中华山皈依。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上玉麟山庵堂改吃长斋。次年春,他赴长汀八宝山拜本湛和尚为师,受了五戒。15岁,由于生活所迫,他跟长兄恒梓到连城隔川、清流灵地一带学油漆。16岁重上八宝山峻峰寺正式剃染,受沙弥戒。剃度师父本湛和尚赐他法名释慧瑛。17岁,他徒步至广东韶关南华寺求拜虚云老和尚,受了比丘戒。19岁,返回连城冠豸山灵芝庵修行1年。年底,  因灵芝庵被先天道习善堂所控制,适时中华山也被匪贼抢劫,释慧瑛又转至玉麟山,后求施主(乐江人)相助,才入住中华山观音庵。
      1945年农历二月,释慧瑛因长兄、二兄逃避抓丁受到牵连,也被抓了壮丁。后经张梅瑞居士(也是虚云和尚皈依弟子)等人写信给县参议长李步青求救,方得释放。  因在家无法避难,是年4月他又上八宝山修行。
      1946年春,释慧瑛闻悉韶关南华山举办戒律学院,便请人协助前往求学。后因教材不宜,求学未就,又转至湖南南岳山南台寺佛教研究班求学。  因缺学费又无人介绍等原因,  只作旁听生,故半年后又再转至杭州武林佛学院求学。结果也被拒之门外,只好折转韶关南华寺。年底,芷溪名贤黄肇河闻悉释慧瑛求学艰辛,深表同情,特书函催他返回中华山负责修建寺庙。
      1947年春节后,释慧瑛再返中华山,在黄肇河等人的支持下,发动善男信女捐资出力修建起大殿、横屋、门楼等,面积约300平方米。次年竣工后,将中华山寺庙命名为性海寺,由慧瑛法师住持。
    新中国成立后,  慧瑛法师教诲弟子走自食其力道路,曾率僧尼到仙高岽开荒种地、烧木炭,到新泉净土寺兴办纺织厂等。
      1955年夏,《人民日报》刊载中国佛协成立,并决定创办中国佛学院的喜讯,释慧瑛欣喜若狂。他求学心切,连续写了40多封信件向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佛门师长求助。1956年8月,终于如愿以偿,被正式批准入学。在中国佛学院学习期间,他刻苦攻读,品学兼优。
      1959年1月,释慧瑛在佛学院毕业,分配在福州鼓山涌泉寺,不久被选为监院(当家)。1966年春,调省佛协会秘书,后又派往福州西禅寺五金厂任负责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释慧瑛也同其他曾尼一样,被“造反派”赶下山,于1970年6月回连城县朋口公社张家营大队插队落户,改名杨新。不久,经朋友介绍转新泉公社建筑队,当油漆工。
      1980年,  党和政府强调要落实宗教政策,释慧瑛法师被通知出席中国佛协第四届全国代表会议。与会归来,他再次重上中华山,殚精竭虑,重振古刹,使性海寺建设日新月异,声名日噪。
       从1983年以来,释慧瑛先后担任了全国佛教协会理事、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省六届、七届人民代表,县第八至十一届人民代表,县首届至四届政协委员、常委,县佛教协会会长。1959年举行赐座方丈仪式。1996年4月17日圆寂。
       (三)民间传说
       传说之一: 圆憾和尚参加过农民起义。
    相传,大约1366年中秋,刚在河南出家的圆情和尚响应朱元璋的号召,参加农民起义。后跟随朱元璋一路撕杀,立了不少战功。1368年建立明朝政权时,朱元璋要给圆情和尚封赏官爵,但圆僚和尚却自认为已开戒杀生,  一定要退隐归山,行善修行。朱元璋只好满足他的要求,赏他一些盘缠,让其自找清静之地。 圆億和尚才一路南下,艰辛跋涉一年多才来到中华山。他见中华山山脚溪水潺潺,清韵幽幽;山间竹木葱茏,  山花怒放;山前迭迭群山,层层环抱。仿佛来到仙境之地,于是决定在此建庵修行。
      传说之二:圆情切断“琵琵琴线”。
      相传,  中华山观音庵创建初期,菩萨很难显灵,连圆億和尚也迷惑不解。一日,有位江西来的地理先生专程来中华山东侧为新泉一位姓张的富翁择地建坟。  圆億和尚便请先生看看中华山的风水。先生告知:“此地风水很好,象琵琵形,庵背这座山脊象琵琶头,两边山涧各有一股山泉直流山脚,犹似琴弦落盘。夜间必有不少神仙到此。”  圆情插话:“我也经常梦见此地仙人云集,但不知为何不太显灵?”地理先生解释:“这些仙人都是来欣赏琴声的,哪肯管事?你若要他们管事,就必须切断一根琴线。”圆僚领悟。事后就在中华山西山涧侧田里挖了一口塘,不让山泉直流而下。说也奇怪,从此中华山观音庵的菩萨就开始管事,显灵多了。
      传说之三:慧瑛法师未死先成仙。
      1989年8月,联溪村有一位70多岁的妇女,叫陈桂兰,突然病故。儿女们将她抬至灵堂,开始操办后事。守候了三天后,不料,此人渐渐苏醒过来。醒后对其亲人说:“是慧瑛法师劝他、拦她回来的。”此事传开,慧瑛法师便被周围山村群众视为神仙了。
      传说之四:中华山观音佛母保平安。
      据老者相传,凡有到中华山性海寺虔心烧过求“平安”香烛者,均未得过特殊疾病,即使得了重病也能化险。例如,1999年冬,联溪村有位吃花斋的信女张小英,曾一度久病于床,不能动弹,亲人都说要准备后事。然而,不久就出现奇迹:这位信女的病情逐渐好转,还能下地料理家务。现已年过八旬,依然平安无事。问她服了什么灵丹妙药,她说:“我没服什么好药,只是不停地叨念‘中华山观音佛母保平安’!”

   

     

   

    附一:

   

     

   

    虚云老和尚所续之中国禅宗法眼宗第九代传人本湛青持禅师(慧瑛法师的剃度恩师)

   

       

   

        青持明湛禅师(1906-1946),福建长汀人,俗姓卜,1937年创建长汀八宝山峻峰寺,1942年亲赴广东请求虚云老和尚传续其法眼宗脉 。次年虚云老和尚亲付法眼宗正脉于青持法师。1946青持禅师从四川峨嵋山返回时圆寂于净慈寺。同年,青持法师的剃度法子法眼宗第十一代慧瑛法师即来投虚云老和尚受具足戒,老和尚即将法眼宗卷授予慧瑛法师。

   

     

   

    摘自[长汀佛教]:

   

     

   

    源   流
    佛教在汀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据《临汀志》载,第一座佛寺开元寺,创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时唐玄宗诏令天下各州均须建一寺一观,以“开元”命名。(汀州开元寺原址在今中区小学东侧)民间相传“未有汀州府,先有博罗寺”,但未发现史料依据。唐代尚建有:感应天王院、天王堂、龙兴尼寺等。唐贞元间(785~804)有一僧人灵澈从长安来汀,他原与著名僧人皎然友善交游,皎然荐于朝庭大臣,于是灵澈名扬京都。后遭其他僧人嫉妒、诬陷,获罪宦官,遂被流放。灵澈在汀传教多年,曾有一诗云:初放到汀州(一作沧州),前心记解愁。旧交容不拜,临老学梳头。禅室白云去,故山朋月秋。几年犹在此,北户水南流。(据《临汀汇考》)灵澈本姓汤,唐元和十一年(816)卒于宣州。
    五代时(907~960),闽王王审知及其家族笃信佛教,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僧侣优厚待遇。福建增建佛寺267座,几年间,官方发给文凭(度牒)的僧尼达3万多人,一时福建有佛国之称。在此期间,长汀也增建佛寺20座,有报恩光孝禅寺、东禅院(苍玉洞)、南山同庆禅院等,僧尼千人以上。汀州刺史王继业,在衙内大厅塑十八尊者和五百罗汉像。随后在汀创建罗汉院、法林院等。罗汉院盛时有僧百余人。此为长汀佛教鼎盛时期。
    北宋时佛教继续兴盛,先后有两名高僧伏虎和走光来汀传教。
    “伏虎”禅师(?~962)本姓叶,法名惠宽,宁化县人。在汀州开元寺出家为僧,遍游诸方丛林,访师学道,领悟佛家要旨,然后返汀。时境内虎豹出没为害,据说他以解脱慈悲力驯服虎豹,于是众称之“伏虎”禅师。南唐保大三年(945),伏虎禅师途经平原山,见左右有龟峰狮石,便在此创建普护庵。庵侧有一吊军岭,山高无水,行人苦渴。据传他在盘石上,用锡杖叩击出水。保大七年(949)汀地苦旱,官府请他祈雨救旱。建隆三年(962)农历九月十三日示寂,徒众塑其像于庵。熙宁三年(1070)庵赐名“寿圣精舍”,乾道三年 (1168)。改赐名“广福院”。惠宽经四次皇帝封号为“威济灵应普惠妙显大师”。南宋淳照元年(1174)汀郡守迎武平均庆院定光真相入州衙后庵,又于广福院迎伏虎禅师真相与定光差肩为宾主,同祀于州衙后庵。其后,庵改名为“定光寺”。
    定光大师(934~1015)本姓郑,法名自严,泉州同安人。父任同安令。 11岁即出家,皈依本郡建兴寺契缘法师。 17岁游访南昌、庐陵等地,参拜西峰圆净大师学佛五载。后又经太和、梅县,于乾德二年(964)到达武平南岩。见石壁峭峻、岩洞罗列,立誓在此传教。摄衣趺坐数日,传说大蟒猛虎见之,皆俯伏而去。乡人神之,争为筑庵。景德初(1004)住南康盘古山数年。郡守赵遂良闻之,敬请入汀郡,为其建庵于州衙后,以便往来交谈。遂良表闻于朝,赐“南安均庆院”匾额。真宗在汴京(河南开封)设御宴斋僧,定光应邀赴宴。大中样符八年(1015)正月六日,定光坐化。终年82岁,僧腊65年。僧众收其舍利遗骸塑为真相。遗偈有 117首。
    定光、伏虎圆寂后,僧众尊崇为神佛,与观音合称“三太祖师”。信徒遍布汀州各县。
    后传至台湾,今彰化有定光国佛庙,淡水有鄞山寺,均由汀州移民创建。长汀近百年来每年正月十三、九月十四日为迎送定光、伏虎的会期,颇为隆重。正月十三日佛像由汀城抬往平原山,九月十四日由平原山抬至江城。
    南宋开庆年间 (1259)全县有名的寺、院、庵、堂达47座,连同私人自建的庵、堂不下百座。其中宋代兴建的主要有:定光院、护国塔院(塔高十丈)、文殊院、南安廨院、广福院等。
    宋代长汀僧人,除在本地传教外,有的还到外地讲经说法,主持丛林,创塔建寺,影响颇大。如:小南禅师(住庐山)、僧慧昌(住南岳)、广照大师契证(住赣州、南昌)、祖镜大师从密(住福州)、神鉴大师智孜(往南昌)。

   

        南宋时代县内僧尼多属佛教禅宗中的曹洞、临济、法眼三派。另有少数属净土宗、密宗。有的僧人因投师多人,兼属二、三个宗派,甚至有个别信徒兼信道教的。
    元代佛教继续发展,二度赐封定光寺.明代中央与地方均设有佛教管理机构,州设僧纲司,县设增会司,皆由僧人担任。成化十八年(1482)在鄞河坊(今营背)新建南廨寺。天启四年(1624)在男院岭畔(今南薰亭)建戒愿寺、崇祯八年(1635)在宝珠门外建同庆寺,连同原有的定光寺、报恩寺、南禅寺(原为南山同庆寺。明代改名)、普惠寺、罗汉字合称汀州八大寺。每月朔望日僧众依次到八寺礼佛诵,一般群众也有参加者,俗称“走八寺”。僧尼每年举行“八寺会”,邻省邻县不少信徒成群结队来订焚香拜佛。
    明末清初,山东一佛教流派——罗祖教,逐渐传入闽北、闽西一带。罗祖教徒,不在庙中持戒修行,专以做经忏、放焰口,替人念经赚钱为目的,饮酒茹晕。人称之“香花和尚”、“野和尚”。一时人们对佛教产生怀疑,僧尼信徒渐少,佛教在长汀逐渐衰落。光绪年间,从湖南来一位能透和尚,住宝珠楼,坚持素食,坚持戒律,颇受僧人与居士尊。
    民国二十六年(1937)汀人本湛和尚创建八宝山峻峰寺。深感佛学知识和戒律的重要,于是礼请宁化**寺见镛法师返汀讲经。见镛法师(1894~1941),长汀城关人,俗姓李,旧制省立汀中肄业。24岁出家,到福州鼓山受戒,后住杭州灵隐寺,拜方丈慧明法师(长汀钟屋村人)为师,研究佛经。返闽后在邵武、顺昌创办僧尼学校。后于宁化主持**寺,有较高深佛学理论知识。见镛应邀来订住南禅寺,于南寨广场设坛讲经,影响颇大。同年冬,见镛住八宝山,刻苦修行,专心念佛,提倡净土宗。每月朔望日召集附近信徒讲经书讲戒律。当年八宝山、东阳山等处共有24人至明溪瓦子坪聚龙寺受具足戒。此后,每年有十几人往广东南华寺受戒。从此,长汀佛教又逐渐复兴。
    见镛法师在汀期间,组织僧尼居士成立莲社,抗日战争时期,发动莲社妇女做军鞋400余双支援前线将土。民国二十九年(1940)见镛回宁化,次年12月,一日夜间,他突然要求僧众停止晚课,由他向僧众告别,趺坐而逝,年仅48岁。在信徒中影响很大。
    本湛原信罗祖教,在见镛法师影响下彻底抛弃罗祖教,在八宝山小木屋里拜诵《地藏经》,日仅一食,不漱洗,不躺卧,不理发,三年如一日,名声大振,信徒多拜他为师。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本湛赴广东曲江南华寺,拜全国名僧法眼宗大师虚云和尚为师,苦练参禅,领悟禅机,得到虚云嘉许。虚云为他举行隆重接法仪式,传给衣钵。5年后,本湛从南华寺出发,步行入川,朝拜峨嵋山。返抵成都近慈寺时,趺跏而圆寂,终年仅41岁。
    本湛从香花和尚转变为苦行僧、禅师,为振兴长汀佛教,创建八宝山,剃度40余名僧尼,接收500余名在家弟子,今闽西各县僧尼多属本湛徒嗣。
    见镛与本湛生前为八宝山徒嗣制定法派32字辈:慧光普照,谛理融通,法相全幻,尘念永空,教规勤学,度生愿宏,智灯远朗,大道昌隆。截止1987年,传有慧、光、普、照四辈。龙岩地区佛教协会会长、连城中华山性海寺主持慧瑛法师即为八宝山第一代慧字辈僧人。
    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慧观、常醒从湖南衡山佛学讲习所和南岳佛学研究所学习返汀,同住南禅寺,弘扬佛法,发展佛教。三年后全县出家僧尼增至近百人,在家修行诵经居士数以千计。
    慧观(1901~1978)长汀庵杰人,原姓陈,字维山,36岁出家,赴江苏宝华山受具足戒。先后朝普陀山、九华山、庐山等佛教圣地。受见镛法师开示,坚持戒律刻苦修行。42岁赴南岳祝融寺,45岁返汀,主持南禅寺。终年穿百衲衣,打赤脚。常来种中草药,炼制膏药。他擅长针灸,施医施药,治愈患者众多。深受佛教界崇敬。

   

        常醒(1926~1961)姓彭,名友文,长汀南寨人。10岁即皈依佛教,18岁赴南华寺受戒,后赴南岳,21岁返汀。
    民国三十七年(1948)秋,“中国佛教会福建分会长汀支会”成立,有会员724人,选举理事7人,释慧性被推为理事长,会址设在宝珠楼。同年释常醒在霹雳岩观音阁创办“佛教文化社”组织信徒学文化、学佛经,印行《佛学原理》等,广为赠送流通。“佛教文化社”办了数年,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佛教界颇有影响。时长汀复成为闽西、赣南十数县佛教活动中心。
    1950年长汀佛教支会邀请全国著名高僧慈舟法师弟子慧果法师来汀宣讲比丘,比丘尼戒律。同年冬僧尼及居士400余人参加抗美援朝游行示威,并捐款购买飞机大炮。
    1951年僧众集资购置两部宋代碛砂版《大藏经》,每部592册6,310卷,八宝山和北极楼各藏一部。
    1953年长汀佛教支会举行第二届会议,更名为长汀佛教协会,并进行改选,选出理事9人,释慧性连选为会长。时全县有寺庙86座,住寺僧尼、居士279人,在家信徒567人。农村僧尼多分得土地,靠务农或做工维持生活。同年县佛教协会派送释常醒赴北京三时学会(中国佛学院前身)学习,后又派送青年僧人丘学耕赴北京中国佛学院学习。
    1965年中共长汀县委统战部与县佛教协会举行为期12天的青年佛教徒会议,进行爱国守法社会主义教育。同年全县有佛寺庵56座,僧尼252人。
    1966年长汀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7月由县社教工作团在如意宫召开僧尼返俗动员会,与会者百余人,有中青年增尼8人当场宣布返俗。9月全县城乡掀起破“四旧”,寺庙首当其冲,于是定光寺、波罗寺、八宝山、木鱼山、龙门等20余座寺庙,顿时被拆毁一空。其余皆封闭或被占用。100多尊佛像及2部价值万元的《大藏经》付之一炬。
    1979年,人民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寺观教堂重新开放,恢复宗教活动,原僧尼多重返寺庙。1980年全县进行寺庙情况调查。1981年1月召开佛教徒代表座谈会,传达全国和省佛教协会会议精神。同年3月恢复长汀县佛教协会,并召开第三届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理事15人,推选释光众为会长,释光胜、释定慧为副会长,释光兴为秘书。会址设宝珠楼,后迁南廨寺。
    自1983年至1987年共有7名僧尼分别到福州佛学讲习班、连城中华山省佛协举办的佛教律仪培训班学习。同期有17名尼姑、3名和尚分别到莆田广化寺、福州崇福寺受比丘尼戒和比丘戒。至 1987年底全县住寺庙教徒400余人,其中受戒僧尼156人(僧50人,尼106人)。“文化大革命”中被占用的南廨寺等寺庙先后归还教会。至1987年底,全县城乡寺庙92所。
寺  庵
    长汀佛寺据历代志书记载,唐代5座,五代25座,至南宋发展到50座。唐宋时僧众住处多称“院”,少数称“寺、庵、堂、道场”。元明时则多称“寺”。清代光绪年间,全县有寺庵83座,其中寺33座、庵32座、院堂等18座。民国初期寺庵大量减少,40年代又逐渐恢复。1953年全县寺庵86座。1965年为56座。“文化大革命”期间仅剩寥寥四、五座。80年代后迅速恢复和新建,至1987年全县城乡有寺庵92座。
    主要寺庵简价如下:
    朝斗岩 位于城南2里许,南屏山中,创建年月未详,明代已有庙宇亭阁。现有大雄宝殿,殿中央塑有四面佛。殿东侧有观音亭。1981年修建,现住僧尼十余人。
    水云寺 位朝斗岩左畔,明代嘉靖年间( 1522~ 1566)僧太虚最早在此结庵名水云,清末已废。1984年开始重建,现有大雄宝殿,卧佛殿。

   

    接引寺 位南屏山麓,朝斗岩东1里许处。又称海会塔,民国时建。现住尼约十人。
    南禅寺 位于南寨,原名南山同庆寺,五代周显德间(954~960)建。宋绍兴间(1131~1162)驻兵,后寺毁重建,明万历间(1573~1619)改今名。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修,三十年归国立侨民师范学校,3年后归还佛教。现租于长汀县二中。
    南廨寺 位于城区营背街,坐北朝南。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张子邈建。民国八年(1919)在后殿余基建金沙小学,不久毁。民国二十六年(1937)重修前殿,1987年重新建大殿。现为长汀县佛教协会驻所,住僧尼10余人。
    北极楼金沙寺 原为汀州城北端城楼,名玄武楼,居卧龙山之巅,清末毁。民国二十四年(1935),三十年先后重建,命名金沙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堂,藏经楼。文化大革命中佛像、佛经(大藏经)被焚,房舍幸存。1987年修建扩建。现住僧尼信徒10余人。
    地藏殿 位于卧龙山南边半山间,民国抗日战争时建,仅一小厅二室,祀地藏王菩萨。1986年扩建。
    西竺魔 位西门内北山麓城墙脚下,今县电机厂后,创建年代未详。清代已有,民国时一度为昭忠祠。1987年开始改建,现住尼姑文信徒10余人。
   卧龙塔寺 位卧龙山北,内有骨灰塔。创建于1984年。
   斗母阁·如是庵 位汀城东门北山幽谷间,今县地震台东侧。创建年代未详,明末清初毁于兵燹。康熙间(1662~1722)修建。民国十一年(1922)阁后建同善堂,二十年毁。二十六年重建斗母阁。文化大革命间拆毁。1984年重建复名如是庵。现住尼数人。
    宝珠楼 位汀城南门,原为城楼,明朝宏治元年(1488)所建。清朝光绪年间,湖南籍能透和尚柱锡此楼,始为佛教寺庙。1981年长汀佛教协会设此。现住尼数人。
    博罗寺 位于县东北20里翠峰村,又名波罗寺。五代创建,后曾改名翠峰庵。文化大革命间毁,1981年重建。
   八宝山峻峰寺 位于县东北庵杰乡,距城约50里,民国二十五年(1936)本湛和尚创建。为近代长汀佛教法眼宗发祥地。闽西各县僧尼80%为八宝山徒嗣。文化革命中佛寺、佛像、佛经(大藏经)全部毁尽,僧尼被驱逐。1984年重建。
    东阳山佛光寺 位于县东馆前,距城约70里。清光绪年间(1875~1908)创建。近40年由释光胜主持。文化革命时佛像、佛经遭毁,寺庙幸存。1980年重建大雄宝殿,宏伟庄严,规模胜前。有寺田,现住僧尼10数人。
    大悲山普慈院 位县东北铁长庵杰两乡交界处,距城约60里。明末清初开创。清初有秀才胡某削发于此,因祷雨著名,人称雨耕和尚。庙建于顶峰下距山麓10余里,原规模宏大,道光十九年修建,有大雄殿、观音殿、弥陀殿。曾住僧众百人,清末衰落,民国时几成荒寺,仅住数人。1983年重修。
    平原山广福禅院 位于县东60里,童坊乡葛坪村。五代南唐保大三年(945)僧惠宽(伏虎掸师)创建。初名普护庵,为县境内最古老寺院,内把定光、伏虎两神像。1985年重修。
    叶花庵 一作月花庵,位汀城东20余里白云山。宋代建,元末废,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修建。曾为伏虎禅师道场。1981年重建。
    福海寺 位于策田山麓下港汀江边,距城30里。始建时间无考,清初已有。相传邑人黎士宏曾在此读书,为寺题门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安门不锁持云封。
    赤峰嶂 位于河田永胜村(半坑),距城约80里,主祀观音、定光、伏虎三神,合称三太祖师。寺庵创建年代未详,1981年重修。

   

    篱寺 位于濯田,距城120里,创建年代未祥,原寺建于濯田街畔,文化革命中濯田中学将寺改建校舍。1984年择地重建。
    此外尚有:佛印寺(新桥三坑口)、西竹山(新桥螃蟹岌)、尊胜禅林(铁长天华山)、灵山寺(馆前下坑村)、清云寺(馆前红明村)、文殊寺(策田陈坊)、崇福寺(河田根溪)、福新庵(河田中街)、曾庆庵(蔡坊)、东林寺(三洲)、武光寺(南山坝)、通化寺(南山桥下)、新联庵(涂坊马屋)、兴隆庵(徐访丘坑)、普忠庵(宣成中畲)、东竹寺(濯田陈屋)、归龙岩(四都上湖)、龟(归)龙庵(红山上圭)、弥陀庵(红山赤土)、梅花崠(古城青山铺)、金凤山(古城下街)。

   

     

   

    第三位大恩导师:坤山觉安妙安禅师(临济宗和曹洞宗传法本师)

   

    (注:楞严悲华禅师九三年赴江苏扬州高旻寺,接坤山长老的法,续临济和曹洞法脉,为临济第四十八代和曹洞第五十五代传人。)

   

     

   

   

   

         

   

   

   

   

   

     

   

    (图:恩师坤山长老[左一]与厦门南普陀妙湛长老[右一]

   

    于1994年合影于扬州来果禅师舍利塔前,二尊原为在高旻寺的亲密同参。)

   

     

   

    坤山长老简介:坤山长老,字坤山,派觉安,安徽和县人,一生只收五位入门僧徒,广东省人大代表铁佛寺慧海方丈和安徽滁州佛协会长顶光大和尚皆是其法嗣。长老早年在家中见一群僧人路过,便一路尾随,竟就此出家为僧。先后参学浙江天宁寺、阿育王寺等不详,接法有少林寺曹洞法嗣和临济法嗣,后止于扬州高旻寺依来果禅师座下。在大寮辛勤三年,几番努力,终获入禅堂殊荣。功行刻苦,深得来老器重。发明心地后曾被金山寺等丛林请为首座并禅堂开示,一些事迹在其遗作《自我参学纲领法》中有记载。文革期间,高旻寺僧众皆被勒令还俗,整个寺院被改造成麻袋编制厂。长老死不肯脱下僧衣,留寺当生产组组长。直到最后被迫离寺,亦在寺外以理发为生,直到80年代宗教政策恢复,立即就返回寺院,肩负起寺院当家之责,为重建寺院与其他几位长老奔波于政府宗教部门和寺院之间历尽了艰辛。直到1984后,德林方丈就任主事,长老方才退居下来,其间亦前往高旻寺退居方丈下院南京兜率狮子岭和安徽狼牙山琅琊寺多次。长老将所有积蓄的钱物都上交于寺院,于一九九四年11月安详示寂,走时竟无人发现,直到老鼠啃食脸骨时方才被知。长老一生少年出家,一袖清风,持戒精严,晚年为重建高旻寺呕心沥血、忍辱负重,最后抱定一句念佛是谁到底的来老禅风终老于近代禅宗圣地高旻寺。长老一生默默无闻、铮铮铁骨,实我中华禅门承前启后之脊梁也!        

  

附2:龙岩中华山性海寺资料

   


中华山性海寺介绍

 

    [按]中华山性海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距今620余年,寺在高山之腰,所处地域宽阔,寺前河流潺潺而过,清韵幽幽,登临此寺,令人心旷神怡。近年来,性海寺名声鹊起,香客云集,游人络绎不绝。

 

中华山性海寺简介 
    

    中华山性海寺是连城县古名刹之一,座落在新泉镇联溪村境内。离319和205国道仅1.5公里。虽然寺在高山之腰,但有水泥路直通寺庙。登临此寺,风光秀丽、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该寺是1983年福建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寺庙之一。 
      (一)寺庙历史 
    中华山性海寺原是一座面积不上300平方米的观音庵,它创建于明初,开山祖为圆情和尚。圆僚和尚到中华山时只有一间草寮,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才在中华山山腰盖起观音庵。连城县知县得知圆僚和尚有点名气,于明洪武四年(1371)令人铸一铁香炉赠予观音庵。 
     沧海横流,红尘卷浪。中华山观音庵从明代到民国,几经劫难,时兴时衰,摇存于世。清初庠生(开国秀才)杨会卿为该庵题写牌匾。顺治年间,庵里还置有大钟1座。但是,  到民国初期,庵里就只剩下菜姑江宜菊和莒溪乡的善男罗德生两人吃斋。民国十三年(1924)新泉镇良福村村民杨日生发起修庵,并兴建了门楼。此后,莒溪一富翁罗正中到此避暑游乐,又捐资兴建一亭。但不久,中华山观音庵又遭匪洗劫,变成一座破烂不堪的空庵! 
     民国三十三年(1944),释慧瑛进住中华山,立志重修古刹。后因被抓壮丁,无法如愿。  民国三十六年(1947),他得到芷溪名贤黄肇河(民国初期国会议员)和新泉名贤张梅瑞等鼎力协助,释慧瑛再上中华山,动员邻近乡村的善男信女齐心协力,苦干一年多,重新建起约300平方米的寺庙,并取《华严经》中的“思庐性海”之意(即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命名为“性海寺”。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山性海寺日渐兴盛。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对宗教政策的认识出现失误,僧尼被“造反派”赶回家务农,中华山由新泉公社改建为油茶基地。 
     1981年,党的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落实,释慧瑛法师率20余名僧尼重返中华山,殚精竭虑,重振古刹。新泉公社也将油茶林基地无偿交给他们管理。从此,他们坚持实行“农禅并举”的方针,  既念佛经,又念“山”经,除经营好3080亩油茶林外,还种植了9亩水稻、10亩茶叶,同时垦荒种菜、种果,先后种下柑桔、桃、李、梨、柿等果树1000多株。他们还把有一技之长的僧尼组织起来,自力更生兴办了砖瓦厂、榨油厂,并在寺内开设缝纫、医疗、照相、日用品代销店等服务项目。每年劳动收入达六、七万元,使常住僧尼基本做到自养自给。在保证僧尼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他们还把节余的资金、劳力投向寺庙建设。坚持自己烧制砖瓦、自己备料、  自行设计施工,先后建起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大寮(即厨房)、斋堂(即饭厅)、法堂、卧佛楼、藏经楼、放生池、舍利塔、普同塔、大悲楼、钟楼、鼓楼,还在山顶建起天坛五佛塔等。总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比“文革”前扩大10多倍。     
     中华山性海寺重视寺庙建设也重视人才培养。1984至1994年,先后选送10名青年僧尼到中国佛学院及福建省佛学院校学习。1987年8月,中华山性海寺还首次创办“闽西佛学培训班”,招收本地区及省外女尼学员20余名,  学习佛学理论和文化知识。此外,该寺还选送一批受了比丘戒的弟子参与别的寺庙管理,如龙岩天宫山园通寺的住持释光胜,莲花山,的住持释光炳,漳平高明寺的住持释光仁、释光浩,永定东福山胜因寺的住持释光明以及福州1鼓山监院释光轮等等。 
     中华山性海寺在释慧瑛法师(后为方丈)住持期间,信徒踊跃,香客云集,游人络绎不绝。该寺坚持“农禅并举”及自力更生建设寺庙等事迹,  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画报》和全国《法音》杂志上发表过,也曾在香港、泰国的报纸上登载过。省内外和香港一些知名人士参观该寺庙后,都留下极好的印象。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还特地为“性海寺”题匾,并于1987年仲夏写“寄采桑子”一词:“举起锄头开净土,无尽庄严。顿现人间,宝树琪花山后前。如来家业须弥重,都在双肩。高唱农禅,普与恒沙结胜缘。”以颂扬性海寺慧瑛方丈暨诸上善人。 
    释慧瑛圆寂后,  中华山性海寺僧尼继续发扬“农禅并举”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遗风,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善男信女的支持。近几年,  寺庙建设又有新的发展。 

    (二)原住持释慧瑛 
    释慧瑛法师(后为方丈),俗名杨恒明,生于1925年农历五月初六,系连城县新泉镇良福村人。 
    杨恒明出身贫寒农家,父亲以耕田、油漆为业;母亲是缠小脚的良家妇女,长年吃素。恒明9岁丧父,  12岁辍学,13岁随母上中华山观音庵拜佛。适年农历四月初八佛旦日,在中华山皈依。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上玉麟山庵堂改吃长斋。次年春,他赴长汀八宝山拜本湛和尚为师,受了五戒。15岁,由于生活所迫,他跟长兄恒梓到连城隔川、清流灵地一带学油漆。16岁重上八宝山峻峰寺正式剃染,受沙弥戒。剃度师父本湛和尚赐他法名释慧瑛。17岁,他徒步至广东韶关南华寺求拜虚云老和尚,受了比丘戒。19岁,返回连城冠豸山灵芝庵修行1年。年底,  因灵芝庵被先天道习善堂所控制,适时中华山也被匪贼抢劫,释慧瑛又转至玉麟山,后求施主(乐江人)相助,才入住中华山观音庵。
    1945年农历二月,释慧瑛因长兄、二兄逃避抓丁受到牵连,也被抓了壮丁。后经张梅瑞居士(也是虚云和尚皈依弟子)等人写信给县参议长李步青求救,方得释放。  因在家无法避难,是年4月他又上八宝山修行。 
    1946年春,释慧瑛闻悉韶关南华山举办戒律学院,便请人协助前往求学。后因教材不宜,求学未就,又转至湖南南岳山南台寺佛教研究班求学。  因缺学费又无人介绍等原因,  只作旁听生,故半年后又再转至杭州武林佛学院求学。结果也被拒之门外,只好折转韶关南华寺。年底,芷溪名贤黄肇河闻悉释慧瑛求学艰辛,深表同情,特书函催他返回中华山负责修建寺庙。 
    1947年春节后,释慧瑛再返中华山,在黄肇河等人的支持下,发动善男信女捐资出力修建起大殿、横屋、门楼等,面积约300平方米。次年竣工后,将中华山寺庙命名为性海寺,由慧瑛法师住持。 
    新中国成立后,  慧瑛法师教诲弟子走自食其力道路,曾率僧尼到仙高岽开荒种地、烧木炭,到新泉净土寺兴办纺织厂等。 
    1955年夏,《人民日报》刊载中国佛协成立,并决定创办中国佛学院的喜讯,释慧瑛欣喜若狂。他求学心切,连续写了40多封信件向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佛门师长求助。1956年8月,终于如愿以偿,被正式批准入学。在中国佛学院学习期间,他刻苦攻读,品学兼优。 
    1959年1月,释慧瑛在佛学院毕业,分配在福州鼓山涌泉寺,不久被选为监院(当家)。1966年春,调省佛协会秘书,后又派往福州西禅寺五金厂任负责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释慧瑛也同其他曾尼一样,被“造反派”赶下山,于1970年6月回连城县朋口公社张家营大队插队落户,改名杨新。不久,经朋友介绍转新泉公社建筑队,当油漆工。 
    1980年,  党和政府强调要落实宗教政策,释慧瑛法师被通知出席中国佛协第四届全国代表会议。与会归来,他再次重上中华山,殚精竭虑,重振古刹,使性海寺建设日新月异,声名日噪。 
    从1983年以来,释慧瑛先后担任了全国佛教协会理事、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省六届、七届人民代表,县第八至十一届人民代表,县首届至四届政协委员、常委,县佛教协会会长。1959年举行赐座方丈仪式。1996年4月17日圆寂。
    (三)民间传说 
    传说之一: 圆憾和尚参加过农民起义。 
    相传,大约1366年中秋,刚在河南出家的圆情和尚响应朱元璋的号召,参加农民起义。后跟随朱元璋一路撕杀,立了不少战功。1368年建立明朝政权时,朱元璋要给圆情和尚封赏官爵,但圆僚和尚却自认为已开戒杀生,  一定要退隐归山,行善修行。朱元璋只好满足他的要求,赏他一些盘缠,让其自找清静之地。 圆億和尚才一路南下,艰辛跋涉一年多才来到中华山。他见中华山山脚溪水潺潺,清韵幽幽;山间竹木葱茏,  山花怒放;山前迭迭群山,层层环抱。仿佛来到仙境之地,于是决定在此建庵修行。 
    传说之二:圆情切断“琵琵琴线”。 
    相传,  中华山观音庵创建初期,菩萨很难显灵,连圆億和尚也迷惑不解。一日,有位江西来的地理先生专程来中华山东侧为新泉一位姓张的富翁择地建坟。  圆億和尚便请先生看看中华山的风水。先生告知:“此地风水很好,象琵琵形,庵背这座山脊象琵琶头,两边山涧各有一股山泉直流山脚,犹似琴弦落盘。夜间必有不少神仙到此。”  圆情插话:“我也经常梦见此地仙人云集,但不知为何不太显灵?”地理先生解释:“这些仙人都是来欣赏琴声的,哪肯管事?你若要他们管事,就必须切断一根琴线。”圆僚领悟。事后就在中华山西山涧侧田里挖了一口塘,不让山泉直流而下。说也奇怪,从此中华山观音庵的菩萨就开始管事,显灵多了。 
    传说之三:慧瑛法师未死先成仙。 
    1989年8月,联溪村有一位70多岁的妇女,叫陈桂兰,突然病故。儿女们将她抬至灵堂,开始操办后事。守候了三天后,不料,此人渐渐苏醒过来。醒后对其亲人说:“是慧瑛法师劝他、拦她回来的。”此事传开,慧瑛法师便被周围山村群众视为神仙了。 
    传说之四:中华山观音佛母保平安。 
    据老者相传,凡有到中华山性海寺虔心烧过求“平安”香烛者,均未得过特殊疾病,即使得了重病也能化险。例如,1999年冬,联溪村有位吃花斋的信女张小英,曾一度久病于床,不能动弹,亲人都说要准备后事。然而,不久就出现奇迹:这位信女的病情逐渐好转,还能下地料理家务。现已年过八旬,依然平安无事。问她服了什么灵丹妙药,她说:“我没服什么好药,只是不停地叨念‘中华山观音佛母保平安’!” 

 

附一:

 

虚云老和尚所续之中国禅宗法眼宗第九代传人本湛青持禅师(慧瑛法师的剃度恩师) 

    

    青持明湛禅师(1906-1946),福建长汀人,俗姓卜,1937年创建长汀八宝山峻峰寺,1942年亲赴广东请求虚云老和尚传续其法眼宗脉 。次年虚云老和尚亲付法眼宗正脉于青持法师。1946青持禅师从四川峨嵋山返回时圆寂于净慈寺。同年,青持法师的剃度法子法眼宗第十一代慧瑛法师即来投虚云老和尚受具足戒,老和尚即将法眼宗卷授予慧瑛法师。

 

摘自[长汀佛教]:

 

源   流
    佛教在汀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据《临汀志》载,第一座佛寺开元寺,创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时唐玄宗诏令天下各州均须建一寺一观,以“开元”命名。(汀州开元寺原址在今中区小学东侧)民间相传“未有汀州府,先有博罗寺”,但未发现史料依据。唐代尚建有:感应天王院、天王堂、龙兴尼寺等。唐贞元间(785~804)有一僧人灵澈从长安来汀,他原与著名僧人皎然友善交游,皎然荐于朝庭大臣,于是灵澈名扬京都。后遭其他僧人嫉妒、诬陷,获罪宦官,遂被流放。灵澈在汀传教多年,曾有一诗云:初放到汀州(一作沧州),前心记解愁。旧交容不拜,临老学梳头。禅室白云去,故山朋月秋。几年犹在此,北户水南流。(据《临汀汇考》)灵澈本姓汤,唐元和十一年(816)卒于宣州。
    五代时(907~960),闽王王审知及其家族笃信佛教,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僧侣优厚待遇。福建增建佛寺267座,几年间,官方发给文凭(度牒)的僧尼达3万多人,一时福建有佛国之称。在此期间,长汀也增建佛寺20座,有报恩光孝禅寺、东禅院(苍玉洞)、南山同庆禅院等,僧尼千人以上。汀州刺史王继业,在衙内大厅塑十八尊者和五百罗汉像。随后在汀创建罗汉院、法林院等。罗汉院盛时有僧百余人。此为长汀佛教鼎盛时期。
    北宋时佛教继续兴盛,先后有两名高僧伏虎和走光来汀传教。
    “伏虎”禅师(?~962)本姓叶,法名惠宽,宁化县人。在汀州开元寺出家为僧,遍游诸方丛林,访师学道,领悟佛家要旨,然后返汀。时境内虎豹出没为害,据说他以解脱慈悲力驯服虎豹,于是众称之“伏虎”禅师。南唐保大三年(945),伏虎禅师途经平原山,见左右有龟峰狮石,便在此创建普护庵。庵侧有一吊军岭,山高无水,行人苦渴。据传他在盘石上,用锡杖叩击出水。保大七年(949)汀地苦旱,官府请他祈雨救旱。建隆三年(962)农历九月十三日示寂,徒众塑其像于庵。熙宁三年(1070)庵赐名“寿圣精舍”,乾道三年 (1168)。改赐名“广福院”。惠宽经四次皇帝封号为“威济灵应普惠妙显大师”。南宋淳照元年(1174)汀郡守迎武平均庆院定光真相入州衙后庵,又于广福院迎伏虎禅师真相与定光差肩为宾主,同祀于州衙后庵。其后,庵改名为“定光寺”。
    定光大师(934~1015)本姓郑,法名自严,泉州同安人。父任同安令。 11岁即出家,皈依本郡建兴寺契缘法师。 17岁游访南昌、庐陵等地,参拜西峰圆净大师学佛五载。后又经太和、梅县,于乾德二年(964)到达武平南岩。见石壁峭峻、岩洞罗列,立誓在此传教。摄衣趺坐数日,传说大蟒猛虎见之,皆俯伏而去。乡人神之,争为筑庵。景德初(1004)住南康盘古山数年。郡守赵遂良闻之,敬请入汀郡,为其建庵于州衙后,以便往来交谈。遂良表闻于朝,赐“南安均庆院”匾额。真宗在汴京(河南开封)设御宴斋僧,定光应邀赴宴。大中样符八年(1015)正月六日,定光坐化。终年82岁,僧腊65年。僧众收其舍利遗骸塑为真相。遗偈有 117首。
    定光、伏虎圆寂后,僧众尊崇为神佛,与观音合称“三太祖师”。信徒遍布汀州各县。
    后传至台湾,今彰化有定光国佛庙,淡水有鄞山寺,均由汀州移民创建。长汀近百年来每年正月十三、九月十四日为迎送定光、伏虎的会期,颇为隆重。正月十三日佛像由汀城抬往平原山,九月十四日由平原山抬至江城。
    南宋开庆年间 (1259)全县有名的寺、院、庵、堂达47座,连同私人自建的庵、堂不下百座。其中宋代兴建的主要有:定光院、护国塔院(塔高十丈)、文殊院、南安廨院、广福院等。
    宋代长汀僧人,除在本地传教外,有的还到外地讲经说法,主持丛林,创塔建寺,影响颇大。如:小南禅师(住庐山)、僧慧昌(住南岳)、广照大师契证(住赣州、南昌)、祖镜大师从密(住福州)、神鉴大师智孜(往南昌)。

    南宋时代县内僧尼多属佛教禅宗中的曹洞、临济、法眼三派。另有少数属净土宗、密宗。有的僧人因投师多人,兼属二、三个宗派,甚至有个别信徒兼信道教的。
    元代佛教继续发展,二度赐封定光寺.明代中央与地方均设有佛教管理机构,州设僧纲司,县设增会司,皆由僧人担任。成化十八年(1482)在鄞河坊(今营背)新建南廨寺。天启四年(1624)在男院岭畔(今南薰亭)建戒愿寺、崇祯八年(1635)在宝珠门外建同庆寺,连同原有的定光寺、报恩寺、南禅寺(原为南山同庆寺。明代改名)、普惠寺、罗汉字合称汀州八大寺。每月朔望日僧众依次到八寺礼佛诵,一般群众也有参加者,俗称“走八寺”。僧尼每年举行“八寺会”,邻省邻县不少信徒成群结队来订焚香拜佛。
    明末清初,山东一佛教流派——罗祖教,逐渐传入闽北、闽西一带。罗祖教徒,不在庙中持戒修行,专以做经忏、放焰口,替人念经赚钱为目的,饮酒茹晕。人称之“香花和尚”、“野和尚”。一时人们对佛教产生怀疑,僧尼信徒渐少,佛教在长汀逐渐衰落。光绪年间,从湖南来一位能透和尚,住宝珠楼,坚持素食,坚持戒律,颇受僧人与居士尊。
    民国二十六年(1937)汀人本湛和尚创建八宝山峻峰寺。深感佛学知识和戒律的重要,于是礼请宁化**寺见镛法师返汀讲经。见镛法师(1894~1941),长汀城关人,俗姓李,旧制省立汀中肄业。24岁出家,到福州鼓山受戒,后住杭州灵隐寺,拜方丈慧明法师(长汀钟屋村人)为师,研究佛经。返闽后在邵武、顺昌创办僧尼学校。后于宁化主持**寺,有较高深佛学理论知识。见镛应邀来订住南禅寺,于南寨广场设坛讲经,影响颇大。同年冬,见镛住八宝山,刻苦修行,专心念佛,提倡净土宗。每月朔望日召集附近信徒讲经书讲戒律。当年八宝山、东阳山等处共有24人至明溪瓦子坪聚龙寺受具足戒。此后,每年有十几人往广东南华寺受戒。从此,长汀佛教又逐渐复兴。
    见镛法师在汀期间,组织僧尼居士成立莲社,抗日战争时期,发动莲社妇女做军鞋400余双支援前线将土。民国二十九年(1940)见镛回宁化,次年12月,一日夜间,他突然要求僧众停止晚课,由他向僧众告别,趺坐而逝,年仅48岁。在信徒中影响很大。
    本湛原信罗祖教,在见镛法师影响下彻底抛弃罗祖教,在八宝山小木屋里拜诵《地藏经》,日仅一食,不漱洗,不躺卧,不理发,三年如一日,名声大振,信徒多拜他为师。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本湛赴广东曲江南华寺,拜全国名僧法眼宗大师虚云和尚为师,苦练参禅,领悟禅机,得到虚云嘉许。虚云为他举行隆重接法仪式,传给衣钵。5年后,本湛从南华寺出发,步行入川,朝拜峨嵋山。返抵成都近慈寺时,趺跏而圆寂,终年仅41岁。
    本湛从香花和尚转变为苦行僧、禅师,为振兴长汀佛教,创建八宝山,剃度40余名僧尼,接收500余名在家弟子,今闽西各县僧尼多属本湛徒嗣。
    见镛与本湛生前为八宝山徒嗣制定法派32字辈:慧光普照,谛理融通,法相全幻,尘念永空,教规勤学,度生愿宏,智灯远朗,大道昌隆。截止1987年,传有慧、光、普、照四辈。龙岩地区佛教协会会长、连城中华山性海寺主持慧瑛法师即为八宝山第一代慧字辈僧人。
    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慧观、常醒从湖南衡山佛学讲习所和南岳佛学研究所学习返汀,同住南禅寺,弘扬佛法,发展佛教。三年后全县出家僧尼增至近百人,在家修行诵经居士数以千计。
    慧观(1901~1978)长汀庵杰人,原姓陈,字维山,36岁出家,赴江苏宝华山受具足戒。先后朝普陀山、九华山、庐山等佛教圣地。受见镛法师开示,坚持戒律刻苦修行。42岁赴南岳祝融寺,45岁返汀,主持南禅寺。终年穿百衲衣,打赤脚。常来种中草药,炼制膏药。他擅长针灸,施医施药,治愈患者众多。深受佛教界崇敬。

    常醒(1926~1961)姓彭,名友文,长汀南寨人。10岁即皈依佛教,18岁赴南华寺受戒,后赴南岳,21岁返汀。
    民国三十七年(1948)秋,“中国佛教会福建分会长汀支会”成立,有会员724人,选举理事7人,释慧性被推为理事长,会址设在宝珠楼。同年释常醒在霹雳岩观音阁创办“佛教文化社”组织信徒学文化、学佛经,印行《佛学原理》等,广为赠送流通。“佛教文化社”办了数年,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佛教界颇有影响。时长汀复成为闽西、赣南十数县佛教活动中心。
    1950年长汀佛教支会邀请全国著名高僧慈舟法师弟子慧果法师来汀宣讲比丘,比丘尼戒律。同年冬僧尼及居士400余人参加抗美援朝游行示威,并捐款购买飞机大炮。
    1951年僧众集资购置两部宋代碛砂版《大藏经》,每部592册6,310卷,八宝山和北极楼各藏一部。
    1953年长汀佛教支会举行第二届会议,更名为长汀佛教协会,并进行改选,选出理事9人,释慧性连选为会长。时全县有寺庙86座,住寺僧尼、居士279人,在家信徒567人。农村僧尼多分得土地,靠务农或做工维持生活。同年县佛教协会派送释常醒赴北京三时学会(中国佛学院前身)学习,后又派送青年僧人丘学耕赴北京中国佛学院学习。
    1965年中共长汀县委统战部与县佛教协会举行为期12天的青年佛教徒会议,进行爱国守法社会主义教育。同年全县有佛寺庵56座,僧尼252人。
    1966年长汀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7月由县社教工作团在如意宫召开僧尼返俗动员会,与会者百余人,有中青年增尼8人当场宣布返俗。9月全县城乡掀起破“四旧”,寺庙首当其冲,于是定光寺、波罗寺、八宝山、木鱼山、龙门等20余座寺庙,顿时被拆毁一空。其余皆封闭或被占用。100多尊佛像及2部价值万元的《大藏经》付之一炬。
    1979年,人民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寺观教堂重新开放,恢复宗教活动,原僧尼多重返寺庙。1980年全县进行寺庙情况调查。1981年1月召开佛教徒代表座谈会,传达全国和省佛教协会会议精神。同年3月恢复长汀县佛教协会,并召开第三届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理事15人,推选释光众为会长,释光胜、释定慧为副会长,释光兴为秘书。会址设宝珠楼,后迁南廨寺。
    自1983年至1987年共有7名僧尼分别到福州佛学讲习班、连城中华山省佛协举办的佛教律仪培训班学习。同期有17名尼姑、3名和尚分别到莆田广化寺、福州崇福寺受比丘尼戒和比丘戒。至 1987年底全县住寺庙教徒400余人,其中受戒僧尼156人(僧50人,尼106人)。“文化大革命”中被占用的南廨寺等寺庙先后归还教会。至1987年底,全县城乡寺庙92所。
寺  庵
    长汀佛寺据历代志书记载,唐代5座,五代25座,至南宋发展到50座。唐宋时僧众住处多称“院”,少数称“寺、庵、堂、道场”。元明时则多称“寺”。清代光绪年间,全县有寺庵83座,其中寺33座、庵32座、院堂等18座。民国初期寺庵大量减少,40年代又逐渐恢复。1953年全县寺庵86座。1965年为56座。“文化大革命”期间仅剩寥寥四、五座。80年代后迅速恢复和新建,至1987年全县城乡有寺庵92座。
    主要寺庵简价如下:
    朝斗岩 位于城南2里许,南屏山中,创建年月未详,明代已有庙宇亭阁。现有大雄宝殿,殿中央塑有四面佛。殿东侧有观音亭。1981年修建,现住僧尼十余人。
    水云寺 位朝斗岩左畔,明代嘉靖年间( 1522~ 1566)僧太虚最早在此结庵名水云,清末已废。1984年开始重建,现有大雄宝殿,卧佛殿。

接引寺 位南屏山麓,朝斗岩东1里许处。又称海会塔,民国时建。现住尼约十人。
    南禅寺 位于南寨,原名南山同庆寺,五代周显德间(954~960)建。宋绍兴间(1131~1162)驻兵,后寺毁重建,明万历间(1573~1619)改今名。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修,三十年归国立侨民师范学校,3年后归还佛教。现租于长汀县二中。
    南廨寺 位于城区营背街,坐北朝南。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张子邈建。民国八年(1919)在后殿余基建金沙小学,不久毁。民国二十六年(1937)重修前殿,1987年重新建大殿。现为长汀县佛教协会驻所,住僧尼10余人。
    北极楼金沙寺 原为汀州城北端城楼,名玄武楼,居卧龙山之巅,清末毁。民国二十四年(1935),三十年先后重建,命名金沙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堂,藏经楼。文化大革命中佛像、佛经(大藏经)被焚,房舍幸存。1987年修建扩建。现住僧尼信徒10余人。
    地藏殿 位于卧龙山南边半山间,民国抗日战争时建,仅一小厅二室,祀地藏王菩萨。1986年扩建。
    西竺魔 位西门内北山麓城墙脚下,今县电机厂后,创建年代未详。清代已有,民国时一度为昭忠祠。1987年开始改建,现住尼姑文信徒10余人。
   卧龙塔寺 位卧龙山北,内有骨灰塔。创建于1984年。
   斗母阁·如是庵 位汀城东门北山幽谷间,今县地震台东侧。创建年代未详,明末清初毁于兵燹。康熙间(1662~1722)修建。民国十一年(1922)阁后建同善堂,二十年毁。二十六年重建斗母阁。文化大革命间拆毁。1984年重建复名如是庵。现住尼数人。
    宝珠楼 位汀城南门,原为城楼,明朝宏治元年(1488)所建。清朝光绪年间,湖南籍能透和尚柱锡此楼,始为佛教寺庙。1981年长汀佛教协会设此。现住尼数人。
    博罗寺 位于县东北20里翠峰村,又名波罗寺。五代创建,后曾改名翠峰庵。文化大革命间毁,1981年重建。
   八宝山峻峰寺 位于县东北庵杰乡,距城约50里,民国二十五年(1936)本湛和尚创建。为近代长汀佛教法眼宗发祥地。闽西各县僧尼80%为八宝山徒嗣。文化革命中佛寺、佛像、佛经(大藏经)全部毁尽,僧尼被驱逐。1984年重建。
    东阳山佛光寺 位于县东馆前,距城约70里。清光绪年间(1875~1908)创建。近40年由释光胜主持。文化革命时佛像、佛经遭毁,寺庙幸存。1980年重建大雄宝殿,宏伟庄严,规模胜前。有寺田,现住僧尼10数人。
    大悲山普慈院 位县东北铁长庵杰两乡交界处,距城约60里。明末清初开创。清初有秀才胡某削发于此,因祷雨著名,人称雨耕和尚。庙建于顶峰下距山麓10余里,原规模宏大,道光十九年修建,有大雄殿、观音殿、弥陀殿。曾住僧众百人,清末衰落,民国时几成荒寺,仅住数人。1983年重修。
    平原山广福禅院 位于县东60里,童坊乡葛坪村。五代南唐保大三年(945)僧惠宽(伏虎掸师)创建。初名普护庵,为县境内最古老寺院,内把定光、伏虎两神像。1985年重修。
    叶花庵 一作月花庵,位汀城东20余里白云山。宋代建,元末废,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修建。曾为伏虎禅师道场。1981年重建。
    福海寺 位于策田山麓下港汀江边,距城30里。始建时间无考,清初已有。相传邑人黎士宏曾在此读书,为寺题门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安门不锁持云封。
    赤峰嶂 位于河田永胜村(半坑),距城约80里,主祀观音、定光、伏虎三神,合称三太祖师。寺庵创建年代未详,1981年重修。

篱寺 位于濯田,距城120里,创建年代未祥,原寺建于濯田街畔,文化革命中濯田中学将寺改建校舍。1984年择地重建。
    此外尚有:佛印寺(新桥三坑口)、西竹山(新桥螃蟹岌)、尊胜禅林(铁长天华山)、灵山寺(馆前下坑村)、清云寺(馆前红明村)、文殊寺(策田陈坊)、崇福寺(河田根溪)、福新庵(河田中街)、曾庆庵(蔡坊)、东林寺(三洲)、武光寺(南山坝)、通化寺(南山桥下)、新联庵(涂坊马屋)、兴隆庵(徐访丘坑)、普忠庵(宣成中畲)、东竹寺(濯田陈屋)、归龙岩(四都上湖)、龟(归)龙庵(红山上圭)、弥陀庵(红山赤土)、梅花崠(古城青山铺)、金凤山(古城下街)。


  • 服务号
  •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