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慈宗 > 慈宗辨析

[转载]玄奘法师所译咒法与其往生兜率天内院之经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1-26 21:54:43

[转载]玄奘法师所译咒法与其往生兜率天内院之经过

  (2018-08-28 15:17:32)    
   


原文地址:玄奘法师所译咒法与其往生兜率天内院之经过  作者:倾莲池罗智 

       


 
             
           
敬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敬礼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敬礼弥勒菩萨摩诃萨            
敬礼大慈恩寺唐三藏玄奘法师            

           

           
第1531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节录)            

           
    其日又命塑工宋法智。于嘉寿殿竖菩提像骨已。因从寺众及翻经大德并门徒等乞欢喜辞别云。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辞讫因默正念。时复口中诵。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亦不可得。眼识界不可得。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亦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复口说偈教傍人云。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时寺主慧德。又梦见有千躯金像从东方来下入翻经院香花满空。至二月四日夜半。瞻病僧明藏禅师见有二人各长一丈许共捧一白莲华。如小车轮花有三重。叶长尺余。光净可爱。将至法师前。擎花人云。师从无始已来所有损恼有情诸有恶业因今小疾并得消除。应生欣庆。法师顾视合掌良久。遂以右手而自支头。次以左手申左髀上。舒足重垒右胁而卧。迄至命终竟不回转。不饮不食至五日夜半。弟子光等问。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院不。法师报云。得生。言讫喘息渐微。少间神逝。侍人不觉属纩方知。从足向上渐冷最后顶暖。颜色赤白怡悦胜常。过七七日竟无改变。亦无异气自非定慧庄严戒香资被。孰能致此。            

           

           
第1531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节录)            

           
    西明寺上座道宣律师。有感神之德。至干封年中见有神现自云。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槃。敕弟子护持赡部遗法。比见师戒行清严留心律部四方有疑皆来咨决。所制轻重时有乖错。师年寿渐促。文记不正便误后人。以是故来示师佛意。因指宣所出律抄及轻重仪僻谬之处。皆令改正。宣闻之悚栗悲喜。因问经律论等种种疑妨。神皆为决之。又问古来传法之僧德位高下。并亦问法师。神答曰。自古诸师解行互有短长。而不一准。且如奘师一人九生已来备修福慧两业。生生之中外闻博洽聪慧辩才。于赡部洲脂那国常为第一。福德亦然。其所翻译文质相兼无违梵本。由善业力今见生睹史多天慈氏内众。闻法悟解更不来人间。既从弥勒问法悟解得圣。宣受神语已。辞别而还。宣因录入着记数卷。见在西明寺藏矣。据此而言。自非法师高才懿德。乃神明知之。岂凡情所测。            
-----------------------------------------------------------------------------------------------

           
玄奘大师,我们汉地的佛教徒,恐怕都不陌生,至少《西游记》中的唐僧就是以他为原型的。而真实的玄奘法师,是一位伟大而杰出的历史人物,是获得观世音菩萨摄受的登地菩萨,是弥勒菩萨的眷属。有一种说法,当年龙智阿阇梨住世九百年,寻找唐密传人,恰好玄奘法师在印度留学,两人相遇,阿阇梨见他根机极其猛利,为旷世奇才,想将密法瓶灌般全部授予他。但法师拒绝了,自有他的原因。他确实是上上根器,其闻持辩才超绝,雄辩所向披靡——五天竺中不论内外道的大师学者,在辩论赛中皆不是他的对手。因此名闻五天竺,备受各国国王礼遇恩宠。而他之所以拒绝龙智阿阇梨的密法,古德认为是因为法师是弥勒菩萨眷属,专弘瑜伽唯识学,此次降生人间是为弥勒菩萨成佛做铺路准备。其实大师在五天竺留学,获得密法的传承定然不少,如唐大总持寺获得观音本尊成就的智通法师,就曾从大师处获得密法手印传承。            

           
从唐代道宣法师和天人的对话中可知,玄奘大师连续九生以来福慧双修,所以生生之中多闻、博学、聪慧、辩才无碍。在南瞻部洲脂那国,也就是在中国常为第一,修行者中出类拔萃,非池中之物。福德也是常为第一。并且他翻译的经文和梵文相符合,在兜率天弥勒菩萨处闻法证悟,不再来人间了。有意思的是,在《江贡活佛传》中,提到:然后(江贡活佛)到西安南边的兜率院内朝礼玄奘大师的灵塔。灵塔中盈满白光,白光中显出玄奘大师的上半身,他伸出手抚摸上师的头顶,说道:“你应该到汉地来传法。”又说了一句含意深刻的话:“如若我是太阳,你就是太阳的光芒!”然后他又化成白光,继而白光也消失了。            

           
末学倾莲池我自小学读《西游记》原著,看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时,留意到文句: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又见心经中提到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那时就欢喜背诵下来,每天上下学时常在路上念诵。自己在小学中学,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现在想来与常念心经不无关系。从那时开始,我与观世音菩萨结下不解之缘。            

           
玄奘大师所译的心经,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早已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融入儒释道三教的教言里。大师独具慧眼和前瞻性,所译的是契合中土众生根基因缘的经咒。《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而从普通大众接触的,能直接得到润泽法化的教法,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诸佛心陀罗尼、准提咒、持世陀罗尼(雨宝陀罗尼)、六门陀罗尼、十一面观音神咒、绿度母心咒、不空绢索神咒、八名普密陀罗尼……这些为数不多的咒语,却表明了玄奘大师极具前瞻性,他是唐朝人,可是在他之后的朝代至今,准提法、雨宝陀罗尼、绿度母、八名普密陀罗尼等咒法皆兴盛广为人知了。            

           
大师知道自己的生命有限,“白昼译经,晚上继续,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而大师所译的经咒法门,除了般若体系和唯识体系等出世法,还有珍贵的利益现世福乐的法门,如药师经、准提咒、皆是契合末法时代众生根基,且是利益现世果报的法门。这正好和玄奘大师九生以来福慧双修的风格相同,又是和弥勒菩萨的性德一脉相承,弥勒法对现世名闻利养并不排斥,菩萨因地时常不离名利场,好交友来往,俨然一富家公子的模样。其实大有密意,正如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在名利红尘中修行,涉世无碍,心无所动,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是大修行。所以本师有很多持戒精严、苦修多年的罗汉弟子,但最后替补的却是弥勒菩萨。准提经典中也特别提到了兜率天净土,还说修准提法可以获得身足通前往兜率天。            

           
玄奘大师九生以来福慧双修,所以他在唐朝那一生之中,不论智慧才识还是福报庄严,可谓稀有之人。读史,他没有去印度时,就已经是大师级别了,名重一时。去印度之后,在那烂陀大学留学,遍游五印度,如快到斩乱麻,完胜所有的辩论,名列第一。在福报上,天竺各国国王对他恩宠之极,有的与他结拜兄弟,亲自给他洗脚,有的为了他而出兵……在国内,两朝帝王,对他更是尊崇之至,他圆寂之时,高宗罢朝。福慧双修的习气和方式,也体现在他所翻译的经咒内容上。而这种修行思路,对于末法时代在家的众生,也是非常安全的。有的人可能偏向于修慧,所以常禅修闭关,世间法非常坎坷,衣食不足,独孤不幸福,反正觉得这些世间法都是过眼云烟。而有些又偏向于修福,天天放生诵经咒求感应求福报,但内心的心相续没有调伏,烦恼依然炽盛,跟解脱轮回毫无关系,学佛仅是结缘而已。偏向哪一边,都容易出问题。所以玄奘大师所走的福慧兼修路线,非常值得末法众生借鉴。他选择翻译的法门,也正是此一路线的具体体现。            

           
大师慈悲垂怜末法众生,重视现世利益还表现在他从持明咒藏中,特别选译了持世陀罗尼,也就是雨宝陀罗尼。大家都知道,雨宝陀罗尼是发财的法门,这么多咒语,大师偏偏译出此咒,自有密意。他知道,能达到他一般求证悟,且根基具足的不多,更多的还需要福报资粮的接引铺垫,因此传授顺世咒法,同时顺世中又秘含出离生死之良药和加持。而像十一面观音神咒、绿度母心咒(多罗菩萨心咒)、不空绢索神咒,十一面观音神咒,亦即藏传的大悲咒,也是现在很多地方每天放的梵音大悲咒版本。绿度母菩萨心咒,就太有名了,绿度母是诸佛菩萨事业的化身,所谓事业化身,也就是对应世间法有特别的加持和帮助。而不空绢索神咒,末学我想特别另外撰文介绍此咒之修法,大师对此咒特别推崇:“神咒心经者。斯盖三际种智之格言。十地证真之极趣也。……是以印度诸国。咸称如意神珠。谅有之矣。”            

           
不空绢索神咒的特点是诵必有验、似如意神珠,也就是不管你有没有坛城供养,念诵就灵验。从大师的译本中,可知此咒确如他所赞扬的:斯盖三际种智之格言。十地证真之极趣。咒文先是敬礼诸佛菩萨圣众,敬礼观世音菩萨,引接上加持、悉地、法流之根本源头,之后依次稽首敬礼观世音菩萨之不同幻化身、等流身,由总持开显无量观音性德,由此相应力,加持力,灭除内外诸障碍灾患,灭除三有之妄执。平息了粗重之烦恼后,进一步瑜伽相应,达小乘之根、力、觉支、道支、四圣谛,接着深入相应,达大乘菩萨之六波罗蜜道,再总摄于观音性德于诸静虑、等持解脱众妙功德,皆不倾动。善能成熟一切有情。具大慈悲。能除一切业障。能救一切病苦。普能安慰一切有情。”            

           
以上这段可能很多人看了觉得不太明白这次第从何而来,其实这是不空绢索神咒的次第,也是不空绢索观音的性德妙用,具足信心、精进熏修此咒法,会慢慢契入其境界,亦即以凡俗心,融入观音心,以观音心摄入凡俗心,遍及法界。末学我读到大师所译版本,方略知大师翻译此咒之悲心和深意,此法亦是观音菩萨度生之秘印也。大矣哉,神咒经。从入世到出世之功德,皆一一具足,如如意珠,非虚言也。            

           
玄奘大师如今在兜率天内院,与婆娑不远,与中土缘深,我在修行时持咒时也常先敬礼大慈恩寺唐三藏玄奘法师,祈请大师于内院净土中遥闻遍知,赐予加持护念,加持弟子于五浊恶世,于红尘秽土中,不迷失于名利,不迷失于自我,不迷失于法海,不忘初心,终有所成。            
倾莲池 撰            

           
--------------------------------------------------------------------------------------------

           

以下内容转自网络,写得非常好。  

          

玄奘大师临终往生兜率天的经过    

        

唐朝时,弥勒信仰盛行。玄奘大师晚年临终时,发愿往生兜率内院弥勒菩萨处,而且也成功了,这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有记载。                

               
“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做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上面是玄奘大师的最后遗言,表明他发愿往生弥勒菩萨身边。                

               
据经载,弥勒菩萨是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人物,释迦牟尼佛授记弥勒菩萨将来将会接替释迦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现居兜率天宫内院。将在(有说56亿年)后降生人间成佛。根据玄奘大师的发愿,那时玄奘大师也会跟随弥勒佛下生,广做佛事。                

               
玄奘大师的晚年生活并不平静,他与皇室的微妙关系、繁重的译经工作,都使他渐渐感到体力不支。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感应,玄奘大师预感到自己的归期将至。那么,他在人世间的最后生命时刻,都做了些什么呢?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大师六十五岁,他依然在玉华寺翻译佛经。在这一年的历史记载中,有他对译场的助手和弟子们说的这么一句话:“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意思是说:今年我六十五岁了,一定是会死在这座玉华寺里,佛经数量巨大,我经常担心翻不完,你们大家加把劲儿,努力一点,不要怕辛劳。                

               
在玄奘大师的一生中,他第一次发出了这种不自信的、怕自己的工作无法完成的担忧之辞。实际上,由于多年劳累,在翻译完《大般若经》以后,他自己就觉得体力开始衰竭,甚至觉得自己行将就木。                

               
不久,他又对弟子们说了一段话,几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遗言:“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须屏远。”                

               
他在这里提到了“无常”(僧人讲死,多以无常代之),说我无常以后,你们在送我的时候,一定要节俭,不要用很多的礼节,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裹送,把我安置在僻静的地方,不要靠近宫室和寺院。他认为肉身是不净的,应该远离这些地方。                

               
同年正月初三,玄奘大师的弟子恳请玄奘大师开始《大宝积经》的翻译,这也是一部很重要的佛经。玄奘大师在勉强翻译了开头的几行以后,突然停了下来,他犹豫了很长的时间,平静而凝重地看着他的弟子,神色黯然地对大家说:“此经部轴与《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                

               
他说:这部《大宝积经》的分量不亚于《大般若经》,我自己觉得我的体力和精力已经不足以再翻译如此大部的佛经了,“死期已至”,不是“将至”,而是我的死期已经到了,不远了。说完这句话以后,玄奘大师从此绝笔,停止了翻译工作。他表示,要把此后可以预见的很少的岁月留给自己去礼拜佛像,为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做好准备。                

               
玄奘大师与大雁塔                

               
正月初八,玄奘大师的弟子之一玄觉法师,梦见一尊庄严高大的浮图(即佛塔)突然倒塌而骤然惊醒,他担心这个梦是自己会出什么事的征兆,于是赶紧就去找他的师父玄奘大师,请玄奘大师解梦。                

               
玄奘大师非常明确地告诉他:“非汝身事,此是吾灭谢之征。”意思是说:这跟你没关系,而是我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征兆。                

               
这是对正月初八玄觉法师做梦的真实记载,我们后人没有资格、也没有这个道理去揣测、去枉自判断其中的真假,因为高僧是不打诳语的,这是戒律规定的,更何况他们对玄奘大师又那么崇敬。                

               
仅仅一天以后,正月初九,曾经翻越过无数崇山峻岭、曾经跋涉过无数滔滔江河都不在话下的玄奘大师,居然在屋子后面跨越一道小小的水沟时摔了一跤。虽然只不过是稍微擦破了脚腕处的一点点皮而已,玄奘大师却从此倒下,病情急转直下。                

               
正月十六,玄奘大师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口里喃喃自语:“吾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说他见到了很大的白莲,比盘子还大,非常的洁净,非常的可爱。                

               
第二天,玄奘大师又梦见在他住的禅房里突然出现了成百上千的人,非常高大,身穿锦绣服装,在他禅房里来回穿行,院子后面的山陵之间突然布满了鲜艳的金幡、旗帜,林间奏响了各种各样的音乐,门外停满了装饰华丽的车子,车子上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来供养玄奘大师。玄奘大师一面说:“玄奘未阶此位,何敢辄受?”一面却还在不停地进食。                

               
弟子赶紧把玄奘大师叫醒,玄奘大师睁开眼睛,把自己刚才看见的事情告诉了随时等候在他身边的玉华寺寺主慧德法师,而这个寺主非常恭敬的把玄奘大师的这些描述记下来,留给了后人。                

               
玄奘大师同时还对慧德法师说:“玄奘一生已来所修福慧,准斯相貌,欲似功不唐捐,信如佛教因果并不虚也。”玄奘大师的意思是说:我在梦境当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好像表明我这一辈子所修的福慧没有白费。我确信,佛教因果不是虚妄。                

               
在生命弥留之际,玄奘大师作为一代高僧,还在竭尽自己最后的精力印证佛法,这是一个高僧修行的一部分,是他的功课。                

               
当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他下令自己的弟子,把已经翻译完成的佛经编一个目录,看看到底翻译了多少。统计下来,从西天求回来的佛经还有五百八十二部没有来得及翻译。实际上这已经是玄奘大师在做自我总结。                

               
玄奘大师又吩咐众僧,为他造像写经,广为施舍,同时他按照佛教的戒律,把自己用的东西全部施舍给寺里的僧众。                

               
玄奘大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容不迫地等待着圆寂时刻的到来。那么玄奘大师在人世间的最后时刻,他留下的最后遗言是什么?玄奘大师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圆寂的呢?                

               
从记载上来看,这以后玄奘大师的病情似乎稳定了一段时间,或者也就是世俗所谓的“回光返照”。                

               
在正月二十四日那天,玄奘大师还很清醒,他让一个叫宋法智的塑像工人,在玉华寺的嘉寿殿竖起一个菩提像,把骨架搭好。                

               
他召集了所有身边的翻译佛经的弟子,留下了在人世间最后的话:“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做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玄奘大师说:我自己的俗身是不净的,这个俗身我已经厌恶了,我在这个世间所要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不必要再待着。我不是为我玄奘个人修福慧,我修的这一切我愿意把它回报给人世间仍然活着的人。我祈愿,我能跟大家一起上生到弥勒菩萨身边,去奉侍弥勒菩萨。我发愿,当弥勒佛下生的时候,我愿意跟着他下来“广作佛事”,去追求无上菩提,追求最高的智慧。这是玄奘大师最后成段的话,也是他最后的发愿。                

               
在接下来的日子,玄奘大师几乎就不说话了,只是不停地念诵佛经,皈敬弥勒、如来,愿往生弥勒净土。我们一般讲“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玄奘大师肯定比我们多了一皈依,即皈依弥勒佛。                

               
也就是说,他在这个时候不停地吟诵的,我们在今天依然可以复原,他一定是不停地在吟颂皈依,他一定是在用佛当年所使用过的语言——神圣的梵语,不停地在复诵着皈依。                

               
二月初四夜开始,玄奘大师右手支撑着头部,左手舒放在左腿之上,非常平缓地,右胁而卧,再也不动半分了(以右手而自支头,次以左手申左髀上,舒足重累右胁而卧,迄至命终竟不回转)。这是玄奘大师圆寂前的最后姿态,也就是玄奘大师肉身的最后姿态,我们看见卧佛就能想到这个姿势。                

               
二月初五夜半时分,他的弟子问玄奘大师:“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看见玄奘大师那么长时间一直在念诵佛经,准备离开这个世界,他的弟子问玄奘大师,和上(“和尚”在佛经中是个尊称,但自己不能称自己为“和尚”,只能称“贫僧”或者“小僧”,而最尊敬的写法应该是作“和上”),您是不是已经决定可以生到弥勒佛净土呢?                

               
玄奘大师回答说:得生。                

               
这是玄奘大师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最后两个字了。                

               
玄奘大师西行求法                

               
玄奘大师十三岁皈依佛门,二十八岁只身一人远赴西天求法,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求得真经返回祖国。十九年的留学生涯,十九年的译经弘法,玄奘大师终于求得正果,安然地去了自己一生所向往的弥勒佛净土。当玄奘大师圆寂的消息传出之后,唐朝的帝王和百姓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唐高宗在二月初三得到玄奘大师因损足得病的消息,初七就派御医带着药物赶往玉华寺。等御医带着皇上亲赐的药赶到的时候,玄奘大师已经停止了呼吸。玄奘大师圆寂的消息传到长安,举国悲悼,唐高宗哀叹:“朕失国宝矣!”甚至为了玄奘大师而罢朝数日。                

               
第二天,唐高宗又对群臣提起这件事:朕国内失奘法师一人,可谓释众梁摧矣,四生无导矣。亦何异于苦海方阔,舟楫遽沉;暗室犹昏,灯炬斯掩!                

               
二月二十六日,唐高宗下旨,玄奘大师所有丧事费用由朝廷负责。三月初六,又下令暂停翻译工作,已经完成的部分由政府出资传抄,尚未完成的交慈恩寺保管,不得遗失。可惜的是,后来绝大部分经书几乎全部遗失。                

               
三月十五日,唐高宗又一次下诏:玄奘大师葬日,宜听京城僧尼造幢盖送至墓所。皇帝特许玄奘大师下葬的那一天,京师所有寺庙造的各种旗帜、宝冢、伞盖等送到玄奘大师的葬地。玄奘大师的灵柩运回京城,安置在慈恩寺翻经堂,每天前往哭墓的僧俗人数成百上千。                

               
四月十四日,按照玄奘大师临终前的心愿,将他葬于浐水之滨的白鹿原,这个地方在万年县东南二十里,当时五百里之内赶来送葬的人不计其数。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到樊川北原(今西安附近),并在当地营造塔宇寺庙。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又下令在两京,也就是长安和洛阳各建造一座佛光寺,追谥玄奘大师为“大遍觉法师”。                

               
这些都足以看出玄奘大师的地位和声望。在玄奘大师圆寂后一百八十年后的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发生了中国佛教史上最大的一场法难——会昌法难,由统治者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摧毁一切寺庙,淘汰僧尼。而就在这样大规模的会昌法难中,长安的慈恩寺则被明令保留了下来。就这么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玄奘大师的功德和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