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参禅师方便禅七开示

作者:释楞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02-11 10:59:00

 

初九开示

 

光阴过的很快,今天是第二个七的第二天了。光阴无情,我们功夫应当稍有进步了,心底上也应有所变化,有点进步,还要求精进。没用上功的要生惭愧了,光阴如箭无常迅速哇!

 

修行的路子我们要搞清。怎样下手?怎样用功?如何是正路?如何是邪路?如何是妄想?要把这条路弄清楚,好上路。已经懂得要往前走,往前走的希望打到家。

 

初修肯定是妄想多用不上功夫,念佛人也是这样。为什么妄想多?为什么今天开悟的人少?原因就是动,身动心也动,没有休息时候,等于你这盆水老是浑的,能现出月光来吗?睡觉也是动,所以了生死必须从静中下手。庞居士说过的话很好,他说:“世人爱黄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静宝贵啊!

 

古人为什么一碰就开悟呢?因为常在静里。想静下来,就得息妄想。参话头的人一心抓住话头,诸念不消而自消。念佛人一句佛号蓦直念去妄想自会减少。我们打七大家考察一下有没有这个功夫。没念头时,也不是无记,没有妄想,历历分明的,如同光明藏。这个功夫是靠不明白的疑情,消落诸念得来的。没有疑情念头就来了,初步功夫就是这样,这是下手处。

 

有话头算有进步,能站得住,动静不异为最好。就是能够老是这个样,四威仪中能用得上,保持正念,没有其它念头,这个正念疑情还未破。念佛成团成片叫伏烦恼,事一心不乱,这个样子就进步快了。所以当住此,入三摩地,当从这里得真如三昧,能够安住的话,不愁不开大悟。这只能是初步功夫,并不是开悟见性,还有一段距离。功夫现前就是这个样子,正念能不能占长,功夫就在这一念上做。

 

佛在世有一比丘,修行很多年,觉得在山里修行怕狼虫虎豹,就到海边建茅蓬修行了十二年,海边有好多水里的众生夜里都跑到岸上玩,这个比丘心里还是定不下来。佛陀知他得度因缘已到,就化现一比丘来到岸边茅蓬问他修行情况。比丘把情况一一说明,化身比丘的佛听了说:怨不得你不清净,你是被这些外景所迷惑了,人不能得道是心猿不休。

 

你看到那个乌龟吗?你应当跟它学习,海狗咬它时,它把四肢头尾都缩进壳里去,他的四肢头尾就像人的六根,海狗就像六尘,六根不染六尘,心里自然清净自会成道。这比丘一听,心开意解,这法子真好,非常感谢,佛化比丘没走多远化光而去。这位修行比丘这才知道佛来度化他,始发起大心,按照佛说的乌龟办法,不管什么东西来,都知道自己一念从何而起,七天后证得四果大阿罗汉。

 

我们现在的心是否还像一只猿猴那样四处攀缘心无宁时。得人身难、学佛法更不容易,想了生死万里无一,想了生死修正法也是万里无一,算起来我们还是有福报,稀有难得啊。

 

末法众生总是动多静少,很少有静的因缘。我们修行第一步要修静,可是静了以后还要有功夫,你没有功夫,光住在静上又是障碍。动是障碍,静也是障碍,也不要住在静上,静也是相。功夫作到疑情成团成片,或是,观心观到一念不生,念佛念到风雨不透,一心不乱时,对自己的命运始能有所把握。参话头时不要住在这里,不能看死话头,或落入无记里,如果没有妄想,也没昏沉,功夫也不用,也不起疑情,就这么凑凑和和养养神,养长了,就落于昏沉,这样子叫死水不藏龙,这是静中之病,不容易见到主人翁。

 

参到这个光景要起正思维,疑情就是无思维的思维,由思维入定,思维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的,我们的心是六尘缘影,这么一追,动静之念没有了,达到心境两空、三昧现前。金刚经上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这时身心俱不可得,都不是念佛的主人。只有这一个历历分明,无名无相,无头无尾,无大无小,遍一切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寂而不昧,圆明觉悟。这是什么?你说它名字,起不出名来,动念皆非,你要说没有名字,它什么都知道。这是不是念佛人?“是啊!”它就是你的本来面目。这时要一把擒来在这里承当下去,你会大哭一场的。参禅是这样找到本来面目的,至此疑根断尽。

 

观心法门也是一样,观到一念不生,因缘时节一到,身心世界,能观的我所观的心一时消亡,本然佛性即现前,这就是我们日寻夜找的本来面目。

 

念佛念到根尘脱落,能所双亡,入三摩地与禅相同,方知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的道理。

 

根本法就是禅,真的开悟见性就会明白身心世界、生死轮回都是虚妄的,同时也明白都是佛性的作用。就如六祖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来清净。”

 

成佛唯一途径就是见到本具的佛性,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在灵山塔下修。这是把修行的路头告诉大家。上根利智一听即了,不用费事。假如疑情还没起来,就是思维观察。参参看!

 

 

初十上午

 

无明妄想是生死根本,我们宗门的跑香就是为了现在根基而设,去除昏沉、妄想的一种办法,从而认识真心。跑香时喊着“跟上”,“空下”,因为我们妄想走不出身心世界,跑起来力量很大,越快妄想越少功夫越得力。在禅堂里一步挨一步,不许踩脚,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修行了生死,生死是什么?就直说来,一念迷即生死,了生死就不要随念所转,要念念觉照,才有力量。有朝一日发明心地,不但自己生死已了还可以利益有缘众生,那时真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再不辜负我今生所得的人身、今生信佛修行的艰难,这才能真正报三宝恩。

 

佛在世正法时代,什么经典,佛像都没有,那时佛带弟子托钵化饭,然后大家坐起来听佛讲法,听听说说,我们懂了,有的开悟了。天天如此这样的行持,也没有其他的,天天照顾自己的念头,日中一食,三衣一钵,就这样悟道,成道非常非常之多。像舍利弗、目健连等好多弟子都是见佛几天后一下子就成无漏阿罗汉的。

我们现在末法根器日下,贡高我慢,人我是非,光研教理不求实修的人太多,没有功夫,虽然种下善根,听了看了,不是真懂。自心里贪瞋痴,嫉妒,无明消除不了,所以在心地上做功夫是成佛的胜因。

 

现在社会风气很不好,人心散乱,杀、盗、淫猖獗,不畏因果。我们出家人也是如此,与清净三宝道而驰,贪这贪那。我们众生都是颠倒,所以指佛穿衣,赖佛吃饭,不明真理这是出家又在家,知法又犯法。造了罪自己要受,苦海无边,我们要忏悔啊!

 

我跟随虚老,真老和来果老和尚学习时,这三位的德行真是太伟大了,虚老你给他顶礼,他也给你顶礼,没有一丝的我慢,你未开口早知你的事情,他老的方便善巧,如海的智慧真是我们出家人的典范。

 

我们要时时的作功夫,不要间断,想成就确实需要有大力量的人,没有力量在二六时中把持不住哇!佛法是智慧,不见别人的是非要看自己的不是,这才是我们修道的好因地。

 

修行每分每秒都要清楚,要把佛法带到你的生活当中去,生活本身就是修行,悟透佛法的人烦恼即是菩提。这些真理是从修行中来。所以六祖老人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

 

障碍修行成就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情,一个是爱。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没有不解脱的。世人看不透这一点,世上的事情哪一样是真实的?地位、金钱、容颜、名誉哪个是永恒的呢?都是假的,如梦中花,水中月一样。世人看不透这一点,很多的苦换一点乐,根本上说乐也苦恼,就像猴子捞月亮一样,认假为真,心念时时被外境所惑,不得解脱。

 

我们在末法时代能够有出离的方法,能知道回光返照这也是有根基、有福报的,也算是末法之中的正法。我们内心之中的烦恼众生是无量无边,每一念就是一个众生,众生度尽就能成佛。有的人张口就说度众生,当然发心是很好,不知道肚子里有多少众生他都不管,到外边找众生去,要先把自己这些众生弄清楚才有能力,有经验教导人家、告诉人家众生该怎么度,是自性自度。要说能度众生这是骄傲。佛都说:“若说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要保持无相的心境,善法也是空的,否则,有烦恼啊!

 

佛在世时遇到了佛的众生善根深厚,如同小鸡在蛋里一样,已经长大了,遇到老鸡把壳一啄它就开了,一开这小鸡就满地跑了,很简单。佛在世时的菩萨、罗汉,都是这类根基,一言半句马上开悟证道。后五百年证果,就差一点,但证果也很多。第二个五百年得三昧很容易,从三昧上证果而得解脱很少,再后来就是闻思的很多,注重法相、开悟证果越来越少。现在呢?是末法时代,是人心斗诤的年代,著相修行的人多,明白佛法的少。这是佛法的正法、像法和末法时代的根基不同,但是这三个时代也是根据每个人的心来分的。正法时没有闻佛见佛和末法又有什么区别呢?末法时代有发明心地,善根深厚,转佛法轮,放大光明,如同见佛一样这就是末法中的正法。

 

我们今天放下万缘,一心办道,志求解脱,也是末法中的正法。看你的心是什么样,你显现的果报就有差别。拿寿命说,现在按因果讲寿命是六七十岁,现在九十、一百岁的都有,这是心有差别,有慈悲心、孝顺师长父母、善业重的人和杀业、瞋心重的人就有差别了。万法唯心,法无定法,这更体现因果的丝毫不爽。

 

十二日开示

 

 

修行就是无所求,歇狂心,歇下妄心就能成佛,我们无量劫来从没有休息过,参话头就是息妄的一种方法。我们无量劫来的习气毛病太重,不明白根本,总是被外境、被心念所迷惑,用识神来分别,不知道用智慧来观照,落得流浪生死,烦恼依旧,不得解脱。所以佛告诉我们修行的道路,种种法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一旦我们明白心地,贪瞋痴就是戒定慧。这是对醒悟的人所说的,不明根本,贪瞋痴转不成戒定慧,所以明心见性最重要。

 

百丈高楼平地起,参话头,观心,念佛圣号,就是打地基,默默地把贪瞋痴转成戒定慧,为什么一天到晚老是叫你照顾话头 “念佛是谁?”这个谁到底是谁呢?不是你,不是我也不是他,要切切实实的参去。有人分别来分别去说知道怎么回事了,这是错误的,知道还是分别,道不属知不知。知道的是妄觉,不知道是木石、是无记,道是不二法门,垢去明存。相对的法都是垢,虽然是明明了了,亦没有明了之相,要明白家贼难防,识得不为冤。你要不识得它总是被它左右,人家说东就说东,人家说西就说西,总被它左右。

 

不明真理,觉得很聪明,到了事上不由你,要想有力量非下功夫不可,古人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心非清净不可,水浑浑的自性的光明显现不出来,所以用功要打在痛处,抓在痒处,不被别人所做所说所转,真能做到,功夫就有了。佛法里所说违弃身命,尊崇道德,违背自己就是这个意思。你真明了才能与人说,不明白不能说。

 

修行就是这样,有点功夫不要高兴,自满。虚老、妙老可真是有功夫,他老人家遇到什么都低声下气的,其实他早就明白,他没有高慢的地方。六祖老人家度人有方便,他是量人裁衣,看病与药,见到你用功要紧的时候就会点拨你,所以他手下出了那么多善知识明眼人。

 

现在用功正是要紧的时候,功夫好的吃饭睡觉都是越来越少,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是一点都不错的,可能睡一会儿整天也不会昏沉,这时还要勇猛精进,争取真证菩提为止。

 

如果在行持当中见到什么境界不要住在上边,比如见到很远的景物或是见到美妙的佛菩萨,或是知道以前不知道的事情,还有的见到一点光明,这些是修持中得力的过程。楞严上说: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不作圣解,是名善境界。要明白这个道理,不理不睬、继续用功,不要停在这里生欢喜心,会着魔的,因为再好的境界也是障碍我们见性成佛的,另外还要说一下用功上了路,还会出非常快乐、空明的感受,这固然很好,是功夫得力的征兆,也不要住在上面,久之也会障碍我们究竟解脱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目的是明心见性,不要被半路风景所迷惑,这个道理告诉大家,不要走错路。今天是十二天了,还有两天就解七了,希望同参道友努力精进办道,讨个消息不枉常住的支持、护法们的爱戴、三宝的加被,用功吧!

 

 

十二日开示

 

大家好好用功,这个七再有两天就圆满了。借此机会,把印度和中国的外道概况谈一谈。

外道这个名词很笼统,客观的说来,凡是本教以外的宗教和道门,皆可称之为外道。换句话说,若站在人家的立场上,把我们也称之为异教或外道。因此,我们不能一提到外道二字,用藐视和轻视的眼光看待,这是不对的,是会影响团结的。在佛出世讲法中,也曾提到外道和邪师的问题,但并不轻视和排斥,都是以理教化,以行感化。如佛的上座弟子中的迦叶、目健连、舍利弗等,都是外道的首领,而被教导和感化皈依在佛陀的足下。

 

佛在出世前,印度的教派繁多,如婆罗门、吠陀、耆那、以及事水、事火、事天、事地、事太阳、事月亮和非因计因的苦行教……。其中婆罗门属于政教合一居于首位的国教。其它次之。以上各种教派的信仰和修行方法以及对宇宙人生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尊佑

尊佑,就是尊奉一个上帝、一个主、或主宰人类祸福的神。其修行方法,就是通过礼拜、赞诵、祈祷,获得主或神的庇佑,一生吉祥如意,死后升天享乐。若以佛教的正法眼藏来衡量,纯属心外求法的外道。

二、非因计因

这类外道曾在印度风行一时,他们相信因果和六道轮回。但他们机械地认为,福乐是由苦因获得的。要想升天或来生富贵,必须今生修苦行。所以用种种苦行方法折磨自己。例如食草、食粪和各种野生植物,不许吃烟火食。有的一日仅食一麻一麦,忍受饥饿之苦长达一两个月。还有不住房屋和帐棚,常栖居于树上、树下,或石上洞穴、露地之上。还有不穿布衣,常披树叶,过着非人的生活,其结果,不但无益于道,反而使身心受到严重地摧残。佛出家后,亦曾修过一段苦行,因在实践中觉察到非为正行之道,即放弃了这种方法,转至灵鹫山菩提树下成正等觉。后来佛在讲法中,曾批评这类苦行者,为“非因计因”的外道。

 

三、宿作(机械的宿命论)

 

   宿作论者,他们承认人死后有灵魂,有转世,但把现世人生的一切遭遇都看成了是宿世造就的,不可改变的。忽视了因果因缘的复杂性和瞬息万变的无常性。否定了人定胜天的人生价值。只是听天由命,不图改造自己和改造社会,被动地活在世上、空度一生。持这种观念的人,可以把他列入自然外道范畴。

 

四、不确切的外道

 

   古人亦把持有空有、断常者列为外道。这一定义是不够确切的。因为这仅是对事物认识的偏见,不符合中观论的中道和哲学辩证法的二重性。这只能说成是认识问题,而不能把它说成是外道。因为凡属一种外道,都有崇拜和信奉的对象,具体的修行方法,以及通过修行达到所期望的目的。持空有、断常观点者,未必有崇拜的对象和修行的方法。他们仅是一种认识论者,此种认识论者,不但古印度上师中有,中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亦有。特别是在南朝梁武帝时的大文豪范缜,就是典型的一个。梁武帝对他曾花费了很大力气,想把他教化过来。并以封官许愿的手段进行诱惑,但始终改变不了他的立场观点。

 

尤其是近一两个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唯物主义的发展和物理科学的进步,持这种观点的人一度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他们认为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物质相互结合,以及新陈代谢的自然现象,其中根本不存在灵魂和转世的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目前仍占优势。但从长远来看,在历史的发展中,无论是哲学或科学,都是不断的自我否定。近年来有些否定灵魂转世持断见者,由于大量难以用科学解释的奇异现象,以及自身的经历,许多人都放弃了原来的立场观点,有的竟成了虔诚的佛教徒。

 

印度教派和各种外道的分化情况。

各教派和外道,都是各持己见,互相争论,互相排斥的。至佛出世后,用他亲证的宇宙真理和人生的秘密,以及缘起性空的道理来教化众生,因为佛所说的是真理,博得广大众生的信奉,许多外道和国王大臣,都放弃了他们原来的信仰,纷纷皈依到佛陀的足下。于是佛教在印度占了绝对优势,曾被称为佛化国。待佛灭度五百年后,由于佛教内部的宗派斗争,加上只尚理论,不务实证的倾向,使佛教逐渐沦为不务实际的经院哲学,渐渐脱离群众,一些外道乘机崛起。

 

至公元六七世纪后,以婆罗门为首的外道中,出了几名有识之士。他们将奥义经、吠陀经中不合理的内容,大量删去,把佛教中的精华部分大量吸收,成立一个新教,取名为印度教。此教的兴起,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信奉,教徒突飞猛进地增加,印度宗教的形势大大改变,出现了倒流现象。不但原来由外道转入佛教的信徒,纷纷重返印度教,就连佛教的基本教徒,亦成百上千地归依印度教。迨至十世纪末和十一世纪初,佛教在印度基本灭亡。印度教直至今日,一直成为印度的国教。

 

回顾一下印度教为什么取而代之一跃成了国教,其原因是吸取佛教的精华,去本教的糟粕,而佛教则是丢去本教的精华,捡起人家排出的糟粕,加之自身的腐败,所以必然走向衰败和灭亡。现在佛教内有识之士,每读到印度这段佛教史,无不为之慨叹!

 

以上是印度宗教和外道的情况,接下来再简要的谈谈中国的情况:

自东汉明帝时期,由印度梵僧摩腾、竺法兰将佛法带到中国,受到皇帝的支持和保护,佛教开始在中土传播。但受到儒教和道教的诋毁和攻击,把佛教看成是异教邪说。由于佛教初到中国,翻译过来的经典比较纯洁,至东晋南北朝时,很快就被一些文人墨客和政界的上层人物所接受,经他们的宣传,逐渐传遍全国。但儒、释、道的争论和斗争,一直没有停息。直至南宋时由王重阳和邱处机开创全真教,提倡三教合一,由是三教的争端逐渐的缓和下来。

 

关于中国的正法和外道的判别,是一个既复杂又严肃的问题,特别是对儒、释、道三教的分辨,不可轻下结论。虽然我们教内有许多人把儒道两家划为外道,我认为这种划分方法是不妥当的。若从佛教的判别宗旨来说:心外求法即是外道;即心即佛,见性成佛,心内求法,自我解脱即是正法。以此标准来衡量,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庄,他们都不属于外道。因为孔孟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老庄讲清虚无为,反朴归真,都是着重于身心的修养,并未心外求法,若把他们说成是外道,可以说是冤枉的。那么中国是否有外道?有,不但有事神、事鬼、事仙的外道,还有带有政治目的的邪教。如东汉末期由张角三兄弟所创的太平道,元朝后期的神教、明教,以及明初成祖时由山东唐赛儿所创的白莲教和晚清的义和团,近代的一贯道等等,均属于外道和邪教的范畴。

 

 

十三日下午开示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生死大海智慧能渡。佛法深广如大海,要有信心才行,若没有信心再聪明也不行,这是用功办道的条件。信心不坚定,朝三暮四这一辈子就过去了,学佛法贵在真信真修,具足此心,修哪个法都容易成就。世法也如此,忠诚老实谁都恭敬赞叹。

 

学做人为成佛之本,先把人道做好,人道就是三皈五戒,五戒为人之本,持好五戒,能得人身。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你看佛那么尊贵,那么高尚,最初发心也是由信字开始起修,当中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真菩提路。因信真实故容易开智慧,还要相信自己是佛,不易退失道心,真正发心修行,受持三皈五戒的有善神护持,没有真心善神不护持。

 

信自己有佛性、智慧从佛性而生,是佛性的妙用,智慧是无漏的,聪明是有漏的。

我们能够从心地下手,打开心性,可以成佛。有了法身般若才能解脱,智慧是报身,解脱就是化身,佛的三身都出在自性。智慧不能代表般若,只代表一部分,六祖也说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五度如盲,智慧如眼,万法之中没有般若一法不得成就,比如,我们修布施,拿自己东西给人家,没有智慧,你就著相,就得有漏之因人天福报,不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持戒没有智慧,不得解脱,只能升天,忍辱、精进、禅定都离不开般若,将来升到非想非非想天也没用,还要回来,所以五度如盲智慧如眼,要想渡生死苦海,一定要具足无漏的智慧。

 

有人说念佛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们参禅的什么都不求,将来到哪里去呀?他不知道我们这个无求啊,将来能够得受用了,感到哪里去就哪里去,处处都能去,要到西方就去西方,要到东方就去东方,十方世界都可以乘愿而去。

 

无求无得才是般若,无作无著才是般若,般若是诸佛之母,十方诸佛皆从般若而生。

 

你们的佛性本来是十方圆明,智慧如海的,现在由于不觉悟,被无明遮盖,把性海变成一个业障海,一个无明烦恼的大苦海。苦海是黑暗的,你合上眼,黑咕隆咚一无所知,五阴的黑暗必须用智慧光明才能照破。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是指我们的身心,我们凡夫就是执著五蕴为真实,没有一念回光返照如黑漆桶一样,宗下见性时称桶底脱落指的就是这个。

 

世上的聪明如同萤火,本具的智慧如同太阳,有了这一个照,才能见到本性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觉有情)。由于这个照字,才有这个无字,“照”字 “无”字妙得很,所以禅宗提倡参“无”字话头。照破以后是什么呢?般若来了,以般若波罗密多故,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修行的目的,心经字不多,意义很深,从初用功一直至成佛280个字,包括600卷般若经,600卷般若经虽然那么多,总归起来就是般若,我们每天念到般若,真懂的也不多。

 

光阴过得快,明天是最后一天,还有几枝香,想功德成就,还来得及。宗门一法不可思议,到了唐宋以后,这些儒教,道教归向禅宗很多。道教里头纯阳祖师、紫阳真人都在禅宗里开悟,宋朝朱熹、王安石、苏东坡这些宰官、大儒归向宗门。宗门这一法是整个佛法的根本,是整个佛法的主题,要使佛法兴盛,非要宗门兴不可呀。

 

唐朝宗门大兴,祖师多如牛毛。慧南禅师是一位彻悟的祖师,道风高峻,十方衲子云集黄龙寺慧南禅师座下。那时道教吕祖在庐山经过黄龙寺,见瑞气盘旋,心想:“此地一定有高人”。就随众来到法堂上听老和尚讲法,黄龙开口就说:“今有盗法之人,老僧不说法了。”吕祖一想这里就我一个道士莫非指我,马上站出来说:“我前来听法,何来盗法?我囊中有长生不老药,不是普通人,是仙人,还用盗法吗?”

 

黄龙禅师说:“饶你八万劫,也是落空亡,空亡外道。”纯阳祖师一听起了无明火,说你这个和尚,我来听法你却骂我,把宝剑抽了出来,这个时候,他忘记了,自己写的偈子说:对境无心莫问禅。对境动心了,他这宝剑是宝贝,会飞,想杀谁就杀谁还能回来,是七星宝剑,这个宝剑就飞向黄龙禅师的头顶,弹了一下就往下落,禅师拿手中拂尘往空中一指,宝剑就落地。吕洞宾一看知遇高人,马上站到中间说:“长老,这是我一念不觉,无明所惑,向您请教。”黄龙说:“我问你‘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你给我道一句,怎么叫半升铛内煮山川?说!”。

 

吕纯阳一听这是我的句子,这时他道不出了。这么一逼,仙人你别看是仙人,没破见惑,那思惑已除,他回光一照,怎么我道不出来了。回光一照,忽然大悟了,趴下去就磕头,啊呀,不是你老人家这样的逼法,要错过一生啊!磕头后作诗一首:“抛走葫芦摔碎琴,今后不练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方知以前错用心”。就要发心落发为僧,黄龙笑了:“恭喜你!识得自己了,不要落发,到你同类那个圈里度化他们也是很好”。从此,吕祖发心护持三宝,成为佛教的外护法。吕祖后来说法都是与佛法相应。在五灯会元录里面,他不叫吕洞宾,叫吕来禅师。因为他悟了道,吕祖以后的道法大兴起来。

 

当时禅门出了很多祖师,在一言半句下,忽然彻悟了,成了一代祖师,彻悟后,哪一法都成为正法。所以我们要大家用功参话头,真正有体会后,外道、邪道都是如梦如幻,修什么道都没有妨碍,就是种田,作生意也不妨碍。古人说:“只要识得道,一切尽不妨。”

 

我们在没明白前分别这个是正法,那个是邪法,那个障道,哪个与道不相应。等悟了以后,正的邪的都不可得,你看法华经佛说“有念念成邪,无念念成正,邪正俱不住,长驭白牛车”。

在没有明白以前,说有著有、说无著无,做不到有无俱不住。我们本具的光明被无始以来的污染遮盖住了,就像猴子一样不停地抓树枝,要不就是摘叶子,抢果子,翻跟头造生死,你不加一番禅定功夫,静坐参究,如何收住心猿意马,家贼难防把自家的神通妙用,智慧辨才偷的光光的。所以现在的人一定要下番功夫,不能像那些狂徒说大话,我就是佛,你虽是佛,你是没有消了业障的佛,你这个佛只是原料,是金子在石头里面呢,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今后就不会被那些狂徒所转。狂徒见到参禅之人就说,你们这些傻子,本来是佛还修什么,来来,我当下一指你马上开悟,这样的人多得很。这个方法,根若特别深厚也可以,但是现在这种根基太少啦。说这些话的大多数没受过大戒,真正受过大戒的人,不敢打妄语。

 

我曾有缘亲近过真老、虚老、和来老,这是近代宗门三位大善知识,他们谦虚的很,只说自己对佛法有点体会,不说自己开了悟。现在的狂徒开口就是大悟,开口就是不用功夫。没有真实体验,也没遇过真正善知识的人,简直是豁达空。这种豁达空是在没有定的基础上起的狂慧,超因越果,果报自受。

 

你看虚老说他入定十几天,有人说他入定15天大悟后什么样子,后来我亲自去问他:听说你入定十几天。老和尚说倒是有这么回事,在山上烧山芋,烧好后,把脚一盘,休息一下。一盘呢,疑情得力了,得力也是无力得的,觉得时间不长。离半里路远的同参们来看我,说德清师呀,这么喊。从前虚老叫德清,虚云是61岁才起的,怕别人找他,开始住山、藏起来用功。同参来了一看,用引罄叫他出定。出定后叫同参吃山芋,揭开锅一看,山芋长毛了,几寸长。他说觉得没过多长时间,屈指一算,半个月了。

 

我亲自问他,他说15天,那是疑情得力无心之中,一会儿15天就过去了。所以说禅宗的功夫了不起呀。虚老在高旻寺,正念现前20多天,只有一个念头,昼夜20多天,没有散,疑情得力。等倒水时,溅到手上,杯子打掉以后,说狂心歇下来了,从此后就比较自在了。说三个月、半年叫你悟,真悟的人不说悟,因为没个东西得到,有人说悟了,悟了以后什么样不知道。

 

无明妄想是幻化的,本来是假的,没有这事,好比在梦中一样,梦中有老虎、狮子、水、火,惊慌万分,等醒了以后,没有了,闹半天是个梦啊。梦里怎么那么胆小,害怕呢?梦中颠倒!没有悟的人就是这个道理,整天被无明妄想、昏沉障碍住了,不得自在。悟了,等于你醒了一样,天上的云散了,太阳出来了,就是这个境界。梦醒之后说什么悟呢,根本梦中的事情没有的嘛!都是影子,所以我们在梦里说梦话。

 

悟了以后,一切放得下,晓得生来死去,如梦幻泡影,随缘度日,晓得当下心体,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本来不动的。至于说神通,智慧还是慢慢地逐步逐步的开发。不是说悟了就有,等于小孩刚生下来一样没有力量,等慢慢长大了能吃饭了,这个力气大起来,这就是神通。初悟要慢慢的长养圣胎,心清净生智慧,智慧大心越定,就能显现神通,神通就是妙用,是自己本具的。初下手修行,不能修神通要先修漏尽通、证法身,否则不能了生死。只有漏尽通才能了生死,破无明烦恼,漏尽以后才能证到不生不灭。

 

十四日开示


 

修行是天下最大的事情,别的事情都好商量。修行走岔路的也很多,你看吕祖说:“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用错心。”吕祖是道教的大祖师,见黄龙禅师而发明心地,始知从前修行不对了,何况我们一般凡夫,所以修行亲近善知识很重要。

 

佛在楞严会上说:“一切世间诸修行人,皆因不知生死根本、涅槃根本,错乱修行,不能成无上正觉,乃至别乘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外道及魔眷属”。佛晓得大地众生知见分歧,没有智慧选择道路,所以说明所有世界一切众生包括修行人在内,皆因不知二种根本,一者生死根本,二者涅槃根本。涅槃根本是成佛了生死。生死根本是说一切众生用攀缘心为自心。佛又说:“如用攀缘心来修道者,欲了生死明心见性,如沙蒸饭,无有是处。”

 

修行人知道攀缘心不了生死的恐怕不多。攀缘心范围很广,包括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虽是出三界的圣人,他走的路也是弯路。他用的是苦集灭道,经三生六十劫,才能证成声闻缘觉,这个路很弯曲,很绕远的。他最初是用心来分析世界一切万物因缘,用分析心,分别心,他用攀缘心可以渐渐达到涅槃,故此佛把声闻缘觉列到攀缘心之内。诸天外道魔王眷属也是修的不对路,以攀缘心各自成就各自的因缘果报。

 

修行没有解脱,没有证成正觉的原故还是没有依止涅槃根本而修,不在正觉上下功夫,修成神仙不过多活些年代,活几万年有什么用?总得要死,没有明心见性总在六道轮回之中。

 

涅槃根本是指我们清净圆明,不生不灭的佛性,众生迷于它沦落六道,圣人觉悟它而得解脱。禅门祖师叫我们参话头,起疑情,其目的是借用一个不明白的话头达到不生不灭的境地,这参禅的方式就像过河的筏子一样,等功夫纯熟心地有把握了,功夫到了微细处,那么这个“念佛是谁” 就不要了。本有的主人翁已经找到了,叫真疑现前,真疑就是疑根断尽,不生不灭的佛性现前,这时把话头要丢掉,就等于乘船过河已到岸边,要弃舟登岸哪!不弃舟登岸就成法执了。

 

佛在百万人群当中说明这两条路一个是涅槃路,一个是生死路,因为我们众生没有智慧,不能选择道路,佛悲心流露告诉我们只有登涅槃路,离攀缘心才是唯一出生死的途径。

 

今天是打七的最后一天,我们打七的目的是用参禅的方法或是念佛的方法离却攀缘心证到我们本有的自性。我们的自性从无始以来不曾生未曾灭,但是我们众生迷于外境认假为真把好端端的天真佛埋藏了。现在我们剋期取证要恢复本有的光明宝藏,要明心见性是需下一番功夫的。明心见性对有道心、有力量的人不是难事,一般人不容易做到了,什么是力量大的人呢?就是痛念生死,能舍能放的有大慈心的人。具有这种力量的人现在不开悟,早晚也要开悟。

 

了生死不是一件小事,古人善根深厚的人也是很简单的。过去西天有尊者叫婆罗提,是成道的,有一国王叫异见王,很恭敬尊重他。向他问法说:“尊者如何是佛!”尊者说:“见性是佛。”又问:“尊者你见性否”。尊者:“我已见性”。异见王又问:“佛性在什么地方见呢?”回答说:“佛性在作用处见。在胎曰身,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舌谈论,在手提执,在足运奔,识者周遍法界,收摄在于微尘,说大广大无边,说小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异见王一听忽然开悟。一闻即悟,原来日用全是佛性的妙用。所以古人说:“不知坐卧全是道,只顾茫茫受苦心。”哪里去找佛性,见性实在是不离当下,如果离开六根门头,哪里去找性,六根门头全都是性。

 

楞严会佛告阿难:“生死轮回是汝六根,更非它物,成佛作祖也是你六根,更非他物。”阿难心里怀疑这话,忽然十方如来一齐现前,同声告之阿难:“阿难,生死轮回是汝六根,成佛作祖亦汝六根,更非它物。”诸佛现前是为了断除阿难的疑心。就是说凡夫六根对六尘起惑造业流转生死,而圣人六根对六尘心不染著,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妄想分别与佛性有什么差别吗?

 

没有差别,不过是一个污染,一个不污染,圣人与凡夫差别就在于用心之时住与不住的差别。住相即凡夫,离相即圣人,离攀缘心无所住著,那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佛性的作用,无不是中道的,这是觉悟的人真实的写照。我们要用心体会佛陀的本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时时达到无住生心的本来相貌,心中快快乐乐光光明明的,亦不住光明之相。那我们离极乐净土又有多远呢?我们当下不是净土又是什么呢?明心见性在有力量的人也不是难事,因它是本有的,看破放下就是。

 

我们在一念上做功夫,一念无生是我们的真心,因为心粗没有能力用在第一念,一动念就是分别执著,所以祖师方便用参禅的方法把攀缘心止住,见到本性。我们的本性就像水一样本来清净的,妄想执著一起就波浪涛天了,前浪赶后浪,非常危险的,所以要息妄显真,掌握不了第一念、第二念、三念、四念、不知到哪里去了,念成想了,执著了还不知道。圣人的心态就像水上画图一样,尽管用心,不落痕迹,念念无有住着,六根之中一举一动皆是佛性的作用。

 

修行人要直心是道场,一切处要真实,直心是无二之心,我们的妄想之心是取巧心,弯曲心,这与自性相违。因此,要在起心动念上观察,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处观照,要明白哪个是不生灭的,哪个是生灭的。佛性是没有相貌的,没有法子表现出来,就是十方诸佛菩萨也不能把自性拿出来给人看,也只能说说它的体呀、相呀、用啊,拿种种的比喻来形容它。它不是开口的,开口就不是。开口就不是怎么见呢?见在用处,用就是心。性是体,我们一天到晚哪里不用呀!先要明心,明心后用心表达性,那么这个一举一动无不表达性体。如果你在迷中表达的心都是迷惑的、片面的、肤浅的。明理的人表达出来的心,它是透彻的,圆满而又全面的,这就是真正的智慧,所以我们想见性先要明心。

 

性者不迁不变之意,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我们的性。心则不同,由性而起,随缘而生,随缘而灭,世界种种差别由心而造,造善上天堂,做恶下地狱。这个心就直说来如幻如化,了不可得,六尘缘影如同镜中像,水中月,如同梦境一般,这就是明心。现在社会上的科学家,哲学家都知道心是假的,是前尘的反映,是外界反映出的影子。我们佛教徒真正知道的也不是很多。心虽是前尘影子,没有体性,随缘而生,随缘而灭,但是你不识破它,它就大闹天宫,无量生死,无量罪业由它而造。如果你识破它,它就一毫力量也没有。

 

当年二祖断臂求法说:“乞师与我安心”。达摩祖师说:“拿心来,我与汝安”。二祖沉思片刻说:“觅心了不可得”。这时,初祖马上说道:“我与你安心竟”。二祖回光一照,言下大悟,明白了,噢!原来这个妄心是没有的,我的真心是本有的。我们这个离妄的灵知就是我们的真心!这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要开悟要像二祖那样明心了不可得,明白都是妄想所现,无一可得,我们身体都是四大加上妄想组织起来的,要把身心世界看破看空,这叫明心。

 

在这个地方,等一念不生,妄念不起时,要观察,万法都空,身心世界也空。那么这个知空的主人,这个离念的灵知是什么相貌呢?一切万法由它显现,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无头无尾而又灵灵不昧。这就是我们的佛性,一切圣贤,诸佛菩萨由此而诞生,涅槃出入在寂静处,明心见性是佛法的根本,是真实不虚的。根基大的一言之下,狂心顿歇、回光一照了悟本源,这是辉煌的一刻。

 

我们整日妄想纷飞,牵肠挂肚看不破,放不下,所以生死难了。古人悟道容易,今人悟道很难,没有把身心世界看破,看成幻化了不可得。我们的佛性本来是清净的,就因为不明白真相而受污染。外道更是不明身心是幻,怎能谈到明心见性了生死,证涅槃呢!

 

我们只有佛法熏习,可以形成不生不灭之因。其次都不可能,要从心上下手,心是用,离用找不着体,因用而显体,因体而成就。古人千山万水求善知识,就是为一言半句,要明白这个道理,不是糊里糊涂就能了生死。我们禅宗过去在禅堂不去看经,因为有善知识,用不着看,你如果路走的不对,可以请示。路走错了,善知识知道。修行要经过自己用功,亲近善知识善友,才能搞它个水落石出。成佛正因就不会种错,不能马虎下去,今生不了,来生还是迷糊,了生死就难了,希望大家在这两个七能够找到路,有路可走。认识到宗门大法是佛出世的本意,佛是为这个本意而来,十方诸佛都是如此,全是为了大地众生生死未了来指明心地。发明心地的人要再接再励,不要得少为足,发大慈悲心,为将来的佛法作出贡献,提倡佛的正法眼藏,使佛的正法久住。自利利他,灯灯相照无有穷尽以报佛恩。

 

最后告诉大家,集中修行是手段,离开禅堂就放纵开了,这样不好,要把功夫用在四威仪当中,吃茶、穿衣无不是道。道从未离开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修行。最后祝愿大家二六时中吉祥如意,法喜充满!祝愿佛之正法眼藏长久不衰,救度迷情!

 

 

  • 服务号
  •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