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歌略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1-27 20:06:32

《三宝歌》略释


 讲述:楞严悲华禅师


 (2009/12/2晚于“悲华再现”佛学班网络教室)


 大家晚上好!


今天晚上答疑开示时间正式开始。请大家一起随我合掌,端身正意,恭敬礼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今天晚上我们首先来开示《三宝歌》。贴文的同修请在屏幕上把贴文贴出来,配合我来讲。前面的前行都已经做了,这个前行有个注意点:就是在主麦上不要停顿,安排法会的同修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因为整个房间就这样一个唯一的窗口,你在上面要紧凑、要编排好,要营造一个听法的气氛,不要把一些个人的声音、个人的叹气或什么东西放在上面,因为你这样引导很重要,要引导大家进入听法的状态。你可以反复交待听法要注意的事顶,反复地宣说今天晚上要讲什么,反复反复地提醒。


大家看一下歌词,我们这一次佛学班就从这里开始,就从这个《三宝歌》开始。好,请其他同修做好引导。《三宝歌》在我们论坛有,可以告诉网址。(《三宝歌》ShowPost.asp?ThreadID=10254)我们来读一下《三宝歌》。


 

《三宝歌》


 词:太虚大师 曲:弘一法师


 

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这是第一段,赞颂佛宝。)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磐城!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这是第二段,赞颂法宝。)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这是第三段,赞颂僧宝。)


 

今天晚上我们就从这首《三宝歌》开始讲起。这首《三宝歌》是赞颂佛、法、僧三宝的,但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如此,这首《三宝歌》是有很深的涵义的。


我们知道,作为佛教徒,我们成为佛弟子的第一天开始,是从哪里开始?——就从皈依三宝开始。三宝是我们的皈依处。我们皈依了三宝以后才正式地成为三宝弟子,也就是成为佛陀的弟子、成为佛徒。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佛徒,乃是因为我们皈依了三宝。可见,它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说我们皈依三宝是我们入教的前提。


好,我们今天就给大家略略地讲解一下这首《三宝歌》,同时也稍微为大家讲解一下我们佛教最基础的思想。认识《三宝歌》这个对于我们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大家喜欢、应该把这首歌给学会、流传,经常恭敬地吟唱,可以增长我们的福慧,可以让我们达到善妙吉祥。


 现在我先说一下这首歌的缘起。这首歌是怎么来的呢?它的缘起是怎么样的呢?原来是这样的:在一九三零年的时候,在厦门闽南佛学院,我们知道,当时佛教领袖太虚大师主持这个闽南佛学院,这是我们近代中国佛教教育早期开创的先驱所在的高等学府,这个在中外都是享有圣誉的。当时的佛教是处在清朝末期开始衰弱,我们中国被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方,同时佛教也受到摧残,而且佛教发展越来越没落,佛教的法运也越来越不昌盛,寺院、佛教道场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像我们现在的佛教道场,应该来说,表面上虽然是兴盛了,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个年代的佛教和现在的佛教其实有很多还是很相似的。所以我们来学习这个《三宝歌》来缅怀在近代以太虚大师、虚云老和尚、印光老法师等等这些高僧大德所处的那个年代的佛教,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说到厦门闽南佛学院就是其中一个在当时在中国取得非常重要影响的高等佛教学府。那么大醒、芝峰等诸位法师看到国有国歌、学校有校歌,唯独佛教缺了一首可以代表佛教的义理和精神的教歌,当时适逢精通美术音乐的弘一律师也在闽南佛学院,于是就请弘一律师来写曲,由他来撰定曲谱,然后由当时闽南佛学院的主持太虚大师来依照曲谱填词,太虚大师遂作了这首《三宝歌》。把整个佛教归纳为三宝,把整套的教典融聚成了赞叹三宝的功德,作成了这首微妙精深而又通俗易懂的《三宝歌》,它的意义非凡。这就是创作这首歌的缘起。


所以这首《三宝歌》也可以说是我们佛教的教歌。大家都应当学会。


我们来看一下,首先我把这首歌歌词的大概词义依文解义来疏通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三宝,什么是三宝?三宝指的是佛、法、僧三宝,这是构成佛教的支柱,也可以说是整个佛法的骨架。佛是什么呢?佛是梵语——布达,梵语佛陀的简称为佛。佛陀是什么意思呢?佛就是觉者或者智者,佛就是觉者智者的意思。由此可见,佛陀就是了达宇宙人生真理,他的智慧与德行已达到究竟圆满的人。也就是说,佛指的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是什么意思呢,佛的第一个意思是觉者智者的意思,我们把他称为佛。佛具备有觉的特性,想到佛就想到觉、想到觉悟。法就是佛陀这位大觉者大智者他所发现和通达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我们把它统统称为法。僧就是依照这位大智者大觉得所教导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来奉行真理的人,这个为僧。僧是梵语桑噶、也是梵语僧伽的简称。僧就是僧伽的简称。他专门指奉行佛陀教法,专门出家修行的教团的组织为僧,可以这么理解。那么,作为一个专门奉行佛陀教法、实践佛法的佛弟子代表的就是出家僧众。所以这个僧宝指的是佛陀的圣弟子。那么能够构成佛陀的圣弟子这样一个教团最起码应该有三个以上,起码四个比丘共同和合在一起共同修道共同羯摩这个称为僧宝,标准的僧宝。从广义上说,僧就是奉行佛陀教法的教团,从广义上说就是指整个佛陀的教团、集体。佛陀就把这个佛、法、僧三者称为三宝。  


为什么称为宝呢?因为佛、法、僧三者的教导可以使我们人在世间离苦得乐,超越轮回,解脱生命所有的痛苦,能够使我们众生因此而得到解脱自在、究竟吉祥、幸福安乐的境地,所以称为宝。宝是无价之宝,它的价值无可估量,它极为尊贵,它极为稀有,故称为宝。所以佛教把佛、法、僧三者称为三宝,这是我们的皈依的对境。


这首歌命名《三宝歌》,歌的歌词涵义微妙精湛,它不但概括了整个佛教的要义,而且能为佛法的弘扬和时代化、普及化奠下良好的基础。因为今天的佛教应该说是彰而不显,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很多很多众生不了解佛教的教义,另外也有很多很多的众生虽然知道有佛,但是却没有机会没有具足因缘正确地了解佛法。那当然了,虽然名为佛教徒,但正如经典中所说的那样,是处于末法时代,我们不能直接地面对正法。我们所听到的、所想到的、所看到的、所奉行的不是圆满的佛法,甚至有些地方有所偏邪,甚至所看到的领受到的只是枝末性的佛法,所以称为末法。末法有种种的特征,所以说我们佛教在今天需要普及化、时代化这样一个任务。因为佛教如果不能生活化、不能普及化、不能为当代的人们正确地了解,那么佛法就会衰微。而佛、法、僧三宝被称为宝,它能极大地利益众生,能够造福这个社会,通过人心的改变而改变我们整个社会。那我们今天,包括社会上人类所面临的种种苦恼、种种问题都将依此得以改变。佛教非常得好,它需要普及。因此需要三宝能够树立在世间;让人人能够认识三宝;让更多的人能够皈依三宝;让三宝能够起到照亮人世间、指导我们的人生这样一个作用。所以这首歌的歌词为这个而展开。下面我们对歌词作个简单的解释。接下来,解释完以后剩下的时候留给大家,作一些答疑解惑。


我们来看第一段,赞颂佛宝。


(一)


 “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昭朗万有,衽席众生,功德莫能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人天长夜” 。


佛教中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众生分为六道,什么叫世间?世就是世间世界,我们来看一下世界这两个词。世是从时间上去说,界是从空间上去说。也就是说,我们人实际上是处在时空当中。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界也叫间,界讲空间,分为上、下、左、右、十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空间的概念。在这样的时空当中,一切的众生——众生就是这种有情的众生,有情众生是生命,他有感受能力的,像天、人等等。这些都是有感情的,有感受能力的,甚至有思想的,甚至还有灵魂的这些有情生命,从种种的种类来看,佛经里面归纳为六大类,然后把他们称为六道。为什么这六种类在佛经里面被称为六道呢?道就是道路的意思。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这六种种类的众生不是固定的,他是不断地演变流转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然后再转世再轮回,这就像一个路人在旅行,所以把他称为道,我们要理解。我们说六道就好比说有六种生命正在这六条道上前行,他在业力的推动下流向茫茫的未来。总而言之,可以把他分为六种类,佛经上称为六道。哪六道呢?——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和畜生道,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上、人间和地下。


三界里面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比如说居于中间的人类阎浮提世界,比人类高一层的生命称为四天王天,有四大天王分别统领东、西、南、北方。四大天王天再往上有忉利天,忉利天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十三天,东、西、南、北每一方各八层天,四八三十二加上中间部分就是三十三天,三十三天的中间天地也叫帝释天,帝释天的名号称为“释提恒因”,他也是佛弟子,这个帝释天可能就是大家经常讲到的天帝、上帝。在忉利天之上更高境界一层天叫夜魔天,第四天是兜率陀天,第五天是化乐天,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这六层天统统在欲界里面,统称为欲界。欲界再往上是色界,色界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色界上去还有无色界,只有意识活动没有光影、形像、欲望,所以称为无色界。无色界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人类)以下又有畜生道、鬼道、地狱道,地狱道是最苦最苦的寿命也最长,其次是饿鬼道,再其次是畜生道。畜生道接近人类,我们平常肉眼看到有畜生道,有缘的众生有的可以看到鬼道、天道等等。


根据众生福报不同、心识不同,所以轮回六道。六道的众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命呢?而且在这六道里面是不断地生死流转无有了期,为什么?因为总是生老病死,佛经里面告诉我们,生命本质是一种痛苦,是一种无奈,究竟不得解脱。所以称为生死流转无有了期,就好象在漫漫长夜中没有光明。人天虽然在六道中被认为是福报最大,但仍然在这个生死长夜中不断受苦,其它四道情况也更不用说了,所以这句歌词称为“人天长夜”。这在《三宝歌》中同时也点出了佛教中的人道是很重要的一道,佛教主要是为了人而存在的,我们也可以把天作为与我们非常接近的。这里面也点出了人生佛教的主题。这里面唯独讲“人天长夜”,以这个为代表。


下面一句是“宇宙黯暗”。


我尽量给大家讲得清楚一点为好,大家学佛要注重最基础的了解和学习,不要以为这个很简单。真正的佛法都在简单之中,而简单的东西我们不一定明了,不一定正确了解。学佛不要着急,什么事情都可着急,唯独学佛不可急。学佛学的都是心灵的东西,都是对宇宙人生真理的认识,它都非常珍贵,一点一滴的,集少成多,慢慢就能转变我们的内心。我们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流转在六道轮回之中呢?主要原因有两大点:一点是我们心灵的无明无知导致的;第二点是因为我们的烦恼导致的。当然,烦恼的根就在于无明无知,无明无知驱使着我们起烦恼,烦恼就造业,因为业而受果报而痛苦,因为痛苦就加深了我们的无知无明,那么这种惑业苦、惑业苦它不断地流转,变成了这样的生命。所以说,通过学佛打破这个无知无明,通过修行断除转变这个烦恼,这就是解脱之路,这就是流转人天、改变现实的佛法修行之路。


“宇宙黯暗”,宇宙就是一切众生生活的地方,称为宇宙。黯就是黑云的意思,第二个暗是隐晦不明的意思。为什么讲宇宙黯暗呢?这是比喻众生的烦恼使世间变得黑暗。前面讲“人长天长夜”,夜是黑暗是没有光明,没有光明就看不清,看不清就是无知就是无明。宇宙黯暗表示我们烦恼深重、隐晦,“人天长夜,宇宙黯暗,”实际上点出了无明和烦恼这两大贼。


“谁启以光明?”——这是一个提问句,道出了寻求皈依处的第一层的动机。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佛呢,他的意义就在这里。“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我们要寻找光明,要打破这个无明,断除这个烦恼,那么人天就不再是长夜,宇宙就不再是黯暗。


“三界火宅,”三界我们刚才说过,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是将一切众生以他的精神状态来分格分类。欲界的众生着重于物质的爱欲,五官六根的这种欲望很强,称为欲界。色界的众生他已经没有这种五官物质的爱欲,但是他还是有物质,比如他仍然贪爱光明的境界、禅定的境界,这个称为色界的众生。那么,无色界的众生前面两者皆无,他唯存在一种独立的精神状态,更高级的自由状态,称为无色界。这叫做三界。三界犹如火宅,这个是在《法华经》里面作的比喻。火宅比喻世间好像一所被火烧着的房子一样,众生在里面苦不堪言,这是出自《妙法莲华经》。我们知道,佛教里面花和华这两个是通假字,像我们网站叫悲华在线,这个华和花是一个意思,悲华就是慈悲白莲花的意思。“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是经中的话,谁启以光明?


 “三界火宅,众苦煎迫”。佛教觉得世间有很多的苦。我们知道这世间有生、老、病、死苦,有求不得、爱别离、怨僧会、五取蕴煎迫苦,这些痛苦不断地煎熬着众生,那么“谁济以安宁”呢?这些痛苦怎么才能得到解决,“谁济以安宁”这句话就道出了我们要寻求皈依处的第二层动机。


所以以上六句解释了为什么要皈依佛宝。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佛?如果我们不皈依佛宝,那么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能启以光明?如果我们不皈依佛宝,那么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呢?所以解释了为什么要皈依佛宝。


再来看,下面赞叹佛宝:“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大悲大智大雄力这说的正是佛陀的三种德,称为三德,所谓悲智力三德。在我们佛教里面分别有三大菩萨可以代表了佛陀的三德。哪三大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力大势至菩萨,这引起代表佛陀的三德。


悲有不骇的意思,悲有拔苦的意思,有慈悲的意思。佛有慈悲的品性,他不忍一切众生受苦,他愿把一切的安乐赐予众生。所以我们称为大慈大悲,具有悲德。从消极方面讲是不忍众生受苦,从积极方面讲是要拔除众生的痛苦,这是悲。


再讲智,智是智慧,在梵语里面叫般若,般苦是直接翻译过来的梵音,我们没办法翻译就直接把音给翻译过来。因为般若的意思很多,不能用世间所谓的聪明智慧完全来概括,我们就直接用梵音翻译叫般若。般若就代表华文所说的智慧的智。一般来说世俗经验的智慧和不与烦恼联接的智慧,世俗的智慧也可以叫做世智聪辨,不与烦恼联接的智慧称做无漏的智慧。就是说,我们世间的智慧是有漏的,出世间的智慧才是无漏的。我们佛家非常重视后者,后者就是出世间的智慧。其实真正佛法的智慧是世出世间都无碍妨究竟的智慧,所以说佛陀是大智者,不但是大悲者,也是大智者。


再看,大雄力,大雄力比喻佛以无比的力量来降伏世间的一切的痛苦的邪恶势力,能够把众生从轮回的痛苦中超拔出来,所以称为大雄力。佛陀在六道当中无论处在哪一道他都不会被摧毁:若见地狱地狱为之而破;若见天人不会停留佛陀的脚步;无论是多好多坏的世界都束缚不了佛陀,所以被称为大雄力。佛常被称为悲智双运,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悲所注重的是感性的方面,智注重的是理性的方面,一般的人很难在感性和理性上得到平衡,而佛不但在这两方面同样注重,而且能够使悲和智达到圆满的境界,所以这种境界也可以称为大雄力。从寺院走进去,我们汉传佛教的寺院中间就称为大雄宝殿。这都是赞叹佛陀三德的。


“南无佛陀耶”。南无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南无是梵语的音译,和前面的般若一样是音译。南无的意思就是皈依、顶礼、供养、皈命的意思。同样,佛陀是梵语布达的音译,耶其实也是来自梵文,是梵文的第四短声,翻成汉语是一般的助语气,没有特别的意义。南无佛陀耶,佛陀耶是佛陀的意思。我们来看南无的意思。真正来讲,南无从词根上去分析,南是父亲,无是母亲,南无讲的是父母的境界。我们知道,由父精母血而生下我们,我们的根源来自父母,我们称南无佛陀耶,那无形中我们的法身慧命的父母是来自佛陀,所以南无有皈依的意思。因其意思深刻,很难用一句皈依或者顶礼能解释清楚,所以多种意思合起来就不翻译直接用音来代替,称为南无。明白了这个我们再看下来。


“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明。”昭朗就是光明显照的意思,万有是指宇宙的万事万物,这里比喻佛陀智慧光明照耀一切。这一句就跟前面讲的人天长夜,宇宙黯暗相对而言。“衽席群生”,我们知道,衽是讲衣襟,席是讲卧席,衣服跟睡觉用的卧席。衽席群生的意思就比喻出生的孩子母亲用衣襟裹而包之并安放在卧席上。这里就比喻佛陀把众生(也就是群生)看作是赤子一般,以大悲心对其衽席之,给他衣服穿给他床睡,即表示庇护的意思。此句就对应了前面所讲“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而言。


“功德莫能明”,佛的利他功德是无量无边,赞莫能穷,书莫能尽。写也写不完,说也说不完的。而且不是世间的功德名词所以能够比拟,所以称为功德莫能明。佛陀的这种慈悲功德、昭朗万有的功德、衽席群生的功德是说也说不完的。这是对佛陀的赞叹。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哦,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我真正的皈依处,这是我生命的皈依处,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这个皈依处是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已经出现,而且也有无量无边的诸佛出现。因为我们过去没有机会接触到佛教,今天有幸在佛陀的遗教中听到佛陀的名号,知道佛的种种功德,所以说“今乃知”,今天方才知道啊。“唯此是”,只有佛才能完全具足这个大悲大智大力,其他的神灵是不能具足的,只有佛教,其它宗教做不到。所以佛陀是我们真正可值得皈依之处,称为“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那么知道了这点后,应当“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皈依不是暂时的,说明发心皈依要全身心地投入。什么叫尽形寿呢?形讲形体,寿是讲寿命,也就是要尽此一生的生命来皈依,即使皈依一天也要尽心皈命。一天、一生一世,乃至我一生终了,尽形寿,献身命,我都要以这种信仰的精神,再加上勤加奉行的行为来皈依。所以叫信受勤奉行。所以佛法不是空谈道理,一切都注重实践,所以要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三宝歌》分三段,前面一段是赞佛宝的,下面一段就讲到法宝。我们来看一下法宝,我简单扼要再依文解义一番。前面我们作了稍为细致的讲解,后面继续给大家带一带。


(二)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磐城!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这个格式跟前面是一样。


我们来看“二谛”。谛就是真谛、真理的意思。二谛指的是真谛和俗谛。真谛是指那些圣者,也就是诸佛、菩萨、罗汉们所体证到的真理境界,就是超脱世间一切虚幻的境界。世俗谛是指世间所看到的现象,也就是我们众生所能看到的有局限性的这种虚渺而不究竟的境界称为世俗谛。佛教虽然重真谛而轻世俗谛,但众生在世仍然要以世俗谛的真理来说法。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说,如果究竟完全地把这个佛法以究竟第一义谛直接讲给众生听,众生是很难接受的。他必须结合世俗的境界讲给他听,他才能听。那么,结合世俗真谛的这种善巧方便的这种权宜的佛法讲解,这个称为世俗谛的讲解。他是真理,但是是以世俗谛来讲,还不是究竟真谛。所以佛法分为两种,一个是真谛,一个是俗谛。是这么来的。二谛总持,是指佛法皆依据这两种真谛而建。佛法的经典称为契经,契就是契合,上契下合,上契诸佛究竟之真谛、真理,下契一切众生之根基。很显然,这句话是说佛法以真俗二谛来总持,以二谛来统摄一切佛法,称为二谛总持。


“三学增上”,三学就是戒、定、慧三学,这是依佛教修行的三大纲领,不可或缺,所谓三无漏学。整个佛教所讲的修行的道理就是这三大纲领。戒告诉我们所做的一切,什么是善业,什么是恶业,怎么行善止恶。定就是禅定,能够使我们心意专一,精神不散乱,而使精神达到一种宁静,一种超能的状态,这称为定。慧是讲智慧,前面有提到智慧,可以达到超越世间的究竟的智慧。这是讲戒、定、慧三学。佛教里面有一首偈叫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也在对应着戒定慧三学:戒注重止恶,诸恶莫作;定就表示我们的心能够专一地定在一种善妙境界中,所以叫众善奉行;慧是讲内心的光明和开悟,由自净其意而得实现。所以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之教导,归纳起来就是三点。“增上”是什么意思?——就是更加殊胜的意思。也就是说,三学可以成为成佛之路上增强向上的条件,所以称为三学增上。


“恢恢法界身”,恢恢是形容词,宏大的意思。法界身就是佛的真身,简称为法身。这里要稍为解释一下。佛教认为,佛陀给众生感受到的不止是他有血有肉的躯体,我们所看到的释迦牟尼佛是丈六金身显现为人相,这是有血有肉的躯体,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他不是佛陀的真身,我们不是只看到佛陀有血有肉的躯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来认识到佛陀的真身。也就是我们所有众生的本来真性,也叫真如本性。我们与佛陀的区别在于什么?众生是因为烦恼所蒙蔽,佛陀是打破烦恼无明的蒙蔽而证得正觉,得到如来真身,这是法身与肉身的差别。真如充满周遍,广大无边,所以称为恢恢法界身。二谛总持,三学增上,都在指引我们去认识、去达到这个恢恢法界身,这是佛陀的真身。


我们佛教的目的是为了一切众生成佛。众生怎么成佛?就得通过佛来认识佛法,来修持佛法,人人都可以圆满,个个可以成佛。这是我们佛教的教义。


“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磐城!”这格式跟前面一样。净德,讲清净的功德,没有烦恼相连的功德,佛陀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已经是圆满了各顶功德,佛法里面所说的净德已经圆满了。“染患斯寂”,染是杂染,就是与烦恼相连的意思。有杂染就是有忧患,寂就是灭尽,寂静。染患斯寂就是说佛陀已经将佛法里面一切的烦恼障蔽都已经断除了,斯是助词。“荡荡涅磐城”,荡荡是广大意,涅磐是梵语的翻译,意思是说一切烦恼灾患永远灭尽的境地,也就是圣者们所证到的解脱境界,称为涅磐。这句比喻是指学佛者最后所达到的目的地,故称涅磐城,是法性的功德。


“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赞叹功德。众缘性空唯识现,这句话说明法宝的主要意义。就是在解释世间万事万有它本来的性质,它是众缘性空唯识现。我们来看,什么叫众缘?众缘就是说世间一切依靠因缘而生,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而生的,所以佛家把它称为缘所生法。缘生诸法,性空,这种缘所生的法它的真实性是空性,它并无有我,是无我而众缘和合。这是对法宝的解释。如同在论中所讲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中论》的第一句话,龙树菩萨所说的《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这个空性,真空之性。真空妙有这样一个境界,这是佛法里面反复在显示的,这是我们修行佛法最终要证得的境界。空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房间空了那是房间没东西,我们所说的众缘和合而性本空,这个所谓众缘性空其实是讲没有自性,也叫无我。世界一切事物既然因缘而生,自然就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独立自存的实体存在。


什么叫做我呢?我有两个义:一、这个我必须有个独立存在的特性;二、他必须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所以才称为我。假如一切法都是众缘和合,其性本空,那就说明根本不存在一个我。那么,这个完全超越世间之法,世间人总是认为有我、有人,所谓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完全颠覆了我们日常的观念。所以佛教其实上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重新认识我们的自我身心实相,所以佛教被称为智慧的宗教。通过对我们自身的了解,可以让我们达到佛陀的觉悟的境界。很鲜明地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平常所珍爱的这个我,所固执地认为的这个我其实是不存在的。至于佛教中无我的道理在佛法里面是层层深入,逐层逐层地破除,它应该是究竟无我,究竟无所得的真性,这是我们学佛、学法、开悟的最终的目标。也是我们整个佛法的宗旨总纲。


好,下面这句话——众缘性空唯识现,“唯识现”,这里用佛教唯识的要义来解说前面所说的众缘性空。唯识也叫唯心,讲世间事物一切都是因为心识所现,实无自性。为什么它无自性?因为它唯识所现。识就是了别的意思,它是我们这颗心了别所产生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因人而异的,何以故?因为人人的心识不一样。我举个例子。这苍蝇眼中所看到的一扇门和人所看到的一扇门是不一样,为什么?因为唯识现。苍蝇的眼睛是复眼,它乃至看到一个电风扇快速地转动,它也能从电风扇那边快速地钻过去。我们人是肉眼,肉眼看到的平面的相立体的相就没有苍蝇所看到的那些东西,一只苍蝇所看到的和人所看见的,也就是苍蝇的识和人的识,乃至六道之中一切众生的识,就不一样。比如说天人所看见的地上的水和人类所看到的水,和饿鬼所看到的一杯水,和其它畜生、其它境界的众生所看到的,都不一样。佛经上讲得很清楚,这地上的水在天人看来是琉璃,在人看来只是普通的水,但是在饿鬼看来却是一滩血,这就是唯识现的道理。但是我们非常执著这个,我们认为我们所看到的,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眼见也未必是实。因为众缘性空唯识现,佛法是彻底地颠覆了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天经地义的,所以佛教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要通过深入地理解,要通过修持让我们的心境觉悟,才能够达到对实相的了解。实相是什么?实相是众缘性空唯识现,所以这个法太精妙了,究竟彻底了义。所以南无达摩耶!前面南无和耶都解释过了,达摩也是梵语,就是讲法宝。


“理无不彰,蔽无不解”,这里面说明佛说法是面面俱到,毕竟周详。没有什么理是不能够彰显的,一切的事理因果没有佛所不能说明的,非常透澈,所以说理无不彰。蔽无不解,蔽是指烦恼障蔽,解是解脱,佛是已经断除一切障碍,解脱一切迷惑,所以称为蔽无不解。没有不能彰显,没有不能解开的东西。“焕乎其大明”,什么叫焕乎,焕乎形容光明,焕焕乎,佛法住世,如日中天。照了一切,故曰焕乎其大明。


好,这前面讲的是法宝。接下来,最后讲的是僧宝。这样讲大家能够理解吧。最后我们再一鼓作气讲完僧宝赞。


(三)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这格式和前面都一样。依净律仪这个就点出出家和在家不是注重形式,而是注重所受持的戒。净是清净的意思。律是律规,仪是仪范,这句话说明僧人是遵守佛教的清净戒律仪轨的形容,依净律仪所以成为僧宝。“成妙和合”,我们刚才讲过僧是和合众,僧就是和众的意思,众人众人,三个人叠在一起,三个人以上才称为众,所以和合就是僧的自相。僧是同行佛事,所以又名事和,事和一共有六种,僧行佛事有六种,称为六和敬。依六和敬而聚集在一起,持清净戒律仪轨的僧人团体称为僧宝。就是非常殊胜稀有的这样一个圣贤的团队。所以只要有僧宝住世,这个佛法一定能够无障碍地延续,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不管多少人都不懂得佛教,但是只要僧宝住世,清净和合,佛法一定兴盛。刚才讲到六和敬是什么意思,这里略为解释一下。六和敬就是讲身、口、意、戒、见、律六个和敬。第一,身和同住,僧伽和平共处;第二,口和无诤,言语不起争论;第三,意和同悦,心意相同所以生心悦之心;第四,戒和同修,戒律都一样,共同遵守;第五,见和同解,见解完全一致没有争论;第六,利和同均,利益公平一体分配,各人利益均彰。这个称为六和,六和敬就是僧团和合的景相。僧伽和合则佛法兴隆。出家清净而住的僧伽必能成就此功德,故云成妙和合。依净律仪,成妙和合,就是灵山遗芳型。灵山是灵鹭山的简称,在印度古摩揭陀王舍城之东北面,这是释迦牟尼佛常常在此说法之处。型就是模型的意思,芳是比喻赞美之词,比如留芳百世,佛陀住世时的制度辗转传承到今天这样的一种型式,所以称为灵山遗芳型,这是讲僧宝。


“修行证果,弘法利世”,这个简单,是讲僧人在一起修行,证得圣果,然后弘法利益世间,为了自度度人,住持佛法。“焰续佛灯明”,“佛灯明”指佛法的光明,能照破众生的黑暗,就像灯能照破长夜的黑暗。前面所讲的,人天长夜,宇宙黯暗。“焰续”即灯焰相续的意思,比喻佛法的传承不断,比喻僧传持佛法的意思,所以叫焰续佛灯明。下面赞叹,“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三乘圣贤,佛法里面分三乘,乘的意思是什么?乘就是运载的意思,乘指车乘。我们说的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三乘。运载众生到达解脱的目的地,因为众生根性不同,有不同的发心和行愿,所以有三乘之分。所以把佛法判教为三乘。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乘。把声闻、缘觉统称为小乘,把菩萨乘又称为大乘。也就是有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区别。怎么区别的?主要从发心上区别。小乘佛法的声闻乘、缘觉乘讲的都是注重厌离心出离心,想要脱离这个充满烦恼的世间,它只为了个人解脱,所以称为小乘。菩萨乘以发菩提心为标志,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心广大,能够度很多众生成佛,它利益更广,所以称为大乘。小乘注重开悟,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等三法印。大乘主要阐明最终获得大乘的空性之义,前面说的众缘性空唯识现这个真空的道理,大乘的空义,以这个来摄持教法。好了,这个略为讲一讲。修行三乘佛法的圣贤何济济,济济表示集聚一堂,表示人数众多而又兴盛,所以叫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南无和耶这个不用解释了,僧伽就是僧的意思。全句就是皈依僧宝的涵义。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僧众有代佛来统理佛弟子修行佛法的任务,所以称为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僧能够依照清净律仪,则一切无有障碍。无障碍则事无不理,众无不和,是这样一个意思。因为依照佛陀的律仪而奉行佛法,那当然无所障碍,能够统理大众。统理,统是统一,理是理顺,和合有序。所以我们佛教徒不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者,不是一盘散沙,都不是,而是应该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正法就是真正的佛法,真实的佛法。我们把佛法称为正法,不是佛法就不称为正法了,偏邪的或者相似的,乃至说邪魔之法,都不是正法。所以我们佛教僧众住持正法城,合乎佛教的根本教义,上契诸佛本愿,下契众生之根基,称为正法,契合之法。正法如城可以安居,僧人住持正法所以称为正法城。所以佛陀灭度以后僧伽住持正法城是最重要的。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三宝歌》的歌词实际上把整个的佛教归纳为佛、法、僧三宝,把整个教典的意思都融入成为一首歌词,这个歌词涵义确实广博精深。所以大家如果真要懂得这个三宝所有的涵义 ,就要参遍三乘一切教典才能领悟。今天是略作讲解,浅显地进行一种解说,希望大家以后自已再作深入地学习。今天讲这个《三宝歌》我就先讲到这里。弥勒尊佛!


 


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妙善记)


  • 服务号
  • 朋友圈